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诡辩及其辩证法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21 11:43:57 阅读: 评论:0

现实中的诡辩及其辩证法分析
托福与雅思的区别摘要:从辩证法上来分析,诡辩的本质是一种谬误。割裂联系、似是而非、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本质是诡辩的三个主要特征。现实中,一些西方国家攻击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人权,用的正是割裂联系的诡辩手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对主义”分析犯的是似是而非的错误;用改革中的出现的问题全面否定改革是用表面现象掩盖本质的诡辩。
关键词:现实;诡辩;辩证法
[Abstract] Dialectical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sophism,it is a mistake.It has three chief features:cutting off the connection of things,indefiniteness,regarding appearance of things as nature of things.At prent,some western countries say that the people planning project in our country has infringed upon human rights.They cut off the connection of things.Some relativists analyze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indefinitely.Some people negate reform just for blemish;they regard appearance of things as nature of things.
如何开汽车美容店
just a dream nelly[Key words] at Prent;Sophism;Dialectics
“鸡三足”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公孙龙子的一个著名诡辩──说鸡有足是一足,说鸡有左足是一足,说鸡有右足是一足,加起来共三足。现实中,也常常有人运用传统文化中的诡辩手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有人宣称:人既不可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bonobo�D―因为无须加以研究,也不可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DD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去研究什么,所以,所谓“学到老”是没有意义的。乍听起来,诡辩似乎有点道理。有人说,诡辩的出发点是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人说,诡辩的出发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辩证法上来分析,诡辩的本质是一种谬误。
何为诡辩
中国人的善辩举世闻名,在古代甚至有“说客”的专职。这些“说客”既是运用形式逻辑的高手,也是诡辩的行家。中国古籍中较早出现“诡辩”一词的,大概是汉代文献《淮南子·齐俗篇》。书中讲到:“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智,争为i辩,久稽不决,无益于治。”这里的“psb�i”通“诡”,“i辩”意为“争论”。[1]在外国,“诡辩”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智慧”一词演化过来的。至今英语中的“诡辩(sophism)”一词仍与“哲学(philosophy)”一词共用同一词根“sophy”,该词根的含义为“智慧”。可见,诡辩是一种争论的智慧。《辞海》将诡辩定义
为:不是客观地从事物的全面联系把握问题,而是由主观出发,任意挑选事物的一面作为借口,或以事件的表面相似为根据,作似是而非的论证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从《辞海》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诡辩的本质是一种谬误。真理是不需要诡辩的,只有谬误为了掩盖它的荒唐,才会假借漂亮的外表来混淆视听。就像寓言故事《真理的衣裳》所说的那样:谬误经常穿着真理的衣裳招摇过市,而真理却赤条条地一丝不挂。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诡辩的错误就比较明显:它违背了辩证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掉进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割裂联系
诡辩名家公孙龙子写了一篇《坚白论》,认为坚白石(又硬又白的石头)是一个事物,“坚”与“白”是它的两种属性。用手摸时,只知其坚硬而不见其白色;用眼看时,只见其白色而不知其坚硬。坚硬与白色两种属性是互相分离的。他用孤立和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否认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和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转移。联系又是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没有绝
哪家早教中心好对孤立的事物。但这些联系有着多样性,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有的是内部联系,有的是外部联系;有的是本质联系,有的是非本质联系;有的是横向联系,有的是纵向联系。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坚白石中的“坚”与“白”都是“石”的属性,三者联结成一整体,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看作三个孤立的事物。战国后期的思想家荀况对这一割裂事物联系的观点作了批判:“坚白同异之分隔,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对人之知,未能搂知,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荀况认为,割裂坚与白、同与异的辩论有害无异。[2]
割裂联系是诡辩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实中,一些西方国家攻击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人权,用的正是割裂联系的诡辩手法。他们说:生育是人的天然权利,计划生育违背人权。乍听起来,这一说法似乎冠冕堂皇。其实,从本质上说,人是社会的人,任何脱离了社会谈人权的说法,都是割裂联系的诡辩。生育是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实施不能妨碍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实施。像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生育不加节制,更多的人就会挣扎在贫困中,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威胁。把生育权视为纯自然问题,无异于把人等同于一般生物。只有把生育权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会根据社会现
实科学地制定生育政策。
badminton怎么读
似是而非
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有个学生叫克拉底鲁,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人物。克拉底鲁将老师的上述观点推向诡辩,说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且“连一次也不能”。如果我们问他:“这是长江吗?”他一定回答:“不,我无法说它是什么,因为当我说的时候它就变了。”克拉底鲁的论点道出了诡辩的另一主要特征:似是而非,不确定。诡辩不确定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性观点,它突破了以往的绝对性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的相对性排斥任何绝对性,泛滥成了相对主义。列宁曾经尖锐地指出:“从赤裸裸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都是正确的,可以认为拿破仑是否死于1821年5月5日这件事是‘有条件的',可以纯粹为了人或人类的‘方便',在承认科学思想体系(它在一方面是‘方便'的)的同时,又承认宗教思想体系(它在另一方面也是很‘方便'的),等等。”[3]列宁一针见血地概括了诡辩的相对主义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绝对性来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而人类认识
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从相对性来说,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由此可见,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而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相对主义的诡辩与“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辩证法有相似之处,现实中诡辩者往往以辩证唯物主义者自居。有些报刊言论在分析社会主义时,一方面轻描淡写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大肆渲染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把社会主义说得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究竟优越不优越,从他们的分析中无法得出结论。还有一些报刊言论在谈论资本主义时,一方面随随便便说几句资本主义的缺陷,另一方面大谈资本主义如何先进发达。资本主义究竟如何,从他们的谈论中也得不到结果。讲问题时,谈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固然是正确的,但这两个方面不应该齐头并进,至少应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否则讲了等于没讲,就不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而是似是而非的相对主义了。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4]诡辩正是犯了这种“物极必反”的错误。
用现象掩盖本质
诡辩有一个著名的论断―D白马非马。这一论断最早是由春秋时期一名叫儿说的宋国人提出的,后来被公孙龙子发展成了一篇《白马论》。他们辩驳说:“马”这个概念,是从形体方面来规定的;“白”这个概念,是从颜色方面来规定的。对颜色方面的规定和对形体方面的规定,二者不是一回事。所以把二者相加的概念,即“白马”,当然与只表示形体方面概念的“马”,不是同一类的概念。这一诡辩在韩非子著的《外储说左上》里就已遭到非议。韩非子讲述了儿说出关的故事:儿说骑白马出关。守关人嘲弄他说,批文上写的是一人一马,你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你这匹白马怎么能出关呢?弄得儿说狼狈不堪。像这样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本质是诡辩的又一个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地看待事物,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有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并且经过一个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在“白马非马”的论断里,诡辩者实际只抓住了“白马”和“马”表面上的不同点:一个是颜色加形体的概念,另一个是形体的概念。他们没有揭示“白马”和“马”的实质DD一个是属概念,一个是种概念;属概念表达的是区别于其它属的特点,种概念表达的是种的特点;从表面上看来两个概念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
bono现实中这类用现象掩盖本质的诡辩并不少见。有人用国营老厂倒闭、工人下岗、投机倒把增多来攻击改革,认为改革是“全盘西化”、“糟得很”。实际上,他们只看到了改革过程中一
拂晓是什么意思些竞争力弱的企业被淘汰的现象,没有看到一大批竞争力强的企业相继崛起、国民经济充满活力的结果;也没有看到下岗工人成功再就业、居民平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结果;更没有看到优胜劣汰所带来的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勤勉工作、力争上游的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5]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实际上指的是真理原则。任何诡辩都是为了掩盖真理而做出的。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坚持真理,诡辩也就没有了立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明光.诡辩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5.
[2]徐炳鑫.神奇辩士──公孙龙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144.
mistakes是什么意思[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6.
[4]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本文发布于:2023-06-21 11:4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78/1005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联系   事物   认为   真理   分析   观点   不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