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篇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法律对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
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
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
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
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
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
其他围观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
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
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
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
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
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
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
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
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
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
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
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
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
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
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
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
场” 。在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第2条中表述为“逃
1
离交通事故现场”,这样的表述是欠妥的。在司法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情形即行为
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
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这种逃跑行为如何认定?显然无论从主观
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就应当受到法律的
严惩。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
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
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但是笔者认为逃逸者既然选择逃逸即具有主观上的
恶性,是一种犯罪行为,就必须按照罪刑罚一致的原则,对于把握尺度上必须严
格。所以《解释》第3 条规定是较为合理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后
“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不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此外,对交
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主体规定,是只要符合一般主体即可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具体分以下两方面分析: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
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
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
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
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
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
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
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
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
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
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
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
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
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
罪处罚。
值得研究的是,《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
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
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因为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而我国刑
法理论中共同犯罪则是指共同故意犯罪,“交通肇事罪的共犯”的提法确实令人
费解。
篇二: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认定
一、以下8种行为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
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
址、假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
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
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二、逃逸对事故责任的影响:
3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逃逸当事人的责任可以有以下几种认定结果:
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
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
2、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双方均无责任,即意外事故,
也要由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3、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有安全违法行为或驾驶
有错误,他方没有过错,逃逸方负全责;
4、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事故当事人双方均有责任,在
确定过错比例的基础上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三、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除了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门还对哪些行为不构成肇事
逃逸做出了规定: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
并留下真实姓名、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
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
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
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
场并及时报案的。
篇三:法律关于交通事故逃逸责任的认定标准
法律关于交通事故逃逸责任的认定标准
【法网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jiaotongshigu/jtsgld/jtsgzlwld/
一、法律依据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
4
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
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
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二、交通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是由公安机关按照事故现场勘验和调查的事实,依
据交通法规而作出的鉴定。交通事故认定责任的分类有哪些?我国现行的交通事
故责任共分五类,即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是由公安机关按照事故现场勘验和调查的事实,依
据交通法规而作出的鉴定。它是以责论处、处罚得当、赔偿合理的基础,将直接
关系到当事人要承担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各种证据
材料和计算数据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和认定。
(1)全部责任和无责任。完全由当事人中一方违章造成的事故,由违章者负
全部责任,而与事故无直接因果关系的另一方无责任。如某司机由于醉酒开车突
然把车开入左侧,把正常骑自行车行驶的某学生撞倒。被撞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
死亡。这起事故就是完全由于驾驶员一方的违章行为造成的,因此该司机应负全
部责任,而被撞人由于无违章行为而无责任。
(2)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要因一方违章,另一方或第三方也有违章行为
造成的事故,主要违章者要负主要责任,另一方或第三方负次要责任。如某地的
一起交通事故,一女学生骑自行车由北向南行驶,在百货大楼转盘处骑入快车道,
与某司机驾驶的由东向西行驶的解放牌挂斗车相刮,汽车从女学生胸部轧过,经
抢救无效死亡。在这起事故中,女学生骑自行车侵占快车道,避让措施不当,应
负主要责任。司机开车不注意观察,负有次要责任。
(3)同等责任。造成交通事故的各方当事人均有违章行为,情节相当,各方
负同等责任。如某物资运输公司的司机陈某,驾驶大货车以五、六十公里的速度
从北向南行驶。行至这条公路19公里处时,在陈前方
六、七十米处,某单位司机张某驾驶130货车,以60多公里的时速相对驶
来。陈某不顾会车危险,仍然强行超越车前右侧一行驶马车,结果在两车接近时,
双方司机惊慌失措,加之车速快,躲让不及,造成两车相撞,130货车被撞后栽
入旁沟内。这起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两车司机忽视交通安全,违反交
5
通法规,酿成灾祸,理所当然地应负同等责任。
三、责任承担
1、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由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负全
部责任,其他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
2、如两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
作用大的一方负主要责任另一方负次要责任;
3、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当的,两方负同等责任;
4、三方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据各自的违章行为在交
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划分责任。
【注意事项】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
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事故逃逸的责任如何认定?
6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3:1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036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