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

更新时间:2024-11-06 18:30: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邮政法)

缓刑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

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

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

制度。

特点

暂缓量刑的特点:

对被告人有罪宣告。被告人的行为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应当作出有罪宣告。缓量刑不同于缓宣告制度,缓宣告,是对有悔改希

望的人犯暂时不作刑的宣告,在一定期间内,如果没有新罪就不再作有罪的

判决。缓量刑是以宣告行为人有罪为前提,而不是不作有罪判决,更能体现

罪刑法定原则

对被告人暂不处以刑罚。缓量刑只作有罪宣告,而不同时判处具体刑罚。缓

量刑不同于缓执行制度,缓执行,是人犯受刑罚宣告后于一定期限内附条件

地暂缓执行。缓量刑是暂缓适用刑罚,而不是暂缓刑罚的执行

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对暂缓量刑的人员由设置的专门机关负责监管

并由专职的考察官进行考察。

④考察监管程序规范。对暂缓量刑人员的监管考察,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采用暂缓量刑制度,能够真实体

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避免现行缓执行制度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发挥

缓刑制度的作用。

适用的量刑范

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时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3

的情况下若其中一罪有判处缓刑的量刑应附加吸收原则,使缓刑不再执行)

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死刑两个刑度带之间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

徒刑不适用缓刑。

适用对象

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也就是说,适用缓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经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再考虑犯罪分子的

悔罪表现,认定其放在社会上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如何准

确把握适用,关键在于怎样来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

中,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

考量标准因而有的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等

在认定悔罪表现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

未成年人)、是否退脏退赔或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作为考量因素,有的

甚至将被告人不适宜监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

等一些与被告人相关联的不合法的客观因素作为适用缓刑因素考虑。只注重被告人的

悔罪主观意识缺乏对被告人的平时表现的调查了解忽略了对适用缓刑罪犯的监管

帮教、改造等客观条件的考虑正因如此,有些被告人亲属为了能使被告人适用缓刑

免受监禁表示愿意多交罚金多赔偿损失,以金钱的付出来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

以至使之成为缓刑的交换条件;些单位组织出于被告人亲属的种种关系,碍于情面

不切实际地乱出证明,一概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有的帮教组织也停留在纸面上,形

同虚设,少数帮教成员甚至不知道被帮教的对象;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并不

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实性,也不能如实反映适用缓刑的客观条件,给法官提供了种

种假象,导致了法官在考虑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时出现偏差。因此说,对被告人归案后

是否诚心悔过,适用缓刑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质上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

有待在日后的考察中予以确定。而现行的缓执行制度将这种待定状态交由法官提前认

定,实难于准确把握,以至缓刑期间重新犯罪的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是报复性犯罪

也容易导致法官滥用职权,盲目地适用缓刑,造成重罪轻判,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应

得的惩罚,有损法律的严肃性。

编辑本段适用条件

应对现行缓刑适用条件加以修改完善,规定为:暂缓量刑的适用必须同时具备以

下三个条件(一)所犯罪行属非恶性犯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①过失犯罪的;②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现的;③从犯、协从

犯,犯罪情节轻微的;④未成年人或者精神障碍的;⑤赔偿被害者的损失或者被害人

请求免予处分的;⑥属初犯、偶犯,因判刑失业,家属无人抚养,陷于失学,受馁状

态的(三)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处罚的

对缓刑的适用条件进行完善的理由。一是属恶性犯罪的,即使依法可以判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量刑。这是由犯罪性质所决定,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大,历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行为人参与了恶性犯罪,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大,存在较

大的危险隐患,适用缓量刑放在社会上考察,不利于打击犯罪。二是将适用条件具体

化加以明确规定,易于把握。能够准确界定适用范围,防止滥用缓刑,并且能够把罪

犯是否再危害社会这种不确定状态在考验期间得以实际考察证实,既可以对那些确

已改过的罪犯,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体现宽大政策,也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无心

悔过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维护法律的尊严。三是将现行只有累犯不能适用缓

刑的限制,扩大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

处罚能更有效地发挥刑法的威慑力。行为人因违法行为受过刑罚处罚、劳动教养

或者治安处罚后,理应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真心改过,若再犯犯罪或者再实施同种

违法行为的犯

编辑本段考验期及义务

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

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

附加刑仍须执行。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编辑本段缓刑的撤销

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

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

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

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

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第六十九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

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

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 如果数罪中有判

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

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编辑本段战时缓刑

我国刑法除规定了一般缓刑制度外,还规定了特殊缓刑制度,即战时缓刑制度。

我国刑法典449条规定的战时缓刑制度,是对我国刑法中一般缓刑制度的重要补充,

它与一般缓刑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刑法中缓刑制度的整体。根据该条规定对被判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

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战时缓刑与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适用

方法和法律后果均有所不同。

编辑本段不适用犯罪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4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

200745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新的知识产权刑事

案件司法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适用缓刑情形予以规范,以列举的方式进一步明

确:4种情形一般不适用缓刑。

根据这一司法解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条件的,依法适用

缓刑。但是,司法解释同时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因侵犯知识

产权被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后,再次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不具有悔罪表现的

拒不交出违法所得的;其他不宜适用缓刑的情形。

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刑法修正案八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

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根据《刑法》第76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

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中国现行缓刑的监管机关是公安机

关,缓刑犯的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只是配合公安机关实施监管。目前尚没有对考察

的具体操作程序、方法作出统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监督机关设置不合理,监

管考察没有衡量标准,监管考察程序无章可循,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对缓刑犯的

监管流于形式甚至监管失控。要原因是:公安机关所承担的任务繁重,警力不足

不能有效地实施监管考察;监管考察工作在业务上与公安机关的业务并无实质联系,

公安干警及缓刑犯的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的人员缺乏专业监管考察素质。表现为:

①监管机关的工作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由于在对缓刑犯的监管交接上没有明确

的规定,法院宣告缓刑的判决生效后,有的执行通知书不能及时送达执行机关,有的

缓刑犯属异地公安机关管辖,执行通知书则送达当地公安机关造成对缓刑犯的监管交

接脱节。②监管组织设置不合理、不规范。公安机关大都没有设置专职的监管人员,

单位或基层组织多数也是由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所组成的帮教监管组织只表现在纸面

上,监管考察人员缺乏专业经验和责任心,造成对缓刑犯的监管不严、监督不力、考

察监督松懈,有的还处于失控状态。监管考察人员随意组合,也没有组织任何培训,

缺乏应有的素质,无法对缓刑犯实施有效的监督考察。③监管措施不健全,目前尚未

有规范的、可操作的规定,不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④监督机关对缓刑犯监管考察的

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机关难以及时掌握对缓刑犯的考察情况,进行有效监督。⑤对暂

缓量刑罪犯监管考察的机构设置,应当设立专门考察管理机构(组成方式),制定规

范的考察管理工作制度,由具备一定素质的社工人员作为缓刑考察官,具体负责对缓

刑犯的监管考察工作。由检察机关作为暂缓量刑罪犯的监督机关,负责对缓刑犯的考

察情况进行监督。人民法院决定对罪犯适用暂缓量刑后,由检察机关通知考察机构,

并办理暂缓量刑罪犯的交接手续,考察机构应指派具体缓刑考察官,并报检察机关备

案。缓刑考察官应采取对一跟踪帮教管理,并以考察机构的名义定期向检察机

关报告考察情况。检察机关根据考察机构提出的考察情况报告,及时对暂缓量刑罪犯

的处理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建议,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

编辑本段国际情况

国际刑法

缓刑是附有一定条件,暂缓执行刑罚或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通常适用于

判处短期剥夺自由的犯罪。最初采用缓刑的是1870年北美波士顿的缓刑法。该法规

定只适用于少年犯罪,后为马萨诸塞州采用,扩大适用于一般犯人。1889年布鲁塞尔

国际刑法会议通过决议,将缓刑作为适用于一切犯罪的制度,各国相继采用。缓刑有

两种制度:一种是把缓刑权掌握在行政部门,称为行政制;一种是掌握在司法部门,

称为司法制。司法制的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缓宣告,另一种是缓执行。

中国刑法

中国刑法中的缓刑,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缓执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

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使

之改过自新,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缓执行制

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确有必要进行改革

和完善。应结合我国的司法实际,采用暂缓量刑制度,以暂缓量刑来替代现行的暂缓

执行。

编辑本段缓刑与死缓的区别

一、适用前提不同。缓刑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为前

提;死缓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条件。

二、执法方法不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

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宣告死刑的罪犯必须予以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

三、考验期限不同。缓刑的考验期必须依所判刑种和刑期而确定。所判刑种和刑

期的差别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法定考验期;死刑缓期执行法定期限为2年。

四、法律后果不同。缓刑的法律后果,依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是否发生法定情形

而分别为: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或者撤销缓刑,把前罪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

罪并罚的原则处理,或收监执行原判刑罚;死刑缓期执行的后果为:在缓刑期限届满

时,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或予以减刑,或执行死刑,在缓刑执行期间也可因犯罪人违

反法定条件而执行死刑。

百度知道 青年人网司法考试频道《刑法学》-陈兴良、张明楷等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刑

事法》《程序法》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司法改革的理论探索》《刑事程序公开论》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1:2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6/93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