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更新时间:2024-11-06 14:34:23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滴答歌词)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也有人把中国汉

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

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如八大方言就,把

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

粤语 赣语 北方话 闽语

吴语 客家方言 湘语

目录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编辑本段

官话

概述

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

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

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

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

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

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

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

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

都甚小。

编辑本段

赣语

概述

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

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

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

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

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

”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

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

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的争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06

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

特、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

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豫章

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

部分地区,该时期的江西话[span]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

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

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部分的中原人。

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朝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

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

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

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

五分之二都住在豫章郡。

南朝时期赣语和与当时洛阳话的变体金陵话已经存在相当明显的区别。《南史·胡谐之

传》有记载:“胡谐[span]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为给事中、骁骑将军。上方欲

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

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

顿成傒语。’”

隋唐时期,经过盛唐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赣语的主要特点基本定型,但之后随着不

断地外来文化影响,赣语因此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词汇,如新传入的中亚文化中的伊斯兰词汇,

佛教文化的梵语词等。

分布情况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9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

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咸宁话为代表的大通片,通行于湖北的大冶咸宁市嘉鱼蒲圻崇阳

通山阳新监利的部分地方,以及湖南的华容和临湘岳阳的部分地方。

7)以怀宁话为代表的怀岳片,通行于安徽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望江宿松

东至石台贵池的部分地区。

8)以耒阳话为代表的耒资片,通行于湖南的耒阳常宁安仁永兴资兴市

9)以洞口话为代表的洞绥片,通行于湖南的洞口、绥宁、隆回的部分地方。

通行地域

赣语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

其特点近似赣语,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语。

江西省内通行赣语的有60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

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上高、万载、分宜

新余、清江、丰城、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黎川、崇仁、宜黄、乐安、

、新干、峡江、永丰、吉水、吉安、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万年、鹰潭、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

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

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

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

与江西省连界的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

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使用人口约

6000万。

推广难度

根据赣语(含其他方言区的许多地域)的发音实际情况,在赣语区推普中语音的难度

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是翘舌声母舌尖后音zhchshr的把握,第二级是韵母部

分的后鼻韵母inɡ、enɡ的把握,第三级台阶是古入声字的入派四声的把握。推普、培训应

把这三级台阶作为重点、难点来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该方言区普通话水平测

自然也就应该把这“三级台阶”作为衡量普通话语音水平的标准。能准确地把握翘舌声母

zhchshr,应作为最基本标准;能准确清晰地分辨出其后鼻韵母inɡ、enɡ,应作为较

高标准;能准确地把握好声调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则是更高标准了。

1、第一级难度台阶zhchshr

如果把中国的语言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那么南北方言区语音的最明显差异是平翘舌

声母。粗略地分辨一个人、尤其是南方人的普通话音准程度,首先往往会以能否把握zh

chshr声母字作为衡量标准。听到一个人说普通话,把zhchshr)说成zcs

ln,就会有八分把握地说,这是个南方人在说普通话(当然,南方人也有说成zhch

sh的,如赣方言区的樟树市等地域;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也有说成zcs的,如湖北、东

北、苏北的部分地域的人)。因而,“南方人”推普、培训往往很注意翘舌声母的发音。注

意力多集中于此,是属于“显性”的差异,自然也就把它作为“基本要求”、“基本标准”

了。这就是其界定为“第一级台阶”的原因。

在赣方言区,普通话中应该读zhchsh的,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混读于zcs。这种情况最为普遍,不需举例。

②读dts。如高安、丰城、奉新、上高等地域。这是中古语音的保留。典型的比如

“周”,在这些区域说成[tEu][tiEu],运用古音韵学知识分析可知,这是“照三归端”,

即照母三等字在中古归于“端”母,或换一句话说,中古的端母字,在普通话中转变为读

zh,而这些地域仍保留读“端”母未变,因而凋、碉、雕的声母为“端”(即以“周”作

形声字声符也就不难到答案了。又如“者”之与“堵”也是同一道理。“昌”在这

些区域中说成[to]“嘲”这些区域说成[tεu]“少”这些区域中说成[sεu]“生”

说成[sεn]或者[sa]

③读jqx。如南昌、新建等地。

④读舌叶音。即发音部位介于zhchshjqx之间,发音效果如同前者又似后

者,似翘舌而非翘舌。如宜春、高安等部分地域,把“知”说成[ i],把“池”说成[ i]

这种现象似乎可戏称为正在向普通话过渡却又未彻底的一种现象。% Y- S4 H6 C- w " t, Z)

o v; `. E8 o# S0 U' J) z0 d ⑤读纯正的翘舌音zhchsh。如以樟树话为代表的部分地

域,平翘舌音分得很清楚,与普通话靠得很近,演变得快,似乎很“现代”了。

浊音r的实际发音较复杂。

以“日”字为例,声母多读成[l],也有的读[n]或近似于[n][ ]

2、第二级难度台阶inɡenɡ

在赣方言区测评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程度时,如果翘舌声母字掌握好了,听起来比较

顺耳了,那么第二步则应该是后鼻韵母inɡenɡ。 分析inɡenɡ韵母在方言区的实际

发音情况,不仅仅宜春地域,也不仅仅是赣方言区,就是北方方言区的许多地域,也往往把

ininɡ混读为in,如“英、青、星、京、经、令”等字音,而且往往为大众听评普通话时

所不注意,因而学习普通话时也就往往不会把它作为重点,不会倾注很大的精力。enɡ则分

为两种情况,一种读成en如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域,读“彭penɡ大将军”为“盆[pEn]

大将军”或者“[panɡ]大将军”,宜丰人说“宜丰(fenɡ)”为“宜分[fEn]”。更多的则

enɡ发成onɡ,如许多地域把“丰”“风”“峰”说作[fu]。唯其不经意而忽略,闻其错

而不知其错,所以能正确读出inɡenɡ韵母字,更显得难于读出zhchshr声母字。

所以把它们界定为“第二级台阶”。

3、第三难度台阶,入声字的定调

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北方方言区内缺乏入声字的概念,南方广大地区均保留了入声,

而不论其是否带有塞音尾。因为已经“入派三声”(实际上在普通话中是“入派四声”)

所以南方人即使在学习普通话时较好地掌握了翘舌声母后鼻韵母在遇到入声字的定调时,

还是会“露馅。

比如在一些交际场合中,高安、丰城、奉新、宜丰等地域说“学校”“学习”“石

头”“打铁”“竹子”时,分别将“学”说成,将“习”说成,将“石”说为,将“铁”说

成,将“竹”说成或,分别收不同的塞音尾。在用普通话说上述字时,尽管声母、韵母能正

确发音,仍然收塞音尾,这就是“露馅”。在北方方言区比如湖北等地,因为在方言交际中

入声字说成阳平,在普通话中也往往误读为阳平。而在普通话的实际读音中,铁、雪、派入

上声,学、石派入阳平,所以即使是北方方言区的武汉人说普通话时,凭其入声字的定调,

还是可以鉴别其不纯正之处,如果问及究竟什么是入声字,则可以告诉他,你读的字与普通

话声调发生矛盾的,大多数是入声字

尽管常用入声字不多,就推普培训而言,入声字的定调仍然是个难点,但因入声字不

多,在赣方言区却又更容易被忽视。再加上入声字的定调又不能如声母韵母那样依靠形声

字偏旁代表字来类推,无规律可循,只能是下一番死记的功夫,因而显得更难。因此,入声

的定调应界定为更高要求的第三台阶。

编辑本段

粤语

概述

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使

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

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支方言。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澳大利亚

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

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

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分布情况

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

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广东省

西部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

、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

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平话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有人认为应当从粤语中独立分离,部分学者将其南部方

言(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而将北部方言(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47,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

、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

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

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

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

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16县市也有部分地区

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24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

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

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情况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

1.粤海片,又称广府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粤北的韶关、

清远、乐昌等地区及港澳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

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

2.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主要在江门市范围内)

台山话为代表。

3.高阳片,主要分布在高州市以及茂名市所属各县、湛江市、阳江市和阳春县(历史上

广东下四府之首高州府管辖范围),以高州话为代表。

4.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

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市、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

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浦北县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

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部分:広府、邕浔、勾漏和钦廉。

1.勾漏片:主要分布在北流市及贵港两地区13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这里以北流

话为标准。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有粤语的其它方言中罕见的bd声母。许多字的

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

2.邕浔片粤语在广西分布范围很广,南宁及周边地区外,广西西部的龙州粤语

亦属邕浔片。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

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县宁明县、凭祥市、桂平市下属乡镇、

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

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

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

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下属乡镇。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

3.広府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

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

包括壮、瑶、黎和疍家等。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

《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

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4.钦廉粤语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

编辑本段

吴语

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吴语又称吴方言,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

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

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

分布情况

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分,上海及浙江大部分地区,

可分为五部分: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通行地域:上海市、嘉兴地区、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

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

(3)温州话为代表的东瓯。

(4)金华话为代表的婺州。

(5)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

此外还有徽语:在安徽南部及江西浙江部分毗邻地区使用。部分学者主张将其归于

吴语,部分人认为应当独立分离。

音系

1.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的声

母分别[t][t?][d](普通话「」的声母清化为[t]

2. 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3.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o?2][?o?5][??i113]]

[?ji113]

4.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分客家话和部分粤语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

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o?113]

5. 边、鼻音[l][m][n][?][?]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

对立的一部分。

6. 壮侗语族语言中,先喉塞声母是最常见的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好些地

方也念成先喉塞音,如:“疤、带”等,这是典型的古吴语的遗留。

代表地(上海)声母

老派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中派:声母28个(增加[?],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新派: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下面关于语音的具体描写以中派上海话为基础。

跟多数其他吴方言一样,上海话拥有一整套的浊塞音、不送气清塞音和送气清塞音的

对立。此外,还有一套对立的清擦音和浊擦音。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发音

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普通话aieiao

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ø,e,?,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1.介音[j][w][?]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吴语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2.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3.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52]≠“关”[kw?52]

州话除外)

4.

“撑”[??ã335]≠“称”[????335]

5. “打”上海[tã335]字韵母同“冷”上海[l?ã113],合古音“德冷切”。

6.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7.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

8. 边、鼻音[l][m][n/?][?]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节奏组

1.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

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

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北吴苏沪嘉小片的吴江县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

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吴江县的各个乡镇

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声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格局原理类似)

在八声调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汉语族仅有吴语、

粤语两分支的阳上同阳去有严格区别,其馀汉语分支皆不同程度地有「浊上归去」现象)

上海话声调较周围吴方言少。上海话大致分为平仄入三声。平声相当英语长音法语

短音,仄声略长相当法语长音,入声相当日语促音、英语短音。又根据声母的清浊性分为两

类。

1阴平:调值53

2 阴仄:调值34

3阳平、阳仄:调值相同13

4 阴入:调值5

5 阳入:调值2

2. 连读调

1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

往往不同於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中国连续变调最复杂的语言有吴语、闽语等。

2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

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

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

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

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

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

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3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

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4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5如同吴江全清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调规律中,可以看

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文白异读

1.系声母(见溪,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舌根音(或

如上海「[?ia52]/[ka52]白、[??i?113]/[???113]白、[?i?52]

/[?ã52]白、[?i?335]/[h?335]白、[?ja?2]/[?o?2]白。

2.微母有文白异读——[v元音/?w低元音][m?]如上海[v??2]/[m???2]白;

[?wɑ?113]/[m?ɑ?113]白。

3.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 b ]。如上海「[vo?113]/[bo?113]白(凤仙)

[vi113]/[bi113]白(肥皂)

4.日母有文白异读——[z~?][n?~??]如上海[z??2]/[??i??2]白、[z?n113]

/[??in113]白。

5.」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i?335]/[ti?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编辑本段

闽语

泉州话漳州话闽南标准语。所有口音的闽南语均由泉州话和漳州话衍生而成。其

要注意的是,闽方言包含有闽东方言,其是闽方言的一种,亦于闽南方言闽东话以福州话。

分布情况

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

口也由此增多。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大部分:

1.闽东区:福州话为代表 -- 其有福清话为其著名,因福清人移民较多,其福清人把

福清话带到国外,例如:美国纽约3个唐人街与美国波士顿唐人街都有其闽东方言,大多说

福清话。

2.闽南区:泉州话漳州话为代表。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部分:1.泉漳

片以泉州话漳州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潮州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

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闽北区:以建瓯话为代表。

4.闽中区:以永安话为代表。

5.莆仙区:以莆田话为代表,分布在莆田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区。

6.琼文区:海南话为代表,分布在海南雷州

7.邵将区:分布在邵武将乐

其他划分

1.闽东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

一部分,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除了闽南本土,台湾的台语广东的潮汕话雷州话海南话都属于是广

义的闽南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浙江温州苍南和平阳、海南岛的一部分和台湾

大部分地区,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泉州话和漳州话为代表。

编辑本段

湘语

长沙话为标准语,湘语又称湘方言,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

大部分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

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中。

分布情况

湘方言点主要集中在湘、资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向西南方向以邵阳武冈等混

杂性方言作为过渡,有城步、绥宁两个点,向东南方向以衡阳、耒阳(耒阳虽然归入西南官

,但混杂程度很高)作过渡,有永兴资兴两个点。这四个点就整个音系来看仍属湘语,

但都不纯粹,城步的韵母系统属官话系统。

片区分布

1.西南官话方言点:为湘西北、湘南两片。湘西北片与湖北、四川、贵州境内的西南官

话连成一片,湘南片与广西境内的西南官话连成一片。两片加起来有四十四个方言点,是湖

南省势力最大的方言。

2.赣方言点:但赣语的影响可从湘赣交界的混杂性、独立型方言点中看出来。独立型方

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湘乡型”,包括隆回、双峰在内。这种方言可能原来就是独立的,

受周围方言影响较小,原来的特点保留得比较多,因而不同于其他方言,同属独立型方言的

方言点之间的关系尚需研究。另一种是“醴陵型”,醴陵话的音系就整个系统来说很难把它

归入湘语或赣语,可又都同时具备湘语和赣语的一些特点。这种方言大概属于因方言间的相

互影响(当然也有自身的音系特点)而产生的既不同于甲这种母方言也不同于乙那种母方言

的新型方言,这类方言还有攸县茶陵、桂东、汝城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需进一步的研究。

3混杂性方言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湘语和赣语相混杂的“平江型”,一种是湘语和官

话相混杂的“祁阳型”。平江型只有一个点,祁阳型则有祁东、衡阳、零陵、江永、武冈、

洞口、邵阳新化、会同、黔阳,桃源等十一个点, 这十一个点可以合成一类。从祁阳到

黔阳一线的混杂性方言点正好处于湘语东北片、湘语西南小片和湘语东南小片的分岔处,

是官话湘西北片和湘南片被沅、资、湘三水分割的地带,事实上是湘语和官话的交接处,这

一地区的方言成为混杂性方言,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从整个分区的结果来看,所有的混杂

型方言或因混杂而成的独立型方言都处于方言区交界处,可以说,这样的分区结果是比较合

乎语言事实的。

方言剧种

这个分区可以用湖南花鼓戏和祁剧(祁阳戏)的流行地域来验证。花鼓戏是湖南省各

地民间小戏的总称。湖南各地花鼓戏名称有别,源流亦异,但其曲调唱腔都与当地人的山歌

小调密切相关,唱词道白都使用当地方言,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因此,其流行

的地域与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大致平行的,可以相互证明。

花鼓戏

1.长沙花鼓戏内部可以分为长沙路(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宁乡路(流行于

宁乡城乡)、平浏醴路(主要流行于平江、浏阳、醴陵等地)西湖路(主要流行于洞庭湖西

岸的南县益阳沅江等地)四种小类,其分布范围与湘语中心区域是一致的,其之所以分

为四路,也与湘语内部的方言差异有直接关系,如平浏醴路。前述诸家多把平江、浏阳、醴

陵划归赣语,完全可以想象让平浏醴路长沙花鼓戏分别在长沙和南昌演出时两地观众可懂程

度的大小。

2.衡阳花鼓戏,流行地点主要有衡阳、衡山常宁、耒阳、安仁、永兴、郴州、茶陵等

地。从其流行地域可以看出,它既可在衡山,永兴等湘语区流行,也可在郴县、常宁等官话

区流行,还可在茶陵等因混杂而成的独立语区流行。

3.邵阳花鼓戏,其流行的地点主要是:邵阳、邵东、武冈、隆回、新宁、城步等地。和

衡阳花鼓戏一样,邵阳花鼓戏也可在湘语、官话、混杂型方言区流行。从邵阳花鼓戏的形成

历史来看,它和湘西阳戏、零陵花鼓戏有密切关系,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的程度很深,从

分区第二图看,这地区的方言的韵母系统就颇具西南官话的特征,大多可以划入西南官话。

其他还有常德“喀喀戏”、零陵花鼓戏、湘西阳戏等,其流行地域均与官话湘北、湘西、湘

南各片相对应。

祁剧

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

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

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祁

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

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话(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

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编辑本段

客家话

概述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

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

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 Hakka。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

,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他们的先祖多是因

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

美洲及世界各地。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

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

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

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粤方言则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

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

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

血统来区分。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分布情况

客家方言的分布主要是中华、海外两大部分。客家方言较具影响力的地方,有中华的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四川、浙江、湖南、海南等九个省区;海外的东南亚、美

洲、环印度洋地区等。

1中国大陆:具体来说: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是客家方言最为集

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方言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

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

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2台湾:台湾省,客家族与闽南族、原住民族,共同构成本省籍;一般认为,

台湾省的客家族主要源自粤东地区,并根据他们的祖籍地,分为四县腔程乡镇平、兴

宁市、平远县海陆腔(海丰、陆丰永定腔(福建永定县长乐腔(广东五华县

埔腔(广东大埔县)饶平腔(广东潮州市)诏安腔(福建漳州市),即是“四海永乐大平

”,其中至今保留较好、使用人口较多的是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等三种。

3海外:海外客家人主要是祖籍福建汀州府、广东嘉应州惠州府大埔县。汀州府华

侨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是缅甸的胡文虎家族、惠州府华侨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来西亚的叶

亚莱、大埔县华侨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是新加坡的李光耀家族。其次,还有祖籍福建漳州、广

四邑、广西博白等地的客家籍华侨。

总的来说,东南亚国家之中,祖籍福建汀州府、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海沐德、

船埔、围龙屋大埔县等地的客家人都不少;环印度洋的印度联邦、非洲、南印度洋岛国

毛里求斯等)则多嘉应籍;美洲地区则多惠州籍。客家籍华侨也以嘉、惠两地籍贯者为最。

由于嘉应合并了大埔(梅州,所以论地级市则以籍贯梅州市为多;但人们习惯上认知惠州

为原籍的(惠州府,又比认知梅州为原籍的多(梅县)

客语八片

分类

客家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北片(岭北客家音系)、南片(岭南客家音系)

北片客家话差异不小,又细分为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粤北片、汀北片;南片一般分为

粤台片(包括韶南小片、汀南小片)、粤中片(包括惠城小片)、漳潮片,总称八大片。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的客家话节目,通常采用粤台片梅县话播音。过去漳潮片没有定名,粤中片则

被细分为粤中片和惠州片,现经过重新调整,仍为八片,

惠城人对客家民系缺乏归属感,河源市水源人对客家民系却有强烈的归属感,所以过

去将他们分别划为惠州片、粤中片。但事实上,惠城人却又对河源市水源人有相当的同缘感,

因此根据语音相近原则,将他们重新编入粤中片。粤中片包括惠城小片和河源小片两部分,

我们将原来的两大片重新整合为粤中片。然而惠城小片(惠城话)与河源小片(水源话)也

存在细微差别,惠城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采用单字表达,水源话的人称代词则采用复字表

达。两相比较,惠城话和水源话都有界于粤台片(四海话)与粤语(广州话)的特点。其中

水源话的语音更接近粤语,但融入了不少四海话词汇;惠城话语音更接近四海话,但融入了

不少粤语词汇。事实上对于一般的客家人来说,惠城话反而更容易听懂(其实与粤台片语音

更接近),水源话反而较难听懂。但是问题恰恰在于,水源话人士却比惠城小片人士更有客

家族认同感。

南片

(岭南客家音系)海外华侨之中使用得也较多,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很少有华侨

(均位于江西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的北片客家音系(粤北片、汀北片)华侨也较南片(韶

南小片、汀南小片)少。

1粤台片

流行范围最广,也称四海话;包括韶南小片、汀南小片、程乡小片、别溪小片、紫五

小片、韩江小片、新惠小片、海陆小片、广南小片(粤桂交)等。韶南小片属于粤台片,是

翁源县新丰县英德市始兴县佛冈县等地。粤台片,顾名思义是广东省和台湾省两

地最多人使用的客家方言音系。台湾省的客家方言“四海永乐大平安”主要为粤台片音系,

唯独源自广东省饶平县饶平腔源自福建省诏安县诏安腔独属于梅县话显然

漳潮片

四海话的代表音,同时它又作为全国客家话的代表。

2漳潮片

过去没有定名。包括福建省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及广东省饶平县,尤

以福建省平和县的客家话最具特,饶平腔因为在台湾也有流行,所以较为有名。值得一

提的是,广东惠东县博罗县海丰县深圳市有一种 平婆话,事实上是源于福建省平和

县的客家话。

3粤北

指韶关市仁化县乐昌县乳源县南雄县等四个县。福建省的客家话原来统一划为

汀州片,或名闽客片,但事实上汀州府南部的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等三个县主要流行的

是粤台片语音,因此划入粤台片汀南小片。汀州府北部的长汀县、连城县(长汀客语)

县、清流县明溪县(宁化客语),虽然南北仍有区别,但汀南三县与粤台片更为接近,

因此汀北五县重新划定为汀北片。

4广南被泽

粤西桂南的客家话,在经过数百年的异地发展后,一方面是来自不同省、县的客家话

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如哥豪不分,“高老好”等字,原乡大约有两种音韵oao,基

本上合并为o。“周州”等字,原乡本有uiu两大类,到了粤西和桂南,全部合并为iu

粤西桂南客家话的核心区范围:广西的玉林市、罗城县、博白县陆川县、合浦县,

广东省的廉江市和化州市,共5县市。与之相邻的语言主要是粤语,在学术划分片区上分

属三大类:高阳片、钦廉片、邕浔片。

1、东南部的是廉江市、化州市,属高阳片粤语。

2、西南部的是合浦县,属钦廉片粤语。

3、北部的是博白县、陆川县,属邕浔片粤语。

下面分析这三大片粤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粤西桂南核心区客家话可能存在着哪

些方面的影响。

1、三大片粤语大部分有边擦音sl声母

其周边的客家话有的没有此声母如博白县新田镇陆川县横山乡合浦县公馆镇(下

面在出现博白、陆川、化州、合浦名称时省略镇名)、廉江市石角镇等地区,没有sl声母的

占多数,说明客家话核心区对这个外来语音有较强的抗拒力。但相对边缘的客家话区则难以

避免地受到了粤语的影响,接受了sl声母,如化州市新安镇、廉江市的青平镇。核心区之

外的除信宜市外,如高州市、阳春市、阳江市、电白县、北流市、玉林市,基本上都有这个

边擦音。

2、高阳片和钦廉片粤语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基本合为一类,无舌尖元音韵母。而

邕浔片粤语部分点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南宁市、平南县),精庄知章两分(如南宁市)

高阳片和钦廉片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和粤西桂南的客家话同,这也是粤西

桂南客家话比较一致的地方之一,不同于原乡梅州市属各县有精庄知章不分(梅州市区、

县)和精庄知章区分(五华县兴宁县大埔县丰顺县,拥有两大类的现象。粤西桂南

客家话的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应该是其自身融合演变的结果。

粤西桂南客家话分布

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客家话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博白、陆川、廉江青平镇。有

些地方没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化州、廉江石角镇。没有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粤语的特点,

而与之相反,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因此可以推断,没有舌尖元音韵母

的客家话应该是受到粤语影响的结果。至于博白、陆川的舌尖元音韵母,应该是对原乡语音

的保留,不可能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3、粤语大部分方言点,钦廉片粤语无撮口呼韵母[y]。如信宜粤语有,高州、化州、廉

江、合浦、钦州粤语没有。而邕浔片粤语大部分有撮口呼韵母[y],如南宁市、平南县、

港市。粤西桂南核心区客家话周边的粤语如博白、陆川、玉林(城区除外,属勾漏片粤语)

属于邕浔片。

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客家话有撮口呼韵母[y],如博白、陆川。廉江和化州没有

撮口呼韵母[y],梅州市的客家话也都没有撮口呼韵母。博白、陆川的撮口呼韵母应该是来

自包括邕浔片在内的其他粤语的影响。

根据《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的调查资料显示,属于粤西-桂南客家话核心区的客家

话的声调,与非核心区的客家话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位于核心区的客家话的声调

与梅县客家话相同点较多,非核心区的客家话与周边粤语有较大相似性,原因可能是受其影

响,也可能是由原乡带来的。

根据《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以及我的母语桂南防城港客家话(声调类型与博白、

陆川相同),比较一下位于粤西-桂南客家话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客家话的声调异同。

1、古全浊声母上声字,新安、石角和青平三点一般读去声,例外的如“跪”,其余六

点读上声。“混”字较特殊:声母大多为k-,声调几乎全部读为上声(塘口读为阳平,思

贺一点除“户”字读为阳平外,“祸、蟹、李、柿、市、以、抱、绍、藕、敏”等字俱读为

阳平,这种现象很少见)

2、古全浊声母去声字新安、石角、青平今读去声,其他六点全浊声母字和大部分次浊

声母字今读上声,小部分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

3、“坐、簿、弟、被”等二十个左右的古全浊上声字在梅县等地今读阴平,但下列六

字在粤西客家话中则很少读阴平。

5巴蜀盈辉

周边客家话主要有乐兴、丁字桥、大丰、永乐、凤仪等乡镇;听前辈的人说是从广东

迁移过来的,估计那里的客家话是比较古老的,进化得比较慢,只能用于沟通,不能用文字

的形式记载下来;不像洛带的客家话里面夹杂到四川话的音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朱德纪

念馆去看看,免票,在城镇上可能听不到那种客家话,村里的人说得比较多!

说一些简单的称呼可能比较有意思:

注:只能用汉字的同音字代替

妈妈(喔呀);爷爷(啊哒);爸爸(嘚嘚)有的也跟汉语同音;(几几);哥哥(沟

沟);妹妹(篓莫);婆婆(呐呐)

古音系统问题

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从客家 话的纽韵调上可以

发现古音系统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阐述,因为古音与客音的异同

6福建永定

,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从它们共同性的对应关系上谈谈纽韵情

况,至于调的问题,对古汉语调类说法亦 不统一,如古有二声、三声、四声说,当今客话

五华口语只有三声,无去声,梅县地区其余县都为六声说,就难以考定“古”“客”真相。

我认为客方言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

言无浊声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

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

“值得”为“抵得”等等都是属 于上古语音,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

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

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 zh”、

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

言正符合这个规律。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

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

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 [p][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

“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

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客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

衡》中说:“古音有舌尖泥纽,其后支另,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这话意思是说,今人读“r声母的字,证之于客话,客人说“汝(r )”为“你(n )”,

读“乳(r )”为“能(n ng)”,读“挼(ru )”为“挪(nu )”等等,这些都说明客

话没有“日纽”,日纽在古音系统里应属三十六字母的“泥纽”。

再说客方言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 如罗 云《客方言·自序》所说“今考

客音耕清韵婴声诸字,与真韵因字诸字无以别也;清韵之情、贞、成、盈、呈,与真之韵秦、

真、臣、仁、陈,无以别也;青韵之轻、屏、 萍、 ,与真韵之亲音与清同;到臻韵这臻音

与精同,就如顾(按:顾炎武)说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这段话说明了客

家话韵母系统与古韵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所谓“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是

合乎事实的。 客方方韵母具有入声韵尾[- p ][ - t ] [ - k ]和阳声韵尾[ - m ][ - n][ -η ]

特点,《广韵》系统相符,但韵尾[-η][ Z ] [ I ]之后变为 [ -n ]韵尾[ k ][ Z ] [ I ]

“痕”与“真”各别。

特语法

客方言与古语词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著名音学大师

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一过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方言》后,选

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

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现

举几条《岭外三州语》例叙说如次

1《方言》说:“浑、 ”皆训盛, 曰:“们、浑、肥、满也”,《邹阳传》言“壤”

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谓小子曰满子。 按(笔者,下同):今客方言对最小之子(子女中

最幼者)即呼“满子”,最小这女为“满女”。

2《夏宫》“缮人”注:“缮之言劲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谓美曰劲,亦

谓之产。〈广雅〉:“净,善也。”亦谓之产,郑公孙侨字子美,亦为产,明美、产同训矣。

按:“劲”字客话读[ k no]有美丽,漂亮之意。 ,客话读[cts Bn],称美而白净之意。用于

指物,如说“瘦肉”为“ 肉”(精肉)

产,客话读[csan],多指人(孩子)长得漂亮,也可指物。

3《说文》:“ ,白好也。”则旰切。三州谓人白好曰 。按:赞,客话读[tsanC]

很好的意思,对事物表示赞许,常说“异女赞”、“奇女赞”(蕉岭

4《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

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

转入庚部。 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话音读不同;从反切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

[ckuBng],但今管话读“横”为[cvB],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话说袋子里装

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ckUB ckUB ckUckU]

上引章氏《岭外三州语》,可以证明客话形成的历史的悠久性,自诗书始,既具先民语

言,然经时代的发展和先祖居地的变迁,与当今客话不完全吻合,这很符合语言发展的演变

规律,所以客话的形成应该是与中华汉民共同语言并行而不悖。

5)还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客家话中还大量保留了“也”的后缀习惯

例: 1 汝在哪也? ngi coi ngai ya

2 汝又在届做乜嘅也?-- 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

3 莫(毋爱)恁也,好无?--别这样了,好不

4 快点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

5 我样知也?--我怎么知道呢

此点更完好的体现了客家话对古汉语的保留。

客方言的音变与古音

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纪元前三世纪,曾居山东、山西,到了秦朝(纪元前249209

被迫迁于河南、安徽(见王力《汉语音韵学》“参考资料”引)等地。从客家人的先祖居地

看来,多为王几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华语源的正宗,客话 则为语言正宗的支派,故

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而不少变,如《诗经》第一人称“ ”字,与客话第一人称口语

“崖( 涯)”的本源书面语“我(吾)”是同源字。因为客话“崖( 涯)”的读音纽韵归

类属顽母[] 拜韵[BI],正好与《中原 音韵》阳平声疑母[]、来韵[BI]相吻合。但“崖”

的口语为[B],开口呼,阳平声。“我”的客话读音属顽母[],在《广韵》系统里属牙音

疑母[],韵部为上声第十二歌[o],上古音属侯部[o],因此,“我”的 读音为[o],正合乎

今天客话的读音。但日常口语不说[o],而是说[B],作物主代词用,如说“我的

书”[cBkeC csU]这里的,上古音属鱼部,《广韵》属麻韵《中原音韵》“家、麻”合韵,

汪荣宝《论歌戈虞模古读》说:“唐宋 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音,不读[o]音·魏晋以

下,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不读音或[ ]音也”“吾”字虽然在今天客话中不能归韵,但事实

上是“我”字口语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如上述“吾”上古为鱼部,实际读音为[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可见,现今客家话书面语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应为

[B]。所以客话“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一音义,分别为口语、书面语和

物主义代词的三种不同书写 形式和读音。而客话“我(吾)[B]《诗·邶风》“人涉印

否”发生韵尾变化的结果,即“我(吾)”(阴声)带上鼻音韵尾则为“印”(阳声),失

去鼻音韵尾则为“我(吾)”,这就是客家旅顺保存下来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

里属端母[t]上古属元部[an]客方言“端”属癫母[t]不送气、韵部为还韵[an],合口呼。

可见“端”客音与音相一致。“端”即《诗经》中的“掇”字。《诗·周南·苤莒》:“薄言

掇之:,”掇“音[tuan]《广雅》:“掇,取也。”,“取” 统言之为“拿”,“掇”[tuat]

“端”[tuan]为“阴阳对转”,“掇”即“端”。现今梅县地区(含七个县)客家话凡“拿”

指用“两手捧着”义常说 “端”,如“端菜”、“端饭”、“端前来”等等,这又证明了

今天客话中保存了上古的语音语义。

客方言语法特点与古代汉语

这里所谈客方言语法特点,只是举粤东地区·四海鹏程隅之谈,从此透视出客话的构

词特点与古汉语有相通之处,并非偶然撮合,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借以说明客话早

已形成。 1)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里早已出现,也不乏其例,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史

纪第四》 “数让”条载:“《广韵》曰:`数,让`责也,数让边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

有复语耳。”所说“连文”“复语”是同义词连用,即是同义复词,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

同义复词 的继承应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说“雨笃湿”(即“雨湿衣”),其实“笃”

是“湿”,“湿”也是“笃”,这是客话中保存下为的上古语音与构词特点,因“湿”是轻

唇,“笃”是重唇(见上引钱氏《音韵问答》,客话读“湿”在古音系统里则为“笃”,由

此变可见古今客话演变之一斑。客话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 今天还保存在

口语里;又如客话有“行嫁”一词,事实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义

复词,这在古汉语中也能得到证明。《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

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

“嫁”。今天客家人说嫁出之人到男家说成是“行嫁”,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这种说法特点

同义复合的构词方式。

2)动词重叠的构词 方式,古汉语与客话无异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

君生别离”句中“行行”是动词的重叠。 表示事物的状态。客话中如说“目昌昌(客音

[mau ]”,“眼瞠瞠(客音[cta”、“眼 (客话)[cmo]”、“头眈眈(客音[ctBm])”等

等构方词式,非常丰富。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7:5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22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分别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