酷儿理论_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3-05-12 01:59:05 阅读: 评论:0

酷儿理论_百度百科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有模有样 世博 编辑词条 酷儿理论目录[隐藏]
什么是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
酷儿理论的发展
关于酷儿理论(queertheory)
[编辑本段]什么是酷儿理论
  “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它起源于同性恋运动,但是,很快便超越了仅仅对同性恋的关注,成为为所有性少数人群“正名”的理论,进而,成为一种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挑战男权文化的思想武器。是后现代主义在性学研究上的典型表现。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
  酷儿理论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它对男权文化和异性恋霸权模式的冲击和颠覆至少在今天看来是最为彻底的。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编辑本段]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
  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对于学术界和解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说,把自己定义为”酷儿
”,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酷儿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
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要批判目标是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即两分思维方法。有些思想家把这种两分的思维方式称作”两分监狱”,认为它是压抑人的自由选择的囹圄。
  第三,酷儿理论还是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的挑战。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酷儿理论提供了一种表达欲望的方式,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酷儿理论向男女同性恋身份本身质疑,批评静态的身份观念,提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观念。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对于一些人来说,身份是表演性的,是由互动关系和角色变换创造出来的。
  第四,酷儿理论具有重大的策略意义,它的出现造成了使所有的边缘群体能够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态势。酷儿理论相信民主原则在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中也同样适用。酷儿政治建立了一种政治的联盟,它包括双性恋者、异性者、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以及一切拒绝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体制的人。酷儿政治接受所有认同这一新政治的人,不论他们过去有着何种性身份、性倾向或性活动。严格地说,一个人既不能成为一个同性恋者,也不能是或不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是一个
人可以使自己边缘化,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成为一个酷儿。
  最后,酷儿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酷儿理论出现于后现代思想盛行之时,与后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酷儿理论的哲学背景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后现代理论是遇到最多误解的理论,例如,它常常被人们误解为要取消一切实际行动和现实斗争。因为它解构了所有的”宏大话语”,解构了所有的分类和身份,因而取消了所有现实斗争的可能性。其实,酷儿理论具有强大的革命性,它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做法是向所有的传统价值挑战。
  酷儿理论是一种具有很强颠覆性的理论。它将会彻底改造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所有排他的少数群体显得狭隘,使人们获得彻底摆脱一切传统观念的武器和力量。酷儿理论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昭示了新世纪的曙光。
[编辑本段]酷儿理论的发展
  带有文艺和文化批判色彩的酷儿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从女权扩张理论(男女平等主义)及其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那里得到了理论支撑。   酷儿理论学家研究分析那些基于社会主流文化而创造
出的各种文字记录 –
从《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到电视肥皂剧 –
试图从中找到文字背后所反应出的真实的文化意义、文化差别以及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基于主流文化的性行为社会规范一直在迫害,或者说压制,那些对性有不同理解的人群,而这些人对性的不同理解要么违反世俗化的性禁忌,要么其行为模式与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性及性别角色不同。
  酷儿理论的主张比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解放运动(gay
Liberation)”的主张更进了一步,它除了惊世骇俗的的运动策略,亦指挑衅与桀骜不驯的实践,以高亢的声调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拒绝被主流社会所同化。解放运动在欧洲和美国,为性少数群体应有的生存空间而战,而酷儿理论则主张更多权利。它的目标是从根本上动摇“正常”,“性别(xuality)”,以及“异性恋”“同性恋”这些传统概念,因为这些概念人为的区分了所谓的不同群体,并作为工具迫害与一夫一妻异性婚姻制度不符行为模式。简单说,就是学者们不认为传统的性与非“正统”的性之间有什么不同,他们试图摧毁旧的概念,重新界定什么是“正常”,什么是“性别”,什么是“性”,什么是“家庭”,并在此基础上,让人们以自由,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或性别,影响所及不仅止于同性恋者,而强调各种边缘弱势者的正当性。
  尽管酷儿理论是在纯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被提出的,但它迅速与性的少数族群运动结合到一起。作为一种对酷儿理论的回应,旧金山将“光荣游行”(gay pride
parade)重新命名为“gay/lesbian/bixual/transgender (GLBT)
parade”。酷儿这个词包含的范围最广,但它并没有被最大限度接受。由于在历史上,这个词是反同人的,是对同人的一种歧视称呼,许多年长的男女拒绝接受这个词。
  反对酷儿理论的人,如Rictor Norton,
认为同性恋,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从根本上不同于异性恋,是社会群体中的少数派,而且“解放运动”的早期领袖们也强调同性恋是“性”的少数族群。但越来越多的男女同人群体开始接受酷儿这个词,这种趋势说明在酷儿运动中,年轻的一代开始重新界定酷儿运动的范围和发展方向,而酷儿在新一代中,不再带有贬抑的色彩。
[编辑本段]关于酷儿理论(queertheory)
  作者:【美】葛尔·罗宾等,李银河译
  酷儿理论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性理论思潮。在过去数年间,一个新的指称"酷儿"(queer)从男女同性恋和双
性恋的政治和理论中发展起来。酷儿理论目前是性政治中的活跃分子和学术界十分熟悉和钟爱的一个理论。
  "酷儿"是音译,原来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者的贬义称呼,有"怪异"之意,后来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其中不无反讽之意。我本来想用"奇异"或"与众不同"之类的词来翻译它,但是这样翻译过于直白,似乎丧失了这个词的反讽之意。由于很难找到对应的又表达了反讽之意的中文词汇来翻译,所以索性采用港台的音译词"酷儿"。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踪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nonstraight)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
  "酷儿理论"这一概念的发明权属于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TeresadeLauretis),她是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斯(SantaCruz)分校的教授。酷儿理论最初见于1991年《差异》杂志的一期"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这个理论的发明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首先使用这一用语的罗丽蒂斯是在批评的意义
上使用这一用语的。这位女同性恋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是:用酷儿理论取代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提法有一个问题,即掩盖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她担心这一用语会"解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和男同性恋者的建构性沉默,这就违背了她提出的强调男女同性恋各自的特殊性的初衷。她还担心,在酷儿理论以其自身实践与女权主义理论相区别时,妇女问题,特别是女同性恋问题,会遭到被强制性边缘化的命运。(Heller,36-37)
  关于"酷儿理论"的发明,罗丽蒂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有趣的是,魏格曼(Wiegman)谈到了酷儿理论,她正确地将这一用语的发明权追溯到我,那是我为1990年(在SantaCruz)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在《差异》杂志上所编的一个专集上首先使用的。她注意到,从那时起,酷儿理论的建立'实际上将差异中性化了',这一点的确违背我创造酷儿理论这一用语的初衷,我创造这个词的本意是希望用它来取代无差别的单一形容词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以便将性的多重性放在它们各自的历史、物质和语境中去理解。显然,我是赞同魏格曼的意见的。我
也赞同瓦特尼(SimonWatney)在一篇文章中的意见。他写道:目前使用'酷儿'一词的最方便之处在于,它是性别中立和种族中立的。他又说:酷儿表达了这样一种立场:它欢迎和赞赏一幅更宽广的性与社会多样性的图景中的差异。"(转引自Heller,46)
  酷儿理论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罗丽蒂斯认为,同性恋如今已不再被视为一种游离于
主流的固定的性形式定外的边缘现象,不再被视为旧式病理模式所谓的正常性欲的变异,也不再被视为北美多元主义所谓的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男女同性恋已被重新定义为他们自身权利的性与文化的形式,即使它还没有定形,还不得不依赖现存的话语形式。
  著名性别和性问题专家威克斯是这样认识酷儿、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的:从60年代以来登上历史舞台的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运动可以被解释为对当代世界中一种主体形成形式的反叛,是对权力的挑战,是对个人定义方式、把个人定义为某种特殊身份、固定在某种社会地位上这种做法的挑战。"酷儿政治"(queerpolitics)是90年代在北美及世界其他地方同性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力量。新一代人自称酷儿,而不称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酷儿意味着对抗--既反对同性恋的同化,也反对异性恋的压迫。酷儿包容了所有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
  正像"gay"这一用语在60年代打破了旧式同性恋运动中那种自我辩护的姿态一样,新出现的酷儿政治打破了70年代和80年代同性恋政治的少数派化和整合策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的出现正当同性恋运动成功进入主流文化之时。酷儿政治通过将许多互不相通的成分结合在一起,建造出一种新文化。他们也许是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模式的第一批活跃分子。他们运用旧有和新式的成分建造出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从大众文化、有色人种社区、嬉皮士、反艾滋病活跃分子、反核运动、音乐电视、女权主义和早期同性恋解放运动中借用风格和策略。他们的新文化是奇妙的,敏锐的,无政府的,反叛的,反讽的。他们绝对认真,但是他们又想从中取乐。酷儿政治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不仅因为
它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且因为它提醒人们,性政治这一整体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从而走向存在的不同方式。(Weeks,inParkeretal,45-49)
  酷儿理论有哪些主要的观点和主张呢?
  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01:5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5932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酷儿   理论   同性恋   文化   身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