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述评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3-05-10 14:44:37 阅读: 评论:0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05-05
摘要: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个解释⽂化差异的重要维度,⼴泛的运⽤在⽂化⼼理学中。本⽂回顾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理学内涵,梳理了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归纳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跨⽂化研究结果。指出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和测量的过于⼴泛和混淆、集体主义问卷中的“集体”的意义指向不明确,并对未来研究进⾏展望:厘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区分集体的界限(细分集体主义为关系集体主义和群体集体主义、借鉴Brewer等⼈的解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新模型)。
关键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参照群体
中图分类号:D648.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0544(2013)01-0150-05
⽂化之间在社会⾏为和思想上有很多差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个被⽤来解释⽂化差异的变量。它为模糊的⽂化差异。提供了⼀个可测量的、操作性强的客观指标。⽬前,这种⼆分的界定⽂化差异的⽅式,似乎已成为⼀个定论,在学术界获得了⼴泛的认同;并且,⾄今⽂化⼈类学家、社会学家、⼼理学家都⼴泛地采⽤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来解释⽂化差异。实际上,超过1/3的跨⽂化研究把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作为解释⾃⼰观察到的跨⽂化差异的⼀个因素。那么,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理学构念其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以往研究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跨⽂化⽐较研究⼜有哪些结果呢?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本⽂对这些问题进⾏集中探讨,并对未来研究进⾏了展望。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理学内涵
⼼理学家对“个⼈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解不同于⽇常哲学或对这个术语所作的解释,他们通常是从操作的⾓度对于两者在认识、情绪和⾏为定向⽅⾯表现出来的⼼理特征⽅⾯进⾏区分或限定。纵观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献,可以发现,在1980年Hofstede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化划分维度之后所兴起的研究热潮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个既定的、成熟的构念,积极去探讨和界定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特征(维度)、具体表现,关注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特征——这⼀下位视⾓;然⽽,很少有研究者确切地去关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实质——这⼀上位视⾓,或者说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实质,有很清晰的论证和阐述。仅有的,也往往是将其归为理解⽂化差异的维度,或者给其戴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理解⽂化差异的维度”这个帽⼦后,就开始集中⼼智去关注、界定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特征。形象地来说,可以将此种现象⽐喻为:较多的学者欣喜于看到“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座⼭,然后积极地在这座⼭上挖宝,⽽不再去探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座⼭的实质,可谓“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为数较少的学者在⽂中交待的个体
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实质,笔者将其概括如下:⽂化维度、价值观(价值取向)、态度、⼈格结构(特质)、⾃我建构(vs相依)、⽂化征候群(gyndromes)(详见表1);其中,较多学者认同“⽂化征候群”的观点,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两套不同的⽂化征候群,统整了与某⼀社会相关的规范、⾓⾊、类别、态度、信念、价值、认同和动机的核⼼议题。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经常被当成是个似乎可以和⼀切⼼理现象联系起来、⾜以解释跨⽂化研究中得到的所有⽂化差异的构念。但是,⼴泛的解释⼒其实可能等于什么也没真正解释,⽽只是⾃圆其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不应该被当成是包罗万象的、可以解释所有⽂化差异的东西。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
以往研究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可以被归纳为两类:未区分参照群体、区分参照群体(见表2)。限于篇幅,未区分参照群体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仅仅介绍Hofstede和Triandis的问卷。Geert Hofstede是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化划分维度的第⼀⼈,其价值观调查的最新版本是2008年版本(values Survey Module 2008,VSM08),采⽤5点计分。Triandis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最初源于其和同事1985年做的研究,后经1986年、1988年的提炼,得到了1990年版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共4个因⼦18个项⽬。Triandis的⽔平和垂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HVIC)有4个维度,其理论构想是Triandis在其1995年专著中提出的,由Singelis和Triandis等⼈在同年的合作研究中,证明了在美国⽂化中这4个维度的合理
性。
区分参照群体的问卷,是依据不同的参照群体来编制项⽬。主要有:Hui的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f简称INDCOL量表)、Matsumoto 的the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Interpersonal Asssment Inventory(ICIAI问卷)、Realo的集体主义问卷和个体主义问卷、Kashima的the RelationaL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elf-Aspects Scale(RIC问卷)、Freeman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Chen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Rhee对以往4个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中项⽬结构进⾏探索,结果发现以往问卷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关系是单极的,有两个参照群体:家族和⾮家族。
总结⽽⾔,对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可以进⾏如下述评:
⾸先,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否会随参照群体的不同⽽改变的视⾓来看,以往研究者在编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时,有两个不同的取向:⼀个是不区分参照群体来测量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当中以Triandis等的⽔平和垂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最负盛名,该问卷得到了⾮常⼴泛地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编制的另⼀个取向是区分参照群体。该取向认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和具体情境有关的,随具体情境中不同参照群体的变化⽽变化。然⽽,这些区分参照群体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也还存在很⼤不同。⼤部分区分参照群体的测量。都还是采⽤不同项⽬针对不同参照群体来编制的形式;少部分区分参照群体的问卷,采⽤同⼀项⽬针对不同参照群体来编制的形式。有学者将前者称为“INDCOL类型的问卷”,后者为“S-R类型的
问卷”(Stimulus-Respon,S-R)。INDCOL类型的问卷存在“项⽬在不同参照群体之间⽆法进⾏⽐较”的问题,因为不同项⽬所针对参照群体是不同的,项⽬和参照群体混杂在⼀起。⽽S-R类型的问卷在⼀定程度上解决了“项⽬在不同参照群体之间⽆法进⾏⽐较”的问题。S-R类型问卷的另外⼀个优势,是Realo在其研究中感受到的,就是使⽤S-R类型的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采⽤跨样本检验的统计⽅法来进⾏有效的分析。
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述评的第⼆个视⾓是项⽬所测内容。对以往问卷的项⽬内容所做的概括,最权威和全⾯的要属Oyrman等2002年做的元分析。她们发现7个个体主义成分:(Independence)、⽬标(Goals)、⾃察能⼒(Self-know)、唯⼀性(Unique)、隐私(Private)、直接沟通、竞争(compete),8个集体主义成分:责任(Duty)、关联(Related)、建议(Adviee)、和谐(Harmony)、群体(Grollp)、⾪属于(Belong)、情境(context)、等级(Hierarchy)。Oyrman等认为:⼤多数研究者较赞同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操作定义。就个体主义来说,其核⼼是尊崇个体;集体主义的核⼼是对内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具体哪些成分是测量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时,研究者们还不太统⼀。概括地说,没有发现⼀个单⼀的界定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标准,或者在多个研究同使⽤⼀个测量问卷的现象,尽管有些项⽬在多个问卷中被⼴泛地采⽤。
三、以往跨⽂化研究结果
对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及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其他⼼理变量(如⾃我概念、⼼理健康、认知等)的关
系,Oyrman等的元分析可以说是最完整的描述和概括。限于篇幅,本⽂仅罗列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跨⽂化⽐较结果。
⾸先。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跨⽂化⽐较研究的⼀致结论是:美国⼈(含加拿⼤⼈)⽐其他国家⼈表现出⾼个体主义和低集体主义。但是,情况也不尽然。就美国⼈与欧洲⼈,或其他讲英语的国家⼈相⽐,部分研究表明,美国⼈不⽐他们表现出更⾼个体主义,或更低集体主义;且美国⼈和拉美⼈在个体主义上没有差异。然⽽Oyrman等认为,现在就下结论说美国⼈和其他国家⼈在个体主义上没有区别还为时尚早,因为数据取样还不够充分。东亚是⼀个频繁地被⽤来研究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地区,就美国和东亚国家相⽐,情况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美国⼈和中国⼈(含台湾⼈、⾹港⼈)的区别⽐美国⼈与⽇本或韩国⼈之间的区别要⼤,印度居于中间的位置,中国被认为是集体主义的典型国家(效应值最⼤)。
其次,美国⼈种族内的⽐较结果:就个体主义⽽⾔,欧裔美国⼈,相较于亚裔美国⼈,是个体主义的典型。但是,该结论却不适⽤于其他种裔美国⼈:⾮裔美国⼈⽐欧裔美国⼈表现出更⾼的个体主义,拉丁裔美国⼈和欧裔美国⼈间⽆显著差异。就集体主义⽽⾔,欧裔美国⼈⽐亚裔美国⼈和拉丁裔美国⼈更低,但和⾮裔美国⼈间⽆显著差异。
四、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先,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界定和测量的过于⼴泛和混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被描述为是模糊的、负荷过重的、⽆效的、包罗万象的代表所有⽂化差异的不同⽅⾯。Schimmack等认为“⽂化⼼理学家应该重新思考集体主义概念”。Brewer和Chen也认为现在所谈的很多术语之间有很⼤的重叠性。
其次,集体主义问卷中的“集体”的意义指向模糊。虽然社会群体(social groups)是集体主义的内核,但是,在集体主义理论和测量实践中很少有研究者去关注“集体”(colleetives)的内涵。在界定集体主义概念和对内群体下操作性定义的⽂献中,绝⼤多数⽂章没有把泛集体(指集体或⼤的社会群体)——这⼀集体主义术语中的⽬标囊括在内。Schwartz认为研究者需要去重新认识集体主义的类型:传统集体主义的内核是:把内群体的⽬标凌驾于个⼈⽬标之上,忽视了⼀些泛集体的重要价值。Brewer和Chen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关系(relational)项⽬和群体/集体主义项⽬的⽐值为2.6:1,表明在集体主义研究中泛集体并没有成为主要⽬标;相反,测量的主要⽬标是关系集体,或者根本就不是个群体。因此她们进⼀步推论,跨⽂化⼼理学家所证实的仅仅是⼈们之间在关系集体导向上,⽽不是在泛集体导向上的不同或相同。
五、未来研究展望
(⼀)厘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内涵
Oyrman等认为要抓住概念的内核。最基本的界定和测量个体主义的⽅式是:测量“唯⼀”和“”的被强调程度;最基本的界定和测量集体主义的⽅式是:测量“对内群体的责任”的被强调程度。
⾸先,维持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单向度。Hofstede提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初衷,是要为各国⽂化提供⼀套分类标准,这套判断标准本应该是单向度的。但是,在其他后继研究者的发展之下,个⼈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判断标准变得⾮常复杂,不论是个⼈主义或是集体主义都被赋予多重向度的内涵。因此,维持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简单向度、区分基本的与衍伸性的特征并强调前者,这是学者应该努⼒的⽅向。
其次,分别测量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各⾃的具体要素。Oyrman等认为,不是尝试着通过⼀个简单的平均数来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个多维构念来测量,⽽是通过⾼信度的问卷分别来测量每⼀个假定的元素。Brewer和Chen也认为,由于⽂化间平均数的差异具有解释的模糊性,因此研究者最好在不同的内容领域进⾏相对的⽐较。
再次,编制更纯净的问卷来进⾏测量和研究。⼀些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测量研究承认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多维性,并呼吁要发展⼀种更加纯净的问卷来分别把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很多研究已试图往这⽅⾯做努⼒。⽐如Chen等设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哪个占⾸位的测量⽅法。以试图在⼀定程度上把握概念的外延,即当个体和群体的价值有冲突时,个体在多⼤程度上会为了群体的
利益,愿意去牺牲个⼈利益,以便把握价值冲突时个体的“选择集体”这种群体⾏为中的集体主义内核。
(⼆)区分集体的界限
上⽂已经指出,在以往的集体主义问卷中。集体或者⼤的社会群体并未成为主要⽬标;相反,测量的主要同标是内群体。但是,即便是对于内群体这个既定的测量⽬标,学者们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定还存在很⼤的争论,且这个争论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中⼀个关键点。Trjandis对内群体的界定是:在⾏为标准、⽬标和价值信念上直接引导其所在的群体,或者是个有共同命运并且让成员觉得很有相似感的群体。
但是,⼈们也可能把内群体认同为是基于相似的⼈⼝统计学特征和态度,或者是共度时光、在同⼀个空间驻⾜、说同⼀种语⾔、有共同经历。内群体的分类在不同⽂化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化中,内群体通常是依传统的⾝份归属⽽分类。⽐如,地区、村庄、国家,⽽在个体主义⽂化中,内群体可以是通过相同的信念、态度、价值、同时在⼀个地⽅停留。
另外,绝⼤多数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所指向的参照群体往往是⽤“我的群体”(my group)来界定,然⽽,不同⽂化中的⼈对“我的群体”的理解可能很不同;同时即使同⼀⽂化中的⼈,在不同情境下对“我的群体”的理解也可能会发⽣变化。
1.关系集体主义和群体集体主义——对集体主义的细分。⼀些跨⽂化⼼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承认。集体主义的概念或许可以通过关系依存这个术语来界定。⽐如,Kim区分了集体主义的形式:普遍集体主义
(“Undifferentiated”Collectivism)和关系集体主义(“Relational”Collectivism)。有研究者认为,在西⾮,社会认同经常被定义为关系个体主义(Relational Individualism),在这个关系个体主义中,个体通过评定⾃⼰和他⼈关系的具体程度来决定是否信任他⼈。对于关系集体主义者来说。与他⼈合作或者不合作,是由这个他⼈与个体⾃我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络决定的,⽽不是群体类属界线。Brewer和Chen认为把关系集体主义(RelationaJ Collectivism)和群体集体主义(Group Collectivism)区分开来,作为社会联结的两种不同形式,从理论上来说是⾮常重要的。由此,笔者认为,⽬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献中,对概念的看法,已经不再仅仅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双重格局”,⽽是类似于三重⾃我(个体⾃我、关系⾃我、集体⾃我)的⾃我构念⼀样,存在个体主义和关系集体主义、泛集体主义(Unspecified Collectivism)的三重格局。
2.借鉴Brewer等⼈的解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新模型。Brewer和Chen提出了集体主义三成分:⾃我界定(Self-Reprentations,I),信念(Beliefs,B),价值(Vahles,V)。其中,⾃我界定指代个体对⾃我的三种界定:个体把⾃我界定为、唯⼀的个体(个体⾃我);还是界定为⼀个有具体⼈际互动、紧密结合的⼈际⽹络的⼀部分(关系⾃我):还是界定为⼀个更⼤范围的社会群体的⼀部
分(集体⾃我);⽐如“我是个独⼀⽆⼆的⼈。”代理⼈的信念(Beliefs,B):指代把社会事件的来源以及事件结果归因于是的,还是和周围世界互依的,即/相依的代理⼈信念:个体(个体⾃⽴),⼀个互惠的⼈际关系⽹络(互依关系),或者是作为⼀个集体实体(集体互依)。价值(Values,V):指代价值、信念;具体来说,是指对下列内容的重视程度:个体的权利和义务(⾃我实现和个体责任),维持⼈际关系的权利和责任、群体成员福祉的权利和责任(⼈际间的和谐和互惠),作为⼀个整体的群体福祉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对权威的责任、集体合作)。核⼼要素在于,当利益冲突时把谁的利益放在⾸位(个体利益?关系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基于这三个成分,Brewer和Chen提出了解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新模型。相关研究者可以此新模型作为理解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好的开展未来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写作没思路?你需要服务
2~15天完成、写作疑难迎刃⽽解
了解详情
期刊投稿服务,轻松见刊
个性化定制期刊投稿⽅案,1~3⽉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宗教、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14:4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5730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