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性指数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kidding是什么意思
何洪珍;孙静;朱荣鑫;成为荣
【摘 要】目的:探讨双极性指数(bipolarity index,BPX)对双相障碍(BD)的识别效能.方法:对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BD及复发性抑郁症(RMD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各60例进行BPX评估表评估,BPX总分包含躁狂发作特征、发病年龄、病程/相关特征、治疗反应及家族史5个维度.结果:BD组BPX为35~95分,平均(67.4±13.0)分;RMDD组为7~27分,平均(15.3±4.1)分;BD组BPX评分显著高于RMDD组(P<0.05).以BPX 44分为分界值,筛查BD的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6.3%,阴性预测值93.7%;以BPX 38.5分为界值分,筛查BD的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1.7%,阴性预测值98.3%.RMDD组没有1例≥38.5分.BD组和RMDD组BPX评分均与首发年龄、治疗反应呈正相关(P均<0.01);BD组BPX评分亦与文化程度及家族史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应用 BPX筛检B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家族史、发作频繁、首次发作年龄小的患者BPX评分高.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4)001
【总页数】3页(P8-10)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症;双极性指数
【作 者】何洪珍;孙静;朱荣鑫;成为荣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怎么讨人喜欢R749.4
双相障碍(BD)具有高复发率(高达90%)、高致残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特点,诊断不足或过度诊断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造成转相或快速循环而加重病情[1-2]。双极性指数(BPX)评估表整合了BD临床发作特征和终生疾病特征因素,同时亦纵向评价BD病程特点和治疗反应,通过量化评估达到准确识别BD。本研究作为国际多中心“BPX评估表中文
版信效度评估及心境障碍转归的随访研究”的中国部分,旨在验证BPX在中国抑郁障碍患者中对BD的识别效能,并讨论影响BPX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顺序连续住院的患者;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且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当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BD(I型、II型、快速型环型、混合发作)或抑郁症(MDD)诊断标准;②当前处于抑郁发作和/或躁狂/轻躁狂发作、或心境稳定;③无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史或现病史;④入组前≥4周未接受改良电休克(NECT)治疗;⑤能够理解评估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①BD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18~65岁;平均病程10.8年,平均发作10.5次。②复发性抑郁症(RMDD)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18~65岁;平均病程9.3年,平均发作3.3次。
hanging onamnesty1.2 方法
1.2.1 BPX评估 应用BPX评估表对入组者进行评分,该表为医生评定量表,含5个维度(Ⅰ躁狂发作特征;Ⅱ发病年龄(首次情感发作);Ⅲ病程/相关特征;Ⅳ治疗反应;Ⅴ家族史);每个维度由多个条目组成,得分从0~20分,总计100分;分数越高,越趋近BD;分数越低,越趋近MDD。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均接受统一的评估训练,内部一致性评估Kappa值 >0.8。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正态分布的资料使用双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BD组及RMDD组BPX评分结果
BD组BPX 35~95分,平均(67.4±13.0)分;RMDD组 BPX 7~27分,平均(15.3±4.1)分;BD组BPX显著高于RMDD组(P<0.05)。
2.2 BPX评分对BD的识别效能
当以BPX 44分为识别BD分界值,BD组56例BPX分值≥44;BPX筛查BD的灵敏度为93.7%,
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6.3%,阴性预测值93.7%。当以BPX 38.5为分识别 BD分界值,BD组59例BPX分值≥38.5,BPX筛查 BD的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 100%,漏诊率(假阴性率)为1.7%,阴性预测值98.3%。RMDD组无1例BPX≥38.5 分。见表1。
初中英语作文题目2.3 人口学资料与BPX评分的关系
BD组在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大学)、家族史(有/无)、发病年龄(≤19岁、20~29岁、≥30岁)上BP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性别、婚姻状况(未婚/已婚)、职业(有/无)和发病次数(<2次/≥2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DD组仅在发病年龄上BP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 BPX评分与BD及RMDD发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患者BPX评分与首发年龄小、治疗反应佳呈正相关(P均<0.01);与性别、发作频率、有无职业及婚否不相关(P>0.05);BD组BPX评分还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及家族史阳性呈正相关(P均<0.05)。RMDD组BPX评分与文化程度及家族史不相关(P>0.05)。见表3。
onclick
表1 BPX不同分界值对BD诊断的识别效能(%,n=60)BPX分界值BD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44 56例93.7 100 0 6.3 100 93.7≥38.5 59 例98.3 100 0 1.7 100 98.3
表2 BD组与RMDD组不同年龄段BPX评分比较 ≤19岁21 72.81 ±11.5420 ~29 岁 21 71.00 ±9.73 9 20.75 ±2.3130 ~44 岁 15 57.60 ±13.17 23 15.43 ±2.62≥45 岁 3 53.33 ±5.77 28 13.14 ±3.37 F值7.721 18.989 P值0.00 0.00
表3 BPX与临床特征项目的相关性分析注:*P <0.05,**P <0.01BD 组 -0.458** 0.275* 0.161 0.356** 0.291*-0.171 0.179 0.118 RMDD 组 -0.603** 0.167 0.107 0.064**0.079 -0.003 -0.047 0.118
3 讨论
thumbsBPX评估表[3-4]是基于Gary提出的BD诊断要点形成,由BD专家委员会共识逐步发展而来。与单纯症状学评估工具不同,它整合了情感障碍的特征,并归纳这些维度的设定,超出DSM系统的症状学诊断标准;但该工具有效性尚未在不同情感障碍人群中加以证实。201
2年我院作为全国多中心项目“BPX评估表中文版信效度评估及心境障碍转归的随访研究”的分中心参与了该课题研究。BPX量表通过综合情感障碍发作性特征和其终生疾病特征因素,量化评估并达到准确识别BD。本研究以BPX 44分(国外标准)[3-4]分界值筛查 BD时,其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低(假阴性率为6.3%),具有阳性预测值 100%,阴性预测值93.7%。以BPX 38.5分(国内标准)为分界值筛查BD时,则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100%,漏诊率(假阴性率为1.7%),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8.3%。提示BPX识别BD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是可信的BD筛查工具。
本研究发现,心境障碍发作频繁、治疗反应好且有明显缓解期者BPX评分高,更易被诊断为BD。与RMDD患者相比,BD患者BPX评分更高。这与加拿大对30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研究结果相一致[5],该研究发现首次发作时BPX评分高者更有可能被诊断为BD。本研究在中国汉族心境障碍人群中进行BPX评分,评分越高者越有可能为BD,说明BPX可作为综合评估情感障碍的指标。
Tsuang等[6]发现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单相抑郁先证者被诊断为BD的几率明显增加。Moreno等[7]对单相抑郁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有抑郁症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发展为BD
风险性更高。本研究发现无论BD还是RMDD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BPX评分均比无家族史者评分高,进一步说明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研究[8]显示BD患者与RMDD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更早,抑郁发作更频繁,具有更多的终身抑郁发作及更多的季节性抑郁发作。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患者发生BD概率明显增高[9]。本研究发现BD组首发年龄主要在19~29岁之间,而RMDD组首发年龄大多>30岁。BD组未婚比例数高于RMDD组,过早发病可能会导致患者认知及社会功能下降,与其他临床研究观察结果一致[10-11]。
本研究BPX评分与心境障碍发作频率、文化程度有一定关联,抑郁发作越频繁、文化程度越高者BPX评分越高;由于BD的BPX评分较高,对于抑郁症患者中BPX评分高者应警惕其BD的可能,随访过程中对治疗方案作可行调整,如考虑心境稳定剂的使用。
本研究虽得出一些有意义结果,但仅为横断面研究,BD、RMDD与BPX之间确切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跟踪随访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将扩大样本量并定期跟踪评估,以验证BPX在BD诊断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帕龙
[1]Bowden CL.Strategies to reduce misdiagnosis of bipolar depression.[J].Psychiatr Serv,2001,52:51-55.
[2]Ghaemi SN,Ko JY,Goodwin FK."Cade's dia"and beyond:misdiagnosis,antidepressant u,and a propod definition for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J].Can J Psychiatry,2002,47:125-134.
[3]Sachs GS.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integr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J].Acta Psychiatr Scand,2004,110(Suppl):S7-17.
leapyear[4]Sachs GS,Tha ME,Otto MW,et al.Rationale,design,and methods of the systematic treatment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J].Biol Psychiatry,2003,53:1028-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