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甲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有害特性表(精品)

更新时间:2023-07-20 13:14:06 阅读: 评论:0

过氧化甲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有害特性表dcom
moroccodim什么意思
标识
中文名
过氧化甲乙酮
英文名
Methyl ethyl ketone peroxide
分子式
C8H18O6
危规号
--
UN编号
3101
分子量
176.21
aliciakeys危险性类别
第5.2类有机过氧化物
理化特性
英语竞赛试题熔点(℃)
无资料
沸点(℃)
>80°C分解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临界温度(℃)
60-70°C
临界压力(MPa)
--
相对密度
(水=1)1.042  (空气=1) 无资料
外观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带有刺激性气味。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rail
稳定性
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
aula--
禁配物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可燃物等
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主要用途
用作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剂和引发剂,硅橡胶硫化剂。
燃爆特性
燃烧性
可燃
建规火险分级
--
闪点(℃)
82.22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下限(V%)
无资料
爆炸上限(V%)
无资料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800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也至少为800米。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天津新东方英语学校急性毒性
LD50:--
LC50:--
健康危害
蒸气有强烈刺激性,吸入引起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迟发性肺水肿。口服灼伤消化道,可有肝肾损伤,可致死。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dooly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采取半卧体位。就医。
食入
漱口,饮足量温水,不要催吐。就医。
泄漏应急处理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置于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以待处理。大量泄漏:用水湿润,并筑堤收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操作注意事项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不超过25℃。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包装方法
包装分类:---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塑料袋再装,人金制桶或塑料桶外木板箱。
储存注意事项
储藏时以水作稳定剂,一般含水30%。专仓专储。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C应与易燃、可燃物、还原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不宜久存,以免变质。应经常检查润混剂干燥情况,必要时增加润湿剂。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擅击和摩擦。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 触其粉尘时,应该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煅。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情洁卫生。
若以上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
>九年级英语单词朗读

本文发布于:2023-07-20 13:1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106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泄漏   灭火   火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