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期广东化工
第47卷总第411期·145·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以通识课《气象与生活》为例题目类型>日文学习报名
the departed汪永英,赵戈榕,孟琳,韩冬荟,段文标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hannel Integr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our Infilt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Ca Study of cours
damn thing
shampoo是什么意思of commonn“Meteorology and Life”
Wang Yongying,Zhao Gerong,Meng Lin,Han Donghui,Duan Wenbiao
(School of Forestry,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feature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 and personal standpoints to how to carry out cour thinking and politics effectively.How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It provides som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plays a role in attracting jade
251什么意思
Keywords:classroom teaching;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meteorology and life;ideological elements
《气象与生活》是我校生态文明类通识选修课程,是针对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如何从思政课程转化到课程思政,在战略上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但是,这种转化必然涉及到教育主体由思政课老师变为专业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会发生改变。如何使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是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2-3]。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围绕《气象与生活》课程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1课程介绍
全美超模大赛谢霆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气象与生活》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和客观理性正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本课程以普及气象知识为出发点,讲授气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天气预报与日常生活、PM2.5与人类健康、气象灾害与人类生活以及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本课程结合多年《气象学》教学研究,通过情景案例,现实天气等相关知识引入,形象生动地增强学生对气象服务和气象环境的理解,从而增强其关注气象、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有助于学生把气象知识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使学生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及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2课程思政的开展途径
2.1注重身教胜于言教
eastboys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引路人;在生活中,是朋友和知己。用教师的言行,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对老师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让学生自觉效仿。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首先教师要有思政育人的意识;其次,教师还要以“工匠精神”认真备课,不随意调窜课;最后通过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言行感染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4]。这些无不表现了思政教育的本质。
2.2改变授课模式
组织两至三位教师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并根据研究方向、专业知识和教学特点分别讲授相关章
节的教学,充分凝聚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团队协作的授课模式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出了示范和表率[4]。
2.3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既可以是一位设计者、组织者,也可以是一位参与者和评价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自身特色,不断推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5]。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前将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客观题的形式在学习通APP中测试;上课过程中,则通过课堂抢答和选人的形式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问答;下课后则针对感兴趣的气象热点问题或现象。例如:根据所学内容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或者根据台风的危害说说你对台风的理解等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vicepresident《气象与生活》课程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将其教学内容作为“思政”营养融合进去的良好载体,在教学中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政资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操等[4]。
3.1崇尚科学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教育作用
每一门课程都是知识大厦的累积,是无数科学家通过探索过程、研究成果、伟大人格的集中反映。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上看,教师就要不断积累丰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科学的事迹风采,用他们探索科学的历程,追求真理的过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让科学家和学者的科学人生成就他们的青春风采。这显然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所在。例如:在讲授风的观测发展历史,通过介绍了解古人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很早就开始对自然气象展开探究,他们十分注重对云、湿度以及降水等天气现象的观测,发明了一系列的观测仪器。而且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家,他们用羽毛、木炭测量空气湿度,太聪明了。测风的仪器在汉代就多达三种:相风乌、铜凤凰、铁鸾鸟,传到巴比伦成了相风鸡,到西方则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堂尖顶上的测风鸟,欧洲到了12世纪才有相风鸡的记载[6,7]。在讲授风力等级的内容时,一千多年以前唐代的李淳风在《现象玩占》里就有关于风的等级的记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两百多年以前,英国的蒲福,针对海陆上各种物体在大小不同的风力的情况,在1805年把风划成
[收稿日期]2019-11-15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气象与生活》
cayo
[作者简介]汪永英(1973-),女,黑龙江省密山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