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询纳税人识别号_操作流程怎么样
怎么样查纳税人识别号的信息,想要知道纳税人识别号有什么方
法吗?现在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查询纳税人识别号的小知识。
如何查询纳税人识别号
纳税人识别号,通常简称为“税号”。纳税人识别号就是税务登
记证上的号,每个企业的识别号都是唯一的。2015年1月12日,根
据国家税务总局本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
案(征求意见稿)》,未来每个公民可能都将拥有一个由税务部门编制的
唯一且终身不变、用来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这个属于每个人
自己且终身不变的数字代码很可能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
1.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纳税人识别号。
2.再者怎么去得到这个号,只要注册了企业,那么就会有一个税
务登记证(本本或者一张纸),而这个证上有一个税务登记号,也就是企
业税号。那这个号即是纳税人识别号。
3.接着,我们去可以通过这个号在公开信息里查看一下企业目前
是否运营正常。百度搜索“纳税人信息”到即可查询。
4.接着再进入网站后,输入纳税号以及验证码,查询即可。
5.查询结果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企业运营是否正常。
6.一般税务登记在财务那,不会随便给你的,但是销售、采购、
运营人员工作中也会遇上需要这些证的,你想查自己企业,可以从他
们那问问看。
纳税人识别号
纳税人识别号通常简称为“税号”,是税务登记证上的号,每个
企业的识别号都是唯一的,相当于企业的“身份证”号,一律由15位、
18或者20位码(字符型)组成。
纳税人识别号编码规则
已领取组织机构代码的纳税人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码+国家技术
监督部门设定 的组织机构代码。
纳税人识别号,一律由15位、18或者20位码(字符型)组成,其
中: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纳税人,以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的9
位码(其中区分主码位与校验位之间的“-”符省略不打印)并在其前面
加挂6位行政区划码共15位码,作为其“纳税人识别号”。国家税务
总局下达的纳税人代码为15位,其中:1—2位为省、市代码,3—6
位为地区代码,7—8位为经济性质代码,9—10位行业代码,11—
15位为各地自设的顺序码。
从事生产、经营的外籍、港、澳、台人员税务登记代码为:区域
码+相应的有效证件(如护照,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
等)号码。
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代码为其居民身份证号码。个体工商户和其
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中国公民,以公安部编制的居民身份证18位码为
其“纳税人识别号”;对外国人以其国别加护照号码作为其“纳税人识
别号”。
纳税人识别号相关规定
纳税人识别号原则上是无含义代码。对于取得技术监督局9位组
织机构代码的纳税人,其纳税人识别号采用6位行政区划码加9位技
术监督局组织机构代码。引用6位行政区划代码的目的是为了首次赋
码的便捷、防止重码出现,保证纳税人在全国范围内被赋予唯一的纳
税人识别号,本身不具有任何语义。
纳税人识别号是纳税人数据信息内外部交换共享的基础,应保持
不变。对于已存在的纳税人识别号不必随国家行政区划代码的调整而
调整。对于同一税务机关,如果本地区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代码不同,
其所辖纳税人的纳税人识别号的前六位可以有不同的区划代码。对新
开办企业可使用新的行政区划代码。
另外,有的企业由于是国、地税两局的共管户,可能拥有两个识
别号,针对这种情况,文件中规定:国税局、地税局的共管户,如果
拥有两个纳税人识别号,可由当地国税局、地税局双方协商确定其纳
税人识别号的前六位编码。
对于以后数据信息采集的数据清分方法,文件中也给予了明确的
规定:以后将采用主管税务机关的识别号做为数据清分的识别代码,
所以文件中要求税务机关指导纳税人正确填写主管税务机关的代码,
同时纳税人也应该注意将自己主管税务机关的代码填写正确。
纳税人识别号来了,哪些税要靠它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本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未来我们每个公民可能都将拥有一个由税务
部门编制的唯一且终身不变、用来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这很
可能将成为我们的第二张“身份证”。
从法律上说,国家并没有给电商免税,但之所以存在开网店免税
的错觉是因为一些中小电商没有适合的税务登记类型,而相关信息又
不在税务机关的掌握范围内,所以造成了这种局面。税务部门有望通
过纳税人识别号实现社会全覆盖,进行税务管理。
买房买车缴社保都要登记纳税人识别号
所谓纳税人识别号,是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标准为企业、公民等纳
税人编制的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在此次发
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法律地位。
据记者了解,未来纳税识别号的应用将相当广泛。征求意见稿中
表示,“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纳
税年度内向其他单位和个人给付5000元以上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
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单次给付现金达
到5万元以上的,应当于5日内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
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此外意见稿中还列举了纳税人签订合同、
协议,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动产登记,以及办理其他涉税事项时都将
使用纳税人识别号。此外有税务人士分析,包括买车等达到一定金额
的大宗消费可能都将登记纳税人识别号。“包括银行存取款需要登记
号码也不无可能,纳税人识别号就是要起到监控纳税人收入和支出的
作用。”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表示,税务部门就是要通过纳税
人识别号实现社会全覆盖,进行税务管理。
“灰收入”将无法再逃税
在征求意见稿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向其他
单位和个人给付5000元以上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
收入方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
“虽然这与目前实行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其瞄准的更是目前大量存在的‘灰收入’问题,监管效率将明显
提高。”一位税务系统人士昨天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
度。其中人们的常规收入,比如工资、奖金等都是由单位代扣代缴,
目前执行得较好。而在这些常规收入外的自行申报方面则存在着不小
的漏洞,也就是所谓的“灰收入”。“‘灰收入’不意味着是不
合法收入,但由于其不在明处而导致了逃税问题。”这位税务人士介
绍,一方面是“灰收入”接收者有意逃税;而更多的其实是出于不愿
意让灰收入“见光”而不愿意自行申报。由于“灰收入”更多是
以现金形式给付,就目前的监管手段而言确实存在较大漏洞。而根据
征求意见稿规定,这部分收入也需要由给付者履行一定责任,虽然没
有明确代扣代缴,但“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给付的数额以及收入方的
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的规定相当于把“灰收入”放在了明处,而
且这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意味着以往可能存在灰
地带的现金往来将从付款方源头上予以控制,付款方将钱给了谁必
须将其纳税人识别号登记在册,从而实现对这个部分的全程监管。”
依据消费监管收入将成为可能
目前从国家的角度讲,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是十分严密。比如很
多人把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称为是“工薪族所得税”,就是因为普
通工薪族的收入比较单一,容易监管,反而成为了最依法纳税的阶层。
而很多富豪、老板,他们可以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资产表现为不可监控
的形式,税务部门很难确认他的收入,因而也就无法应收尽收,最终
造成了税收制度的不公平。而有了纳税人识别号后,不仅从收入方面
进行监管,未来他买房、买车、高档消费以及投资、理财等都与识别
号挂钩,就可从单纯的收入角度监管变为了收入和消费、支出等多个
角度共同监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纳税公平的问题。
个人网店收税将不再有障碍
此外,对于社会上争议颇多的网店征税问题也将因为纳税人识别
号的推出迎刃而解。“国家并没有给电商免过税,但是之所以存在一
些中小电商因没有适合的税务登记类型,而相关信息又不在税务机关
掌握范围,因而造成了这种局面。”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税收研究
室主任认为,此次征求意见稿将纳税人识别号覆盖到自然人,那意味
着以后在家开网店的小电商,也将按照自然人纳税人管理,有了纳税
识别号就不存在以前的税务登记问题了,纳税理所当然。
另外,近期关于中国税务机关将更加严格地执行全球征税政策的
话题火热。公民须报告自己在究竟赚了多少钱,不仅要为自己在
中国取得的收入纳税,也必须为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取得的收入缴纳国
内税。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财税法学会秘书长表
示,无论这一制度是否有新的变化,但纳税人识别号肯定将为这一制
度提供技术上的有力保障。
纳税识别号会成中国人第二张身份证?
根据征求意见稿中的描述,公民的纳税人识别号是由税务部门按
照国家统一标准编制的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它未来可能会像身份证号码一样重要呢?
对此,有税务专家认为,纳税人识别号究竟能不能成为公民的第
二张身份证主要取决于这个代码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而做到这两点既
需要法规的完善也需要执法的力度。“如果真的像预想的那样,公民
收取一定金额钱款、购买和登记不动产、大宗消费、签合同协议以及
缴社保费都需提供这个号码时,其重要性自然就十分重要了,很多人
对于纳税人识别号可能也会像身份证号码那样熟记于心了。”而据这
位人士分析,为了避免号码的混乱以及方便管理,未来的纳税人识别
号很可能就是在每个公民的身份证号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甚至可能
就是其身份证号本身,从而确保纳税人识别号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2:3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24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