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现代外语1998年第4期(总第82期):18-43
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
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
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黄子东
作者试图通过调查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
来揭示中国英语本科生听力理解的认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话题熟悉程度效应
呈最强的显著意义,语言水平效应亦呈显著意义,但问题类型效应呈中性。这些
化妆怎么化教教结果大多可以用图式理论或关联理论解释,这两方面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两种理论的侧重点和特色。本研究也发现,一方面,受试的推理方式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可自由用英文或中文作答在一定程度上使受试真正实现听力理解过程 什么意思
中激活双语心理词典的飞跃。作者在本研究的理论构架、结果与讨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的传达式外语听力理解关联模式。
关键词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问题类型图式关联
1.引语
本世纪60年代以前,阅读理解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被动接收过程。听力理解的情况跟阅读理解的情况相似但又有点不同。西方/听力之父0James Brow n、Ralph N ichols和Carl W eaver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对听力进行了实际的开拓性研究(Feyten,1991),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Ralph N ichols。N ichols把听力当作是一种事实提取(factual recall),并认为语言学习者听后记得东西越多听力就是越好(Bostrom,1990)。在Nichols之后有很多学者都以Nicho ls的听力假设和听力测量手段为框架进行听力研究(Bostrom,1990)。
60年代及其以后,图式概念的重新出现和现代图式的广泛应用使学者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法,他们广泛应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理解研究(参见A dams,1982;Carr ell, 1984a,1984b;Carrell&Eisterhold,1983;Q i,1984;Clapham,1996)。这些研究均表明,图式理论适用于阅读理解,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 e)1有助于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input data)和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应用图式理论进行听力理解研究。很多母语听力研究表明,图式理论亦适用于听力理解(L ong,1989)。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应用
图式理论进行了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少有人同时应用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进行二语/外语听力理解实验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以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自由问答为主要测量手段,结合三个很有特色的自变量,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探究我国大学英语本科生的传达式听力(transactional listening)2理解过程。
2.理论背景
211图式理论
预测M oder n Fo reign Lang uages N o.41998:18-43Guang zhou,China T he Effects of Topic Familiarity,Proficiency Level and
Question Type on EFL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 and RT Perspectives
H uang Zidong
In the past decade or so,a lot of studies hav e probed the process of L2/F L listening compr ehension (LC hencefor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 heor y(ST henceforth),and the studies
have broug ht about a lot of fruitful outcomes.N ev ertheless,L2/FL LC studies conducted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 amewor k of bo th ST and Relevance T heory(RT henceforth)can scantly be found in the literatur e.Due to the dearth of such kind of L C rearch,the prent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 ate the effects of topic familiarity(familiar vs. novel),pr oficiency level(advanced vs.intermediate)and question ty pe(global vs.local)on EFL L 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 and R T.
垃圾桶 英文T he study too k as its subjects56Chine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T he subjects w ere r equired to take tw o tests:one test adopted the familiar passag e d Dragon Bo at Festival d as the test passage, t he other t est ado pted the unfamiliar passag e d Dry Painting Cer emony d as the test passage.Each test required t he subjects to answer in Chine or in Eng lish4local questions and4g lobal questions.Bo th statistical and qualitati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pic familiarity,proficiency lev el and question type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 he subjects.LC.M ore specifically,it was found that topic familiarity produced a greater effect than proficiency level did on LC.Quest ion ty pe,however,produced no sig nificant effect.In explaining the r esults,the author argues that ST can account fo r 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ubjects benefited from t heir prio r know ledge o f the familiar passage.Nonet heless,ST cannot account for the finding that subjects w ho were not familiar w ith the novel passag e performed very w ell on the g lobal quest ions w hich need inferential reconstruction.RT,how ever,can explicat e this unexpected finding.
T 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ubjects.answ er ing pr otocols ex hibited the unex pected ampleness of the inferences,which signaled,from another ang le,the activation of the co mplicated biling ual mental lex icon ignited by the subjects who answ ered t he questions both in Chine and in Eng lish.
Bad on the t heoretical background(ST&RT),findings and discussions,the author postulates a model of transact ional F L L C,which lays emphas on the F L listeners c bilingual mental process and the inst inctive aspect(from the aut hor c s view-point)of RT.It is called Huang c s RT M odel of T ransactional F L L istening Comprehension(HR T M FLT LC).
Keywords:T op ic f amiliarity,Pr of iciency lev el,Question ty pe,Schema,Relev ance
Correspondence:H uang Zidong,
Ph.D.Pr ogr am in Linguis tics and A pp 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 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日语学习网站Guangz hou,
P.R.China510421capp
健身教练学习网
<z dhuang@gduf s.edu><z dhuang@163>
20黄子东
21111图式
Eynck和Keane(1990)认为,/图式0概念的定义,即图式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innate structur es),首先在K ant的哲学理论中提出。1932年Bartlett在他著作中提及了/图式0概念。60年代/图式0概念重新登堂亮相,1967年心理学家Piaget开始用/图式0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儿童的认知变化(Piaget,1967)。70年代图式概念重新引起认知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图式概念开始出现。M insky提出了框架(F rame)概念,Rumelhart发展了故事语法(story grammar),Schank提出了剧构(Script)和更高级的图式形式M OPs、T OPs和T AU s(参见Baddeley,1997)。一些学者对图式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Carrell和Eisterhold(1983)把图式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构架(structur e);Schank和Abelson(1977)用图式来表示人们常遇到的情景的原型知识(stereotypical know ledge);Eynck和K eane(1990)则认为,图式是被组织起来的一簇概念:图式涉及通用知识,人们可以用它来表示或表征事件、事件系列、格言、情景、关系和物体等。为补偿图式理论柔韧性差的缺陷,Rumelhart后来提出了/连通图式0 (Connectionist Schemata)(参见Eynck&Keane,1990)。尽管图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定义,但它们有很多共同的特征。How ar d(1987)、Eynck&K eane(1990)、Baddeley(1997)等把前人所总结的图式的共同特征引述如下:
aly
首先,图式有具体的示例(instantiations)。根据Howard(1987),当一个图式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样本(ex emplars)时,它便被认为是被示例化(即被激活)。一个图式就象一个有许多空档(slots)的构架。根据M arkham&L at ham(1987),当新信息和存在的背景知识融合在一起并被放至合适的空档时,图式便被认为是被激活(activated)。比如,你刚刚在水果店买了一斤水果,那么这一事件就是图式/买0的一个示例。/你0便被放至/买主0这个空档,/水果0便被放至/商品0这个空档,/水果店0便被放至/卖主0这个空档。总之,一个图式的空档通常可以被很多具体的样本填充。当图式的各个成分没有出现在文中或话语中时,读者或听者可以指派缺省值(default values),即给图式的一些空档填充缺省值,此时我们也可以说图式已被激活。比如,当读到一篇有关在一家中国餐馆吃饭的文章时(但文中没有提到/筷子0),中国读者或有足够图式的外国读者一般会推测出/筷子0已被使用,/筷子0就是读者所指派的缺省值(Q i,1984)。
其二,图式可以相互嵌入,即一个图式可以由几个图式(此时称为次图式(sub-schemata))组成,也可以是另一个图式的一部分(How ar d,1987)。
其三,图式可以在所有的抽象层面上表征知识。/图式0概念应用广泛,其应用范畴可以是很抽象的意识形态和概念(如/正义0和/科学0),也可以是很具体、很实在的东西(如一张脸或一根头发)(How ard,1987;Baddeley,1997)。
其四,图式对/感知世界0(w orld perception)和/语言理解0有巨大的影响。How ar d(1987)指出,图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感知世界0,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
dirty是什么意思21112图式听力理解模式
图式听力理解模式是在/信息处理0(information-processing)模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信息处理0主要涉及/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两种处理方式。根据Adams&Collins(1979)、Carrell&Ei sterhold(1983),/自下而上0(bottom-up pr ocessing)是由刚进入认知理解系统的具体信息启动,这些具体信息激活最具体最底层的图式,理解过程因此从最具体最底层的图式的示例化(instantiatio n)开始,这样从具体到抽象自下而上进行,以高层次或较抽象的图式的示例化或形成而结束。3相反,/自上而下(top-do wn processing)0从高层次的图式和背景知识开始,以它们来预测、推测、筛选、吸收或同化输入信息,并以形成抽象化的结果结束。4已有实验研究证明,象阅读理解一
样,听力理解也涉及/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两种信息处理方式(Rubin,1994)。Rubin (1994)认为,对于听力理解过程而言,/自上而下0过程是听者运用自己的世界、情景知识和人际交互信息去推测和提取意思的过程,/自下而上0过程是听者运用词汇、句法和语法知识去留意形式的过程。
跟图式阅读理论一样,图式听力理论认为,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口头语篇(包含合作语篇中的话语)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意思;相反,口头语篇只是给听者提供了他们应如何从背
景知识中提取或构建意图(intended meaning)的方向(Rumelhart &Ortony,1977;Adams &Collins,1979;Ho ward,1987)。换句话说,含义是听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和口头语篇信息交互摩擦的结果(Chiang &Dunkel,1992),而听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则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就是图式听力理解模式的基本含义。
2121 关联理论和Rost 的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
关联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形成基于以下事实: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均可有多种解释;人们不一定对任何场合下话语所要表达的各种意义都能完全理解;他们常常用各自的方式和标准去理解话语,于是便对此话语只认定一种理解,而排除其他可能的理解。根据这些解释,关联理论认为,要理解一种语言或语篇(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靠/编码]解码0的表面工夫只能让交际双方/相互知道0说了些什么,只有靠/认知]推理0的办法才能让双方/相互明白0对方的话。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得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语境与话语的关联越密切,推理就越容易,理解话语也越容易;语境与话语的关联越疏远,推理就越费力,理解话语也就越难。(何自然,1996)
Sperber 和W ilson 在95年版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把/最佳关联0概念改成/显性
刺激0(即/明示0)的关联性,足以使听话人处理信息的努力产生效果;显性刺激交际如果与交际者的能力和爱好完全一致,即可视为最佳关联。0据此,笔者认为关联是一种自然选择,是人的一种本能,它反映了言语交际与言语理解的自然反应倾向,是生物、生理和心理性质的,因此关联又具有自动的、无意识的一面。关联的这个特性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听力理解(包括传达式听力理解)不仅具有有意识的一面又有无意识的一面。
Rost 是最早提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模式的学者之一。根据Rost (1990),言语交际基本上是一个涉及明示(ostension)和推理(inference)的合作过程5。所谓/明示0就是指明白示意(参见何自然、冉永平,1998)。Rost 认为,语言理解既是解码过程又是推理过程,推理过程则是一个寻找关联链(relevant link)的过程,但/解码)推理0过程的成功与否是没有定数的(Rost,1990)。Rost 把他的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的中心思想总结如下(Rost,1994:95)6:
1)听者激活理解话语所需要的可能的知识;
2)听者有选择地听话语,同时通过语音、句法和词汇分析揭开话语的命题含义;
3)听者给话语提供一个可能的语用含义(即特定语境下说话者的可能意图);
4)听者把已释义的命题按一定顺序排成层级表征并把它们存在长时记忆里。
Rost 认为,以上各个理解阶段并非直线排列,而是具有重叠性和相互依赖性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关联链,揭开话语的语用含义。
综上所述,尽管图式听力理解模式承认听力理解也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两方式的交互过程,但它主要强调的是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的/自上而21
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 听力理解的影响
22黄子东
下0过程、听者固有的背景知识(即图式)和图式的激活(activation)或示例化(instantiation)对听力理解的作用。Rost的关联理论听力理解模式虽然也倾向于/自上而下0过程(Rost,1994:95),但它更强调听力理解过程中各个推理阶段的重叠性和相互依赖性。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及其相关模式的这些特点和其中所隐含的一些互补性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7
3.前人的研究
311主要探究背景知识对二语(包括外语)听力理解的作用的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有6个:1)M arkham&L atham(1987);2)Long(1990);3)Liu(1991);4) Chiang and Dunkel(1992);5)Schmidt-Rinehart(1994);6)Hann&Jenn(1994)。
M ar kham和Latham的研究有穆斯林、基督、中立3个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背景知识在二语听力理解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穆斯林组受试在做与伊斯兰教有关的题目时比基督组好,且扭曲问题(distortions)也较少;跟基督组有关的结果则正好相反。但中立组似乎有点怪,在做与第一篇有关的题时列出的要点较多,但做与第二篇有关的题时列出的恰当发挥(appropriate elaborations)比较多。L ong的研究的受试为以西班牙语为二语的大学第三学期学生,实验任务为回想撰写(r ecall protocols)和辨认(recog nit ion test)。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关ROCK G ROU PS的回想撰写中受试写出的正确意义单位(idea units)比在有关GOL D R USHES的回想撰写中写出的要多,这暗示:背景知识跟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Liu的个案研究发现,熟悉语篇背景的中等中师班学员在做熟悉语篇任务时获得较好的成绩,语言缺陷可以由学生的激活图式能力来补偿,听前的活动或提示有助于听力理解。Chiang和Dunkel的实验研究试图探究背景知识、言语改型(speech modification)和听力水平对台湾省中等水平军校学生的外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实验用的熟悉语篇为/孔子与儒家思想0,非熟悉语篇为/阿米什人和宾州荷兰地区0。实验任务为选择题。该研究亦证实,背景知识有助于二语听力理解。Schmid-t Rinehart的研究试图探究话题熟悉程度(topic familiarity)和语言水平对听力理解回想测试(recall measures)的影响。研究用的实验任务为即刻回想撰写。该研究亦表明,背景知识有助于二语听力理解,测试分数也随着课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Hann&Jenn的研究结果跟以上研究结果稍有不同。该研究发现,受试具有的历史背景知识并未对
二语演讲型听力理解(lecture compr ehensio n)产生任何影响,但化学背景知识却对听力理解产生了影响。由于所用受试背景复杂(共来自65个国家),各组受试数目相差也很大,再加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一种听力测试(T-LA P),一些研究结果很难解释。因此,Hann和Jenn呼吁,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受试和分组进行严格控制。
312涉及/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两方式的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研究
bang此类研究主要有6个:1)Conr ad(1985);2)Wolff(1987);3)V anPatten(1989);4)Bacon (1992);5)Shohamy&Inbar(1991);6)Hann&Jenn(1994)。
Conrad的研究发现,随着语言水平的降低,二语受试依赖较多的是句法,其次是语境、语义提示。这意味着学生们使用较多的是/自下而上0方式。Wo lff的研究发现,在听比较容易的语篇时,受试似乎能和谐地运用/自上而下0和/自下而上0这两种处理方式;在听比较难的语篇时,学生们使用较多的是/自上而下0方式。VanPatten的研究发现,二语听力任务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意义。他推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把焦点首先集中在意思上,即首先把焦点集中在/自上而下0处理方式上。V anPatten和W olff的研究结果似乎跟Conrad的不同。Baco n的研究试图检验VanPatten的研究结果,但最终未果。Bacon的结论跟Conrad相似。她在结论中暗示,二语受试在听较难的语篇时更倾向于运用/自下而上0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