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数学猜想,你知道几个?
萤火虫沙龙
2016-07-21
四色定理每日英语
19carmelo
世纪末,德国有位天才的数学教授叫闵可夫斯基,他曾是爱因斯坦的老师。爱因斯坦因为经常不去听课,便被他骂作“懒虫 ” 。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懒虫 ”
后来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
论。 闵可夫斯基受到很大震动,他把相对论中的时间和空间统一成“四维时空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近代物理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 。
闵可夫斯基
幽默语言在闵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把爱因斯坦骂作“懒虫 ” 恐怕还算不上是最尴尬的事……一天,闵可夫斯基刚走进教室,一名学生就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
如果把地图上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涂成不同颜色,那么只需要四种颜色就足够了,您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
闵可夫斯基微微一笑,对学生们说:“这个问题叫四色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其实,它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仅仅是由于没有第一流的数学家来解决它。 ” 为证明纸条上写的不是一道大餐,只是小菜一碟,闵可夫斯基决定当堂掌勺,问题就会变成定理……
下课铃响了,可“菜 ” 还是生的。一连好几天,他都挂了黑板。后来有一天,闵可夫斯基走进教室时,忽然雷声大作,他借此自嘲道:“哎,上帝在责备我狂妄自大呢,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
发展
十二个月的英文当时,由大数学家黎曼、康托尔、庞加莱等创立的拓扑学之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后来竟盖过大数学家高斯宠爱
的数论,成为雍容华贵的数学女王。
四色问题就是属于拓扑学范畴的一个大问题。拓扑学不仅引进了全新的研究对象,也
引进了全新的研究方式。 对数学来说,它不啻是一场革命。回顾拓扑学的历史,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四色问题对于20
世纪数学来说是重要的。
通俗地说,连续变换就是你可以捏、拉一个东西,但不能将其扯破,也不能把原先不在一起的两个点粘在一起
。比如,对于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一些拓扑学家就认为可将其分成 6 类: 第一类:D, O ;
第二类:H、 I
第三类:C, L ,M, N ,S, U ,V, W ,Z。
国际贸易专业第四类:K、 X
第五类:A、 R
最好的在线翻译网站
第六类:E、 F 、G、 J 、T
第一类在连续变换下都可以变成O,第二类都可变成 H,
第三类则都可变成一条直线,第四类是一个叉,第五类是A,第六类是 T
。还有一些字母单独归一组:Y、 Q 、B、 P
因为4是平面的色数(它也是一种示性数,可见示性数有很多种),体现了平面的拓扑性质,与国家的形状无关,将平面弯成曲面也没关系。数学家必须确定这个数究竟是 5还是4,这很重要。如果国家分布在一个环面上,画地图最多得要七种颜色。
吊起数学家胃口的还有一个原因。乍一看,环面似乎更复杂,事实上,环面的七色定理却比较容易证明,希伍德当时就做到了;到1968年,其他所有复杂曲面的色数均已确定,唯有平面(或球面)的四色问题依然故我。看来,平面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1913 年,伯克霍夫引进了一些新的技巧,导致1939年弗兰克林证明 22
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温恩将 22 国提高为35。 1968
年,奥尔又达到了39国。 1975
年有报道,52国以下的地图用四色足够。可见,其进展极其缓慢。
圆梦
不过,情况也不是过分悲观。数学家希奇早在1936年就认为,讨论的情况是有限的,不过非常之大,大到可能有 10000
种。对于巨大而有限的数,最好由谁去对付?今天的人都明白,计算机!
从1950年起,希奇就与其学生丢莱研究怎样用计算机去验证各种类型的图形。这时计算机才刚刚发明。两人的思想可谓十分超前。
1972
年起,黑肯与阿佩尔开始对希奇的方法作重要改进。到1976年,他们认为问题已经压缩到可以用计算机证明的地步了。 于是从 1
月份起,他们就在伊利诺伊大学的 IBM360 机上分 1482 种情况检查,历时 1200
个小时,作了 100 亿个判断,最终证明了四色定理。 在当地的信封上盖“Four colorssu tfice”(四色足够了)的邮戳,就是他们想到的一种传播这一惊人消息的别致的方法。
费马大定理
费马在阅读丢番图(Diophatus)《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 11
戒子书翻译
卷第8命题旁写道: “ 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拉丁文原文: "Cuius rei demonstrationem mirabilem sane detexi. Hanc marginis exiguitas non caperet.")
费马
冰雹猜想
冰雹猜想来历
1976
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于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数学新闻。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epub
70
年代中期,美国各所名牌大学校园内,人们都像发疯一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玩弄一种数学游戏。这个游戏十分简单: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N( N≠0
),并且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变换:
如果是个奇数,则下一步变成3N+1。
如果是个偶数,则下一步变成N/2。
不单单是学生,甚至连教师、研究员、教授与学究都纷纷加入。为什么这种游戏的魅
touch my heart歌词
1 。准确地说,是无法逃出落入底部的 4-2-1 循环,永远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
这就是著名的“冰雹猜想 ” 。
强悍的27
冰雹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ohn
Conway找到了一个自然数 27 。虽然27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自然数,但是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运算,则它的上浮下沉异常剧烈: 首先, 27 要经过 77
步骤的变换到达顶峰值 9232 ,然后又经过 32 步骤到达谷底值 1
。全部的变换过程(称作 “ 雹程 ” )需要 111 步,其顶峰值 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