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现论(Emergentism)在心灵哲学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3-07-23 10:41:54 阅读: 评论:0

突現論(Emergentism)在心靈哲學的發展---以E. J. Lowe的理論為主
杜嘉玲
tsa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突現」(emergence)這個概念在心靈哲學領域存在已久,但是大多數對這個概念的討論以explanatory gap和「黑白瑪麗」的論述居多,使得目前對於心理現象的解釋多停留在知識論的層面,以至於「突現」這概念並不受到重視。當化約物理論主宰20世紀中期的心靈哲學時,物理論的基本立場認為所有的現象(包括心理現象)都可以化約到物理事件,心理現象常見的心理因果連結也應該向下化約到物理界的因果律來解釋,以維持物理因果封閉原則(The Principle of Causal Closure of the Physical Domain)。因此,物理論者如Jaegwon Kim認為解決心理因果連結問題最好的方法只有向下因果作用(downward causation),使得因果作用的實在性只存在於物理階層,所以心理現象的本質只剩下概念性而不具有實在性的論點使得許多評論文章的發表,這些文章批評物理化約論無法解釋心理經驗內容的特殊性,才使得心靈哲學的發展漸漸傾向於非化約物理論(nonreductive physicalism)或突現論(emergentism)。
突現論的中心思想是「不可化約性」(irreducibility)。雖然心理現象必須依賴且伴隨於(supervene on)物
专业学位是什么意思理界,但是心理現象不但不等同於物理現象也不可以化約成物理現象。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介紹「突現」(emergence)在心靈哲學上的發展,我會從傳統的英國突現論(British Emergentism)在自然科學的發展歷史開始討論,和之後在心靈哲學發展的突現論,尤以E. J. Lowe用形上學來論證突現作用對於解釋心理現象從生理現象突現出來的必要性而後發展出的非笛卡兒的本
杯酒人生下载質二元論(Non-Cartesian Substance Dualism)為主1。
一、英國突現論British Emergentism
英國突現論開始於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的The System of Logic,然後在20世紀中逐漸式微,英國突現論以Samuel Alexander、C. Lloyd Morgan和C. D. Broad三人在1920年左右出版的作品最廣為討論。首先,我先簡略介紹Alexander、Lloyd Morgan和Broad三位哲學家所談論的emergence的概念,這三位哲學家在當時形上學對於機械論(mechanism)和生機論(vitalism)之間的爭論中採取了第三種立場。根據機械論的說法,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或現象(包括生命現象)皆可以機械論(也可看成是決定論)的立場來解釋,相對地,生機論則反對用物理機械原理來解釋生命的可能性,生機論者認為在有機體和非有機體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分。然而,這三位哲學家們的理論透露出他們認為世上所有的存在物(無論是有機體還是非有機體)都是由最基本的元素所組成,但是針對物理現象、生物現象和心理現象之間的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解釋原則來解釋,意即物理定律並不是世上唯一的解釋理論,換句
100教育一对一价格
話說非物理現象並不必然要化約(reduce)到物理現象,以形上學的角度來說整個世界並不是一個物理封閉的世界,反而呈現一種多階(multi-leveled)的世界觀。高階(higher-level)的世界雖然由低階(lower-level)的世界的物質所組成,但組成狀態的複雜性卻超乎低階的物質現象的解釋範圍。這種由低階的組成物質所衍生出的無法解釋的高階現象就是「突現」(emergence)。
1.John Stuart Mill
John Stuart Mill在1843年出版The System of Logic一書中使用了不同於演繹
1Lowe以突現的作用來論證心物因果關係,最後推論出主體經驗和身體器官之間會形成一種不同於笛卡兒的本質二元論(substance dualism),他雖然以substance dualism作為他的形上學立場,但是這個理論和突現論相容。
的方式來分析三段論證,Mill提出可以取代邏輯演繹的推論方法,就是從我們理解自然科學時所使用的某些原則。他認為人類的理解力除了推論能力之外還有所謂的創造力,換句話說,邏輯的思考過程只給予我們如何從已獲得的證據裡推論出結論,但是邏輯思考原則並無法給我們發現(obrve, invent, or discover)證據的能力,然而上述的能力卻是在人類的意識活動中經常出現。
因此在Book III,Mill介紹他的歸謬法(induction),這個思考方法和邏輯演繹的、機械式的思考方法有
非常大的差異。根據Mill,物理因果律是一種本質上同質的定律(homeopathic laws),例如撞球選手打撞球時,選手將球竿撞母球再撞到兩顆子球,根據物理定律(principle of the Composition of Forces)兩顆子球所承受的力加上滾動的摩擦力一定會等於選手施在母球上的力道。選手藉由球竿施展在母球上的力是造成兩顆子球運動的「原因」(cau),兩顆子球承受來自母球的力而往不同的方向前進是「結果」(effect),在這個物理定律的例子中「原因」和「結果」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力」。Mill認為在自然科學中也存在著本質上異質的因果定律(heteropathic laws),例如:將兩種不同本質的化學物質混在一起會形成另一種新的化學物質,而這新形成的化學物質可能擁有其組成化學物質所沒有的性質(Mill 1843, 370-374)。Mill認為這類的異質定律在有機體中更為明顯。2Mill 的學生George Henry Lewes隨後將Mill書中經由同質定律所產生的結果稱為resultants;而經由異質定律所產生的結果稱為emergents,異質定律所描述的介於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則為emergence。
purcha
2.Samuel Alexander and C. Lloyd Morgan
在Space, Time and Diety (1920)一書中,Samuel Alexander提出了一個新的多層次世界觀的想法,簡單來說,他認為所謂的最低階世界(lowest level)具有時空的性質也因此與物理定律一致。但是由物質世界所衍生(或突現)出來的次高階性
2請參考原文:“the phenomena of life […] bear no analogy to any of the effects which would be prod六级成绩什么时候公布2020年12月
uced by the action of the component substances considered as mere physical agents” (Mill 1843, 371)。
質如生命,或是由生命所衍生(或突現)出來的意識或是心靈,最後由心靈衍生(或突現)到所謂的「神」(Diety)。在他的世界觀裡,「突現」(emergence)的作用扮演著重大的角色 (1920, 45-70)。當低階的物質突現一個新的次高階現象時,該現象所呈現的性質絕對不曾出現在低階的組成架構中,所以無法使用低階自然觀的定律來解釋或預測次高階現象,突現後的性質是嶄新(novel)且自然出現的,我們沒有決定這些嶄新的現象可不可以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種對自然的虔誠的心態(natural piety)來接受這樣的一個多層次的世界觀。3Lloyd Morgan 認同Mill 的看法,當不同的化學物質以某種特殊結構結合形成另一種嶄新的性質,所以新的性質被「突現」在自然界中,但是不同於Alexander 的看法,「突現」的關係對Lloyd Morgan 而言並不神秘,仍舊是自然現象之一,Lloyd Morgan (1923, 8)認為自然界有組合而成(resultant)的結果,但是也會有突然出現(emergence)的嶄新的結果。舉例來說:碳(carbon)和硫磺(sulphur)混在一起,就不只是一團單純混合在一起的硫磺碳,而是產生一個原本碳和硫磺本身都不具有的性質,這種新的性質再個別分析碳和硫磺的時候並不會發生,所以原則上碳的所有性質和硫磺的所有性質並不包含這個新的性質,光研究碳或是硫磺並無法預測出這個性直,所以這個新的性質是在把碳和硫磺以某個方式組合在一起後才出現的。跟Alexander 一樣,Lloyd Morgan 對於突現後的新性質的特徵也堅持保有嶄新性和不可預測性。
簡言之,Alexander 提出的emergence 有兩個特性:嶄新性(novelty)和不可預測性(unpredictability)。
然而,Lloyd Morgan 強調突現的新性質並不會是具神祕色彩的超自然現象或是宗教的神聖性質,他認為既然組成的基本元素是自然物質,突現後的新性質雖然無法事先利用機械式的定律被計算出來,但仍然是屬於自然界的性質之一。只                                                      3 請參考原文: “The higher quality emerges from the lower level of existence and has its roots therein, but it emerges therefrom, and it does not belong to that lower level, but constitutes its posssor a new order of existent with its special laws of behavior. The existence of emergent qualities thus describes is something to be noted, as some would say, under the compulsion of brute empirical fact, or, as I should prefer to say in less harsh terms, to be accepted with the “natural piety” of the investigator. It admits no explanation.” (Alexander 1920, 46-47)。
mua是什么意思
是,自然定律除了傳統的機械式定律以外,應該還有可以描述突現現象的定律才對。如此說來,對Lloyd Morgan而言,無論是組合性質或是突現性質都還是屬於自然現象,只是不同定律各司其職。4
3.  C. D. Broad
Broad在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1925)的第二章裡很仔細地分析在機械論和生機論之間的爭論可歸納出有三種理論。第一種理論,在所有的有機體當中可以發現一個必然的要素使得不同的有機
2020年9月四级真题體都可產生所謂的生命行為,這個要素是「生命原理」(Entelechy),這個特殊的要素在非有機體身上是不會存在的或是已逝去的有機體也不會再繼續擁有,「生命原理」是所有同一種類的有機體之所以產生不同的行為的原因,舉例來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由相同的化學成分所組成,但是全球70億人口,每個人都有自主的行為能力,可以造成這種自主的行為能力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本質裡都擁有生命這個必然的要素,Broad把這個的理論稱為「本質的生機論」(Substantial Vitalism)。
另兩種理論否定這種神秘的生命要素的存在。機械論認為一個經由數個不同基本元素組合而形成的性質,一定可以從其組成元素的性質推論而來,只要我們擁有完整的組成元素的知識,我們一定可以解釋那個新的性質是如何產生的。自然界裡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機械功能的組合,腳踏車的功能一定是由腳踏車的踏板、齒輪及把手每一部分的機械功能總加起來的總功能,所以如果我們要解釋腳踏車的運作方式一定也是利用其組成部分的理論知識來解釋(例如解釋齒輪的運轉就可以解釋腳踏車如何前進) (Broad 1925, 59-60)。
4請參考原文:“The point of emphasis […] is this. Let there be three successive levels of natural events, A, B, and C. Let there be in B a kind of relation which is not prent in A; and in C a kind of relation, not yet prent in B or in A. If then one lived and gained experience on the B-level, one could not predict the emergent characters of the C-level, becau the relations, of which they are the expression, are not yet in being. Nor if one lived on the A-level could one predict the emergent chara
ybarra
cter of b-events, becau ex hypothesi, there are no such events as yet in existence. What, it is claimed one cannot predict, then is the emergent expression of some new kind of relatedness among pre-existent events.” (Lloyd Morgan 1923, 5-6)大容量存储器

本文发布于:2023-07-23 10:4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112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現象   突現   物理   解釋   性質   心理   定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