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
杨中周
【摘 要】China ranked the first place for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area of pepper in the world.The production value and benefit of pepper is more than the other vegetables.Since 1970s,The u of systematic breeding,hybridization,male sterility,anther culture in vitro,space breeding,marker-assisted lection breeding,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breeding methods,reprentative varieties had been relead,which promoted pepper industry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the rearch progress of pepper breeding is reviewed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of pepper breeding.%中国是辣椒种植面积与产量第一的国家,全国辣椒产值和效益居各类蔬菜之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种家们分别利用系统选育、杂种优势选育、雄性不育系选育、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培育出各具代表性的品种,促进了我国辣椒产业的发展.笔者对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辣椒育种工作提出了展望.
【期刊名称】《中国瓜菜》
你见或者不见我 作者
【年(卷),期】2017(030)005calculus>tf是什么
ro什么意思
【总页数】founder6页(P1-6)
instructional【关键词】journey的用法辣椒;品种选育;进展;展望
【作 者】杨中周
【作者单位】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辣(甜)椒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蔬菜作物,年栽培面积约130万hm2,其产值和效益超过栽培面积最大的白菜,居各类蔬菜之首[1]。自明末引入辣椒以来,辣椒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然而将辣椒育种确立为国家级研究课题是始于“六五”期间,距今约有35年。期间经历了地方品种、固定品种(品系)、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系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阶段。
大学英语四级多少分过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我国栽培辣椒以地方品种为主。如黑龙江的‘双富大辣椒’‘铁皮青大
辣椒’,吉林的‘麻辣三道筋’,辽宁的‘于洪早椒’,北京的‘铁把黑’,河南的‘云阳椒’,安徽的‘雷阳大辣椒’‘二垄椒’‘三洲辣椒’,江苏的‘南京早’,上海的‘茄门’,浙江的‘鸡爪椒’,江西的‘余干枫树辣椒’‘中子粒’,福建的‘永安朝天椒’‘永安黄椒’‘武平小米椒’,湖北的‘汉川椒’‘矮脚黄’,湖南的‘湘潭迟斑椒’‘潘家大辣椒’‘伏地尖’‘河西牛角椒’‘矮树早’‘邵阳朝天椒’‘攸县玻璃椒’‘长沙光皮椒’‘豇豆辣’‘安江六十早辣椒’‘沙溪辣椒’‘石修灯笼椒’‘柿饼椒’‘樟树港辣椒’‘荷包辣椒’‘新晃线辣椒’,四川的‘江都猪大肠’‘二金条’,广西的‘南宁牛角椒’‘桂林指天椒’‘玉林白辣椒’‘环江辣椒’等,贵州的‘遵义朝天椒’‘虾子朝天椒’‘绥阳子弹头’‘绥阳团籽椒’‘绥阳小米椒’‘剑河朝天椒’‘凤冈樱桃椒’‘黄平线椒’‘大方线椒’‘遵义大圆锥’,西藏的‘嘎玉辣椒’等[2-8]。
20世纪70—80年代,科研单位的辣椒育种精力集中在杂交育种上,然而当时杂交制种技术不为广大群众掌握,制种产量低且不稳定,当时每hm2制种产量仅75~300 kg,因此并没有进行杂交1代的利用[9]。这期间的辣椒品种以科研单位通过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培育出的一些优良固定品种(品系)为主。如华中农业大学的‘华椒1号’‘华椒2号’‘华椒17’,湖南农科院蔬菜所的‘21号牛角椒’,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农大40’,吉林农业大学的‘吉林方椒’,吉林市郊蔬菜良种场的‘红旗方椒’,大同市南郊区蔬菜所的‘同丰16’‘同丰19’‘大同5号’‘选丰46’,陕西省蔬菜所和宝鸡市经济作物所的‘8819’等等。
tsh
自20世纪70年代末江苏农科院丁犁平研究员选育出我国第一个辣椒杂交品种‘早丰1号’以来,我国辣椒育种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育种家在“六五”“七五”期间对地方辣椒资源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以及辣椒杂交制种技术的推广普及,为今后20年杂交种的培育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我国育成较有影响力的品种几乎都是地方品种或国外引进筛选和利用的结果(表1),也造就了一大批辣椒种子名牌,如:湖南农科院蔬菜所的湘研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中蔬牌、北京蔬菜研究中心的京研牌、江苏农科院蔬菜所的江蔬牌等等。期间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如“湘研系列辣椒的育成”、“湘研系列辣椒的推广”、“湘研11~20号、湘辣1~4号辣椒新品种的选育”3个项目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因‘中椒4号’和‘中椒5号’等中椒系列甜椒的选育与推广先后于1996年和2006年2次获此殊荣。
进入21世纪,除科研院所从事辣椒育种外,民营企业、外企也纷纷进入中国种子市场。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新品种相继推出,辣椒品种市场也向着优质、抗病、专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适合南方露地种植的鲜食品种‘辛香8号’‘湘辣17号’,适合秋延保护地栽培的泡椒品种汴椒、好农系列,适合早春保护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强丰7318’,四川豆瓣酱加工类型品种‘博辣红帅’以及甘肃地区区域特色品种陇椒系列等。近几年在品质为导向的消费理念驱
动下,南方迅速掀起一股螺丝椒热,各科研单位及种子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抗病螺丝椒品种,抢占市场。如湘研的‘辣旋’、江淮园艺的‘天椒3号’等。
我国辣椒商品种在经过4~5次更新换代后,基本上实现了良种杂交一代化,目前除一些地方特色品种(为了保持其独特风味仍使用常规种),90%以上的辣椒品种均为杂交种。从品种选育的能力来看,线椒以湖南、江西的品种占优;泡椒以河南、安徽的品种为主;黄皮尖椒露地品种以安徽的为主,保护地品种以日韩为主,安徽品种作为补充;甜椒以北京的产品最具代表性,其他类型诸如朝天椒、美人椒、干椒、彩椒等以国外品种为导向。
雄性不育系具有降低劳动力成本、保证种子纯度并防止亲本被盗进而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因此,在品种选育和生产制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51年Martin[10]首次在辣椒上报道核雄性不育(GMS)现象,1958年Peterson[11]从印度小果型红辣椒中首次发现报道胞质雄性不育(CMS)现象。我国GMS的研究是从1981年沈阳农科院的杨世周[12]在克山尖椒中发现第1株不育株开始,随后山西农科院蔬菜所的蒋伟明等[13]、河北农科院蔬菜所的范妍芹等[14]、丹东农科院蔬菜所的刘君等[15]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以沈阳农科院的研究较为深入,品种影响力较为广泛,其选育的两用系辣椒品种沈椒1~6号系列累计推广
面积10余万hm2,创造社会效益60多亿元,并因此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6]。CMS的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沈阳农科院的杨世周、江苏农科院蔬菜所的钱芝龙、北京农业大学的沈火林、湖南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邹学校、广州市蔬菜研究所的黄邦海等[17-21]。在他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各单位推出了一系列的三系品种,如‘湘辣1号’‘湘研803’‘强丰7301’‘江艺黄冠’‘辣丰3号’‘京辣2号’‘农大082’等一系列知名品种。中国农科院更是因其在甜椒不育系及恢复系选育中做出的贡献于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川椒种业也因其在辣(甜)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系配套研究上的贡献于2010年获此殊荣。
自1964年Guha和Maheshuari[22]首次利用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绿色植株后,该项技术先后在烟草、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作物上取得成功。1973年王玉英等[23]利用花药培养成功获得耀县小辣椒花粉再生植株,是国内辣椒花药培养的最早报道。此后,国内外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使得该项技术逐渐成熟。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的育种家李春玲等[24]从国外引进的品种‘782031’,通过花培获得多个花培品系,于1982年成功育出我国第1个用花培法育成的辣椒品种‘海花3号’,并大面积推广。后又相继选育出‘海丰1号’‘海丰2号’‘海丰5号’‘海丰14号’‘海丰26号’等辣椒品种。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因其历经20余年研究开发取得的科技成果“甜(辣)椒
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肖师等[25]从地方品种‘易县甜椒’的花药培养中获得6个花培品系,育成‘塞花1号’。
>new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