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同的习俗

更新时间:2024-12-26 03:00: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江苏大学专业排名)

端午节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人们包粽

子、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每个地方也都会有不同的

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端午节不同的习俗”,欢迎大

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端午节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

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

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

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胃,纪

念曹娥,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其中以纪念屈

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

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

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

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

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

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

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

元前770-476)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

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

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

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

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

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5]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孝女曹娥救

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

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

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

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

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

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

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

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

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

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

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

的,是他们族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

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

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

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

“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禁忌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

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

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

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

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

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

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的端午节。

7、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

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

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

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

5)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

“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

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

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

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

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

“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

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

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

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

节即夏至。

8、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

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

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

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

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9、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10、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

操练水军。

各地端午节的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

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

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

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

给儿童缠七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

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

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

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

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

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

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

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

古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

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

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

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

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

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

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

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

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

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

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

念这一特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

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

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

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

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

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

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

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

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

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

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

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

“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

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

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

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

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

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

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

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

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

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

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

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

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

纱为囊盛符。又以五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

于背,称为“窦娘”。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

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

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

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

给儿童缠七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

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

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

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

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

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

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

“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

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

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

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

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

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

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

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

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

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

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

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

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

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

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

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

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

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

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

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

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

纱为囊盛符。又以五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

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

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

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

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

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

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

古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

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

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

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

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

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

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

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

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

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

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

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江南地区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

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

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

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

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

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

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

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

2030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2:1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14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端午节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