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庭辩论技巧与应变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公诉实践经验,对法庭辩论中需要注意的应对、语言、感
情、体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总结,并概括出了“应变如风、言词如林、激
情如火、不动如山”的技巧。
论文关键词法庭辩论技巧公诉人
辩论,自古有之。可以说,只要两个人之间存在分歧,就会产生想说服对方的心
理,就会产生辩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论就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
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
见。作为负责出庭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接触到的最多,就是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诉讼环节和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专门
环节,参与辩论的双方必须在审判长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这种显著的特点就决定了它
与一般的辩论或者辩论赛有着本质的不同。参与法庭辩论的公诉人代表的是国家,
出席法庭又是一种诉讼行为,这就要求法言法语运用得当,而辩论赛,由于其本质上
是一种竞技游戏,因此更讲求的是语言的生动和幽默。类比、归谬以及极限推导可
能就会被大量的运用。这在法庭上就不那么合适。另外,辩论赛由于其竞技性,对发
言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法庭辩论注重的是查明真相,对时间并不会做严格的限
定。除此之外还有称谓上的区别、立场上的区别等等。因此,对于辩论赛的认知,以
及关于辩论赛技巧的掌握,是不能直接套用在法庭辩论上的。法庭辩论有其自身的
规律,它本质上是严肃的诉讼活动,不是游戏性质的竞技比赛,在辩论赛上,我们可以
回避对方的问题,可以进行诡辩,甚至可以故意曲解对方的论点,但是在法庭上,我们
应该秉承检察官客观公正的立场,用事实和证据来揭露犯罪。因此,法庭辩论要成功,
首要的前提是审查案件时是否认真、细致,公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公诉实务能力
是否优秀,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可以锦上添花,但不可以喧宾夺主。否则,就失去了
法庭辩论的意义。
有人说,公诉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既然是战争,就要讲兵法、讲策略。《孙
子兵法》对于军队的作战要求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笔者
认为法庭辩论技巧和应变也可概括为“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应变
如风、言词如林、激情如火、不动如山。
一、应变如风——快速得当的应对
应变如风,就是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要反应迅速,同时,辩论思路
要多点开花,当正面论证难度大时,要及时转变思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到
让被告人、辩护人捉摸不透,从而让被告人、辩护人自己暴露矛盾。法庭辩论多数
是公开进行的,公诉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在庭上如果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问题
不敢回应,或者不予回应,那么,就会使合议庭和旁听众认为公诉人无法回应问题,
庭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在我国,法庭辩论暂时还不像英美法系那样直接决定
一个案件的最终判决,但是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
困扰。一个经验丰富的公诉人,既不会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会对方问什么就答什
么,而是会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迅速思考并选择出最佳的回答方式。一般来说,法
庭辩论中公诉人常用的回应方法包括:直接回答、迂回应答、顺势而答、借势回答
等。
例如,被告人韩某某、尹某某等四人盗窃、抢劫一案,该案件在审查起诉过程
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发现公安机关可能涉嫌对被告人尹某某刑讯逼供,在将
线索移交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同时,也依法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在法庭辩
论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尹某某被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意见,并以此否定公诉机关的
指控。由于此时渎职侵权部门对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调查尚未结束,公诉
人无法正面回应刑讯逼供的事实是否存
在。但是,如果不回应的话,势必会给旁听人员和合议庭造成不好的印象,也可
能促使被告人、辩护人进一步渲染刑讯逼供,影响司法机关形象。此时就可采取迂
回应答的方式,在答辩中首先指出公诉方在审查时已经充分注意到刑讯逼供的可能
并将相关线索移交渎职侵权部门审查,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此时,公诉人已经秉持
客观公正的立场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现在起诉被告人尹某某犯抢劫罪的证
据体系是不包含其本人的供述的。这样的回应有力地回击了辩护方继续纠缠刑讯逼
供,大打悲情牌的策略,而且凸显公诉人客观公正的形象,效果较好。
再如被告人潘某某故意伤害一案,辩护人在庭审中提出,控方列举的证人全部
都是被害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证言应不予采纳。这一问题显然荒谬,但
正面回应未必能使旁听众认识到辩护人观点的不合理性,公诉人注意到辩护人也
提交了3名被告人亲属的证言作为证据,此时就可采取借势回答的方法,指出按照辩
护人的观点,辩护人提交的3名证人也全部是被告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
证言应不予采纳。通过这种借力打力的应对,使辩护人的谬误和矛盾直接自然的暴
露出来,然后再正面回应证据的效力原则,庭审效果较好。
二、言词如林——严密庄重的语言
言词如林,主要是针对公诉人的语言风格而言的,法庭辩论中,公诉人谈论的是
法律问题,庭审关系的是一个公民的自由、财产甚至生命,因此,公诉人在庭审中的
语言,应当具有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庄重性的特点。
法庭用语是在诉讼过程中使用的专门的语言。因此,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
概念具有特定性,例如自首、立功、累犯等,这些词汇都特指一个概念,不能混同或
随便混用;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法律均规定了专门固定的含义,任何人不得随意
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在法律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或外延。在法
庭辩论中,公诉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用语,也要时刻注意辩方使用的语言是否符合法
律的本意和规定,避免误导法庭和旁听众。
例如,被告人卫某盗窃案,这是一起典型的“调包”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和理
论界,“调包”案认定为盗窃罪是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被
害人在陈述中说自己是被骗了,被告人也供述他的目的是去财物,因此本案应定
罪,不应定盗窃罪。这种问题,其实质就是混淆了日常用语和法律用语的区别,
这就很容易给旁听众造成误导。此时,公诉人可如此应对:对于案件的定性,依据
的应当是事实和法律,被害人和被告人不是法律专业工作者,他们从生活的逻辑对事
情所陈述的意见,仅仅是个人看法。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坚持法律的明确规定,从
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此罪和彼罪,否则,法律也就不会是一门科学。例如老百姓说
“杀人了”,其实未必是故意杀人,可能是故意伤害,可能是抢劫,甚至可能只是一般
的治安案件,否则,有人说“杀人了”就定故意杀人,这恐怕也不是辩护人的观点
吧。
再如,被告人江某某受贿案,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起诉书指控的犯罪时间
是“七月中旬的一天”,受贿数额是“人民币约7万元”,显然属于犯罪事实未查清,
不符合起诉条件,应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不予认定,这一意见和之前网络热
炒的安徽省东至县法院所谓的“现代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
这种情况,公诉人可以如此应对:司法工作者没有时光机器,不能倒流回案发现场,因
此我们只能根据证据来还原客观事实,这就可能和客观事实存在差异,或者无法确切
无误的反映客观事实,这种法律真实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特别是在多次受贿的案件
中,由于犯罪持续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在没有相关记录的情况下,被告人一般是不
可能准确回忆出每次犯罪的具体时间和数额的,如果此时作了确切的指控,反而是违
背了准确性的要求。通过及时的释法说理,可以快速消除旁听众和媒体的疑惑,避
免类似网络舆情的发生。
三、激情如火——感染人心的情感
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就案件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认识,以便得到法庭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讲法理、
讲证据,但是,这并不代表公诉人就不能讲激情,情感是能够感染人的。犯罪是一种
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他给被害人带来的创伤是深厚的,感情的融入,既是公诉
人对被害人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公诉人的发言能够感染众,说服法官的关键所
在。所以我们说,情感是公诉人法庭辩论内容中相当有分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缺少了
感情,单纯的理性就很难触动人,难以激发出受众对公诉意见的深刻认同。当然,公
诉人在法庭辩论中的情感流露也应当和冷静、理性相结合,感情投入必须真实、自
然、适度,如果公诉人无病呻吟,就会使受众感到厌恶,甚至伤害被害人及其亲属的
感情。
例如,被告人罗某案。该案被害人和被告人是同事关系。和所有的案
一样,一般被告人都不认罪。在审查案件的时候,公诉人发现双方的感情基础很好,
但由于被害人是农村出来的女孩,所以对婚前性行为相当排斥,而被告人虽然在
时殴打被害人,导致她轻伤,但是之后又心疼被害人的伤势,带她去医院,也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害人才报警的。在法庭辩论时,公诉人在论证了事实和证据之
后,就采取了诉诸感情的方法,发表了一段充满感情的公诉意见。公诉意见发表后,
被告人痛哭失声,当庭认罪,哭着请求法院重判他,对于附带民事请求也全部愿意赔
偿。而被害人红着眼睛,要求撤回民事部分的起诉,请求法庭从轻处罚被告人。
四、不动如山——稳重得体的体语
不动如山,其实不是语言上的问题,而是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对非论辩因素的
处理。非论辩因素,就是除语言以外的表情、手势、眼神、语调以及服饰、仪表、
身体动作等行为举止,主要是指身体语言,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
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
身体语言看似和辩论无关,实际上却对辩论有着微妙的影响。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通过语言表达观点,而且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认
识。人的面部表情及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是人们知识、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
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审美情趣,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有时候,这
些身体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比语言表达出的还要可靠。公诉人在法庭辩论
中涉及的非辩论因素主要包括仪表、神态、眼神、语调、手势等。
例如,遇到法庭不正常的骚动或对方有违反常规的行为,公诉人可以用锐利的
目光扫视骚动区或对手,以表示自己的注意和制止;如果辩护人用诡辩、危
言耸听,可以用眼神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了;如果讯问时被告人故意编造谎言,公诉
人可以以威严的目光逼视对方,增加他的心理压力,暴露矛盾;如果证人、被害人出
庭时如果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还可以用鼓励、赞赏的眼神帮助他安稳情绪。总之,公
诉人的眼神可以像指挥棒一样,起着传神达意的导向作用。
再如,在答辩中,公诉人除了掌握好语调外,可以通过把握好语言节奏调节庭审
气氛。节奏的刚柔、快慢,可以渲染辩论气氛,调节好节奏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
和论辩的自信心。在发表公诉词中,语调应平缓适中,在答辩时则要快慢结合,刚柔
并用。但又不能傲慢偏激,因为高声喊叫、声嘶力竭不是威严和力量。在法庭上真
正体现威严和力量的,是判断的准确性、思维的周密性、论辩的逻辑性和语言表
达、节奏的适宜性。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
当然,法庭辩论涉及到方方面面,总结的“风林火山”也仅仅是一些实践经验
的积累和感受,笔者相信,辩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别是在新的刑事诉讼法
背景下,公诉人的出庭辩论不仅更为频繁,而且更为引人关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
的实践,使公诉不再成为遗憾的艺术。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22:2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7/102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