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更新时间:2025-01-13 03:36: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火狐)

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3年)

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

通知

20031113日文件法〔2003167号发布 自公布之日起

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区

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印发,供参照执行。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20031113

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经济犯罪案件工作,于

200264日至6日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 座谈

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主管刑事审判工作

的副院长和刑庭庭长参加了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

民检 察院、公安部也应邀派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总结了刑法和刑事诉讼

法修订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分析了审理经

济犯罪案件工作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人民

法院审判经济犯罪案件的工作做了部署。座谈会重点讨论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贪

污贿赂和渎职犯罪案件中遇 到的有关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并就其中一些带

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了共识。经整理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纪要如下:

一、关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主体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

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根据有关立法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

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 的组

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

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

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实践中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批

准等。不论被委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 业、

1 7

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

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

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如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国

有控股或者 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应当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国有公司、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原国有公司、

企业的工作人员和 股份有限公司新任命的人员中,除代表国有投资主体行使

监督、管理职权的人外,不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三)“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

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应当

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二是依照法律规定

事公务。具体包括:1)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依法

履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员;(3)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

管理 工作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人员;4)其他

由法律授权从事公务的人员。

(四)关于“从事公务”的理解

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公务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 的公

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

责,国有公司的董事、经理、监事、会计、出纳人员等管理、监督国有财产等

动,属于从事公务。那些不具备职权内容的劳务活动、技术服务工作,如

售货员、售票员等所从事的工作,一般不认为是公务。

2 7

二、关于贪污罪

(一)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职务犯罪,与盗窃、、抢

夺等侵犯财产罪一样,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 既遂

与未遂的标准。对于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帐等贪污行为,

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人控制就被查获的,应当认定为贪

污未遂。行为人控制公共财物后,是否将财物据为己有,不影响贪污既遂的认

定。

(二)“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指因承包、租赁、临时聘用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三)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行为

的认定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应当按

照《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 问题

的解释》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

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

的,应当尽量区分主从犯,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司法实践中,如果

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以区

分主从犯的, 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四)共同贪污犯罪中“个人贪污数额”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个人贪污数额”,在共同贪污犯罪

案件中应理解为个人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共同贪污的数额,不能只按 个人

实际分得的赃款数额来认定。对共同贪污犯罪中的从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

共同贪污的数额确定量刑幅度,并依照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轻、

减轻 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关于受贿罪

(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既包括利用

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包括利用职务上 有隶

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通过不属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

认定 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3 7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

一个阶段的行为,如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 体请

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

有具体请托事项而收受其财物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三)“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的“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

件”,是指行为人与被其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在职务上虽然没有隶属、

约关系,但是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权或者地位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

如单位内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单位没有职务上隶属、制约关

系的国 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不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等。

(四)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行为的处理

参照《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

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的精神,国家工作人员利

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与请托人事先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

托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五)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

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

伙同受贿的,应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非国家工作人员是否 构成

受贿罪共犯,取决于双方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

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

或者 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近亲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仍按照近亲属的要求利用

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其近亲属以受贿

罪共犯论处。近 亲属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

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构成

受贿罪共犯。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指定他人

将财物送给其他人,构成犯罪的,应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六)以借款为名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财物行为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借为名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

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受贿。具体认定时,不能仅仅 看是

否有书面借款手续,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综合判定:(1)有无正当、合理的借

款事由;(2)款项的去向;(3)双方平时关系如何、有无经济往来;(4

借方是否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5)借款后

4 7

是否有归还的意思表示及行为;6是否有归还的能力;7未归还的原因;

等等。

(七)涉及股票受贿案件的认定

在办理涉及股票的受贿案件时,应当注意:(1)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股票,没有支付股本金,为他人谋取利 益,构

成受贿罪的,其受贿数额按照收受股票时的实际价格计算。(2)行为人支付

股本金而购买较有可能升值的股票,由于不是无偿收受请托人财物,不以受贿

论处。3)股票已上市且已升值,行为人仅支付股本金,其“购买”股票

时的实际价格与股本金的差价部分应认定为受贿。

四、关于挪用公款罪

(一)单位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

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

的利益,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上述行为致使

单位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定罪处

罚。

(二)挪用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行为的认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

一款的解释=的规定,“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 人决

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

个人使用”。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认定是否属于“以

人名义”,不能只看形式,要从实质上把握。对于行为人逃避财务监管,

或者与使用人约定以个人名义进行,或者借款、还款都以个人名义进行,将公

款给其他单位 使用的,应认定为“以个人名义”。“个人决定”既包括行为

人在职权范围内决定,也包括超越职权范围决定。“谋取个人利益”,既包括

行为人与使用人事先约定 谋取个人利益实际尚未获取的情况,也包括虽未事

先约定但实际已获取了个人利益的情况。其中的“个人利益”,既包括不正当

利益,也包括正当利益;既包括财产 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性利益,但这种

非财产性利益应当是具体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

(三)国有单位领导向其主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借公款归个人

使用的认定

国有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令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将公款

供个人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四)挪用有价证券、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

5 7

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

为他人提供担保没有实质的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规定的,以挪用公

款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数额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

(五)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的,应当根据产生欠款的原因,分别认定属于挪

用公款的何种情形。归还个人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产生的欠款,

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

(六)挪用公款用于注册公司、企业行为性质的认定

申报注册资本是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作准备,属于成立公司、企业进行

营利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挪用公款归个人用于公司、企业注册资本验资证

明的,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

(七)挪用公款后尚未投入实际使用的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公款后尚未投人实际使用的,只要同时具备“数额较大”和“超过

三个月未还”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罪,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八)挪用公款转化为贪污的认定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

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具体判

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

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1.根据《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第六条的规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对其携带挪用的公

款部分,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平帐、销毁有关帐目等手段,使所挪

用的公款已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

罪定罪处罚。

3.行为人截取单位收入不入帐,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公款难以在单位

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4.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

的公款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五、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一)行为人不能说明巨额财产来源合法的认定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不能说明”,包括以下情况:(1

行为人拒不说明财产来源;(2)行为人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 3)行为

6 7

人所说的财产来源经司法机关查证并不属实;(4)行为人所说的财产来源因线

索不具体等原因,司法机关无法查实,但能排除存在来源合法的可能性和 合理

性的。

(二)“非法所得”的数额计算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所得”,一般是指行为人的全部财产

与能够认定的所有支出的总和减去能够证实的有真实来源的所得。在具 体计算

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把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财产和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

成员的财产、支出等一并计算,而且一并减去他们所有的合法收入以及确属与

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个人的非法收入。(2)行为人所有的财产包括房产、家

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股票、债券、存款等动产和不动产;行为人的支出

包括合 法支出和不合法的支出,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费用、及向他

人行贿的财物等;行为人的合法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稿酬、继承等法律和政

策允许的各种收 入。(3)为了便于计算犯罪数额,对于行为人的财产和合法

收入,一般可以从行为人有比较确定的收入和财产时开始计算。

六、关于渎职罪

(一)渎职犯罪行为造成的公共财产重大损失的认定

根据刑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是以致使公共财产、国家

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为构成要件的。其中,公共财产的重大损失,通 常是

指渎职行为已经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在司法实践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虽

然公共财产作为债权存在,但已无法实现债权的,可以认定为行为人的渎职行

为造 成了经济损失:1)债务人已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2)债务人潜逃,

去向不明;(3)因行为人责任,致使超过诉讼时效;(4)有证据证明债权无

法实现 的其他情况。

(二)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时效

玩忽职守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当时没有发生,而是玩忽职守行为之后一定

时间发生的,应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玩忽职守罪的追诉期限。

(三)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渎职犯罪的法律适用

对于199912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实施以前发生的国

有公司、企业人员渎职行为(不包括徇私舞弊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

的,不能按照刑法修正案追究刑事责任。

(四)关于“徇私”的理解

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徇私”应理解为徇个人私情、私利。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实施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7 7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5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93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