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6-21 17:15:34 阅读: 评论:0

《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
(共计202个)
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
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2011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
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
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
点的波面。
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t1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t1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
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
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
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
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
清洁工的英文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
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
15、初至时间:观测排列中最先记录到的波动时间。
16、纵测线: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为同一直线。
17、同相轴:地震记录或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线。the black mamba
中秋节英语手抄报18、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实际上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19、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20、动校正:在水平面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
21、均匀介质:假设反射界面R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V。
22、层状介质:假设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即认为在每一层内的速度是均匀的,但各层的速度是不同的。
23、连续介质:认为在界面上,介质I与II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有突变,但介质I内部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
24、平均速度: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总厚度除以旅行的总时间。
25、回折波:在连续介质情况下,可以接收到从震源出发没有遇到界面而直接传到地面各观测点的“直达波”称为回折波。
26、最大穿透深度:回折波射线开始向上拐的深度则为最大穿透深度。
27、折射波盲区:接收不到折射波的范围称为折射波的“盲区”。
pictures是什么意思28、初至波:观测排列中最先接收到的波。
29、续至波:观测排列中继初至波之后接收到的波。
30、交叉时: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后与时间轴(x=0)的交点,称之为与时间轴的交叉时。
31、信噪比:有效信号与干扰的振幅或能量之比值。
32、频散:波的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33、多次波: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产生的多次反射波。
34、虚反射:是指从震源首先到达地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
35、鸣震:由于海水表面和海底是两个反射系数比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间,会形成
多次反射。如果海底是比较平坦的、反射系数比较稳定的界面,则进入水层内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现象,称为鸣震。
36、交混回响:由于海水表面和海底是两个反射系数比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
间,会
形成多次反射。当海底起伏不平时,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干扰,称为交混回响。
37、观测系统: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一天一天 智妍38、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
39、共激发点记录:从激发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激发点,属于
同一激发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激发点记录。
40、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在此线上不同激发点的所有道都
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41、共偏移距(共炮检距)记录:与激发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
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42、共反射点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的位置,
当界面水平时,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
43、动态范围: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波振幅的强弱差别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的动态范围。
44、可控震源:用一个液压驱动的震动器装置,将不同的压力作用在底盘钢板上,钢板是利用车辆自身的重
量与地面紧密耦合,它是基于相关分析原理所提出的连续振动法。
45、偏移距:激发点到排列中最近记录道的距离。十二月英语
46、采集站:采集站是遥测仪器特有的装置,具备信号放大、模数转换、数据传输或存贮等基本功能。
47、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得多,该深度范
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48、降速带: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之为降速带。
49、低速带参数:是指低速带层数、厚度、速度等。
50、交叉时:由折射波时距曲线向时间轴延伸并相交得到的时间。
51、τ值时间:井口检波器记录到的激发源到达地面的单程旅行时。
52、静校正: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的静校正称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
53、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是指自相关函数第一个零值点所对应的值。还可以这样表述:组内相邻检波器接
收到的随机干扰互不相关的最小间距。
54、简单线性组合:组内n个等灵敏度的检波器沿直线等距排列的组合方式。
55、水平叠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过抽取共中心
点(CMP)或共深度点(CDP)或共反射点(CRP)道集记录、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能基本反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相应的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或简称为水平叠加技术。
5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之差称为剩余时差
57、泊松比:表示物体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例系数,也称为横向变形系数。
58、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
59、Gardner公式:通过对大量岩石样品作岩石物性研究,在对大量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地震
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通常用加德纳(Gardner)
公式表示:,式中,速度V的单位是m/s;密度ρ的单位是g/cm3。
60、Wyllie方程:Wyllie等提供的关于液体速度、基质速度与孔隙度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称为Wyllie
方程,即:,式中,V是波在岩石中的实际层速度;是波在岩石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61、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
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62、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
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的意义还可以这样说明:把各层的速度值的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平
“均”值,而后取平方“根”值。
63、等效速度:用代替V,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就可以变成水平界面形式的共反射点时
距曲线方程,此处的称为等效速度。
64、叠加速度:通过计算速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即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
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
article是什么意思直线,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65、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经典爱情小说66、WS:为Well Seismic的缩写,表示地震测井。
67、CVL:为Continuous Velocity Logging的缩写,表示连续速度测井。
68、VSP:为Vertical Seismic Profile的缩写,表示垂直地震剖面。
69、TLS:为Time Lap Seismic的缩写,表示时移地震。
70、速度谱:叠加速度随t0的关系曲线。
71、慢度:速度的倒数称之为“慢度”(Slowness)。
72、射线平均速度:把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所走的总路程长度除以所需的时间叫做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73、Dix公式:利用均方根速度求层速度的Dix公式:。
74、褶积模型: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75、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和其它资料换算出的反射率函数r(t),并选用合适的地震子波w(t),
按褶积模型计算出的地震响应称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76、波阻抗反演:在褶积模型中,如果已知s(t)和w(t),求r(t),这在地震勘探中统称为反演,而利用垂直
入射、垂直反射的反射系数公式,以递推关系求得波阻抗,这就是基于褶积模型的波阻抗反演。
77、复合子波: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通常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
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
78、绕射波: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
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79、回转波:曲率中心在地面以下的凹界面上的反射波。
80、特殊波:地震剖面上的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统称为特殊波。
81、广义绕射:有别于断棱、尖灭等地质现象产生的地震绕射波,且认为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
产生的绕射波的总合,这种绕射称为广义绕射。
82、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相互关系,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
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tear什么意思
83、物理地震学:以波动方程的克希霍夫积分解中的一个特例,即克希霍夫衍射公式为理论基础的,且认为地震
一个波动,不能简单地视为沿射线传播的地震学说。
84、波动地震学:以波动方程为理论基础,通过波动方程求解,研究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和特点的地震学说。
85、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86、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87、薄层解释原理:在时间~振幅曲线上,当Dh<l/4时,时差关系无法区分薄层顶底,但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时间厚度Dt近似成正比,确定其线性函数关系,并经已知井厚度信息的标定,实现薄层厚度估计,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88、吸收系数:表示地震波振幅沿传播距离x的衰减量。
89、品质因子:表示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量。
90、法线深度:由t0时间换算得到的深度总是界面的法线深度h,表示界面到O点的垂直距离。
91、铅垂深度:从O点垂直地面向下到界面的深度称为真深度,也称之为真深度或钻井深度。
92、视铅垂深度:当测线平行于地层走向时,即a=900,此时可得:j=0,表明反射波同相轴是水平的。但射
线平面是倾斜的,它垂直于界面,不垂直于地面。这时在过测线的剖面内由O点作垂直向下的垂线与界面相交得到的是界面的视铅垂深度hx。
93、绕射扫描偏移:在野外多次覆盖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偏移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计
算机替代了人工绘制深度剖面的工作。
94、波动方程偏移:波动方程最准确地描述和刻画了空间波场的分布规律,利用波动方程直接反演地下界面
真实形态和位置的偏移方法。
95、波场延拓: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96、三维偏移:利用三维采集数据实现的三维偏移处理。
97、时间偏移:在偏移算法中,如果速度只是时间的函数(或深度的函数)或没有考虑射线的偏折而进行的
偏移处理,则为时间偏移。
98、深度偏移:在偏移算法中,如果考虑了速度的空间变化或射线的偏折而进行的偏移处理,则为深度偏移。
99、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100、(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101、波前(后):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102、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含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103、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104、波形图:用图示来表示与震动有关的一种方式。
105、剖面图:在某时刻,已质点所在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图。
最炫民族风英文版106、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各点所连接成的面,称为波面。
107、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是从介质运动的基本方程波动方程出发来研究地震波动的传播特点的。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波的特征,如波的振幅、波形和吸收。
108、弹性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它的形成条件是:只要能传播弹性波的介质——弹性介质,以及在弹性介质中有振动。
109、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播到所观测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这是一条假想的路线也叫波线。
110地震波:一种在介质中传播的,频率较低的(与天然地震频率相近)的波,是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17:1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007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界面   速度   地震   称为   反射   传播   记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