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
新时代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卢卫中1陈慧2
(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2.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刻意隐喻理论为指导,对汉英对照版《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关键词隐喻翻译主要存在两大类型的跨 语言隐喻转换,即原文隐喻喻体的翻译和译文隐喻喻体的添加;②就具体翻译方法而言,原文隐 喻喻体翻译的主要方法是喻体保留、更换或舍弃—前者属于直译法,后两者属于意译法,而译 文隐喻喻体添加也属于意译法;③无论直译抑或意译,翻译方法的取舍部应以译入语读者的接 受度为主要依据。此外,文章从喻体更换、舍弃和添加的理据性、读者关照的必要性以及刻意隐 喻的翻译与翻译过程中新增隐喻的刻意性三个方面指出了本研究对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实践和 对外传播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
A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New-Era Keywords About China
LU Weizhong CHEN Hui
Abstract :Ba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deliberate metaphor,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s in the bilingual book of Keywords to Understand Chirui.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1there are chiefly two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metaphors in Keyu>ords to Understand, China ^namely translation of SL vehicles and addition of TL vehicles;②with regard to the three specific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SL vehicles, the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优势学科项目“批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美政治话语对比研 究"(19BYSJ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卫中,男,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博七,博导,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认知翻澤学、中外政治 话语对比与翻译研究。
陈慧,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中外政治话语对比与翻译 研究。
136
新时代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maintenance of SL vehicles is a literal method and the replacement or deletion of SL vehicles a free method,while the addition of TL vehicles is also a free method;③the choice of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 relies principally on the acceptance of TL readers. In addi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 political discour and its foreign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he motivation of replacing or deleting a SL vehicle and adding a TL vehicle, necessity of taking into account readers' respon,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of deliberate metaphors and deliberateness of metaphors added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keywords about China;metaphor;English translation
〇.引言
《中国关键词: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汉英双语版第一辑)(以下简称《中国关键 词》)采用了关键词加核心思想解释的碎片化呈现方式,旨在以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向海外读者阐释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
《中国关键词》的英译文由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和资深翻译团队倾力打造,是 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不乏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活翻译策略和方法,显示出我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不断进步。本文拟集中考察作品对原文隐喻这一重要手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契合译入语受众思
维和阅读期待而临 时添加隐喻喻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1.隐喻、政治话语隐喻与隐喻翻译款式的英文
l.i概念隐喻和刻意隐喻
本文所论及的隐喻指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涵盖概念隐喻理论及其最新发展——刻意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 e t a p h o r)是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George Lakoff& M a r k John s o n)(1980)等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概念 化方式,是从源域到耙域的一种双域映射。隐喻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事物的 本质,它包含了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等内涵。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 在于语言当中,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当中。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 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隐喻不 仅反映现实,同时也在构建现实。隐喻不仅能使我们的思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同 时还会影响和构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并促使我们采取行动(陈小慰,2014 : 86)。
隐喻不仅是思维的问题(凭借概念结构将不同概念域或心理空间连接起来)和 语言的问题(语境中的语言表达至少能反映思维跨域映射的某一个方面),而且是交
137
英语研究—
—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
际的问题(语境中的语言表达能够说明隐喻作为交际,尤其是修辞手段对于交际者而 言是否具有具体的价值)(S t e e n,2〇15:68)。基于此种认识,刻意隐喻(deliberate metaphor)在对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诞生并日臻完善。杰拉德•施蒂恩(G erard Steen) (2013: 180)将“刻意隐喻”定义为对受话者的一种引导,它引导受话者对目标 所指采取异己(alien)的视角,以便从异己的视角观对该目标形成具体的认识判断。施蒂恩(2011: 84)指出,刻意隐喻是通过发话者邀请或在某种情况下命令受话者,在 其话语的心理表征中建立起一种事实上的跨域映射,以期通过彼事物来观察此事物 的存在。刻意隐喻的成立,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刻意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类别,会引起语言使用者对源域视角的注意;其二,刻意隐喻揭示出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和 思想上,还体现在交流与沟通上。孙毅、陈朗(2017:715-716)认为,隐喻并非总是暗 藏于人类意识之下的“黑匣子”,刻意隐喻是隐喻使用的重要类型,可根据交际者的实 P示需求随时彰显于意i只层面,得以刻意调用。刻意隐喻及其修辞效果是交际中隐喻 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有别于思维中的隐喻(概念隐喻)和语言中的隐喻。
刻意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形式和概念结构中,发挥着多种交际功能。隐喻分析 是弄清哪种刻意隐喻何
时最能诱发有意识思维的先决条件。刻意隐喻的语言形式可 以是单个的词或短语,抑或一个小句、段落,乃至一个完整的篇章,可以以名言、谚语、机智语、笑话及其他凸显修辞手法的形式给人们带来智慧。刻意隐喻可以在段落、话 轮之内或之间呈现扩展式隐喻比较,用以解释和说明,其中所包含的隐喻模式常以童 话、讽喻、寓言和神话等规约文本的形式存在。这些都是刻意隐喻的多样化形式,发 话者可以借此要求受话者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有意借彼事物来看待此事物(Steen, 2013: 183)。fly walking
1.2政治话语隐喻及其刻意性
政治话语的主要n的是劝服受话者接受发话者的思想、观点和理念,而隐喻则是 政治话语实现其目的的有力手段之一。乔纳森•查特里斯-布莱克Uonathan Charteris-Black)(2005 : 25)特别强调政治隐喻的劝服(persuasion)功能,认为政治家 能通过隐喻的有效运用吸引支持者。莱考夫(1996)则开创了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美 国两党政治的先河,从而带动了政治话语隐喻研究的热潮。安德烈亚斯•穆佐尔夫 (Amlreas Musolff)(2000 , 2004)将隐喻应用到对英国和德国的政治话语分析之中。梁晓波(2013)分析了概念隐喻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汪徽、辛斌(2019)基于自 建语料库研究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等。不难看出,大部分研究是关于政 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讨论概念隐喻在话语中的分布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意 识形态等问题。
政治话语隐喻的目的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其显著刻意性,而政治话语中的刻意隐 喻是体现本土智慧、实现劝服的有效手段。因此,政治话语刻意隐喻研究也应受到 关注。
138
枯肠
新时代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策略研究
《中国关键词》以向海外读者阐释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中国政策和中国发 展道路为己任,因此属于政治话语的范畴。由此,书中采用的隐喻属于政治话语隐喻。本文论及的政治话语隐喻以刻意隐喻为主,以概念隐喻为辅。
1.3隐喻翻译
电脑开机声音大隐喻的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彼得•纽马克(Peter N e w m a r k)(2001)提 出再现喻体意象、替换喻体意象、隐喻转换为明喻、省略隐喻等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张培基(1980:167-175)认为隐喻翻译可以采取直白翻译、释义和想象替代三大方法。克里斯蒂娜•舍夫纳(Christina Schaffner)(2004)在框架理论指导下,指出隐喻翻译的四种具体方法:寻找相对应的喻体,给喻体形象添增注释,删除不熟悉的源语喻体形象,在目标语中增添新的喻体形象。陈小慰(2014: 86)指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隐 喻表现方式,而不同文化的受众也会对隐喻产生不同的预期和解读。因此,对英汉语 言在此方面的修辞差异,有必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或采用译入语受众熟悉的隐喻,或精心构思,运用受众熟悉的话语,既实现修辞翻译目的,同时又为受众提供新知 和新的预期。对于政治话语隐喻翻译而言,亦莫不如此。杨明星、赵玉倩(2020)提出 了“政治等效+意象再现”的外交隐喻翻译策略,具体包括意象保留译
法、意象转换译 法、意象舍弃译法和意象增补译法。肯塔基大学排名
基于对以上隐喻翻译方法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文学隐喻抑或非文学 隐喻,尤其是外交隐喻和政治隐喻而言,翻译过程中涉及的隐喻无外乎包括两种主要 类型:一是将原文中的隐喻转换为译文中的隐喻;二是将原文中的非隐喻形式转换为 译文中的隐喻形式。显然,这一过程反映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的刻意与译文译者 的刻意。当然,第一种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喻体保留、喻体更换和喻体舍弃三种 具体操作方法。
2.中国关键词隐喻英译的策略和方法例析
对于原文中作者采用的刻意隐喻,译者一般需要刻意将其译出并传递给译人语 读者。与此同时,对于原文中的非隐喻形式,有时候需要根据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和 阅读期待,临时添加译人语喻体,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考察发现,对于中国政治 话语中的隐喻关键词,《中国关键词》至少采用了如下四种翻译方法,即喻体保留、喻 体更换、喻体舍弃和喻体添加。
2.1喻体保留
《中国关键词》汉英翻译中的喻体保留包括如下两种情形:一是直接保留,即将原文 喻体直接翻译成译入语对应的喻体,属于照搬或移植式喻体直译法;二是变通式保留,指翻译过程中在同一认知域之内对原文喻体进行适当限制或调整的翻译处理方法。
2.1.1直接保留
曲轴油封对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而译入语读者又容易理解的隐喻,译者宜采用直接保留
r 139
英语研究一文字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
源语喻体的方法,借以传递源语文化特色。例如:
2015高考英语(1) 摸着石头过河
crossing the river hy feeling for stones
(2) 顶层设计
top-level designchessboard
(3)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T h e pursuit of further refonn a n d the prom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 o r k side by
side,like both win^s of a bird or the two wheels of a chariot,to propel the country toward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在例(i)中,因为“摸着石头过河”的隐喻表达,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
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所以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摸索经验或规律”的
singlish
喻义是不难理解的。在例(2)中,用建筑物的“顶层”喻指我国“中央政府”,对于译人
语读者而言,也易于理解。例(3)用“鸟的翅膀”和“车的轮子”喻指深化改革、推进依食甚
法治国的重要性,喻体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形象生动。鉴于以上三例原文中的喻
体在译文中能找到一致的喻体,且容易让译人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三例的英译均采用
了照搬式的直译法,即直接保留了源语中的喻体。
2.1.2变通式保留
变通式喻体保留至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喻体的修饰、同一认知域内的喻体替
换以及喻体保留加喻义注释三种处理方法。
首先,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译人语读者理解的需要,译者可以将喻体进行适当的
修饰。例如:
(4)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confining the exerci of p o w e r within a constitutional cage
在该例中,“制度”被比作“笼子”,“权力”被比作可以放进笼子里的物品。译者
将原文的“权力”译成“exerci of p o w e r”(权力运行),更方便译人语读者理解,因为
“把权力运行限定在……范围之内”要比“把权力限定在……范围之内”要自然得多。
其次,为了迎合译人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期待,译者还可以用属于同一认知
域的译入语喻体关键词替换源语喻体。例如:
(5) 打铁还需自身硬。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