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精选推荐

更新时间:2023-06-24 13:25:32 阅读: 评论:0

综述
败酱科⽢松属药⽤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败酱科药⽤植物⽢松的⽣药学,化学及药理作⽤研究结果。
关键词⽢松属,⽢松,匙叶⽢松,⽣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研究
⽢松为败酱科(V alerianaceae)多年⽣草本植物,其根及根茎⼊药,性温,味⾟⽢,归脾胃经,能理⽓⽌痛,开郁镇静。从近5年的MEDLINE和CA⽂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外对其研究成果主要应⽤在⼯业⽅⾯,因其根茎具有烈⾹的⽓味,故可提取⾹料及其副产品;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涉及植物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应⽤。
本⽂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献,对⽢松植物在⽣药学鉴定,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作⼀综述。
1 ⽢松的⽣药学鉴定研究
⽢松⾃古即⼊药,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和五代《海药本草》,其后宋代《开宝本草》正式收载。以产于四川松潘(古称松州)味⽢、且具特殊⾹⽓⽽得名,现多简称“⽢松”或“⾹松”。《证类本草》载:
“图经⽈: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丛⽣⼭野,叶细如茅草”,《本草纲⽬》列⼊芳草类别称“苦弥哆”[1]。
1.1 原植物鉴定(图1)
阿迪达斯最新广告曲translate⽬前国内市场所售的⽢松,均为败酱科植物,其原植物有三:⽢松(⽢松⾹)、匙叶⽢松、云⽢松(⼤花⽢松⾹)
图1
1.1.1 ⽢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2]
别名⽢松⾹,⾹松,芽⽢松,虾松。
产于四川西北部松潘草原海拔3500m以上的阴湿地带,现阿坝藏族⾃治州⽢松岭、黄胜关、章腊营、镇江关、⽑⼉盖、若尔盖等地均产之。⽢肃、青海也有。
原植物为多年⽣草本,叶⾃地⾯纵⽣,叶⽚倒长披针形,长6~
20cm,宽5~8cm,顶端顿圆,基部渐狭,⽆柄,全缘,叶脉平⾏,微有柔⽑。夏季抽花茎,单⼀,
直⽴,具节,稍成四棱柱形,表⾯有细纵纹,花茎上⽣叶3~4对,均对⽣于茎节处,为披针形,叶基边缘及两叶相交处附近有密⽣的⽩⾊短粗⽑。花⽣于花茎顶端,集为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苞叶两⽚,与茎最上⼀对叶交叉对⽣,苞叶卵形。花两性,整齐,萼细⼩,杯状,有5齿,花冠紫⾊,下部呈管状,具距状突起,上部5裂;雄蕊4枚,少为5枚,⼦房下位,3室,通常1室发育较⼤。瘦果3室,常1室含种⼦1粒。以根状茎⼊药。
根状茎多须,⼲燥品成结节状弯曲,宛如虾形,故商品有“虾松”之称。表⾯棕褐⾊,全体上粗下细,上端包被枯死基⽣叶的残基,多疏松⽽分散,外层⿊棕⾊,内层棕⾊⾄黄⾊,呈纤维状或狭长⽚状,或呈膜质包被中央地上茎的残基。体轻泡,易破碎。有特异芳⾹,味⽢⽽微苦。商品称之为“正⽢松”。
1.1.2 匙叶⽢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3]
别名宽叶⽢松,阔叶⽢松。
原产印度,我国四川阿坝藏族⾃治州及⽢孜⾃治州、云南与西藏喜马拉雅⼭均有产。pine
原植物叶⽚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基⽣叶长2~7cm,较前者为短,宽为长度的⼆分之⼀,幅的⽐例较前者为阔,叶顶端尖锐,⽽⾮顿圆,茎⽣叶较少,仅为1~2对。
药材形态与⽢松⾹相似,商品也称“正⽢松”。
以上⼆者⼀般均认为系历来药⽤⽢松⾹之正品,与《证类本草》
所载者相⼀致。
1.1.3 云⽢松(⼤花⽢松⾹)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4]
主产云南。
原植物叶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茎和叶均⽆⽑。花较⼤,苞⽚卵形,膜质,具3脉,萼裂⽚有明显的齿。药材较前⼆者为粗⼤,长约13cm,直径约1.5cm;基⽣叶残基多,且多呈纤维状,显灰棕⾊;⾹⽓较弱。
N. grandiflora.DC.⼤花⽢松⾹《云南植物名录》(云⽢松《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志》(1982)及谢宗万、王宗⽟等曾将其单列为⼀种,但多认为其是匙叶⽢松的形态变化,《中国植物志》、《中国药典》均未单定为种。现在有⽂献表明⼤花⽢松⾹已归⼊匙叶⽢松。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称云南昆明⼭中亦有出产,伊博恩、刘汝强《本草新注》亦谓⽢松⽢松⾹系出于四川西部和云南,可见云⽢松过去也供药⽤。
1.1.4 解放前市场上有⼀种“副⽢松”,产于四川安县中坝⼀带,当地称为“马铃草”,实系另种植物,⽓味殊差,形如羌尾,有杂以羌活灰,⽢松屑⽽出售者。解放后未见之[5]。
汉语在线翻译1.2 药材性状鉴定
略呈圆锥形,根茎短,上端有茎基残留,外被多数基⽣叶残基,狭长的膜质⽚状或纤维状,外层⿊棕⾊⾄红棕⾊,内层棕⾊⾄黄⾊。根单⼀或数条交结、分⽀或并列,表⾯皱缩,棕褐⾊,有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粗糙,⽪部深棕⾊⾄红棕⾊,成层,长裂成⽚状,
⽊部黄⽩⾊⾄淡黄⾊。(图2)⽓特异,味苦⽽⾟,有清凉感[6]。
(图2)
1.3 药材显微鉴定
1.3.1 组织构造横切⾯
highlighting
1.3.1.1 根(直径约5mm)外周有数个同⼼性栓环围绕,内为韧⽪部,中央为⽊质部。常有⽊栓环将
其分割成2~5个束,每束由数个同⼼性⽊栓环包围⼀部分韧⽪部与⽊质部所成。根的较⽼部分,这些束往往因束间组织死亡裂开⽽互相脱离,成为单独的束,使根形成数个分⽀。⽊栓细胞中含有⼤量黄⾊⾄棕⾊的挥发油滴[6]。
1.3.1.2 根茎(直径约4mm)维管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状,中央有髓,其中⼼有1个⼤的⽯细胞群,⽯细胞类圆形,⽯细胞群周围有⽊栓层环绕[6]。
1.3.2 粉末特征棕⾊或红棕⾊。⽊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形,壁较薄,呈暗棕⾊,内含黄⾊⾄黄棕⾊挥发油滴。基⽣叶残基碎⽚长⽅形和长⾓形,淡棕⾊,壁呈念珠状增厚,有时可见较细密的波状扭曲纹理;另⼀种细胞长条形,黄棕⾊或黄⾊,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细胞壁极厚,胞腔常呈多分⽀状,并可见扁圆形的壁孔。⽹纹或梯纹导管,旁侧附有细长的⽊纤维。⽊纤维细⼩,长条形,两端平截,壁极薄,有时局部呈念珠状增厚,并可见少数圆形的壁孔[6]。
1.4 植物资源分布和⽣长环境
本属共3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区,我国产2种[7],⽣于海拔3500~4500⽶⾼原⼭地的草原、草地、湿润⼭坡和疏林中[8],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治州的松潘、南坪、若⽽盖地区,以及绵阳专区的江油⼭区[9],此外⽢肃、青海、云南和西藏亦产。⽢松⽣长于⾼⼭草原地带;主产于四川、⽢肃、青海,云南亦产[10]。匙叶⽢松⽣长于⾼⼭草原或灌丛下;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10]。印度、尼泊尔、锡⾦
等国家亦产[11]。
希拉里哈佛大学演讲
绝大多数2 ⽢松的化学成分研究
我国产2种⽢松属植物为⽢松N.chinensis Batal.和匙叶⽢松N.jatamansi DC.。两种虽为同属植物,但所含化学成分差别较⼤。
2.1 ⽢松⽢松根及根茎中主要含有萜类化合物,以倍半萜类种数
最多,且有少数三萜类及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2.1.1 倍半萜类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松酮(nardostachone),⼟青⽊⾹酮(debilon),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马兜铃烯-9-醇-1(9- aristolene-1-α-ol)[9],缬草酮(Valeranone)[12],⽢松新酮(nardosinone),⼴藿⾹醇(palchouh alcohol),异⽢松⾹酮(isonardosinone),⽢松醇A(narchinol A),去氧⽢松醇(desoxo-narchinol-A),Nardosinondiol [13],β-橄榄醇(β-maaliol),β-橄榄烯(β-maaliene),α-⼴藿⾹烯(α-patchoulen),β-⼴藿⾹烯(β-Patchoulen)[14],Nardonoxide[15],Gansongone,1(10)-Aristolene-9β-ol[16],Kanshone A,Kanshone B[17],Kanshone C[18],Kanshone D,Kanshone E,Nard
ofuran[19],Eudsm-11-en-2,4α-diol[20],⽢松⾹醇(nardostachnol),⽩菖烯醇(calare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14](图3、4)。
(图3)
(图4)
2.1.2 三萜类β-⾕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aristolone) [14]。2.1.3 环烯醚萜类Nardostachin[21]。
2.2 匙叶⽢松匙叶⽢松中主要含有萜类、⾹⾖素类、⽊脂素类、⽣物碱类以及⼀些长链烃类化合物。萜类中以倍半萜种数最多,同时有少数单萜、半萜及三萜类化合物。
2.2.1 萜类
2.2.1.1 倍半萜类榄⾹醇(elelmol),β-桉叶醇(β-eudesmol),⽢松酮(na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
ne),⽩菖烯(calarene),β-橄榄稀(β-maaliene),马兜铃烯(aristolene),⽩菖烯醇(calarenol),⽢松奥醇(nardol)[12],马兜铃烯-1(10)-2-酮[1 (10)-aristolen-2-onel],⽢松酮(nardostachone),马⾥醇(mallliol)[21],Norseychellanone,α-⼴藿⾹烯(α-patchoulenes),β-⼴藿⾹烯(β-Patchoulen),⼴藿⾹醇(patchouli alcohol)[22],JatamolA,JatamolB[23],缬草烯醛(valerianal),⽢松醇(jatamansic acid),1 (10)-马兜铃烯[1 (10)-aristolene],9 (10)-马兜铃烯[9 (10)-aristolene],⽢松⾹醇(nardostach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双椰⼦烷(ychellane),双椰⼦烯(ychellene),去双椰⼦酮[14],Spirojatomol[24](图5、6)。
(图5)
(图6)
2.2.1.2 单萜类: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蒈烯-3(3-carene)[12],β-紫罗兰酮(ionone)[21]。
2.2.1.3 半萜类:异戊酸(isovaleric acid)[12]。
2.2.1.4 三萜类:β-⾕甾醇(β- sitosterol)[12]。
2.2.2 ⾹⾖素类⽢松素(Tatamansin),⽢松醇(Jatamansinol),喔绕瑟络醇(orolol),⽩芷素(angelicin)[12]。
2.2.3 ⽊脂素类
Ehro-1-(3,4-dimethoxyphenyl)-2-(2-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 opan-1-ol,Visrolin,Erythrol-1-(4-hydroxy-3-methoxyphenyl)-2-(2- methoxy-4(E)-Propenylphenoxy)-propan-1-ol,(+)-Pinoresinol,(+)-1-Hydroxypinoresinol[25]。
2.2.4 ⽣物碱类猕猴桃碱(actinidine)[14]。
2.2.5 其它正廿六烷(n-hexacosane),异戊酸正廿六烷酯(n-hexacosanylisovalerate),正廿六烷醇(n-hexaconol)[12],花⽣酸廿六脂(n-hexacosanyl arachidate)[14]。
2.3 ⽢松和匙叶⽢松中所含的相同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
β-⾕甾醇也是⽢松和匙叶⽢松中共同含有的化学成分。
rupert sanders在以上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化合物缬草酮(valeranone),⽢松过氧化酮(nardosinone),KanshoneB,Eudes m-11en-2,4α-diol,去氧⽢松醇(desoxo-narchinol-A),⼟青⽊⾹酮(debilon),Nardosinondiol和KanshoneA都是具有⼀定药理作⽤的⽣物活性物质[26]。
3 ⽢松的药理作⽤研究
3.1 镇静作⽤
⽤青蛙、家兔以及⼩⽩⿏作⽐较试验证明⽢松与缬草有相似的镇静作⽤[27]。匙叶⽢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并具有⼀定的安定作⽤;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猫⼝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醇提取物效⼒最⾼,⼤剂量有毒,1.5~3.65g/kg可致死[12]。国外的研究指出,缬草、⽢松中的缬草酮对冷⾎动物有镇静作⽤,⽢松过氧化酮给⼩⿏⼝服有中枢抑制作⽤[28]。
3.2 对平滑肌的解痉作⽤
⽢松醇提取物对⼩肠、⼤肠、⼦宫、⽀⽓管等离体平滑肌器官,具有拮抗组织胺、5-羟⾊胺及⼄酰胆碱的作⽤,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在给豚⿏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匙叶⽢松可使⽀⽓管扩张[12]。⽢松能降低家兔离体⼗⼆指肠平滑肌张⼒,抑制其⾃动收缩,缓解氯化钡或⼄酰胆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29]。
3.3 降⾎压作⽤
⽢松的⽢松过氧化酮给⾼⾎压⼤⿏⼝服有降⾎压作⽤[28]。匙叶⽢松中的精油与丙⼆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导致狗⾎压下降15~
30mmHg持续⼏⼩时。有效剂量为0.1~1.0mg/kg,半数致死量为93mg/kg[30]。
3.4 抗⼼律失常作⽤
缬草酮有抗⼼律不整的作⽤。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期结扎术后的不⿇醉⽝)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松挥发油;⽽在损伤性⼼房扑动及乌头碱性⼼房颤动⽅⾯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匙叶⽢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脏标本上,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的作⽤,弱于奎尼丁;在对⼩⿏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律不整,⽆保护作⽤[12]。⽢松⼄醇提出液有对抗氯化钡诱发⼤⿏⼼律失常及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律失常的作⽤,并能延长家兔离体⼼房的不应期,分析其抗⼼律失常作⽤可能是对⼼肌的直接抑制作⽤[31]。以家兔神经性缺⾎型⼼律失常动物模型实验,静脉注射⽢松⽔提醇沉液后,室性早搏显著减少[32]。3.5 增强耐缺氧能⼒
腹腔注射⽢松(16.7、40、60g/kg体重)显著增强⼩⽩⿏常压耐缺氧能⼒,⼤剂量组(60g/kg体重)显著优于⼩剂量组(16.7g/kg体重)及潘⽣丁组(100mg/kg体重)。⽢松(40g/kg体重)与⼼得安(20mg/kg体重)增强缺氧耐⼒的作⽤⽆显著差别[29]。
3.6 抗⼼肌缺⾎易说堂
静脉注射⽢松(2g/kg体重)后4分半钟,家兔⼼律显著减慢,并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kg体重)所致实验性急性⼼肌缺⾎有显著保护作⽤,在30分钟内⼤部分时间显著减轻T波升⾼,对S-
T段抬⾼也有所减轻。⽢松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动过缓有⼀定的预防作⽤,但未能防⽌垂体后叶素所致⼼律失常的发⽣[29]。
3.7 抑菌作⽤
1∶80浓度的⽢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33]。匙叶⽢松中提取的精油⽤于8种细菌和真菌的抗菌活性实验,精油对伤寒沙门⽒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副伤寒沙门⽒菌、短⼩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和刺盘孢属菌有较⾼的抑菌活性,对芒果植物杆菌相对⽆活性[34]。
3.8 细胞毒活性
⽢松根和根茎中分离出的五种具细胞⽣长抑制作⽤的倍半萜:去氧⽢松醇、⽢松新酮、⼟青⽊⾹酮、Nardosinodiol和KanshoneA及Eudesm-11en-2,4a-diol对P-388细胞都显⽰出细胞毒活性[12],提⽰可能有抗肿瘤活性。
3.9 对循环系统
⽢松⼄醇提取物能抗药物诱发的⼼律失常,延长不应期, 显著保护急性⼼肌缺⾎[35],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动过缓有预防作⽤,但未能防⽌其所致⼼律失常的发⽣[36]。⽢松新酮给⾼⾎压⼤⿏⼝服有降⾎压作⽤,缬草酮也有轻度降压作⽤[35]。匙叶⽢松的抗氧化作⽤可保护脑缺⾎[37]。其精油与丙⼆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导致狗⾎压下降[26]。
3.10 其它药理作⽤
匙叶⽢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对⽪肤、粘膜⽆局部刺激性。缬草酮在拮抗最⼤电休克⽅⾯的作⽤强于⼤仑丁及匙
叶⽢松挥发油,但对五甲烯四氮唑性惊厥,则并⽆保护作⽤。匙叶⽢松中的缬草酮进⾏⼩⿏和⼤⿏的药效和毒性实验,⼝服剂量3160mg/kg可减少⾷欲和体重,但并不致死;可延长巴⽐妥盐的⿇醉作⽤,损害rotarod能⼒c抑制电休克引起的惊厥,加强利⾎平的降低体温的作⽤;也有抑制胃溃疡发⽣的活性[38]。⽢松中分离出的⼀种倍半萜:KanshoneB,在0 01~1mg/L的浓度下显⽰出弱的抗毒肝细胞的活性[17]。匙叶⽢松根中提取纯化的BR-606作为⾻吸附抑制剂⽤于治疗⾻质疏松和⾼钙⾎等症;对离析出来的兔⾻组织培养显⽰出⾻吸附抑制活性。
4 ⽢松在中医药临床的应⽤
⽢松被认为是芳⾹药,归属于芳⾹理⽓药,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于治疗⼼律不齐、胃脘痛、胃及⼗⼆指肠溃疡、癫痫等多种疾病[39]。古往今来,⾹药本草的单⽅、验⽅、秘⽅和以⾹药本草为主药的⽅剂可达⼀万多条,可以预防疾病,养⽣保健,在临床各科得到普遍运⽤[40]。⾹药本草以其特有的⽓味优势,成为独具特⾊的本草门类。但因⾹药多为⾟窜之品,易于耗⽓伤液,必须中病即⽌,否则有伤⾝损体之虞。
4.1 采收及炮制
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去净泥⼟杂质,除去残茎及须根,抢⽔速洗,捞出,阴⼲,切⽚⼊药[10]。
4.2 性味及归经
性味⾟⽢、温,有⼩毒。⼊脾、胃经。
2011考研英语二4.3 主治及禁忌[9]
理⽓⽌痛,固脾健胃。治胃痛,胸腹涨满,头痛,癔病,脚⽓。⽓虚⾎热者忌服。
4.4 选⽅[41]
4.4.1 ⽢松⾹朴饮:⽢松12g,⽊⾹9g,厚朴9,煎服,治各种肠胃疼痛。
4.4.2 三⾹饮:⽢松、⾹附、沉⾹,煎服,治神经性胃痛。
4.4.3 松⾹丸:半夏曲、天南星各60g,⽢松30g,陈橘⽪45g。磨细,⽔煮⾯和为丸,如梧桐⼦⼤。每服20丸,饭后⽣姜汤服下,治痰眩。
4.4.4 ⽢松汤:⽢松、荷叶⼼、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治湿脚⽓,收湿拔毒。
4.5 临床应⽤
4.5.1 治疗妊娠浮肿
⽢松100~300g。根据患者浮肿之轻重决定其⽤量,重者可酌情增加,加⽔适量,煮数分钟,去渣,待药液温度降⾄40℃左右时,擦洗患处,每⽇1~2次,每剂可洗2~3次。治疗妊娠浮肿收效甚佳[6]。
4.5.2 其他
临床报道⽢松为主⽅剂随证治疗胆道蛔⾍症,收到较好的疗效[13];同时临床亦⽤其治疗⼼律失常[42]。

本文发布于:2023-06-24 13:2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028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MBBR文献综述
下一篇:On Home
标签:植物   四川   活性   匙叶   研究   抑制   药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