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s of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Liberal Arts
◎顾 洁
Gu Jie
摘要: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开始全面实施、“新文科”建设方兴未艾之际,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例,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媒体融合教育教学创新,以及国际化、信息化师资团队建设等重要议题,探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体系与方法。本文认为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闻院校应全面贯彻“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对标国际一流、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开展融合传播教育,打造优质师资团队,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格局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文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师资队伍
Abstract:With the launch of Six Excellences and One Top 2.0and constructionof New Liberal Arts,this article tackles with the objectives,systems andmethods of education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anew era,throughcontextualizing issues of constructions of Double First-class,cultivations oftal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innovations of mediaconvergenceteach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s and informatizations of teachers’team,aswell as by taking School of Television at CUC as acase.It argues that under the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s of New Liberal Arts,journalism academies shouldmake contributions to new scenarios of Chinese educations of journalism andcommunication by implementing Six Excellences and One Top 2.0,building upthe wodonate是什么意思
rld-leading disciplin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promoting mediaconvergence educations and forging excellent
迈克尔杰克逊英文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受众参与框架下提升北京市政务新媒体影响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16XCC020。
teachers’team.
Keywords:New Liberal Arts,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cultivation of talents,teaching practice,teachers’team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部署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图,也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新闻传播学科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主流价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载体。回
望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信息传播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变量。“信息化”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使新闻传播教育肩负了新的时代使命。当下,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开始全面实施、“新文科”建设方兴未艾之际,新闻院校应该把握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新闻传播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做到“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爱国情怀强基、用人文素养修身、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未来媒体创新”①,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引领优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keying一、建设对接国际一流、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出生的英文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研究者认为,“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树立对标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既要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也要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使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彰显中国特色,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力争为学科发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produces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入选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当下,如何以加强学科建设为己任,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nsation什么意思
①廖祥忠.弘道崇德守正创新全方位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J].现代出版,2019(3).
“变”与“不变”的关系,做到坚守与创新并举,融入主流、争创一流,成为新闻院校的重要议题。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院校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学科建设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立足国家战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要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具体工作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优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阐释了“军民融合”“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与信息、文化息息相关的新战略、新任务,为新闻院校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而言,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坚持:国家倡导什么,我们研究什么;业界在做什么,我们关注什么。近年来,学院立足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舆情应对、舆论引导以及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主张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的新方向,完成学科发展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
第二,顺应时代趋势,对接世界一流。迈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展全面转向内涵式发展。①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高等教育也必将登上国际舞台、融入国际化潮流之中。如何在国际大环境下,坚持主流、争创一流,做强做大新闻传播学科,成为新闻院校的使命与职责。对于新闻院校而言,“教书育人”必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有决心、有实力对标国际一流。在建设、发展新闻传播学科的过程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充分意识到,今天,专业发展的舞台已经是国际舞台,学科建设的坐标已经是国际坐标。因此,学院将“大格局、全视野”作为学科发展的目标之一,重视在国际研讨会上阐述中国研究的观点,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多年来的国际化实践表明,中国新闻传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要有并跑的态势和领跑的勇气,要在合作交流中彰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四六级报名时间下半年
第三,做大做强学科,彰显中国特色。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要让国家重视教育、让社会尊重教育,首先就要做出成绩、有所作为。今天,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之下,新闻院校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将智力资源化为实际成果,积极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
①教育部等13单位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2019-04-30)[2019-05-30].http://www.moe.
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6/t20190619_386454.html.
及文化创新?这有赖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大做强学科。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新闻院校而言,要抓住时代契机,立时代之潮头,充分凸显学科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例,近几年来,学科团队瞄准媒体融合发展前沿,聚焦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将学科建设的重点从“广播电视”扩展至更大范围的“视听新媒体”,努力探索新理念、新方法,用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增强全社会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谱写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新闻传播新篇章。
二、培养具有党性修养、具备国家意识的卓越新闻人才
joelle切实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要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高度,培养忠于祖国、立场坚定的新闻传播人才。具体而言,何为“忠于祖国、立场坚定”的新闻传播人才?研究者认为,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闻传播工作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新闻传播人才担负着对外报道中国、对内引导舆论的任务,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其次,要怀有深切的家国情怀。常言道:心中有祖国,才
能笔下有乾坤。只有饱含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才能走遍祖国四方、深入基层一线,去观察国家发展、报道社会变化,完成身为记者的国家使命。最后,还要具备应对和引导舆论的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中,要具备去伪存真的意识、伸张正义的品质和驾驭信息的能力,掌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在关键时刻善于恰当地发声、巧妙地表态,为国家和社会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
leehom
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将“党性修养”贯穿教学实践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局面,亟须新闻院校总结有效经验、实施创新实践。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优化教学体系。在融合传播的新环境下,各种观点、各类信息纷至沓来,但是,无论媒介环境怎样变化,党性原则不可动摇,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要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2016年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案例分析”课程,在全国各大新闻院校中率先打造了“马新观”课程体系。在课堂上,专业教师讲理论、讲观念,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系、原理和方法;基于“双向互聘”的业界导师讲业务、讲实操,结合“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深入介绍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学生共同思考新闻
传播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同时,学院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赴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贵州、河南兰考、福建宁德等地开展国情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与基层百姓同吃同住同
劳动,在亲身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道路自信。2018年,教育教学成果“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成果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在全国新闻院校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二,加强教材建设,推出创新成果。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件,教材既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也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2004年4月,中央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工程”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150种左右的教材,形成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教材体系。①《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新闻传播院系师生全覆盖、无死角。对于新闻院校而言,推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教材,既要介绍基本理论、传播重要观点,也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创新表达方式、丰富内容表现。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在主编《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教材的二维空间,每年策划编写《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等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数字教材,以文字内容结合二维码的新媒体编辑方式呈现每个案例。读者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链接到获奖作品的音视频内容和H5简介,强化了优秀作品的传播力和推广力。
外围设备
第三,培养优秀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优化教学体系、推进教材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培养坚守国家立场的新闻
传播人才,始终都是新闻院校的重要任务。2009年,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国传媒大学等三所院校启动“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工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承担了学校的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十年来,电视学院以“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作为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国情教育讲座、与地方基层党支部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培养他们“知之深、爱之切”的爱国情怀。如今,在中宣部、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已经走过十年,为我国主流外宣媒体输送了一大
①高晓虹,赵希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期新闻传播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