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赏析Microsoft Word 文档剖析

更新时间:2023-05-11 18:25:38 阅读: 评论:0

The Red Wheelbarrow 《红色手推车》
By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so much depends upon 一群 白色的鸡雏旁
a red wheel barrow 一辆红色的手推车
glazed with rain water 雨水中晶莹闪亮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承载着如许分量
1. 作者简介: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鲁瑟福德城的一个商人的家庭。在他少年时期随同母亲和哥哥去往欧洲生活。1902年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结识了埃兹拉.庞德和希尔 .杜利特尔,这段友谊给了他的诗歌创作的激情。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取得医学学位。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他的一生主要是行医,直到50年代才退休。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也写小说和评论文章。 威廉斯在文学创作上曾受大学时期的好友埃兹拉· 庞德和其他意象派作家的
影响,同时继承了惠特曼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在诗歌形式方面进行了实验,发展了自由诗体。他反对感伤主义的维多利亚诗风,坚持“美国本色”,力求用美国本土语言写作,很少使用普通读者所不熟悉的词汇。1950年获全国图书奖,1952年获博林根奖金,并被聘为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佩特森》(1963年全部发表),它以新泽西州一小城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美国的文化和现代人的风貌,是当代美国哲理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2. 作品简介:
据说此诗源于Williams作为医生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天,他站在病房中,旁边躺着一位病危少女,不省人事,徘徊在生死线上。此时,Williams向窗外望去,看见下面育种停放着 a red wheelbarrow于是便有了此诗。这是威廉斯最著名的一首小诗。本诗体现了诗人的一贯主张,即把诗歌创作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红色手推车》正是写平平淡淡的一组景象所带给读者的惊喜。诗歌所展现的是骤雨初歇时农家院子中的情景,他以以一幅静物写生的手法,寥寥数笔,把雨痕著物的澄澈景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手推车、雨珠和白鸡都是极为平常的事物,然而,诗人却能以极其细腻的感受能力,通过物体在画面
中的特殊定位和鲜明的色彩形成对比,使邻家院子里的雨霁天晴时分那番熟悉景象永恒定格在美国文学史上。整首诗读来清新自然,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情景堪画。平凡的生活取之不竭的美由此而充分展现出来。在诗歌的形式上,诗人也颇具有独创。他似乎认为在描述这些平凡的事物时无需采用大写字母,因此,全诗所有单词均采用小写形式。威廉的诗歌正是以这样的多重性感染着后辈诗人和广大读者的。
3 诗歌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在形式上独具匠心。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歌还原成一个独立的句子,即: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我们会觉得这个句子很奇怪,首先它缺少一个主语,它没有传递给我们是什么东西so much depends upon, 这似乎暗示这可能,而且是诗人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所有的可能性都包涵于个人的解读之中。
  读者的主体性在此时此刻显现为解读的可能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个句子,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副图景,这份图景由一些简单的元素构成: red wheelbarrow, rainwater, white chickens,它们都维系在depends这个动词下面,并且相互间由三个介词u
pon, with beside发生某种可能描述的联系。这个独特的结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追溯depend的词源学意义的话,它可以被理解为"hang from",因此此处的depends是主体的intentionality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转站,我们似乎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已经将这些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自然客观的元素以一种可能的形式,在一个雨过天晴,雨水还未蒸发殆尽的时候,组合成了一副画卷。需要提醒的是,此副画卷似乎只是在描绘我们所可能接触到的简单的农场的图景:红色的独轮车,和白色的母鸡,然而有趣的是这幅图景,一旦我们直面它,就立刻在我们的意识中反射出一个农场应该存在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如此这般地存在着。
然而,诗人为什么要我们直面一副简单的而又普遍的农场的图景,并且这幅图景所获得表达的方式来源于主体,即每一个读者将图景中的元素进行有机的串联,而且前面又用了一个表程度的副词so much? 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向是,诗人试图尝试将我们的文明根基还原到一个朴素的存在,即简单的农具和家畜的饲养。他在宣示我们的文明,无论如何绚烂夺目抑或已经走向颓势,都离不开简单的劳作和简单的工具。而这些简单的农场元素,又恰恰是我们文明最初获得生命力的表现,人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反省着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于是便在形而下的层面创造了我们和自然得以互动沟通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首诗歌可以完美地被Williams一贯的诗歌风格所统领,他擅长于捕捉我们生活中、社会中以至于民族中一些简单的,但容易被忽略的元素,把它们放置于一张白色的画卷上,不加或者只填入非常有限的渲染、着色,尽可能地让这些元素从繁芜的自然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其内在之美的客体,如同现代派的艺术先锋Duchamp惊世骇俗地把一个附加上签名的urinal放到艺术展的大雅之堂上,他的作品强烈地,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我们走出传统关于美的定义和理解,直面我们通常忽视甚至蔑视的东西,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们也客观的存在着,如同一部交响乐的乐谱,或者美术馆里的油画,存在成为一个值得荣耀的原因,如果我们可以而且愿意委身于交响乐的欣赏中,为什么我们就不可能俯身将我们的目光稍稍停留在这个urinal上面呢?但是Williams不同于Duchamp这种拿来主义的态度的地方是,他更加关注何种方式能够将我们的视野从固执的艺术领域拯救出来,进入到纯粹的自然世界。作为一个诗人来说,毫无疑问,他需要追求语言上的可能性,使这种转变符合我们的审美需求,而不是破坏我们的传统美学。因此,虽然这是一份朴素的画卷,但因为有了depend upon,有了glazed,它依然是指向人文主义的,人的理性依然能够充分有效地为自然界立法,我们依然保存着以人的perception作为阐释世界的本源,但我们不盲目地崇拜一种解释,因为单一的解释毫无疑问局限了自然的客体相互间发
生关系的可能性,而且导致我们的perception变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Williams省略了主语,这是一个多么精巧的安排呀。       
问题的关键是这是不要求我们还原到形而上的根本命题上,即什么是reality和我们如何可以认识reality。我认为 Williams丝毫不否认真理应当而且必然存在在所谓的常识之中,而且他也丝毫不怀疑我们的perception应当而且必然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表征,而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我们需要在perception和真理间建立新的关系。Williams曾经有过一番精辟的评论: “Imagination is not to avoid reality, not is it description nor an evocation of objects or situations, it is to say that poetry does not temper with the world but it affirms reality most powerfully, since reality needs no personal support exist from human actions.”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l《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在一个地铁车站
The apparition of th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 作者简介: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188510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2 诗歌简介:
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 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 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
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 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
3 诗歌赏析: 
作者一瞬间的捕捉,浓缩了整个世界。在大千世界里挣扎的人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依附自己而存在。近乎相同的表情让他们拥有了一样的面孔,一成不变的坚守着固有的生存原则,躲在伪装的外壳里,如幽灵般虚无的灵魂在坚强、冷漠、自私与无奈中堕落、沉沦。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意味着什么?残酷的现实抑或是颓败的生活?经过风雨肆虐后的花瓣,零落,散乱,残忍的残缺,却是一种凄美绝伦的娇艳。他所透露的,是一股力量,不似飞蛾扑火般决绝,不如凤凰涅磐般壮烈,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是长期的,坚韧的,他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耐力,需要更多的付出与承受,却更加坚不可摧。    一样的面孔,零落的花瓣,诗人原本想表达的,或许是一种明媚的东西,然而,字里行间沉积的太多的黑色素,却让我感到一种真切的沉重,并怀有深深的恐惧。年轻的我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层,肤浅的感知这个世界,交织着美丽与丑恶,交织着纯净
与污浊。撕开生活的一个裂口,窥视那一张张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的灵魂,才蓦然惊觉,原来,并非刻意麻木,是生活迫使他们平静,即使历尽沧桑,即使伤痕累累。生活的磨难让他们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持,让他们拥有了这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并不曾毁灭。犹如残存的花瓣,带来的是整个春天。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18:2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588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国   生活   诗歌   诗人   形式   世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