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 理解 词语在文中的深层 含义
技巧指导
如果将文章比做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汇集成大海的溪流;如果将文章比做高
山,那么词语就是堆积成高山的土石。因此,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深层含
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同学们
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一、从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入手
了解词语的基本义是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的基础。如果连词语的
基本意义都不懂,怎么可能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呢?因此,这一关是必须过的,而
且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勤查词典。多积累。只
要坚持不懈,积累的多了,释词能力自然会提高。
比喻义是由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引申义是由基本义引申发展出
来的意义。例如:"包袱",基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引申为"包东西的布",
比喻义为"思想负担"。看下面三个例子:
①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
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②学校的头头脑脑们谁也没有想到在中考时竟然窜出这么多黑马。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
看,明天来看吧!二菱,你明天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荡》)
"征兆"的基本义就是"征候、先兆",在这里也是这个含义。"头头脑脑"的
本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一般也比喻"领导";"黑马"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现在
一般比喻为"在比赛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热闹"的本意是"景象繁荣活
跃",也引申为"一种场面"。在文中的意思为"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老头子
准备痛击鬼子"这个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的基础上,并且联系上文的"我明天叫
他们十个人流血"这句话来解释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种场面",那就有
失偏颇了。
二、从词语的指代作用入手
词语的指代作用是指文章中的指示代词或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对文中
内容的指示、替代作用。这些词语大部分都是指示代词,如:"这些""那些''"这
""那"等等。替代的内容,有的可以在原文中到原句,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例如:说出句子中加点字的指代作用)
①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的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社戏》)
②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爱
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伟大的悲剧》)
例①中的"他"指代的内容就是上文的"那声音",即上一段中的"歌吹",这
是原文中的原句。
例②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怀念。这是原文中没有的,需要我们根据上一段的意思
自己概括。
解题的方法很简单,一般从上句中由近及远地去。如果只着眼于本句,
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最后
一定要把指代内容代入原文,只要合情合理,基本上就是对的。
三、从词语的修辞作用入手
如果词语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要分析词语的含义,就必须从修辞的角度
考虑了。一般来讲,反语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
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布特勒上尉的信》)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本来是赞美之词,而在这里却是雨果对英法政府的
强盗行为的讽刺,表达出他对英法政府的强盗行为的激愤之情。
四、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
作者写文章有他的表达意图,这种意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词语上。因此,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能不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对表达的对象是赞
美还是讽刺,是同情还是厌恶都会使词语含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
①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皱纹
问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
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最后一
课》)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高大"含义有所不同:①句说孔乙己身材很高大是暗示他
整日里好喝懒做,不务正业;表明作者对他既同情又痛恨。②句中的高大是说韩
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伟大;表现小弗郎士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所打动。
五、从人物形象入手
当我们分析与人物形象有关的词语时,一定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去理解词
语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例如: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孔乙己》)
同一个人物,同样是付酒钱,但用词不同:"排"表示炫耀,"摸"表示猥琐,
要正确理解两个词语的深义,就必须对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有个整体把握。因此,
当我们分析与人物形象有关的词语时,必须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才能领会
到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六、从词语所处的语境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入手,都不能脱离词语所处的语境。什
么是语境呢?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前
者是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也就是语
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它对语意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后者指情境,即时
间、地点、场合、对象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
心情等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无论是语言的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对
词语的理解起着制约作用,一般来说,前者显得更加突出一些。
其实,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其关键词是"在文中"。这个"在文中
"指的就是语境,也就是说,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主旨去理解词语
的含义。否则,脱离了语境,除了词典上的解释之外,不会有其他的含义。因
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依据具体语境具体理解词语的含义。例如:"滑
稽"的意思词典上只有一个:指言语或动作引人发笑。但在下面的句子就有不同
的含义:"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这里的"滑稽"是指官员认为"自己
不配有这样好的官职"这件事真荒唐,所以是"荒唐"的意思。再看下面的句子:"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
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的词典意思是:一酿酒,二比喻事情逐渐成熟的
准备过程。这个句子是说"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气味",那么,"酝酿"在这里就
是指各种气味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模拟练习
一个故事,两种说法
申弓
偶尔在典当行里买了个手机,是西门子那种,不贵,才150元。不说你也
知道那是什么货了吧?在我们这里有个叫法:捞死鱼。说来也怪,这西门子在
典当行里怎么拨怎么行,回家就不好使了。退吧。
回到典当行里,不但退不了,还受到老板的一番奚落:退?150元的手机还
要我三包?明是捞死鱼了,对付着用吧。
说的也是,既是捞死鱼的,那就只能凭运气了。
不过,毕竟是白花花的150元呢,能对付用还差不多,不能用怎么说也是
个心痛。
便想到对面的二手手机的收购点。带着试试看的想法来了。
不想一进门,那青年老板竞一下子认出了我:申老师,你也有空来?
你知道我?
不但知道.还读过你不少小说呢。是不是想要个手机?
不是。我有个旧的…
想要卖?
是。说着我将手机递去。
老板接手看看,说:想要多少钱呢?
你随便给吧,反正是旧的了。
这东西值不了多少钱的,这么吧,给你200元。说着,两张红红的纸币递
了过来。
我却不接,说多了,就收150元吧。
不了,就200元.给你。
我又将50元推了过去。有150元足够了,看得出来,你的生意也不是太好。
不好,一二百元也不是问题。说着,又将钱塞了回来。
那张纸币就在我们之间推搡了几个来回。最后,还是我决然地离去,那纸
币留在了柜台上。一路上我想起了《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人,竟然在我们之间
演绎了。不独此,我还真为自己的举动而高兴;有道是抬头三尺有神明,而低头
半尺即有禅。我自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禅的境界,虽然是区区50元,没有这层
境界的人是想不到这样做的,或者做了也认为是傻举了。
回到家里,便将这件事给妻子和盘托出,本意也让妻子一同兴奋的,谁知
妻子抛过来的一句话竟是:你以为50元好挣吗?雷锋先生!
自讨没趣!
晚上到岳父家吃饭。当老人问起我那手机时,我便学乖了:卖了。
卖了?那破东西也有人要?
怎么不要?我先换了半新的外壳,再用洗涤剂里外洗刷了一新,人家一下给
了个100元,我却不干,非得150元不可,最后,老板拗不过,还真的出到了
150元呢。
说完,我得意地看了看妻子,以为在老人面前争得了面子。
你这不是坑人吗?一个破机,怎么好要人家那么多钱呢。人啊,做事不能昧
着良心哦,自己都已经上当了,还要让第二个人也上当吗?
奇怪的是,听着岳父的批评,心里竟然是一片明亮呢?
(选自《申弓小说九十九》)
【模拟试题】
联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含义:
1.在我们这里有个叫法:捞死鱼。
2.回到家里,便将这件事给妻子和盘托出,本意也让妻子一同兴奋的,谁
知妻子抛过来的一句话竟是:你以为50元好挣吗?雷锋先生!
3.奇怪的是,听着岳父的批评,心里竟然是一片明亮呢?
【试题详解】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定要根据词语的原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解
释。
1.捞死鱼。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捞死了的鱼,在文中是指"在典当行里买非
常便宜的、但质量没有保证的东西"。
2.雷锋先生。"雷锋",本来是好人的代表。但在这里却是反语,妻子听说
我没有接受那50元的时候,用"雷锋"讽刺我是死心眼、死脑筋、思想不开化。
"雷锋"在这里变成了"死心眼、死脑筋、思想不开化"的代名词。
3明亮。这个词的词典义是"清晰、光线充足";在文中是指为人厚道的我在
听了岳父的批评以后,自己的良心、道德在心中复苏的感觉。
(摘自2007《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8:3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20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