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教案

更新时间:2023-07-24 23:36:32 阅读: 评论:0

《新闻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的研究对象、重点及内容
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 (journalism) 研究的重点及中心议题
研究重点: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具体为,探讨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简码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因此被确定为:客观社会的诸多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content):历史、理论、应用(参见李良荣《新闻学导论》绪论部分)
新闻史(history of journalism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理论(theory of j.):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形成理论体系,反过来指导实践。
新闻业务(applied j.):研究各种业务知识,探讨各种工作技能。含采、写、编、评、摄影、发行、经营等。
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等以及社会实践中去吸取。
第三节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论”
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4、对事实的信念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mink
二、社会责任理论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道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三、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
  在发展中国家盛行,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媒都
不同程度地与政府保持一致。
四、党报理论
  最早起源于苏联,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核心内容: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contest是什么意思第二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信息时代,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比任何年代都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blast2go第二节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1、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2、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escala
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有部分专职人员,多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上。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十人的传播到整个国家内进行。有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从了解自然界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从信号到语言到印刷品。
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体之间的传播,主要形式是one-to-one,face-to-face;其沟通渠道主要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媒介:聊天、通信、打电话等。
群体(组织)传播(group / organizational com.):群体(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听起来像是公共关系,是的,公共关系就属于组织传播的范畴。
大众传播(mass com.)  即一个有组织的多数人利用有组织的媒介,对广大的无法预知的大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第三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定义
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可以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举几个:
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王中:“新闻就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西方一些有个性的说法:新闻就是任何适合于刊登的事情。
  B---编辑说是就是的一切事情。
---背离正常的人类行为和预料的一切事情。
狗咬人、人咬狗:
--3W有关:WOMANWEAPONWRONGDOING
  还有人说approveNEWS=NORTHEASTWESTSOUTH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就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二节 新闻本源
the giant
1.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三节、新闻要素
1、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a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里克福克斯b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第四节、新闻类别
1、以新闻内容分类: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a突出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b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a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b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第四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1、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和新闻
相同点——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和影响阶级舆论。新闻有政治的功能和性质,新闻可以用来宣传,甚至宣传也是新闻。
不同点——buoyant
1、出发点不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通过报道信息,给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依据和娱乐,宣传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通过传播带倾向性的事实或意见,影响人们的意志和选择。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目的是让人们接受、支持,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收买人心”。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事实说话,宣传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断重复。
4、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即使、准确,宣传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凡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典型的都可以采用。
5、传播的内容不同:宣传的是观念,新闻传播的是事实。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一个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作宣传(where)
5、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 程滨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公共性:意见指向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公共事务带有现实性,只有迫切的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4、广泛性: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就具备了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使媒介晋升为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既是舆论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本文发布于:2023-07-24 23:3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115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活动   社会   传播   宣传   人类   信息   事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