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P现代城市研究I
2021.05FOC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HUMAN GEOGRAPHY
-:
CONGRATULATIONS ON THE CENTENNIAL OF GEOGRAPHY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本期聚焦:“南大人文地理”的探索与实践一一兼贺南京大学地理百年
文章编号:1009-6000(2021)05-0042-0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21.05.006
作者简介:金晓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陈振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
毛熙彦,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
刘绍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李徐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
王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
学思践悟: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
南京大学探索与实践
Learning, Thinking, Practicing and Understand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Geography Talents
Training in Nanjing University
金晓斌陈振杰毛熙彦刘绍文李徐生王玮
JIN Xiaobin CHEN Zhenjie MAO Xiyan LIU Shaowen LI Xusheng WANG Wei
摘要:
面向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能力”建设,南京大学提出地理学科三阶段四层次
的“G E O-S”培养体系,构建并实施了螺旋式上升的“学、思、践、悟”地理学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协同育人体系、虚拟仿真与野外实践结合、科研反哺教学
促进科教融合、贯通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等方法和措施,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实践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扶贫扶智立德树人成效显著,教育教学理念取得广泛影响。相
关培养方案在学术育人模式、实践育人方法和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创新。
关键词:
地理学;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学思践悟;南京大学
A bstract: Facing the achieving of "Four Capabilities" for the training o 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Nanjing University has put forward the "GEO-S" training system o f geography in three stages and
four levels, and the spiraling training program o f "learning, thinking, practicing and understanding"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geography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Through deepen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combining virtual simulation with field practice, feeding teaching by
scientific rearch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 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cour ideology,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Moreover,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llectu al su p p o rt and m oral education have achieved rem arkable results, and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has gained extensive influence. Generally, relevant training programs have important
innovations in academic education mode, practical education method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Key w ords: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raining system; learning, thinking, practicing and
understanding; Nanjing University
1新时代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要
求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创立的地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家摇篮”的美誉。随着“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学 院积极强化和调整学科方向,推进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发展,在地貌过程与 环境演变、海岸带过程与开发、全球 变化遥感、国土资源调查与利用、全 球气候变化与冰期起源等领域,获得 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际 科学基金重大科研教育项目资助.问鼎国际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难题,解决
42
学思践悟: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南京大学探索与实践I金晓斌陈振杰毛熙彦刘绍文李徐生王玮
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GEO-S" ^Sen of Mii
模式Sen of Mission 坚持使命糖动下的理想倌念教胄•人
Open-mind
开放
Enhancement … /___
提升丨¥学术成长阶段-G uidancc 学术入门阶段由.KKB际
■.N R U6宪
31以》促学:科教H合
_科《皺合B家鈒重大科硏项目.
创新研究群体团队等为*
引,■挑战钚"'互联网+'等全Stt
赛寧为平台。
••力指向_*升自主创新能力
•特色创*大a目♦大平台
③以H促悟,体系建设
• **建《全S党建工作标杆院
*和样板支部培宵创酸萆位.国
*级教学名优秀教师.优秀
辅导员等协同W人»队..
• *力*向:提升团结协作*1力
• 1♦色《斷地a情《»*国情怀
谶穫建设
①以学促思:
.瀑》建》—*专业本科谋程.
9K M品在线开放》程.B家圾
精品资源共享》.首批S呩
程等,
.氤力指向'提升专业认知能力
•特色名师》基*自主探索
②以思促践:基地建设
•蓁地建设.a s野外教学实习#
*.教宵部野外科学观澜研究站.
地球系绞科学s家a虚拟仿k实
验教学中心等《
•能力指向:提升知识酏合能力
• »色创新:a拟仿真外实习
图1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GEO-S)图2学思践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架构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利用
矛盾问题,培养高水平的学科领 才。当前,新时代地理学应对复杂多 变的全球环境、资源利用与人类可持 续发展问题,面向保障国家安全与民 生福祉的重大战略需求,急需培养“专 业认知能力、知识融合能力、自主创 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兼优的地理 学拔尖创新人才。新时代地理学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四个能力”建设 的新要求,即:如何架构完整的地理 学协同育人体系,夯实学生专业认
知 能力?如何融合野外实践和虚拟仿真,提升学生地理学知识融合能力?如何 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面向学术前 沿及其自主创新能力?如何结合专业 教育与课程思政,全面提高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
2 “学思践悟”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和“培养科技 领才”这一根本任务,融合文理 科资源和地学集群优势,强化地理学 “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 学科特色,服务国土生态安全等国家 重大需求,以应对全球变化、可持续 发展等资源环境重大挑战为指向,南 京大学通过创新育人模式,为有志于 地理学基础前沿研究、具备发展潜力 的学生创造自由合宜的学术成长环境、规划灵活有序的学术发展路径, 培养具有科学理想和爱国情怀、适 应当下科技变革与社会需求、勇攀地 理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未 来地理学领才。基于“全人”育 人的培养理念,响应南京大学“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地理学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三阶段四层次的
“GEO-S”培养体系,对人门阶段、成
长阶段和专业化阶段进行针对性设计,
指向素质养成、能力养成、思维养成
和价值塑造4个层次的发展目标(图1 )。
针对“GEO-S”培养模式的三阶
段四层次目标,构建并实施了 “学思
践悟”的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
案,具体体现在:
(1)学:建设了以“名家名师筑
基、自主前沿探索”为牵引的课程体
系,打造品牌基础课程、建设精品实
践课程、培育双语课程与双创课程,
实现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夯实专业认
识能力。
(2)思:提出了“场景现实一虚
拟现实一抽象现实”递进式的地球系
统科学思维培养路径,以野外实践教
学为基础,开展虚拟仿真实验设计,
建构数字地球系统,实现以虚实结合
方法创新提升知i只融合能力。
(3)践:提出了高水平项目与高
层次竞赛双轮驱动的科教融合育人模
式,为创新实践创设真情境,以科研
实践检验教学成效,以“干中学”促
进知识迁移与重组,实现以科教融合
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悟:提出了“地理专业一地
理国情一地理情愫”相融通的专业课
程思政格局,培养地理学人科学系统
的世界观,领悟博大包容的家国情怀,
实现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提高团
队协作能力。
通过积极实践,南京大学开展了
科教融合的学术育人模式创新、虚实
结合的实践育人方法创新和系统综合
的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勾勒出地理学
拔尖创新人才“学一思一践一悟”的
螺旋式上升路径(图2 )。实现了从国
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
基地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
划2.0基地的跨越。
3教育教学方法
(1)多管齐下,构架完整的地理
学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建立通专融合的地理学课程
育人体系,打造一流课程、建设精品
实践课程、培育双语课程与双创课程,
实现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夯实专业认
知能力。二是构建多元互补的地理学
实践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
实训等方式,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的地理学双创实训平台。三是建立全
员协同的实践育人团队,以教学名师
和高层次人才为垂范,全面推进教授
开展一线本科教学,担任学业导师;
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地理科学专业知识
的深度融合,以学业导师、双创导师、
辅导员、班主任等组建生涯导师队伍,
助力学生成长。
(2)虚实结合,促进地理学虚拟
仿真和野外实践互补。
一 i通过实地科考和野外观测,
融合地理学知识与虚拟仿真等信息化
技术,研发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实
结合、互补互促方式,提升对课程内
容的理解能力。二是,营造以兴趣引
导知识发现、以问题驱动知识应用的
教学氛围,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
问题情境,提高面向问题与目标导向
43
1"*^ 2021-05
l x FOC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HUMAN GEOGRAPHY1:
CONGRATULATIONS ON THE CENTENNIAL OF GEOGRAPHY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呢现代城市研
g
本期聚焦:“南大人文地理”的探索与实践一一兼贺南京大学地理百年
的自主创新能力。
(3) 问题导向,科研反哺教学促进
地理学科教融合。
一是转变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的 “知识传授”型转变为探究性教学的“知 识发现”型,使教学成为科学研究的 展现过程。二是凭借共同的探究热情 和兴趣,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吸收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推动 学生站在学术前沿,提升科研理解能 力。三是科教资源整合,及时把最新 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融人到课 程教学。
(4) 同向同行,地理教学与国情教 育结合立德树人。
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 养全过程,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国 家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将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相结合, 充分挖掘地理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塑造具有地理情愫、中国灵魂和世界 胸怀的地理学创新人才。三是融合第 一、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组队参加社 会实践,以地理国情和社会调査发现 问题为驱动,以解决地理和社会实际 问题为目标导向,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方案,致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教学育人创新与实践探索成效
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把传 统的“知识传授”型地理学教学转变 为“知识发现”型,构建师生学术共
同体,向学生开放相关科研平台,使 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的舞台,通过科教融合实现学术育人。 立足于地理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提
出“野外实习一数据分析一仿真建模一 虚仿实验一实地验证”的实践训练过 程。依托南京大学“地球系统、陆海统
筹”的地理学学科发展特色,挖掘开
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优势,形成了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专 业与思政相融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开
展了地理国情、资源国情、土地国情、 海洋知识等专业竞赛,在实践教学中 有机融人“五育”内涵,努力培养具 有“地理情愫、中国灵魂、世界胸怀” 的新时代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每年级近80%学生申请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获评国家级和省 级项目立项数量占比超过70%。在资源 环境遥感、水土资源过程等领域,特别 是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3年以来,学 院学生团队3次获得“挑战杯”全国一 等奖,并荣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 赛全国金奖、全国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创 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 一等奖等国家级竞赛奖励30余项。组 建了各层次学生参加的“竺可桢讲师团” 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云南、贵州等贫困
地区,扶贫扶志并扶智。学生荣获“
全 国优秀共青团员”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 星标兵”称号,和“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提名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南京大学地理 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什么 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 根本性问题,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贯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 社会责任感,着力知识技能、专业素养、
批判思维、问题解决、探究精神、创 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培 养,落实了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 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 发展的拔尖领才和优秀创新创业 人才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地理学学科 发展前沿和新时期学科发展特点,符 合南京大学卓越追求和新时代专业人 才培养需求。
(上接第41页)
[28] 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 ].生态学 报,2014,34(11):3107-3114.
[29] 徐榊崎,李锋,韩宝龙,等.动态适应
性生态经济区划模型及其应用丨J ].生态学 报,2017,37(5): 1740-1748.
[30】牛方曲,杨欣雨,孙东琪.不同发展模式
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海南省为例m .热 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31]魏旭红,开欣,王颖,等.基于“双评价” 的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技术方法探 讨[J].城市规划,20丨9,43(7):丨0-20.
[32) 贾克敬.何鸿飞,张辉,等.基于“双
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门.中国土地科 学,2020,34(5>:43-51.
[33] 王亚飞,樊杰.基于“双评价”集成
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丨•!].地理研 究,2019,38(10):2415-2429.
[34j 王森.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 济区划研究[D 】.太原:太原理丁大学,2010.
[35] NGUYEN A K, LI0U Y A, LI M H, et al. Zoning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6 (69): 100-117.
[36] 纪学朋,黄贤金,陈逸,等.基于陆海统筹
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 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3):451-463.
[37]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聚类分析
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10-314.
[38] 钟珊,赵小敏,郭熙,等.基于空间
适宜性评价和人口承载力的贵溪市中心 城区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m .自然资源学 报,2018,33(5):801-812.
[39] 车秀芬,张京红,黄海静,等.海南岛气
候区划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2014,34(6):
60-65,70.
[40j 李敏纳,蔡舒,甘小军,等.自贸区建
设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区划与分区发展研 究丨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7(3): 64-72.
[41丨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
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01 (1):1-6.
[42] 谢跟踪,邱彭华,谌永生.海南岛生态
功能区划研究[几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2(3): 320-325.
[43] 余显芳.海南岛综合自然区划与大农业布
局和结构⑴.热带地理,1982(2): 10-18.
[44】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 75-80.[45]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
地理学报,2007(4): 339-350.
[46]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等.中国区划工
作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05(3):330-
344.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