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是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创作的一部自然文学作品,在西方享誉盛名。他用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的四季变化以及一些美国南北荒野地区的风貌,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大地伦理理念。
1992年,侯文蕙翻译的《沙乡的沉思》为中国学界引入生态伦理学研究,该译本在1992—2016年间相继出版了4次,这4个版本的副文本内容有所变化,变化的原因体现了翻译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对比分析其中副文本的差异,了解译者的动机、目的、策略等,跨越不同的文化社会语境,深入解析《沙乡年鉴》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副文本”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提出的,他在法文著作《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pretation)中阐释了其定义、分类、功能、研究方法及途径等问题。简而言之,副文本就是指印刷成书中的那些非正文内容,是环绕在正文周围或者与文本相关的各种要素。根据热奈特的分类,副文本通常分为两类: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内副文本主要包括封面、出版商内文本、作者姓名、标题、题记、各种类型的序跋、插图、注释以及后记等;而外副文本一般包括公开的外文本,如书评、访谈、广告等,以及私有外文本,如作者书信、日记等[1]。副文本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书籍的副文本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副文本理论为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副文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对正文本进行强化和补充,如封面的风格设计和序言会隐含出版社的书籍推广目的,书名
翻译和注解体现译者的翻译策略,序跋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目的等,插图丰富文本内容,吸引读者的关注。因此,副
《沙乡年鉴》①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余 婷 李新德
①这里的译名是笔者对比市场上几十本译本后,采用了现在市场上通用的翻译。
新疆皮山县
conpartially文本所具备的功能也逐渐凸显,例如,更好地促进文本与语境的连接,加强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从而使译本易于被目的语的消费群体接受。通过分析侯文蕙的4个译本的副文本的阐释作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译者的翻译动力、目的和策略。
一、《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要素对比
本文将从副文本要素中的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两方面进行对比。其中,内副文本包括封面、标题、序跋、注释、插图五个方面。这部分主要分析内副文本的五个要素。
(一)封面
图书的封面是副文本的要素之一,而封面设计的话语权掌握在出版商手中。因此,封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出版商的审美观和出版意图。读者一开始接触图书时,对图书的直观印象会受到封面的外观设计、信息内容、材质等方面的影响,而精美的封面更容易得到读者的青睐。以下是4个译本的封面情况。
表1 侯文蕙4个译本封面情况
译本1992年
1997年
2010年2016年
封面信息
32开,787×1092mm;书名,作者名,无译者姓名和出版社,背景是利奥波德沙地小屋的插图
32开,850×1168mm;封面信息完整,书名、作者名的中英文版本,左上角小方框“绿色经典文库”,竖体英文小字green classics library穿插在书名《沙乡年鉴》的中间,右边英文书名A SAND COUNTY ALMANAC,下方第一行是“[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第二行“侯文蕙译”,第三行“by Aldo Leopold”,第四行“Translated by Hou Wenhui”。以上信息占了整个封面五分之二的版面,颜色灰白色,剩下的版面是棕黄色,有一幅抽象创意插图:一只乌鸦坐在人的头发上产蛋,乌鸦上方有白色两行小字“吉林人民出版社”“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32开,890×1240mm;封面信息完整,且有英文书名,左上“插图版”三个小字,并标注出“与《瓦尔登湖》齐名的经典随笔,美国环保主义的圣经权威译本,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人文读本”,正下方为利奥波德沙地小屋的插图,右上角为一群大雁图,右下角为三只鹤插图
32开,850×1168mm;只有书名、作者名,字体黑色,封面正上方黄色字体“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其他地方留白
图1 《沙乡的沉思》1992年版侯文蕙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1
月)图2 《沙乡年鉴》1997年版侯文蕙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图3 《沙乡的沉思》2010年版侯文蕙译本
(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0
月)
成人用英语怎么说
图4 《沙乡年鉴》2016年版侯文蕙译本
brightest(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
同一译者不同年份出版的这4个译本,封面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接受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其次,出版社的宣传意图不同;最后,美编之间存在审美差别。
luke
侯译本中1992年的版本封面设计相对简洁,主要信息没有出现在封面上。这个版本是译者的第一个出版的译本,正如作者所说,“它就像一个难产的婴儿,几经磨难,终于产出,因为出版的过程很艰辛,辗转了好几个出版社,最终才由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246。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该类译本不受市场的欢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对生态环境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举,但在实际行动上有所欠缺。199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有步骤地开发宜农荒地、宜牧荒原和滩涂。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保护森林和草原植被。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功在当代,福及子孙”[3]。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由于未能良好地保持水土,1991年中国多省发生水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但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因此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总体来讲,环保类书籍还并不受市场的重视。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利奥波德在中国还不为人知,他的作品在中国也鲜少有人关注,他的名字无法产生所谓的“名人效应”,因此关于他的信息没有出现在封面上。除此之外,该封面的设计与美编的审美水平息息相关。封面中的小屋插图其实很好地揭示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和内涵,但是色彩搭配偏淡,缺乏对该插图的简单阐释,很难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992至1997年之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任务仍然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严峻的环境状况引起了部分社会人士的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求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文化图书向国民输入环保思想,影响其价值观是必要的。由吴国盛主编
、吉林出版社出版的《绿色经典文库》,从1997年至2000年出版了16部绿色丛书,目的是填补绿色文化读本在市场上的空缺,同时给对绿色文化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资源宝库。侯译本《沙乡年鉴》正好是该丛书之一。该版的封面设计虽
然不是很精美,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尤其是小字“绿色经典文库”把该本书列入绿色丛书,突出它的环保价值,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封面的插图也寓意深远,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本书的出版意图相得益彰。
2007年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可以看出,“环保”也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教育界也意识到环保意识应当逐渐注入到国民教育中,《沙乡年鉴》中多篇文章已经逐渐被选入中学和大学课本中,《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瓦尔登湖》(Walden)等与环保相关的经典自然文学书籍越来越被人熟知,在阅读市场上也大受欢迎。2010年的侯译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较之前两版,这一版的封面设计会更侧重宣传它的文学地位和环保价值,封面中的3幅彩色图正好与这本书内文的插图特点相得益彰。2016年版本封面信息非常简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几个字说明这本书已被归入学术领域,该封面设计留白面积广,严肃且清新,非常契合学术性书籍的特点。
这4个译本封面设计的差异也表明,《沙乡年鉴》译本的受重视程度随着目的语的社会语境的变化而改变。国家经济发展不再一味追求效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八大报告的“五位一体”之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也成为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点,在这期间国民素质也日益提高,侯译本的四次出版也正好顺应了这个发展过程。出版社也从一开始不接受出版,到逐渐为其开拓市场,出版面向各类读者的译本,为其量身打造封面,突出其不同领域的价值取
向。因此,这4个译本的封面设计变化也很好地诠释了《沙乡年鉴》从1997年至2016年被中国社会逐渐接受的过程。
(二)标题
标题是读者最先接触到的文本信息,它向读者传递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因素,好的标题能够促使读者与文本交流得更顺利。译本的标题不但要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关注,而且要准
thank you是什么意思确无误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图。一个恰当的书名能够有效推动一部外来作品的传播,而不恰当的书名会让一部好的作品埋没,即使其译本十分优秀。
原著的英文名称是A Sand County Almanac,每个版本的书名翻译对sand county这两个单词的翻译是一致的,但对于almanac的翻译却有所差异。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六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6th Edition for Advanced learners)的解释,almanac 的意思是“book produced each year con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especially a sport,or important dates,times”[5]。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的解释为:1.历书,历本,年历;2.年鉴,如 《世界年鉴》(The World Almanac)[6]。综上所述,almanac这个词指的是按时间顺序记录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可以译为年鉴,作为查阅信息的工具书。《沙乡年鉴》这本书中,第一部分根据一年12个月的顺序,用生动表2 4个译本书名标题的翻译情况
trick是什么意思译本
1992年
1997年
2010年
very much
2016年
书名标题翻译
《沙乡的沉思》
《沙乡年鉴》
《沙乡的沉思》
《沙乡年鉴》
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发生在这个农场上各种有趣的事情;第二、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各地景观特质和作者思想理论的理性概括。因此,1992年和2010年版本的书名翻译是意译,1997年和2016年版本是直译。侯在2010年版的后记里提到,1992年版中使用的书名是《沙乡的沉思》,意在避免原书中的almanac (年鉴)在读者中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部工具书。在1997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再版时,根据编辑的建议,采取了直译——《沙乡年鉴》。这次三版,按照编辑尚飞先生的意思,又恢复了初版时的书名(避免有些资料把它归入到了年鉴类)。在2016年版本后记里,译者写道,“译本在第一次出版时的书名是《沙乡的沉思》,为意译;第二版时改名为《沙乡年鉴》,为直译。三版时与初版同名,四版与二版时相同。实际上,直译或意译,‘沉思’还是‘年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7]249。
而译者侯文蕙深知,作为一名译者,编辑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她会根据编辑的意见进行取舍。而她坦言,反复易名的根本目的是便于读者接受,希望读者能体谅译者和编辑的用心良苦。
从作者的后记里可以看出,书名的翻译到底是直译还是意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会考虑读者的理解需求,但在出版的过程中,译者又必须要考虑出版商的需求,并且很多时候出版商的意见对书名的翻译策略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必须服从于出版商的要求以及市场需求。
(三)序跋
序跋是“序”和“跋”的总称。序也被称作“叙”或“引”,一般放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跋”内容上与“序”相同,但一般放在书籍末尾,通常以后记等形式出现。序跋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他人写的文章。序跋是副文本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译者与读者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译者借此平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原文和作者的一个手段,内容也可以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版本源流等,同时出版商借此平台推销此译本。侯文蕙4个译本的序跋内容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4个译本序跋的主要内容情况creditnote
译本1992年
1997年
2010年2016年
序跋的主要内容
利奥波德和《沙乡的沉思》,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作的中文版序,前言为作者英文序 (1948),附录为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三语(英、拉、中)对照表,后记
主编吴国盛作的总序,苏珊·福莱德作的中文版序,作者英文版序(1948),三个附录:附录一是未发表的序(1947)、附录二是利奥波德和《沙乡的沉思》、附录三是本书中出现的动植物名称三语(英、拉、中)对照表,人名译名对照表,后记
无编辑总序,其他内容同1997年版译本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其他内容同1997年版译本
从表3可以得知,4个译本的序跋内容基本相同,以1992年版译本的序跋为主要轮廓,后来的译本只是在此基础上调整序跋的位置和增加序言和附录。在1992年版译本的序中,《利奥波德和〈沙乡的沉思〉》主要是介绍利奥波德的生平,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理论及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部分内容里,译者道出她的翻译目的:“这位名扬四海的新环境理论家,在我国还鲜为人知。在现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中,对利奥波德及其著作的介绍应该是非常必要的。”[2]1-14这部分内容均被放在后3
个译本的“跋”中,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