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定义

更新时间:2024-11-06 11:15:49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哈利波特男主角)

正当防卫

- 法律概念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

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02093日,公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

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正当防卫

外文名称 justifiable defense;legitimate defence

颁布时间 202093

发布单位

适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科 法律

关联案件 2019912日,长沙县检察院认定汤建东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概念

根据《刑法》 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

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

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

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

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符合条件

它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一、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三、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为了使国家、公

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

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

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

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

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与紧急避险

自助行为皆为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

特征

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

目的正当性是指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的防卫性是指正当防卫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

侵害的时候,同不法侵害做斗争的行为。他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在道义

上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正义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目的正当性与行为的防卫性具有密切

的联系。首先,目的的正当性制约着行为的防卫性。其次,行为的防卫性体现着目的的正当

性,是目的正当性的客观表现。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

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正当防卫在客

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观。但是,正当防

卫与犯罪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看到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其他合法权益

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观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性质。因此,正当防

卫没有法益侵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社会政治评价;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

构成,没有刑事违法性,因此,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

法律评价。在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是排除社会危害性和阻止刑事违法性的统一。

立法

德国1871年刑法典第53条规定:"由正当防卫而为的行为,不做处罚。所谓正当防卫,

是因排斥对自己或他人正在发生的不正当侵害。所不可缺之防御。虽超于正当防卫之程度,

而因行为者之狼狈、恐怖、警愕。至于遂脱防御之范围时,不罚之。"现行刑法典第32条规

:"()正当防卫不违法。()为使自己或他人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必要防卫行

为,是正当防卫。"33条规定:"防卫人由于惶恐、害怕、惊吓而防卫过当者,不负刑事责

任。"

奥地利刑法典第3条规定:"()对现在直接急迫的不法侵害,为保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健康、身体、自由或财产,而为必要的防御者,其行为不违法。但被侵害者所受之危害不大,

且其防御与引起防御的侵害者的侵害,显不相当者,不视为正当防卫。()逾越正当程度之

防卫,或显不相当之防卫,如纯系由于慌乱、恐惧或惊愕者,以其因过失而逾越,且对其过

失行为有处罚之规定者为限,罚之。"34条将"于类似阻却责任或阻却违法事由之情况下

而为之"的犯罪行为作为量刑时的特别减轻事由。

法国1994年刑法典第122-5条规定:"在本人或他人面临不法侵害的时候,出于保护自

己或他人正当防卫的必要,完成受侵害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但所采取的防卫手段与侵

害之严重程度之间不相适应之情况除外。为制止侵害某项财产的重罪而完成除故意杀人之外

的防卫行为,在此种行为系实现目的所绝对必要,所采取的防卫手段与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

相一致时,该防卫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122-6条规定:"完成下列行为的人,推定其进

行了正当防卫:1.夜间击退破门、暴力或诡计进入其居住场所的不正当侵害者;2.对盗窃

犯或暴力抢劫进行自我防卫者。"

瑞士刑法典第33条规定:"遭受非法的攻击,或可能遭受直接攻击的人及其他任何人,

均有权采用与该情况相当的方式,对此攻击加以防御。防卫过当者,法官依自由裁量减轻其

刑,因过于激奋或惊慌失措而防卫过当者不罚。"

日本1907年刑法典第36条规定:"()为防卫自己或他人之权利,对于急迫的不正当侵

害而采取的出于不得已的行为,不处罚。()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根据情节,可以减免或

免除其刑罚。"

中国现行刑法规定:"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

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

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比较上述各国立法可以引起我们如下思考:第一,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士、中国的

刑法均规定正当防卫不为罪,而日本、意大利的刑法却规定正当防卫不处罚,这其中的分别

体现了什么?第二,中国明确规定防卫的范围包括国家利益,而其余几国没有强调这一点。

另外对作为防卫范围的权利之界定上,只有中国和奥地利明确规定,而且奥地利仅限于生命、

身体、自由及财产,中国是否失之宽泛?第三,上述各国用不同的方式都规定了正当防卫必

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但奥地利和日本更进一步规定了侵害的急迫性,瑞士则把侵害

局限于直接攻击,中国是否也应进一步界定侵害的性质?第四,对于防卫行为的限度上述各

国多数都明确规定"必要""相当",而日本则强调不得已,中国是否应当借鉴日本的规定?

第五,德奥瑞几国对防卫人由于惶恐、害怕、惊吓而防卫过当者有特殊处理,但又有不负刑

事责任和不罚的区别,颇值得思考。这与中国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

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

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规定是否有相通之处?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正当防卫

的正当化根据及成立要件,冀以有所得。

意义

1.保障社会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

2.震慑犯罪分子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3.鼓励公民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做斗争。

构成

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下列五个要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一、起因条件

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许的,其侵害行

为构成犯罪为条件。对于精神病人所为的侵害行为,一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但是并非针

对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例如贪污罪渎职罪等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

犯罪,一般不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不法侵害应是由人实施的,对于动物的加害动作予以反击,

原则上系紧急避险而非正当防卫。不法侵害必须现实存在。如果防卫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

那么就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行

为规定了过失罪的,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就是意外事件。

二、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行

为具有合法性。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以不法侵害人开始着手实施侵害行为时开始,

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

为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例如在放置后,即使尚未引爆,但也构成不法侵害;

为了杀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即使尚未着手杀害行为,但也被视为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

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当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的时候,视为不法侵害已经

结束。具体表现在:不法侵害人被制服,丧失了侵害能力,主动中止侵害,已经逃离现场,

已经无法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财产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为已

经构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时挽回损失的,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例如:抢劫犯夺走

他人财物,虽然抢劫罪已经完成,但是防卫人仍然可以当场施以暴力夺回财物,这也被视为

正当防卫。在上述开始时间之前或者结束时间之后进行的防卫,属于防卫不适时。具体分为:

事前防卫(事前加害)或者事后防卫(事后加害)前者被俗称为"先下手为强"防卫不适时不属

于正当防卫,有可能还会构成犯罪行为。

正在进行或者诸多迹象表明将要实施危害的行为都可进行正当防卫。

三、主观条件

具有防卫意识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前者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

;后者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都是不具

有防卫意识的行为。防卫挑拨--为了侵害对方,故意引起对方对自己先行侵害,然后以正当

防卫为由,对对方施以侵害。这被俗称为"激将法"。因行为人主观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识,自

不可能实施正当防卫。但仍为不法加害行为。相互斗殴--双方都有侵害对方身体的意图。这

种情况下,双方都没有防卫意识,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有可能构成聚众斗殴、故意伤害

等罪名。但是,在斗殴结束后,如果一方求饶或者逃走,另一方继续侵害,则有可能不构成

正当防卫。偶然防卫--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为,偶然符合了防卫的其他条件。例如,甲正

欲开车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备对丙实施抢劫,而且甲对乙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这种情况下,

甲不具有保护权益的主观意图,因此也不构成正当防卫。

四、对象条件

针对侵害人防卫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防卫。由于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针对其

本身进行防卫,才能保护合法权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也只能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

的人进行防卫,而不能对其没有实行侵害行为的同伙进行防卫。如针对第三人进行防卫,

有可能构成故意犯罪或者假想防卫亦或是紧急避险。

也可以是对侵害人所带协助其伤害的对象实施。

五、限度条件

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进行猥

亵,乙的同伴丙见状将甲打倒在地,之后又用重物将甲打死。这就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

要限度。必须注意的是,并非超过必要限度的,都构成防卫过当,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且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是防卫过当。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进行的防卫,不会

构成防卫过当。例如,甲欲对乙实施,乙即使在防卫中将甲打死,也仍然属于正当防卫

的范围。

限度把握:

1.不法侵害的强度。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

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对于不

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

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

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2.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

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

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

因素之一。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

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为了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

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做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

动。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与正在进

行的不法侵害做斗争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正当防卫,了解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有利于公

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做斗争。

防卫过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防卫过当概念、特征及罪过形式

防卫过当是指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

过当具有以下特征:

1.防卫过当的犯罪客体只能是其所构成的具体犯罪的客体。对于防卫过当,应当依据其

罪过形式和客观行为的性质,按照我国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定罪量刑。

2.防卫过当在客观上表现为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其具有防卫前

提且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防卫过当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然有罪过。这种罪过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的防

卫行为是否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主观心理态度。

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

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

(2)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

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是过于自信过失的防卫过当。

(3)防卫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为疏忽

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重大损害的,是忽视大意的过失。

()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防卫过当的定罪;二是防卫过当的处罚。

防卫过当本身不是独立的罪名,对防卫过当应根据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及客观上造

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罪名。从司法实践来看,防卫过当行为触犯的罪名主要有(间接)

意杀人罪、过失致死罪、(间接)故意伤害罪过失重伤罪。为了表明防卫过当的情况,在制

作判决书时,应当注明因防卫过当而构成某种犯罪。

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对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为在防卫过当的情

形中防卫人主观上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虽然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

害,但其行为的客观危害性比其他犯罪行为小的多,所以,对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

罚。

()关于防卫过当刑事责任的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因为正当防卫行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体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所以"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关于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不负责任的规

定。

本款是对第三款的重要补充。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于这些不法侵害行为性质严重,且强度大,情况紧急,因

此,采取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所谓"

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与行凶、杀人、抢劫、类似的暴力犯罪

如在人中实施爆炸犯罪等。

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

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

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

外事件论:

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

所谓假想防卫,顾名思义,就是假设的想象的防卫而非真正的防卫,何以如此,是因为

不法侵害并不实际存在,当然也无须实施防卫行为,如果不法侵害现实存在,且正在进行当

中,那也就具备了正当防卫的法定前提,任何公民都有权实行必要的防卫行为,自然也就不

存在假想防卫的问题,除了正当防卫之外,防卫时间错误、防卫对象错误以及防卫过当等,

都是在不法侵害确实存在的条件下,在实行正当防卫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主客观不一致现象,

与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

这是假想防卫在主观上的必备条件。这种防卫的意图来源于行为人主观上判断错误,

果行为人明知不法侵害并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防卫意图,假想防卫当然也就不会发生。

果行为人一方面假想不法侵害已经到来,另一方面却不是出于防卫意图实施反击,而是意图

加害对方,并导致严重危害后果的发生,对此,应作为一种故意犯罪对待而非假想防卫。另

外,还有一种双方互殴过程中发生的误伤劝架者或无辜第三者的情形,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假

想防卫,但实际上因为双方都存有加害对方的意图,而不是基于防卫意图进行反击,所以,

不能承认其中某一方是防卫行为,当然,也就不能把误伤他人的行为视为假想防卫,而只能

作为对象错误或打击错误去处理。

3.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结果条件。

由于行为人误将他人行为视为不法侵害行为,因而做出错误的防卫反击,进而导致不应

有的危害后果的产生。假想防卫行为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并因此承担相

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行为人虽然误认不法侵害存在并且实施了错误的防卫行为,但并未对他

人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则假想防卫不能成立,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4.假想防卫成立应负的责任

(1)行为人应当预见到没有不法侵害而没有预见,造成危害结果,应负过失犯罪的刑事

责任;

(2)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了防卫行为,而在防卫过程中从使用的工具、打击

的部位、造成的后果显属不当,叫假想防卫过当,行为人应当对过当的结果负责,可以比照

防卫过当来处理。责任比第一种轻一点;

(3)主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预见到,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无不当之处,应属于

意外事件;

(4)行为人既是假想防卫,也是提前防卫,主观过错应属故意。

特别防卫

中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

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

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特别防卫权的行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客观上存在着严

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这是行使特别防卫权的前提条件;第二,严重的暴力犯罪是正

在进行中的,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时间条件;第三,防卫行为只能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实施的,这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对象条件。

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防卫人因防卫行为至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的,即使造成重

大损害的,仍为正当防卫而不属于防卫过当,应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主要是因

为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对社会及公民的

危害性非常严重,而且制止这些犯罪的难度非常大,新刑法特别如此规定,有利于鼓励公民

同那些极端犯罪分子做斗争,使广大公民更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防卫误区

正当防卫的误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致有以下10种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

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2.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

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

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

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法律

称为"防卫过当",不属正当防卫的范畴(出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例外)

互殴防卫

互相斗殴,指双方或多方在主观上均具有不法侵害的故意,客观上均实施了不法侵害对

方的行为。是互殴各方均有对对方加害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在互相斗殴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正当防卫的行为。但是如果一方停止或者被动停止了加害行

为,而另一方转化成加害方时,则有可能存在正当防卫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互殴中不法侵

害转化的情形有以下两种:1.一方已经停止斗殴,向另一方求饶或者逃跑,而另一方仍紧追

不舍,继续实施侵害的;2.在一般性的轻微斗殴中,一方突然使用杀伤性很强的凶器,另一

方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

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是刑法里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公民抗击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权

利。正当防卫的定义是我国公民为了防止国家利益、本人财产、他人财产、本人人身、他人

人身、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对侵害人可能造成损害或者造成损害的制止方法。由此可见

正当防卫本质是为了制止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保护应有的权益。本文先是讲解了正当防卫

里不法侵害的范围,然后讲解了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特征,最后讲解了正当防卫中不法侵

害的开始和结束。

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里根据正义不需屈服于非正义演绎而来,在现代社会,正当防卫成

了国家为保护公民权益而给予公民的权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

其他权利和人身免受进行中的侵害,对侵害人造成损害,不负刑事责任,是正当的防卫。下

面先讲一讲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围。

一、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围分析

()不法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不法侵害属于违反法律的行为,有人认为不法侵害含有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还有人认

为不法侵害含有犯罪行为,而不包括违法行为。其实,不法侵害既有犯罪行为,也有违法行

为。违法行为同犯罪行为一样,都侵害了公民原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禁止公民进行正当

防卫说不通。现实生活里公民也不能轻易分辨不法侵害属于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当不法

侵害划分到犯罪行为中时,就不利于公民的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规定里的词语"不法"也没

有词语"犯罪"的概念,说明公民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并不针对所有的违

法犯罪行为,它只针对那些具有紧迫性、破坏性、进攻性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的正当防卫

可以避免或者减轻损害程度时,公民才能采用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

不法侵害需要实际存在,当实际里没有不法侵害,但公民误认为有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

卫就属于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不包含假想防卫,对于假想防卫的处理,要根据公民是否在主

观上有过失,按照意外事件或者过失犯罪进行处理;公民故意对合法行为采用的"反击"行为,

也不属于假想防卫,而是属于故意的违法犯罪行为。

()不具控制行为能力人造成的侵害

对于那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对我国公民进行的

侵害,是否构成公民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的起因,还有一些争议。根据我国刑法方面的规

定,不法侵害是那些具有控制自己行为和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当公民面临这

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的侵害时,只能退让,不能采取

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又违背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正当防卫的本质。对此,在原则上需要对

这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进行的侵害行为采取正当防

卫制止方法。正当防卫不是对侵害人行为的制裁,而是一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二、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不法侵害造成正当防卫的成因,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分别是危害

社会严重性、侵害紧迫性以及现实可防卫性,下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分别进行说明。

()侵害紧迫性

正当防卫必须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防卫,不法侵害行为需要具备造成严

重结果的紧迫性,这也是不法侵害引起正当防卫的一个重要依据。把不法侵害是否处于损害

进行中,并不法侵害造成的危害结果随时可能发生、可能存在当成标准。我国法律在公民进

行正当权利使用时没有做出迫不得已的要求,由此可以表明公民可以选择防卫行为或者别的

行为对损害人正在进行的不法损害行为进行遏制。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公民需要在侵害人

的不法侵害行为形成一个紧迫程度时才能使用正当防卫。

()现实可防卫性

不法侵害的现实可防卫性由防卫目标特定性以及防卫方法局限性来决定。根据我国刑法

的规范条例,法律没有对公民的正当防卫方法进行直接列举的限定,只从大概的方面讲解了

一些正当防卫方法对侵害人造成的损害结果。根据生活常识,我国公民个人在面对侵害人的

不法侵害时,公民认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制止方法有限制侵害人的自由、说服侵害人、使用暴

力、威胁侵害人、检举控告侵害人等。对这些正当防卫制止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检举、控告

侵害人属于我国法律赋予我国公民的单独一项授权,不应该在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内。说服的

制止方法对不法侵害人不具有明显的侵害性,没有正当防卫犯罪性的特征,也应该属于正当

防卫的制止方法。剩下的防卫方法就有限制侵害人自由、威胁侵害人、暴力打击侵害人。我

国法律制定公民正当防卫条例的目的就是防止不法侵害的发展与发生,不对侵害人实施报复

的公民进行刑罚处罚,这决定了我国公民进行的正当防卫制止方法起因必须有现实的可防卫

性,通过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来避免或者减轻侵害人对自己人身权益造成侵害的可能性。

()危害社会严重性

公民的正当防卫由我国法律正式授权,我国法律没有对该权利的使用做出特定的要求,

但不表明公民只要有权益的伤害就能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正当防卫不是报复,而是为了

防卫目的对侵害人进行防卫制止。正当防卫的行为程度具有较高的起点,一般对侵害人造不

成人身的侵害。考虑到公民行使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带来结果的严重性,需要在正当防卫起因

上具有严重危害社会性的特点,侵害人的对公民造成的侵害行为同公民采取的正当防卫制止

行为有法益权衡方面的要求。危害社会严重性,事实方面主要是一种可能性,需要通过公民

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来进行遏制,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以及发生的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

果,已经发生的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公民不具备防卫的正当时机,公民将有防卫不适

时的隐患,使我国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失去意义。侵害人对公民的侵害意图存在于侵害

人意识中,不被公民知悉,公民只通过侵害人进行中的部分侵害行为预测侵害带来的危害严

重性。例如侵害人徒手时,可能故意杀人,也可能致人轻伤,他的侵害行为不被公民轻易判

断。

三、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开始和结束

侵害人进行不法行为进行是,公民的合法权益处在紧急的威胁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采

用正当防卫制止方法成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开始进行并且还没

有结束。

()不法侵害的开始

对于侵害人进行不法侵害开始的时间,在我国刑法条例规定上有直接面临说、着手说、

进入现场说、综合说。对于一般着手说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时间,需要从侵害人是否着手来判

断侵害行为是否开始;对于进入现场说,从侵害人进入现场,公民面临侵害的威胁时当成侵

害行为的开始时间;对于直接面临说,在侵害行为带来的实际威胁非常紧迫、明显,等到侵

害人着手时就不能避免危害结果或者来不及减轻危害结果时当成开始时间。对于一些侵害人

的预备行为,也能认为侵害人的侵害已经开始,像为了杀人预备在别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对

已经开始的侵入住宅行为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

()不法侵害结束时间

对于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从刑法的理论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认为已经造

成侵害后果的就算结束时间,也有人认为对侵害人进行侵害制止时就算结束时间,也有人认

为不法侵害人结束时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能统一标准。对此,可以认为不法侵害

结束时间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再受到现实威胁、现实侵害,不再处于紧迫之中,或者说侵害

人的侵害行为不会再造成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时算结束时间。对于财产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侵害人侵害行为结束,但实际现场还没有挽回经济损失的,应该算不法侵害时间还没有结束,

还需要采用正当防卫制止方法。

正当防卫在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实社会中,公民在紧迫情

况下,对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必不可少。这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正义

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鼓励公民勇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推动力。对此,我们需要把握

不法侵害造成的正当防卫制止起因,使正当防卫合理实施。

案例

案情:2012102210时许,被告人江某与朋友在一烧烤摊吃夜宵,由于夜市摊

生意红火,人很多。李某从江某等人的座位经过时碰到了江某,为此发生了争执,最后引发

了斗殴,因为江某一方人多,李某打不过就跑出了夜市摊十多米站着,江某等人看了下李某

没有跑远,就持酒瓶、椅子朝李某追去,李某见状继续跑,最后李某躲闪不及被江某用酒瓶

打击脑袋,在打斗过程中,李某持酒瓶碎片扎伤了江某的大腿,最终导致江某受重伤,李某

受轻伤。案件发生后李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在本案审理过程中,李某辩称其行为属于正

当防卫行为,不应对其定罪。本案中江某和李某的互殴行为中,双方均有加害对方的故意,

如果伤情达到刑法规定的伤势时,均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类罪。所以该互殴行为是不存在正当

防卫的。但是在李某停止与江某的互殴时,并已跑出争执范围时,李某已停止了加害行为。

而江某等人则有继续加害李某的不法意图,并且实际实施了继续加害行为。李某在不敌的情

况下,用扎伤了江某。此种情形下,行为的性质已经转变,从原来的互殴变为一方对另一方

的加害,李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加害人实施了防卫行为,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0:1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6/1186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