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新艺术运动”、他们如何造就⼀个时代?
编辑:⽬刻时光
提到维也纳,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回荡着古典乐的⾦⾊⼤厅?1800多年的历史积淀?还是⾼耸⼊云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场“新艺术运动”曾降临维也纳,并⼀定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发展之后的⾛向。
英语角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的正统学院派遭受了冲击,理想和标志化的⼈物绘画已经不再顺应当时的艺术发展潮流。学院派不再是某些艺术家的追求,他们转向“叛逆”,想要为他们的艺术赋予新的灵魂,他们就是“新艺术运动”的发起者们。
1890年⾄1918年之间,成为“现代社会的焦点”的维也纳到底发⽣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塑造20世纪的思想和运动都起源于这座城市?
让我们在这本书⾥寻找答案吧↓
欧洲艺术版“⼈类群星闪耀时”!
[奥]克⾥斯·布兰兹塔特
[奥]达尼埃拉·格雷⼽⾥摸门
[德]雷内·梅斯热
2021年6⽉
华中科技⼤学出版社-有书⾄美
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值得被历史铭记,因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少有地⽅能产⽣如此多有争议的天才和这么辉煌的⽂化成就。
“为艺术⽽艺术”,这是⼀句令所有⽂艺爱好者们⼼驰神往的⼝号,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思想、⽂化、艺术中⼼的维也纳咖啡馆⽂化圈所倡导的。尽管这场艺术运动如烟花般稍纵即逝,但是以古斯塔夫·克⾥姆特、约瑟夫·霍夫曼、科洛·莫瑟、奥托·⽡格纳等擅长不同门类的艺术⼤师领衔,32位艺术家与艺术流派、⼯作室将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风格以及现代艺术与设计的理念传播到现代⽣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这个时期,真实的主体被他们摒弃,他们转⽽关注扭曲的形状和流畅的⾃然线条。除了绘画以外,“新艺术”风格也开始在雕塑、陶瓷、建筑、珠宝等艺术作品中蔓延开来,新艺术运动重新定义了室内设计。
此时成为⼀个黄⾦时代,⼀个新纪元:⽆论是个⼈还是群体,⼈们都在表达他们简单⽽激进的信念,⽽他们的表达⽅式反过来⼜帮助了这些信念的成长。
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那本书的书名⼀样,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是欧洲艺术史上的“⼈类群星闪耀时”!
现在,让我们⼀起回到欧洲艺术史上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绘画与素描
维也纳分离派之家其实是⼀座展览馆。“分离派”在慕尼⿊被称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在巴黎称为“新艺术风
格”(Art Nouveau),在维也纳被称为“分离派运动”(Secessionstil)或“分离派风格”。
约瑟夫·玛利亚·奥布⾥奇,分离派之家建筑草图,1897年,⽔彩画。
在线翻译文章
1897年5⽉22⽇,在“艺术家之家协会”举办了“维也纳分离派”的第⼀次⼤会,⼀群艺术家在古斯塔夫·克⾥姆特、科洛·莫瑟、约瑟夫·玛利亚·奥布⾥奇和卡尔·莫尔的带领下宣布脱离奥地利艺术家协会。⾄此,分离派正式成⽴。
克⾥姆特是分离派的创始⼈之⼀。也许,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在1902年为第⼗四次分离派展览所画的饰带,这次展览也被称为“贝多芬展” 。
hugged古斯塔夫·克⾥姆特,《敌对势⼒》,贝多芬雕饰带上的细节,1901年
古斯塔夫·克⾥姆特,《天堂⾥的天使合唱团》和《世界之吻》,贝多芬雕饰带上的细节,1901年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Adele Bloch-Bauer I)的肖像和《吻》是克⾥姆特崇尚风格化的两个突出例⼦,这两幅画都是在1906年后绘制的,并于1908年在艺术家之家以未完成的状态展出。它们是克⾥姆特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
古斯塔夫·克⾥姆特,《吻》,1907—1908年,布⾯油画。
古斯塔夫·克⾥姆特,《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1907年,布⾯油画。
克⾥姆特并没有把他的情侣带到我们的⾝边,⽽是尽他所能地把他们安置在远处。我们⼏乎看不到⾁体、头部、颈部、⼿臂和腿部,⽽使他们缠绕在⼀起的⽣命清晰可见。与其说是⽣命⾃⾝充满活⼒,不如说⽣命的活⼒纠缠在神经、荷尔蒙和新陈代谢的⽣理⽹络中。
克⾥姆特在画⾯中也使⽤了古⽼的⾦箔底⼦。在这⾥,他试图调和不可调和的东西:块状的和有机的
蔓延、内在的和外在的、神圣的和世俗的——它们都同时存在于⼀件作品中,这件作品深刻地体现了⼈类的本性,但⼜努⼒使这些因素在作品中融合为⼀体。
古斯塔夫·克⾥姆特,《阿特湖边》,1900年,布⾯油画。
从1900年开始,克⾥姆特的绘画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思想。他在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度过了夏天,时常有设计师埃⽶莉·弗洛格陪伴。
这些带有他们对草地和⼤道、乡间别墅和村庄看法的画作——⼏乎总是包含在⽅形格中——使这些场景看起来就像是搬上了舞台。如果它们是以风景画的形式出现——印象派通常就是这样——它们将符合现实⽣活的观看者的视⾓。
古斯塔夫·克⾥姆特,《苹果树I》,约1912年,布⾯油画。
tnpm古斯塔夫·克⾥姆特,《向⽇葵》,约1907年,布⾯油画。
然⽽,在正⽅形的形式中,画作产⽣了⼀种与⾃然相平⾏的和谐,并且只能⼈为地捕捉。事实上,这些作品有意制造闪烁效果也是为了融⼊艺术家在维也纳⽣活的复杂性,这⼀点⽏庸置疑。
polar时装
时装
在世纪之交,由亨利·范·德·费尔德和阿尔弗雷德·莫尔伯特倡导的艺术家设计“改良”服装的活动,起初并没有引起⼈们的关注,⾄少在公开场合是这样的。
维也纳主要的时装公司,包括兹维贝克(Zwieback),德雷科尔(Drecol)和弗洛格的⽬光仍然停留在巴黎,注重时尚的维也纳⼥性都依然在裙⼦⾥边穿着紧⾝胸⾐,裙⼦上精⼼缝制着刺绣和其他饰物。
维也纳⼯作室设计的三种冬季套服,模特⼉在维也纳歌剧院前的阿尔贝蒂娜楼梯(Albertina Stairs)上,约1914年。朵拉(d’Ora)夫⼈拍摄。
阿道夫·卢斯在其1898年的时尚专著中,提倡为⼥性提供舒适的、功能性的服装。设计师的⼯作将保证⼥性在经济上的独⽴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他写道,“丝绸和绸缎、花朵和⽻⽑、彩⾊装饰和缎带都将失去它们的作⽤”。
在《德国艺术与装饰》杂志(1902年)的⼀篇⽂章中,阿尔弗雷德·罗勒选择了功能性和材料的真实性,他通过为他妻⼦设计服装⽽实践了他的理论。
⽶列娃·罗勒(Mileva Roller),阿尔弗雷德·罗勒的妻⼦,穿着⼀件改良的服装,约1910年。朵拉夫
⼈拍摄。
蒂塔·莫瑟穿着科洛·莫瑟设计的裙⼦,1905—1906年。
在时装部成⽴之前,维也纳⼯作室的作品只能以为特定活动设计的⾮正规服装的形式公开展⽰,例如为艺术博览会的开幕式或在蝙蝠夜总会的戏剧表演设计的服装,或是偶尔作为舞会礼服的设计。
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织物进⾏设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时装部成⽴的最初⽬的,是想要⽤与维也纳⼯作室室内设计相匹配的风格来为这家的⼥⼠打扮。
在路德维希·兹维贝克&布鲁德时装店的⼀次试⾐活动,维也纳中央⼤街11—15号,约1910年。
在路德维希·兹维贝克&布鲁德时装店⾥的三位⼥⼠,维也纳中央⼤街11—15号,1913年。朵拉(d’Ora)夫⼈拍摄。
维也纳⼯作室的第⼀本相册展⽰了1910—1911年的模特⼉,其中的重点是带有鲜明对⽐图案的织物。简单的裁剪可以⽤“现代化改良版”来形容,⽽服装本⾝就是束腰上⾐和宽阔的罩衫,以及长裙和头套的变体。
这些时装的范围从睡⾐和⽇常服饰到晚礼服和狂欢节服装,结束了以艺术节和博览会为主的服装设计圈⼦。
为维也纳第6街区弗洛格姐妹时尚沙龙设计的早期时装礼服,约1905年。丝缎、雪纺、枕结花边、丝绣、薄纱;两件丝质和绉纱内⾐,有⾦⾊刺绣和银⾊、⾦⾊流苏的薄纱披肩,丝硬缎;⽤精⼼设计的钩环扣件或⼩螺柱封闭在中背部。
维也纳⼯作室展台,在威格尔德雷尔公园(Weigl’s Dreher Park)春季展览上出售的明信⽚和⼤幅画报,⾥边有莉莉·⽡恩多夫(左⼆)、索尼亚·克尼普(右三)和贝尔塔·扎克坎德尔(右边),1906年。
到第⼀次世界⼤战时,设计师们不得不⾛⼀条⾼级路线,与奥地利敌⼈的风格保持⼀定距离,以便维也纳时装在中⽴国家中站稳脚跟。
狂欢节服装,1919年。维也纳⼯作室制作。朵拉夫⼈拍摄。
左图:爱德华·约瑟夫·维默尔-维斯格瑞为维也纳⼯作室设计的晚礼服,1919年。威林格⼯作室拍摄。
中图:晚礼服,1919年。维也纳⼯作室制作。威林格⼯作室拍摄。
话说北京右图:晚礼服可能由爱德华·约瑟夫·维默尔-维斯格瑞设计,约1922年。维也纳⼯作室制作。
维也纳⼯作室在这⽅⾯取得的成功,得益于⾯料短缺,他们不再使⽤⽺⽑和棉花,转⽽使⽤有彩⾊图案的丝绸,但裁剪变得更简单、更实⽤,这也预⽰了20世纪20年代的时装风格。
⾦属制品
第4街区的⼀套三室的公寓是维也纳⼯作室在1903年5⽉成⽴时的第⼀个总部。⼀个房间⽤来设计⾦属制品,⼀间⽤于银器制作,最⼩的房间是经理办公室。
卡尔·哈格瑙尔(Karl Hagenauer),《墙镜》,1924—1925年。铸造黄铜、带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开放式图案。维也纳哈森瑙尔⼯作室制造。
科洛·莫瑟,《带把⼿的托盘》,1905年。银、象⽛、青⾦⽯。维也纳⼯作室制作。
约瑟夫·霍夫曼和科洛·莫瑟在奥地利⼯艺美术学校任教期间,该校没有把⾦属加⼯作为课程,贵重⾦属创作也很难被排上⽇程。毫⽆疑问,这是由于成本的原因。于是,他们就产⽣了成⽴⼯作室的想法。
但这忽略了⼀个事实,即在传统风格中,⼈们对⽇常⾦属制品的需求仍客观存在,它们是⼿⼯制作的,⽽不能被⼤规模复制⽣产。
科洛·莫瑟,《花架》,1910年。带⽹格图案的钢板、⽩⾊搪瓷。维也纳⼯作室制作。
他们的第⼀批设计创作于1903年⾄1906年展开,这批设计⽐后来的追求更加激进。它们是根据⼏何形
设计的物体,经部分抛光或锤打,有时镶嵌半宝⽯、圆顶平底宝⽯以增加⾊彩感,有时还镶有象⽛。这个部门的第⼀批⼯匠是银匠卡尔·卡勒特和⾦属装饰⼯康拉德·⾟德尔,他们都精通传统⼯艺。
上图:科洛·莫瑟,《为阿尔玛·马勒设计的珠宝盒》,1902年;
中图:科洛·莫瑟,《雪茄和烟盒》,1907年;
下图:卡尔·奥托·切什卡,《野兔图案的糖果盒》,1906年。
每⼀件物品上都⽤⽅形花押字符表明设计者,⽽⼯匠则是通过⼀个圆形内的标识留下记号。这样,设计师和制造者都得到了同等的重视。除了银,他们使⽤的材料还包括铜和镍,以及其他类型的⾦属。
维也纳⼯作室早期的典型产品还包括篮⼦、花瓶、花架、挂饰、花盆架和类似的⽤不同⾦属制成并饰有⽹格图案的实⽤物品。
左图:弗朗茨·哈格瑙尔,《头像》,约1935年。黄铜。维也纳哈格瑙尔⼯作室制造。
中图:弗朗茨·哈格瑙尔,《⼤头像》,约1935年。打制黄铜、部分镀镍和红⾊、嘴部搪瓷装饰。维也纳哈格瑙尔⼯作室制造。
右图:弗朗茨·哈格瑙尔,《头像》,约1930年。
左图:约瑟夫·霍夫曼,《糖碗》,1924年。锻打和抛光银,象⽛柄。维也纳⼯作室制作。
中图:科洛·莫瑟,《茶叶罐》,1904年设计。镍银、镀银。维也纳⼯作室制作,1909年。
右图:约瑟夫·霍夫曼,《糖果罐》,1910年。银。维也纳⼯作室制作。
⼯作室的各种⾦属花瓶和容器在空着时似乎有些奢侈,但是,当使⽤它们时,它们也并没有喧宾夺主。它们可以为花卉、攀缘植物或⽔果的摆放提供理想的三维框架,⽽⽅孔⽹格则可以让⾥⾯的东西的颜⾊得以展现。
全景呈现20世纪维也纳艺术运动
11种艺术门类+32位艺术家+1250幅美图
20世纪初的维也纳群星璀璨,是欧洲活跃的⽂化中⼼,众多艺术家共同领导了这场属于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在⼀起。
本书则对这场艺术运动进⾏了全景纪实,在纸上镌刻下了维也纳艺术运动中那些重要的⼈和事,邀请⼤家共同见证这场欧洲艺术史上的“⼈类群星闪耀时”。
⽓势恢宏的纸上艺术纪录⽚
书中内含 1250张精美图⽚,展现了 32位艺术家、艺术流派与⼯作室在运动中做出的成绩,囊括绘画、陶瓷、⾦属制品、珠宝设计、服装设计、平⾯设计、纺织设计与建筑等 11种艺术门类,全景呈现了⼀个艺术黄⾦时代的维也纳,让它仍然能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芦荟的英文
专业作者与译者背书
本书由 3位欧洲美术史家撰写,作者之⼀为克⾥斯·布兰兹塔特,奥地利出版商、编辑、作家和艺术收藏家,主要研究19-20世纪奥地利美术史;作者之⼆为达尼埃拉·格雷⼽⾥,在维也纳和汉堡学习艺术史,是美术史家,也是记者和作家;作者之三为雷内·梅斯热,德国美术史家,主要研究19-20世纪欧洲美术史。
译者张璞则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作译者的专业背景使得这本书本⾝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常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
众多媒体推荐,中⽂版⾸发
国外知名杂志如《家居世界》《⽂学评论》《艺术报》《国家地理旅⾏者》等均对本书有较⾼的评价,这本书已出版英、法、德三个语⾔版本,⽽本次⾸度发⾏的中⽂版旨在令国内的读者也能享受到如此丰盛的艺术之宴。
书架必备、不可多得的资料型藏书。
新书上架, 6.5 折~~
英文谚语扫码购买:
我和世界不一样 下载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