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SystsmAndSodsty
己口1口年1 0月(下)
{I}I占枉金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处罚
蒋志书
摘要本文在介绍逃逸的含义的基础上,就逃逸情形的认定、逃逸与自首的关系和对逃逸的处罚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以期对相关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逃选自首交通事故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76-O1
一
、
逃逸的含义 4.事故发生后,没有保护现场而直接到公安交警部门报案。
现代汉语词典中,“逃逸”一词是指“逃跑、逃走”的意思 1995
主要要看肇事者供述的真实性:如果肇事者不作如实供述,掩盖
年6月20口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什查缉工作 定》第二
罪责,那么肇事者 保护现场目的是干扰交警部门查清犯罪事
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仲,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
实,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意图,应属于逃逸;如肇事者作如实
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足
供述,一股不认定为逃逸。
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 三、逃逸与自首的关系
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
有的学者提出,行为人在肇事后虽然离开了事故现场,但后
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
来又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自愿接受法律的追究,从整体上看,其
行为。”
主观上不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
笔者认为,逃逸应当具备以下儿方面特征:
逸
1.主观方面:首先肇事者应明知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重大交 笔者认为将逃逸与自首相对立的观点足不可取的。自首与
通事故。这是认定逃逸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果肇
逃逸作为不同的法定量刑情节,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自首情
事者的行为虽然已经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而其l本人并不射I隋,也
节只能认定其在自首时有愿意接受法律追究的故意,但不能因此
就构不成逃跑的故意。其次肇事者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这
证明其在离开事故现场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肇事后逃
种故意应当是直接故意,即肇事者作山的行为是在积极追求逃避
逸义去自首的,只能说明其主观故意发生了变化,因此,既认定逃
法律追究,如果肇事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则不构成逃逸。
逸义认定自首并不矛盾,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大量存在
2.客观行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的。
(1)逃离:包括驾车逃离或弃车逃离,驾车逃离既可以足肇事
对肇事者报警后又逃离现场的,虽然其向公安机关报警,但
者本人驾车,也可以是其他同车人驾车。
其义离开现场,说明其不愿意接受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
(2)场所的范围:《关于审瑚交通肇事删事案件
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什,凶而只具备逃逸情节,不具备自首情节。
具体应用法律若=F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列逃逸规定为:“为逃避法
四、逃逸的处罚
律追究而逃跑”,而不足“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II_5【现场”,L人]
从逃逸的定义来看:“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逃跑的
此,迷离场所应当是没有限制的,不能仪仪局 事故现场。 行为。”逃跑足一种行为,只要行为人一着手即视为逃跑行为已完
(3)时间的限定:逃逸应当发生在事故发生以后至公安交警
成,并不需要一个实行过程,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
部门对其第一次讯问这一时问段内。
成。 此,逃逸应当属于举动犯。举动犯无既未遂之分,着手实
3.主体:逃逸的主体 为交通肇事的主体,一般足指交通肇 行犯罪就构成既遂,不存在犯罪未遂『口J题,但举动犯存在犯罪既
事者。
遂形态与犯罪预备形态、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之别。故逃逸也就
二、几种逃逸情形的认定
存在既遂、预备及预备r} d 三种形态,在处罚时也应根据其所处
1.醉酒肇事后逃离的。行为人醉酒肇事后应当承担干}i应的
形态的 同i『Ij有所区别。
刑事责侄足毫无疑问的,但其逃离现场足否要认定为逃逸,则应
1.只要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一作出逃跑行为的,不论其
区分列待,应当综合考虑肇事者体内酒精含量、举止言行及清醒 足否成功逃离现场,都应认定为逃逸既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后的反映等。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如某甲酒后驾驶农用四轮车将一名男了撞死,随后弃乍逃至 2.对肇事者为逃跑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如借他人的机
附近一浴室,打电话给其亲属,称撞了人,现在某某浴摩。当其亲 动车辆准备逃离、支 事故j兕场的证人丽准备逃离等等,都属于
属至浴室时,甲已火去自控能力,亲属随即报警。甲清醒后称不 逃逸预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
记得肇事经过。从甲肇事后的行为来分析,可以推断甲当时外未
可以比照逃逸既遂犯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完全失去自控能力,甲逃离现场且事后拒小供述肇事经过,应当 3.肇事者 预备逃跑过程qJ,自动停止了行为,放弃了逃跑
可以认定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表现,构成逃逸。
的,属于逃逸预备中止,与上述二种逃逸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
2.事故发生后肇事者 被打伤或怕被殴打而离开事故现场。
程度显然很小,根据《tl 华人民共干¨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
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的原因足为了自身的人身安全,土观上升没
定:“对f【fI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因此,一般不应认定为逃逸。
应当减轻处罚。”山1-逃逸的前提足在交通事故已发生,也就是说
3.肇事者自己受伤后先到医院.后爿‘到公安交警部门投 在逃逸之前被害人已造成了损害,而逃逸预备阶段的中止,对被
案。这种情形一股也不认定为逃逸,因其主观上,f:无逃避法律追 害人进一步的的损害是微乎其微的,因而可以对该行为免除处
究的故意。
罚。
作者简介:蒋志书,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苏州大学法学硕士在读。
76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21:3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07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