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clough 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
萍聚英文版———以CNN 和马航官网关于马航失联飞机的新闻报道为例
陈周琴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以CNN 和马航官网报道马航失联航班MH370的新闻为话语分析语料,借鉴Fairclough 的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语料在描述、解释和阐释等方面的不同及其所反映的国家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差异,帮助人们提高对新闻话语的敏感性,提高批判性阅读与信息接收的能力。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三维分析模型;MH370新闻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4)05-0048-05
2014年3月8日的凌晨2点40分,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在飞行中与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联系。这一消息公布后,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随后,关于这一事件的信息通过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如潮水般向人们涌来,但媒体上各种缺乏事实依据的猜测、新闻必要元素缺失的报道,使人们手足无措。不
过现今的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都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为现存国家统治制度对人的统治和操纵作辩护的,本质上是压制人性的虚假意识,必须批评。[1]在此,本文在Fairclough 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更适用于新闻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将此框架运用到CNN 、马航官网报道马航失联航班MH370新闻的定性分析中去,使公众更清晰地认识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提高读者对此类新闻语篇的判断力,避免盲目相信新闻报道中的猜测。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和三维分析模型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 Analysis ,简称CDA )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他们生产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2]
Fairclough 为构建CDA 分析框架做出了不懈努力,他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三个维度:语篇(Text )、话语实践(Discour Practice )、社会文化实践(Social Practice ),[3]如图1。
Fairclough 指出语篇的分析就是从语言学层面上对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整合下手。话语实践包括语篇生成过程(Text Production )、话语传播(Text Distribution )和话语接受(Text Consumption )。语篇是在话语实践过程中产生,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Fairclough 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第16卷第5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Vol.16No.52014年10月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2014
收稿日期:2014-09-0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02000248。
作者简介:陈周琴(198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外国语言
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考研考场
图1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Fairclough ,1995bmy heart will go on歌词
)图2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
陈周琴: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
①描述(Describe)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
②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的交际过程的关系;
③解释(Explain)话语交际过程及其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4]
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并不为特定的文体分析所用,缺少针对性。新闻语篇有其特殊的文体特征,尤其是时政类新闻,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构。本文作者在Fairclough提出的框架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步骤的扩充:
①在语篇层面,不仅从Fairclough提到的语言层面及通过及物性、情态动词、名词化进行分析,更进一步剖析其中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象征和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②在话语实践层面,不同于Fairclough提出的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主要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篇生成和语篇接受。
③在社会文化实践层面,将Fariclough所指出的分析语篇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具体化,指明新闻语篇中,政治倾向是其产生、接受和传播的社会实践条件。
由此构建了以下适用于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如图2。
模型第一步通过充分展示语篇中的语言学现象特别是及物性、情态动词、名词化这三个方面,了解其中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象征和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型的第二步是话语实践,包括语篇生成过程(Text Production)、话语传播(Text Distribution)和话语接受(Text Consumption),这些归结起来是过程分析,也就是阐释。本文将重点分析新闻语篇生成和新闻语篇接受两个方面,以揭示语料中
蕴含的意识形态。模型的第三步认为特定的社会文化实践揭示了文本的深层意义,即解释。[5]在此,作者将通过新闻语篇,探索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
二、话语分析
下面笔者运用上述方法,对CNN和马航官网关于失联航班的报道作对比分析,希望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这两家新闻的时候,提高判断力,能做到批评地接收信息。
(一)描述
在对语篇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分析时,要重视对及物性、情态、词汇选取等的充分描述,因为这些对探究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是必不可少的。[6]在此,笔者将分别从及物性、情态动词及名词化三个角度对CNN和马航官网就失联航班的新闻作对比分析。
1.及物性。及物性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7]
在CNN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say,tell,talk,claim等动词,这些词汇都是言语过程常用的动词。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因为CNN的新闻报道为了提高劫机理论的可
信度,大量使用直接引用,所以语篇中言语过程的动词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动词。
相比CNN的新闻报道,马航官网上的报道在及物性方面呈现出自己的特殊性。马航官网的报道中表示做某件事的物质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的动词比较突出。物质过程由动作者(actor)和动作的目标(goal)组成。马航是此次事件的负责人,所以在报道中多以“we”“Malaysia Airline”为主语,与CNN的侧重点不同,马航主要是表明主动承担起责任,尽自己所能为失联航班的调查做贡献。如:(1)Malaysia Airlines has shared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with 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since the mo-ment we learned that the aircraft had disappeared,in the early hours of Saturday8th March.
2.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可以表示语气的委婉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不确定。在此,从情态上讲,CNN语篇中频繁出现might,may,could等表示不确定的情态动词以及表情态意义的“it’s improbably that”和“it would be”的句型。
(2)Whether it’d be a hijacker or the pilots themlves,someone was in control of that plane while it stayed in the air and kept flying.
(3)As the days pass with no sighting of wreckage in the ocean,a theory taking shape is that the plane might have been landed somewhere,either by hijackers or by the pilots.
在(2)和(3)中分别出现了it ’d be 以及might have been 这样的情态动词,从侧面反映出CNN 中用以支持劫机理论的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消息提供来源本身都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度。新闻语篇是用“事实”说话,讲求客观、真实,但是,CNN 语篇中大量使用表模棱两可的情态动词,是不符合新闻报道的“硬杠”要求的。
estimated
而马航官网的语篇中could,might,would 等出现次数少,其中(4)和(5)中出现的would 是在“I would like to ”句式中,其作用是为了表示委婉。
韩语翻译网站(4)I would also like to state that the arch for MH370is bigger than politics.
(5)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tate that the pasngers,the pilots and the crew remain innocent until proven otherwi.
马航官网的报道中有情态动词,但是为了报道的准确性,不让读者被各种假设所引导,使各种理论扎根于读者心中生根发芽,而根源上回避对各种猜测的回应。基于此,马航尽量减少不确定的情态动词的使用。
3.名词化。在语篇层面上进行语言学分析,词汇及名词化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新闻语篇背后隐含的动机和意向。名词化(normalization )是指通过名词性短语代替动词性结构或句子,从而达到
删除情态成分和施事者,虚化对时间和人称的制约目的。名词化的主要作用是将事件刻画为客观事实,从而模糊事件中包括的施动者和前后的因果联系。
[8]在此,笔者先将CNN 和马航官网对失联飞机的报道中用到的关于劫机的名词作对比分析。
从CNN 的报道来看,通过“conspiracy theory ”将文章的基调定为政治向,并且多次提到直接与恐怖份子袭击有关的词汇,如“terrorism ,hijacking 和hostage ”等,这样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恐怖袭击的可能性。CNN 将恐怖分子袭击作为马航失联飞机调查方向并不是直接以美方提出怀疑,而是借由失联家属“a surpri that some relatives of the pasngers on missing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are hop -ing it is a hijacking ”。其中“surpri ”一词用以表明CNN 的立场:恐怖袭击的想法并不是由CNN 提出,是从受难家属口中而来,在得知家属有这一想法时,CNN 也表示不能理解。通过“surpri ”的选用,CNN 希望由此可以展现自身报道的客观性,同时也使恐怖袭击理论存在合理化。
与CNN 报道相反,马航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关于马航失联航班的调查过程,其中没有直接提到与恐怖袭击有关的词汇,而且“allegation ”“fresh rumor ”等词表明马航的立场,认为现今的各种理论、猜测都只是谣言,不具任何可信度,也没必要多做关注、回应。马航官网的报道中强调“validity ”“fal or misleading media report ”“unnecessary speculation ”等表明马航对各大媒体对劫机的猜测持否认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为前提,不希望调查的重心因媒体猜测而转移。
CNN 的报道中名词化现象主要是在论述恐怖袭击理论产生的起源。通过对假说提出者、具体地点等省略形成的名词性表达,恐怖袭击理论成为有理有据。如:
(6)As the days pass with no sighting of wreckage in the ocean,a theory taking shape is that the plane might have been landed somewhere,either by hijackers or by the pilots.
不同于CNN 中明显的名词化现象,在马航官网中被动化(passivization )的倾向更显眼。被动化与名词化效果大致相同,省略行为实践者,从而隐含某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如:
(7)Malaysia Airlines has become aware of the allegations being made against First Officer,Fariq Ab Hamid which we take very riously.We are shocked by the allegations.
表1“名词”对比表
CNN
terrorism,conspiracy theory,hijacking,hijackers or pilots,hostage,conspirator,commandeer,nefarious,wreckage 马航官网llegation,validity,disappearance,media speculation,fresh rumor,fal or misleading media report,deliberate action,
speculative theory,innocent,unnecessary speculation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陈周琴: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
马航官网用“the allegations being made against First Officer,Fariq Ab Hamid”指出MH370的机长Fariq Ab Hamid是被动接受劫机指控,用这个被动句将注意力放在Fariq Ab Hamid上,而不是allega-tion,从而转移视线。因为马航的立场一直是不直接回应任何指控、猜测。
(二)阐释
在对语篇的结构形式特征通过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后,下面就要对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进行探究。Fairclough指出对新闻语篇的生成和接受是挖掘新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可缺少的环节。[3]新闻语篇生成包括新闻收集、筛选和编辑等机构常规性活动。新闻语篇接受主要指的是受众也就是读者在面对新闻时时如何接受、内化信息。[9]
在新闻语篇的“产出”过程中,新闻媒体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是需要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有限的版面内“
产出”最能反映意识形态及为统治阶层服务的新闻。所以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并不是因为此本身的客观特征,而是由于新闻价值性(newsworthiness)决定的。从这一点来看,新闻报道中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是“歧视”的、被“挑选”的世界。
(8)“I cannot confirm whether there is no hijacking,”Malaysian Transportation Minister Hishammud-din bin Husin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Friday.“Like I said from the start,and I’ve been very consis-tent,we’re looking at all possibilities”.
(9)“I hope the plane was hijacked,becau then,at least,there is hope,”Li from Hebei Province said.He did not give his full name.
从(8)和(9)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中的引用谁的话以及被采访者都是“挑选”的一个过程。
(8)是CNN引用马来西亚交通部长的发言,未经转述而是直接引用,使读者了解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是有依据的,不是CNN随手捏造。而且引用马来西亚交通部长的发言,而不是其他人的,是为了增加话语的权威性,因为美方并不是马航失联事件的主要负责人,大量引用马方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原话,使新闻客观可信。
从(9)可以看出,CNN选取采访失联家属的回答也是有自己意图的。没有采用与专家的对话而是失
联家属,可以提高话语的感情色彩,使话语更深入人心。从(9)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联家属的希望是自己的亲人安全,他的最坏打算才是恐怖袭击。但是CNN并没有把家属所希望的其他可能性写出来,而只是断章取义地说恐怖袭击给予失联家属希望,给恐怖袭击理论存在提供了依据。这正是CNN对信息进行“挑选”,为自己利益服务的一个典型例子。
nioxin
马航官网同样进行了信息的“挑选”,只是重点不一样。马航作为失联事件的负责人和调查方,他的主要任务是搜寻失联飞机,安抚家属。马航作为信息发布者,在他的新闻稿中并没有过多提及劫机或与恐怖袭击有关的词汇也没有出现。这与马航的立场有关,他并不希望转移调查的重点。
(10)We have not been able to confirm the validity of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of the alleged incident. As you are aware,we are in the midst of a crisis,and we do not want our attention to be diverted.
(11)We were well aware of the ongoing media specu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and its effect on the families of tho on board.Their anguish and distress increas with each passing day,with each fresh ru-mor,and with each fal or misleading media report.
从(10)和(11)来看,马航没有正面回答不绝于耳的猜测,而是以为失联家属考虑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寻找飞机上,不希望重心被转移。事实上,马航这样“为失联家属考虑”,是希望可以好声音张新
将马航从责难中解脱出来。
至于新闻语篇接受,虽然已经认知到不同的读者在读同一篇新闻的时候会有不同于作者预知的见解,但是在此我们还是可以推测读者的反应。因为,第一:读者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具备批判性;第二,读者在对一篇新闻进行解读时,是依靠原有的知识背景。[10]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是用于形成思维框架的信息来源,并且他们也只能通过这些媒体了解实时动向。在这里,民众想要了解马航MH370的动向,CNN和马航官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网是主要信息来源。因此,CNN和马航官网通过对信息的“挑选”,帮助读者形成对此事件的思维定向,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目的。
(三)解释
Fairclough在分析解释这一层面的时候提到,只有当文本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赋予语言以社会性,了解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文本背后的交际过程以及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3]
CNN和马航官网对劫机或恐怖袭击的报道侧重点、选材、用词不同,主要归因于两者背后的统治利益不同。在现今的政治格局下,马航失联不能以空难单纯定义。美国在911事件后,对恐怖份子深恶痛绝。美国高喊反对恐怖主义的背后是美国的霸权主义。CNN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其背后的隐藏的意识形态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中国的日益崛起使得美国在亚洲的控制力量减弱,美国通过支持日本对钓鱼岛主权、向台湾出售武器等行动妄图扩大控制势力。马航MH370失联给了美国一个新的契机,通过宣扬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将此次事件上升到政治高度。但是,为了掩盖这一政治目的,CNN 的报道中没有直接由美国或美国政府机构发言的话语,而是运用各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来源不明确的他人的话语来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在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下,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会使得人心惶惶。
对比马航官网的报道,马航并没有对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多做评述,因为在此事件中马航已经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由于无法解释MH370失联的原因,马航并不希望再雪上加霜。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只会使马航承受更多的指责。在被告知飞机上有5位乘客所用护照非本人后,马航的机场管理就受到了各方责难。所以马航官网的新闻稿中,都避开了对恐怖袭击的正面回答,不使用与恐怖袭击有关的词汇,淡化恐怖袭击理论的存在感,称不希望转移调查重心。
三、结语
CNN和马航在报道这一失联事件的时候,都是以本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为自己国家统治权力的意志服务,读者在阅读CNN和马航的不同新闻报道时,容易被这两个媒体的政治倾向掌控,从而接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思维。
参考文献
[1]FOWLER R,et al.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9.
[2]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1989.
[3]VAN DIJK T A.Elite Discour and Racism[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entertaining[4]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1995.
[5]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M].Hillside,NJ:Erlbaum,1988.
[6]MARTIN J&WODAK R.Reading the Past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Time and Value[C].Amsterdam/
Philadelphia Benjamins,2003.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施光.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7(4):202-205.
有道搜索引擎
[9]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8(6):63-70.理智与情感英文
[10]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下转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