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博弈 (dynamic game) 目录
1什么是动态博弈
2动态博弈中的战略 [1]
3动态博弈中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 [1]
4相关条目
5参考文献 什么是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是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 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
动态博弈的困难在于, 在前一刻最优的决策在下一刻可能不再为最优, 因此在求解上发 生很大的困难。
动态博弈行动有先后顺序, 不同的参与人在不同时点行动, 先行动者的选择影响后行动 者
的选择空间, 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做了什么选择, 因此,为了做最优的行动选择, 每个参与人都必须这样思考问题: 如果我如此选择, 对方将如何应对?如果我是他, 我将会 如何行动?给定他的应对,什么是我的最优选择?如下棋。 [1]
动态博弈中的战略 [1]
战略是一个完备的行动计划: 在博弈开始之前就规定出每一个决策点上的选择, 即使这 个决策点实际上不会出现。
动态博弈中先动优势与后动优势 [1] 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总有先后顺序。有些博弈具有先动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 但有 些博弈具有后动优势 (cond-mover advantage).
产量竞争具有先动优势,而价格竞争可能是后动优势;
在不完全信息下,顺序更重要。 但有些博弈既没有先动优势,也没有后动优势,如抓阄。
相关条目
静态博弈
参考文献
f 1.0 1.1 1.2张维迎.《博弈与社会》•第四章 动态博弈与承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先驱优势( First-mover advantages / Pioneer advantage) 目录
1什么是先驱优势
2先驱优势的理论基础
3先驱优势的来源
4相关条目
什么是先驱优势 先驱优势是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新开发市场或新产品的先驱者,以获取回报的一种战 略。这种回报就是持久的,长期的市场控制力,令竞争对手无法或难以仿效,企业因此能够 生存,盈利和发展。比如电子商务行业中的 Amazon,ebay,yahoo! 公司。
早在 1985 年,Robinson and Fornell 就提出了先驱优势(pioneer advantage)概念;此后
有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先驱优势理论在市场营销中多用来解释在市场竞争中, 先进入市场者相比后进入者存在 着哪些竞争优势。 因此, 在企业科技竞争中, 先驱优势理论主要解释企业优先研发和运用新 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哪些竞争优势。
先驱优势的理论基础
其中用来解释先驱优势的理论基础有二: 经济理论基础—用进入壁垒理论和企业效用函数来解释先驱优势; 行为理论基础—主要是用顾客锁定理论和消费者偏好理论来解释先驱优势。
先驱优势的来源
先驱优势的来源主要有: 技术专有和技术领导, 先驱企业的科技创新将为企业提供专有 技术,从而为企业确立技术领导的地位, 在产品和工艺创新中学习曲线下移中可以反映出先 驱企业将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资源先取, 先驱企业可抢先获取或建立诸如声誉、品牌、 企业 文化、技术资源、专利,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资产;成本优势,先驱者
有利于 抢先开发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 企业开发新的市场,良性循环为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后动优势
后动优势(late-mover adva ntage; Sec on d-mover adva 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 动劣势 )
1什么是后动优势
2后动优势存在于三个方面 [1]
3后动优势的来源 [1]
4后动优势的理论 [1]
5"小猪 " 抢食——后动优势
6参考文献
什么是后动优势
后动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 ; Second-mover adva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 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 不具有的竞争优势, 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 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研发成本优势、行业风险把握优势等。
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市场进入次序优势,包括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 先动优势是指企业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进入市场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或竞争优 势。
后动优势存在于三个方面 [1]
1990 年 Lieberman 和 Montgomery 指出后动优势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 1 )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后动者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顾客教育、 员工培训、政府审批、基础投资等很多方面比先动者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益。
( 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由于市场初期,技术和顾客需求的不确定 性
和“非连续性” (discontinuities) 往往导致先动者的错误决策,而后动者可以从先动者的错 误中吸取这些教训,不再犯先动者曾经犯过的错误。
3)在位者惯性: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组织僵化,企业不愿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 不愿改革, 而后动者作为一个追赶者, 时刻都想抓住机遇从而取代先动者的地位, 因而对企 业的组织结构、技术、产品等都进行大量的革新,从而在与先动者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后动优势的来源 [1]
汤姆森等人也对后动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把后动优势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四个方
面:
(1)具有开拓性的先动者地位比后动者地位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得多,而且先 动者几乎没有获得什么经验曲线效应。
(2)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很快,早期投资的设备和技术会很快过时,而后动者可以采用 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由于顾客对先动者的忠诚度很弱,后动者很容易就能打开市场。
(4)先动者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技术和经验可能轻易地被模仿甚至超过。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外, 其他还有很多学者对后动优势作了研究和归纳, 但 大多数都是围绕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 在次序经济理论发展的过程中, 有些学者也提出了一 些修正因素,这些修正因素对理论的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
Kerin , Varadarajan 和 Peterson 在 1992 年指出:先动优势的实现还要取决于产品—— 市场中的权变因素( contingencies ),这些权变因素对先动优势因素会产生调节效应
( moderating effect ),从而直接影响先动优势的大小甚至使先动优势变为先动劣势。这些权 变因素包括 :
( 1)影响经济因素的权变因素: 需求不确定性和进入规模、有效规模与市场容量之比、 广告密度、后动者反应时间、范围经济。
(2)影响先取因素的权变因素:产品的特性、需求不确定性和先占性投资。
(3)影响技术因素的权变因素:技术创新的特征,技术变化和技术的非连续性。
(4)影响行为因素的权变因素:产品的特性、市场类型以及顾客对共有的特殊资产
(cospecialized asts)的投资、市场演变。
Jili 等人在 2003 年也指出:所谓的先动者优势要视企业的资源而定。倘若不考虑企业 资源的差异, 就很难准确地考察先动战略的真实影响。 同时, 控制或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制 度因素也很重要。 换句话说,就是在研究过程中, 必须把非进入次序因素上的差异 “剔除掉”, 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考察进入次序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Lieberman 和 Montgomery 在 1998 年则正式提出了与资源基础论( Resource-bad View )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资源基础论的框架结构有助于市场进入次序方面更复杂更全 面的研究设计,从而可获得更真实的进入次序效应( Entry order effect )。
除了以上所列的国外学者对次序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外, 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理论 的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列维( Levy )在1966年提出的后发优势和后
发劣势并存论、阿伯拉莫维茨( Abramovitz )的潜在后发优势论、日本的南亮进的“后进
利 益”论、伯利兹(Brezis)的技术蛙跳模型以及范艾肯( Van Elkan )的技术一经济趋同论等 等。
国内的次序经济理论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还是国外的一些原 型,还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国内实际问题中去。 基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现实, 近几年我国 学术界对次序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迅速升温,国内也有大量的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仔细的研 究,并得到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 这些都是次序经济理论在国内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北京 大学的陈遊芳博士研究了后动优势的来源最后归纳为四个:
(1)后动企业可以从先驱企业的错误中学习,进而可以获得差别化和成本优势。
( 2)后动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 ,来降低产品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3)后动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改变游戏规则,获得竞争优势。
( 4)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后动企业有可能获得优势。 武汉大学的宋岚对先动优势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分别是: 资源先取优势, 成本优势和创造转换成本的优势; 四川大学的黄璐研究了动态竞争中的 次动者优势,分析了次动者优势日益明显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企业 R&D 投入的相继增加、创 新风险的日趋加剧、 市场开拓成本的不断增加和新旧技术的加速更替; 合肥工业大学的黄志 斌和朱孝忠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的市场进入次序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谢科范教授从风险 的角度研究了次序经济理论。 1993 年罗荣渠归纳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表现形式,并论 证了他们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 1999 年傅家骥和施培公两人探讨了 作为后发优势重要表现的技术模仿创新问题, 从资源积累的角度对模仿创新造就后发优势的 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 2000 年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西方经济 追赶理论, 对涉及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各种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并对全球化与 信息化条件下后发优势与后法劣势的新变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研究都代表了目前国内在次序经济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但是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的 层面上, 对于实际问题还没有做具体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以中国通信设备制造 业为例研究了在位者失败和后来者追赶,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后动优势的理论 [1]
进入次序优势研究开始只针对先动优势, 后来才逐渐注意到并加强了先动劣势或者说后 动
优势的研究,因此正面研究的不多,涉及的基础理论总结一下主要有 :
(1)免费搭乘效应:免费搭乘者指的是得到某种收益却回避了为此支付的消费者或企 业。该理论在基础经济学中主要用于公共物品的分析。 在本研究领域中, 这可以看作是先进 入企业投资的一种外溢效应( spillover )。后进入企业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研发、顾客教育、 员工培训、 政府审批、 基础投资等多方面比先进入企业节省大量投资却同样可以受益。 这大 大削弱了先进入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 也削弱了先进入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的动力 ( Lieb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