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019-05-25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称⽼年痴呆,是以不可逆进⾏性记忆减退和认知、语⾔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前,关于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有遗传因素、炎症免疫学说、⾃由基学说、胆碱能学说、铝中毒学说等。【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a,ad)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通常分为家族性早发型、家族性晚发型和散发性晚发型。临床上表现为隐袭起病、不可逆进⾏性发展的记忆减退,认知、语⾔功能障碍及⼈格的改变等,其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脑⽪质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细胞外⼤量⽼年斑(nile plaque,sp)形成、⼤脑⽪质细胞减少以及累及⽪质动脉和⼩动脉的⾎管淀粉样变性。随着科技⽔平的进步,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宽和深⼊,本⽂就国内外近年来对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1 遗传因素
1.1 载脂蛋⽩ε4基因
载脂蛋⽩(apoe)ε4基因定位于19号染⾊体长臂即19q13.2,与早发型和晚发型ad均有显著性关联。研
究表明,apoeε4能够参与调节aβ的⽣成[1],并且能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对aβ的清除,形成sp[2]。ad的另⼀特征性病理变化是nft的形成,它是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形成的双螺旋纤维(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f)所构成。phf的形成可能是apoeε4不能有效地维持tau蛋⽩与微管蛋⽩连接的稳定性和/或未能抑制tau蛋⽩的⾃⾝聚集⽽导致[3]。apoeε4等位基因是个体发⽣ad的危险因素,有近2/3的ad患者⾄少有⼀个apoeε4等位基因,ad的患病率会随着⼈体中apoeε4基因数量的增加⽽上升。
1.2 早⽼素1和早⽼素2基因
早⽼素 1(prenilins 1,ps?1)和ps?2基因分别定位于14号染⾊体即14q24.3和14q31?32,占家族性ad致病基因的30%~50%,占早发型ad致病基因的70%~80%。迄今为⽌发现⾄少有37种ps?1基因突变与早发型ad有关。ps?1基因突变细胞在⼀定条件下选择性地导致纤维原性较强的、易聚集的aβ42的产⽣过多,从⽽导致ad的发⽣[4]。ps?1基因突变可引起tau蛋⽩等细胞⾻架蛋⽩之间的相互作⽤异常,从⽽破坏离⼦通道的微结构,影响细胞内外离⼦交换,进⼀步引起ad的病理改变。ps?2基因(⼜称stm2基因)与ps?1基因有67%的同源性,在跨膜区的同源性⾼达84%左右。突变的ps?2基因表达产物可通过对c末端肽⽔解酶的影响⽽作⽤于淀粉样前体蛋⽩(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解过程,使聚集性aβ产⽣增多⽽发⽣沉积,形成sp;并能协助aβ升⾼细胞内钙、加重氧⾃由基产⽣和促进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引发细胞凋亡[5]。
1.3 淀粉样前体蛋⽩基因
淀粉样前体蛋⽩(app)基因位于21号染⾊体即21q21.1?21.3,是最早发现的与ad有关的突变基因,为常染⾊体显性遗传,与家族性早发型ad有密切关系。在正常⽣理条件下,多数app由α?分泌酶裂解成可溶性的β?淀粉样前体蛋⽩(β?app)释放到神经元外,β?app再进⼀步被γ?分泌酶裂解。极少部分β?app在胞质经溶酶体内的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作⽤裂解为aβ。⽽当app基因发⽣突变时,β?app主要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作⽤裂解为aβ[6]。aβ聚集可形成神经毒性的原纤维,并进⽽形成sp,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发展[7]。
1.4 tau蛋⽩基因
tau蛋⽩基因位于17号染⾊体即17q21,此基因表达的tau蛋⽩是⼀种能与微管蛋⽩结合,并对微管的形成起促进和稳定作⽤的微管相关蛋⽩。在成⼈脑中发现有6种tau 蛋⽩的异构体,在正常⽣理条件下tau蛋⽩组成神经元的轴索蛋⽩,在细胞内与微管结合起稳定微管装配的作⽤;同时,tau蛋⽩是微管蛋⽩聚合微管的启动⼦。在ad患者脑中tau蛋⽩发⽣异常修饰,有过度糖基化[8]、磷酸化和泛素化,其异常修饰的顺序有可能是先糖基化,再磷酸化,最后泛素化[8?9]。tau蛋⽩过磷酸化形成phf及nft。ad患者中过度磷酸化的tau蛋⽩⼀部分是可溶的,另⼀部分沉积在phf中为不可溶,称为phf?tau。phf?tau沉积于脑中导致神经元变性。另有报道,tau蛋⽩基因突变可以导致tau蛋⽩聚集,引起痴呆[10]。因此,tau蛋⽩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神经变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
1.5 α2巨球蛋⽩基因
α2巨球蛋⽩(alpha2?macroglobulin,a2m)基因定位于12号染⾊体即12p12?13区域,此基因序列中的剪切受体缺失,能增加ad发⽣的危险性。a2m是⼀种沉淀于散发性ad患者脑内sp中的急性反应蛋⽩,可对⼀种蛋⽩酶抑制剂进⾏编码,⽽该抑制剂参与介导aβ的降解和清除,因此,a2m基因突变可引起aβ沉积,成为ad的风险因⼦。另外,alvarez v等⼈发现a2m基因中5?核苷酸缺失或插⼊多态与晚发型ad有关,⽽a2m?d等位基因可随年龄递增成为ad的危险因⼦[11]。但同时有研究认为单独的a2m基因突变并不能引发ad,⽽是要通过与其他相关基因的突变(如apoeε4等位基因)发⽣连锁反应,共同作⽤⽽完成[12]。
1.6 其他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
elites
如ubqln1蛋⽩基因、⾎管内⽪细胞⼀氧化氮合酶基因(nos3)、线粒体基因(mt dna)、低密度脂蛋⽩受体相关蛋⽩(lrp)基
因、极低密度脂蛋⽩受体基因、ps ?1基因内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α1?抗糜蛋⽩酶基因、α?synuclein基因(nacp)、突触核蛋⽩基因及⼆氢脂酰胺琥珀酰转移酶基因等。但这些基因引起ad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其中ubqln1在蛋⽩质的蛋⽩酶降解中发挥潜在作⽤,同时它与ps?1及ps?2的相互作⽤和ubqln1基因具有的多态性,使它有可能与ad发病相关。
2 ⾮遗传因素
2.1 炎症和免疫学说
近⼏年的研究发现,脑组织中aβ沉积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ad。aβ能够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受体结合,激活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使这两种细胞围绕在sp的周围[13]。活化的⼩胶质细胞在ad患者脑内产⽣⼤量炎性因⼦,如il?6、il?1等,诱发脑内炎症反应或直接损伤神经元,并产⽣补体成分(如c1s,c1r,c1q等),导致脑内发⽣⾃⾝免疫反应,加重神经溃变和神经元的损伤[14]。⽽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则成簇分布在sp的周围,胞体包裹sp,妨碍⼩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作⽤,并可合成多种炎性物质,如补体受体和补体成分(c3,c5a等)以及il?1、前列腺素,导致脑内发⽣免疫炎症反应。在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存在炎症相关酶类,如p38分裂素激活蛋⽩激酶(p38mapk)和环氧化酶?2(cox?2),这些酶可被激活从⽽导致炎症反应,使神经元损伤、凋亡或坏死[15]。
caska2.2 ⾃由基学说
⽼年⼈在增龄的过程中,⼈体的防御体系功能减弱,脑内⾃由基的清除能⼒降低。因此,在脑⽼化过程中,神经元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产⽣⼤量⾃由基,包括超氧化物阴离⼦⾃由基、过氧化氢、脂质过氧化物和⾃由羰基等含量增加[16]。这些⾃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细胞器,诱导神经元凋亡,导致其功能严重破坏,从⽽促使ad的形成。氧⾃由基能促进aβ的毒性和聚集,使其在脑内过度活
蔡敏莉跃,导致神经元退⾏性变⽽发⽣ad[17];⽽aβ也使⾃由基⽣成增多。有⼈⽤转基因动物对⾃由基与aβ的因果关系进⾏⼀系列的活体内研究,发现aβ的沉积能诱导⾃由基的产⽣,⾃由基增多⼜极⼤地促进了aβ的沉积,造成⼀种神经细胞受损和功能紊乱的恶性循环[18]。
2.3 胆碱能学说
济南教育70年代初,deutsch等发现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胆碱能神经递质是脑内重要的化学物质,它沿着中膈、海马、基底前脑系统投射到⽪质,传导冲动反复出现,使之有可能学习新的知识。发⽣ad时,基底前脑区的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酰胆碱(ach)的合成、储存和释放减少,进⽽引起以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系列临床表现。同时,ad患者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胆碱⼄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chat)、⼄酰胆碱酯酶(ache)和⼄酰胆碱(ach)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形态学也证实ad患者脑内胆碱能神经元存在缺失和变性,进⽽提出了ad的胆碱能损伤学说。在ad的发病机制中,此学说是⽬前较为公认的。
2.4 铝中毒假说
近20~30年有学者提出了铝中毒学说。铝具有神经毒性作⽤,易沉积在⼤脑⽪质、海马、室中膈、颞叶、杏仁核及枕叶,以海马中含量最⾼。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以硅酸盐形式存在,主要积聚在nft内,并促进脑组织nft和sp的形成[19]。另外,铝能加强铁离⼦引起的氧化应激作⽤及参与
由⽩细胞介素和炎症因⼦介导的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显⽰铝还能介导tau蛋⽩异常磷酸化。铝能在三磷酸鸟苷(gtp)结合位点上取代镁,最终影响微管的聚合。动物实验证明,⽆论采取何种途径给予铝化合物,在脑铝含量增加的同时均有脑组织ach活性下降及ache活性增⾼,⽽导致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减退。但也有⼈认为铝虽系神经毒性物,但主要造成的是协调缺陷,⽽⽆明显的认知障碍[20]。
2.5 氧化应激学说
氧化应激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它发⽣在脑神经元和其他组织损伤之前。在ad患者脑中,⽣物分⼦过氧化损害涉及范围较⼴泛,包括脂质过氧化作⽤增强和蛋⽩质、dna氧化作⽤增强。氧化损害的机制可能与活性氧类物质、铁的氧化还原作⽤、激活环绕sp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线粒体代谢异常等有关。另外,已明确的ad致病基因蛋⽩app、apoe 或ps在调节神经元凋亡或结合转运⾦属⽅⾯均与氧化应激作⽤有关[21]。aβ在氧化应激对脑组织的损伤中也起到了⼀定的作⽤。aβ可通过诱导产⽣氧⾃由基使脑细胞膜系统的脂质和蛋⽩被氧化修饰,使活性氧增加,还可以通过激活⼩胶质细胞⽽加剧氧化应激。aβ是氧化应激与ad脑神经元死亡之间的耦联分⼦。氧⾃由基也可促进app裂解⽣成aβ增加,⼆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效应[22]。
此外,关于ad的发⽣机制还存在着病毒学说、钙超载学说、雌激素⽔平降低等,但这些因素仍有待于进⼀步探讨。总之,ad 的发病机制⼗分复杂,是各种病因相互影响、共同作⽤的结果。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研究对于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ad的⽅法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献】
[1] strittmatter w j,saunders a m,schmechel d,et al.apolipoprotein e:high?avidity binding to beta?amyloid and incread frequency of type 4 allele in late?ont familial alzheimer dia[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5):1977?1981.
[2] corder e h,saunders a m,strittmatter w j, do of apolipoprotein e type 4 allele and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a in late ont families [j].science,1993,261(5123):921?923.华贵的意思
[3]陈培利,童坦君,张宗⽟.载脂蛋⽩e与alzheimer⽒病[j].⽼年医学与保健,1999,5(1):12?14.
[4] citron m,westaway d,xia w,et al.mutant prenilins of alzheimer′s dia increa production of 42?residue amyloid beta?protein in both transfected cells and transgenic mice[j].nat med,1997,3(1):67?72.
[5]王瑛,张海⾳,陈⽣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1):42.[6]巴根,汤隽,张进.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1):937?938.
[7] torreilles f,touchon j.pathogenic theories and intrathecal analysis of sporadic form of alzheimer
′s dia [j].prog neuroboil,2002,66(3):191?203.
[8] wang j z,grundke?iqbal i,iqbal k.glycosylation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an abnorma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n alzheimer′s dia[j].nat med,1996,2(8):871?875.
speed up[9] mayeux r,lee j h,romas s n,et al.chromosome ?12 mapping of late?ont alzheimer dia among caribbean hispanics [j].am j hum genet,2002,70(1):237?243.
四级官方网站
[10] barghorn s,zheng?fischh?fer q,ackmann m,et al.structure,microtubule interactions,and paired helical filament aggregation by tau mutants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j].biochemistry,2000,39(38):11714?11721.
[11] alvarez v,alvarez r,lahoz c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n alpha(2)macroglobulin dna polymorphism and late?ont alzheimer′s dia[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264(1):48?50.
auts[12]蔡建光,印⼤中.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蛋⽩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新东方网上报名
志,2006,13(2):120?123.
翻译中国
[13] frautschy s a,yang f,irrizarry m,et al.microglial respon to amyloid plaques in appsw transgenic mice [j].am j pathol,1998,152(1):307?317.
[14] akiyama h,barger s,barnum s,et al.inflammation and alzheimer′s dia [j].neurobiol aging,2000,21(3):383? 421.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