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差异
模糊限制语是用来表示命题意义临时性、可能性及不确定性的话语标记, 它们在学术写作中被广泛使用。此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二语写作中作者对模糊限制语语的使用。本文从教学角度出发,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学术语篇中的差异,从而对英语二语写作教学提出指导建议。
标签:英汉模糊限制语;学术语篇;差异
1.模糊限制语简介
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Lakoff 提出,他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那些使意思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1972, p. 195)。自从这一概念被提出,学者们纷纷从多种角度对模糊限制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Hinkel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作者避免对命题话语完全承诺的一种手段”(1997,p.361)。Hyland则认为模糊限制语用于表示“缺乏对命题意义真值的完全承诺” (1996,p.251)。目前为止,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如might, probably, em) 用于表示作者对所指信息有所保留的评估(Hyland & T, 2004),量化作者对命题意义的认同程度(Vande Kopple, 1985), 从而保留一定的争论空间。
2.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一些学者基于自己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其中Price 等人 (1982), Salager-Meyer (1994), Hyland (1998) 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受到广泛认可。
Price 等人认为模糊限制语有两种,第一种叫做 “接近型模糊限制语” (approximators),第二种叫做“掩饰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接近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影响命题话语真值程度的词,如 relatively,kind of, etc.。而“掩饰型模糊限制语”不会影响命题意义本身,只是表明说话者对命题话语有所保留的认同或支持,如 I think,as far as I know。随后,Salager-Meyer 在Price等人分类的基础之上将新增了“表达作者个人怀疑和直接参与词” (如 I believe, to my knowledge),“情感加强词”(如 interestingly,extremely)和“合成模糊限制语”(如 it may suggested that)三个大分类,并将“掩饰型模糊限制语”进一步细分为“表达可能性的情态动词” (如 may,could),“ 表达可能性的半情态动词”(如 em,appear),“表达可能性的形容词和副词” (possible,potentially), 以及“认知动词”(如 indicate,show)。
与Price等人和Salager-Meyer相同,Hyland (1998)也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词汇型模糊限制语”和“策略型模糊限制语”。“词汇型模糊限制语”包括认知动词(如suggest,demonstrate),形容词 (如 esntial,relative),副词(如 about,unlikely),情态动词 (如 can, could)以及情态名词 (如 assumption)。“策略型模糊限制语”通常用来评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论的缺陷和存在其它解释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三种,分别用来提及特定的研究条件(如 Nothing is known about…),提及特定的研究模式,理论及方法(如 It spite of the shorting comings, the method has been…),暗示知识的空缺(如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mpare…)。
3. 英汉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跨语言差异
实证研究证明,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对学术写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英语第二语学习者而言,模糊限制语的恰当使用常常是英语二语写作中的一个难点。英语二语学习者常常将母语写作习惯带入二语写作当中,从而导致不恰当的使用所造成的语用失误。因此,深入分析母语和二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对二语写作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借鉴Hyland (1998)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式,从情态动词,认知动词,形容词和
副词,短语式模糊限制语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跨语言差异。下表列举了一些英汉模糊限制语在学术写作中的实例。
3.1 情态动词的英汉差异
情态动词可以表达作者对命题意义的评估。在英语中,可以表达认知情态的动词有must,should,ought,can, could,may, might, will, shall,和would。 其中可以表达临时性,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的情态动词有should,ought,could,may,might,和would。例如:
(1) On the other hand, cognitive linguistic rearch on conditionals does address the intrinsic complexity of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 in a way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 very beneficial for
在这个句子中,could 可以被may或might替换,它用于表达潜在的可能性,使得表述个人观点的语气变得含蓄且,为学术讨论留有余地。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情态动词在表达临时性,可能性及不确定性上不及英语。汉语和英语
的情态动词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常常使用情态动词加主动词的形式表达情态语气例如:
(2) 研究还发现,词块使用数量对书面语产出有一定影响,可提高写作的准 确性、流利性 和复杂性。(3) 阐述式输入和强化式输入均能促进词汇识别,且效果差异不大。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可”可以译为“may”或“might”,而“能”可以译为“could”或“would”,他们按时命题意义的可能性,分别修饰动词“提高”和“促进”。
英汉情态动词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汉语中不像英语,有暗示不同情态的两种时态存在(彭,2001)。例如,“will”在相同语境中表达的推测意义与它相对应的过去时态“would”相比要更为肯定,而他们所对应的汉语表达都是“将”。
3.2 认知动词
认知动词常用来表达作者自己或他人的观点。Varttala’s (2001) 将认知动词分为“非事实型汇报动词”(non-factive reporting verbs), “缓和型认知动词” (tentative cognition verbs)和“缓和型连接动词”(tentative linking verbs)。表二列举了这三类认知动词在英
汉学术写作中的实例。
Hyland 指出认知动词所表达的是作者基于研究证据所做出的合理推断而并非直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1998,p.124)。总体而言,英语模糊限制语在认知动词的使用上比汉语显得更加含蓄。例如:
(4) The data gathered indicated that candidates’ lf-efficacy to transfer the strategies was bad on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andidates’ prior exposure to the sam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trategies contribute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5) 研究表明,传统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知识教学和策略训练固然很重要,语言知识以外的世界和文化知识结构的拓宽和发展同样重要。
上述例子中,indicate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基于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比之下,汉语在表达同类意义时所使用的汇报型动词语气更为肯定。
3.3 形容词和副词
英汉模糊限制语在形容词和副词使用上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对于数值型表达的模糊限制上。Hyland的研究显示,英语学术写作中最常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为about,approximately, some 和around (1998, p.139)。这些表达都是前置修饰。而汉语里对数值型模糊限制的表达除了前置修饰外(如: 几,许多,多数)还有一些后置修饰 (如: 以上,左右,余)。例如:
(6) particle reaction was about 25 %
(7) Decreas by approximately 60%
(8) 多数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
(9) 认为互相批改有利于提高写作的学生达到一半以上
3.4 短语式模糊限制语
在短语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汉语比英语更多,组合更自由(Yang, 2013)。英语中的短语式模糊限制语通常有固定搭配(如 in general, in fact)和that从句 (如it is ackno
wledged that, the assumption that)构成。汉语中则有更多的形式,如: 众所周知,事实上,从理论上讲,等等。例如:
(10) It is well acknowledged that the full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our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11) 总体来说,110组在表达受阻时使用信息更替、句子重组、自我重 复 和单词修复策略略多于其他性格类型组。
4. 总结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跨语言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学生的英语二语写作。因此,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差异,尽量避免由于这些差异所造成的不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
References:
[1] Hinkel, E. (1997). Indirectness in L1 and L2 academic writ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 27(3), 361-386.
[2] Hu, G., & Cao, F. (2011). Hedging and boosting in abstract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rtic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medium journal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3(11), 2795-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