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07-19 06:21:43 阅读: 评论:0

浅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奈达的现代翻译理论的结合为依据,介绍了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的运用,提出翻译应该更好的和语言学结合起来,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
关键词: 深层结构 核心句 信息中心 翻译
引言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纲领和研究系统,都有自己研究的终极目标。语言学的终极目标:解释人的语言能力。这是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Chomsky提出的。这里面包括人生成语言的能力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而句法学在言语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中起至关紧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句法学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是很多的。本文拟通过阐述句法学中句法结构的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的运用来说明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是有意义的。
一、转换生成语法
1957推力反向器年,Chomsky 发表《句法结构》(Chomsky1957),正面提出与结构主义背道而驰的生成语法,第一次提出了语言通过语法生成的观点。这种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语句英语单词mp3每个语句都是有限长的,由一组有限的语句成分所构成。乔姆斯基用类似数学那样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把语法分析过程公式化。他确立某种句子为核心句,规定许多转换规则,有些是任选性的(Optional大学英语),有些是必定要进行的(Obligatory),确定转换方向,如此进行转换,生成句子,并认为说话的人是这样地组织句子,听话的人也是这样去理解句子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为:一部分生成语言的核心句即那些基本的初级的语句;一部分则可通过转换规则从核心句转换成无数的派生句。
乔姆斯基认为句法结构包括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意义,主要通过语义说明规则从深层结构上得出,而句子的语音,则通过语音学上的规则从表层结构上得到,换言之,深层结构说明意义,表层结构说明语音。以句法描写为目标,转换生成语法包括三个部分。一为句法部分,由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转换部分包括转换规则,通过转换规则可以生成不同形式的语句,即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能被他人理解的表层结构。二为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为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在句
法描写中,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可以使我们摆脱纷繁的表层结构,牢牢把握住句子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
二、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的结合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关于核心句的概念,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在语言的深层结构上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分三个阶段完成从原语到译语的转换:
1.    对于某个原文句子,先追溯出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    核心句由原语转换成译语。
3.    按照翻译过来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
由于奈达立足于深层这一语言的共性,使语言的过渡在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上进行,译文的准确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保证。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世界上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即都能满足人们的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语言交际的需要。因此,不同的语言必然存在某些共性的规律。语言学家在研究词,词语,语法结构时
发现,所有语言在词类方面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词和连词;在句子成分方面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句式方面都有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这是人类语言结构的共性特征。有些语言结构特征,虽不一定普遍存在于一切语言就,但在绝大多数语言里是共同存在的。中文和英文结构相比较,共性特征更加明显。现代汉语一般有六种基本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英语语句的基本成分恰好也有六种:主、谓(系)、宾(表)、定、状、补。其中,主、谓、宾都属于句子的主干成分(central element),表达句子最基本的内容,形成句子的主体结构(深层结构);定、状、补则属于修饰性成分(modifier),用来进一步描述各主干成分的特点,使句子进而生成表层结构。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主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这是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共性特征。英汉语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某些非主干成分的位置调整(如词组作定语时,汉语中多前置,英语则多后置)。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句子的翻译可以首先在体现语言共性的深层结构上进行。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信息转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力求将原语的全部信息准确的转达到译语中。原语句子的信息中心无疑也是译语句子的,不可有丝毫偏差,否则就会损害译文的忠实性,影响读者对句子信息的准确领会。信息中心即句子的最核心内容,由句子的深层
初一上册英语单词表
结构所表达。按照转换生成理论,在句法描写中,摆脱纷繁的表层结构,紧紧抓住句子的深层结构,有助于我们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换句话说,梳理出句子的深层结构,也就获得了句子所要表达的信息中心,理解到最清楚的语义。那么,翻译首先在深层结构(核心句)上过渡,当然也就保证了最基本的忠实性。将原语句子首先在深层结构上过渡到译语后,即确立了译语句子的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将其他修饰性成分按其与被修饰成分的对应关系,补充到主体框架中的相应位置,生成句子的表层结构,从而完成了从原语到译语的最终转换。
英语里的长句结构复杂,逻辑性强,翻译起来困难相当大。英语长句主要长在修饰成分上,修饰成分主要是名词后面的定语短语或从句,以及动词后面或至于句首的状语或从句。但是,无论多长的句子、多么复杂的结构,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因此,对于结构复杂的英语长句,首要的任务就是摆脱纷繁的表层结构,紧紧把握住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获得正确的语义理解。在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后,分析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按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就可以译出原文了。在长句的英译汉实践中,我们始终应记住英汉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不必拘泥于形式。试举例分析:efu
emmy rossum1To fu atoms together on earth/requires much higher temperature than in the sun/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the suns crushing gravitational pressure.
分析:此句的核心结构为“To fu atoms requires temperature”,转换为汉语即:原子熔聚需要温度。然后将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译成汉语补入译语句子的核心结构。have been
试译:在地球上把原子熔聚在一起,要求比太阳内的温度高的多的温度,以补偿它所缺少的在太阳内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引力。
2I dont realize that Inovel coronavirusm projecting until after Ive been embarrasd by someone who politely points out that Ive attacked her for agreeing with me.
分析: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两个宾语从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和一个定语从句组成。我没有意识到...”I dont realize…)是主句,也是全句的中心内容。全句共有五层意思:
1    我没有意识到;
2    以己度人;
3    我感到尴尬;
4    有人礼貌的指出;
5    我抨击她强迫她同意我的观点。
试译:直到有人礼貌的指出,我抨击她强迫她同意我的观点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以己度人,不由得深感尴尬。
结语
翻译实际上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把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因此,翻译应该很好的和转换生成语法结合起来,这将有利于翻译实践的简化,也有利于翻译理论的丰富发展。虽然翻译学应引入哪些学科的理论仍未有定论,但是翻译研究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或解释,并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依据确是无可厚非的。翻
译学在学术领域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刚刚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它跟其它年轻的学科一样,需要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Noam Chomsky: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Hague: Mouton, 1957
[2] Noam Chomsky: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ss: The MTT Press, 1965
[3]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运营管理培训
[4] 黄次栋.英语语言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超译百人一首歌之恋

本文发布于:2023-07-19 06:2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1045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句子   结构   翻译   生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