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缓刑人员每月义工几次?

更新时间:2024-11-05 17:23:42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演讲伴奏音乐)

在我国缓刑人员每月义工几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

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

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我国法律规定了社区矫正的制度,规定了缓刑人员做义

工的频率。可是由于广大众对相关文件的陌生,对于缓刑

人员做义工的问题,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那么,在我国缓刑

人员每月义工几次?为此,小编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

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

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

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

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

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

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

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

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

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

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

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

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

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

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

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

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

交委托机关。

第五条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

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

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

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

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

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

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

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

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

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

时组织查,并通报决定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

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

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

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

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

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

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

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 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当及时向社区

矫正人员宣告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

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

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

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

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

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第八条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

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本办法第三条

第二、第三款所列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

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

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

施落实。

第九条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

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

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

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

适时予以调整。

第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

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

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

活动的法律文书。

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

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

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

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

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

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

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第十二条 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

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

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

市、县(旗)。

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

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

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

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

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

(市、区、旗)。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

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

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

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

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

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

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

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

到。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

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

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

时。

第十六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

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

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第十七条 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

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

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第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

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

实社会保障措施。

第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

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

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

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

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

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

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

第二十条 司法所应当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

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

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

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复查结果

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

所反馈情况。

第二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

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接受矫

正的表现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

分类管理。

第二十二条 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

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

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

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

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

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

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

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公安机关应当将

处理结果通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

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

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

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

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

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

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

机关。

第二十六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

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

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

(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

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

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

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

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

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

机关。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

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

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

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

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第二十八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

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

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

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

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

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

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

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

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

提出建议。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

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

序公开进行。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

门、村(居)民委员会、众代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

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宣告。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

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

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

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

判刑罚执行完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

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

院和公安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

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

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县级人民检察

院。

第三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

罪犯,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公安机关,监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

四条的规定,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可以自愿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

业指导活动。

第三十三条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

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

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

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

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

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六)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

等提供帮助;

(七)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

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

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应

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

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

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

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

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体性事件的,应当立

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

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

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

共享。

第三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

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

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

方面,不受歧视。

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

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三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违反法

律和本办法规定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

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

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八条 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

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

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

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

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23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之前发布的有关社

区矫正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在我国缓刑人员每月义

工几次的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简单来说,缓刑人

员需要每月做八小时义工,不能无故缺席。如果您对此还有

其他疑问,您还可以咨询网缓刑义工频率的相关律师。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23:5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97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