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更新时间:2024-11-06 16:37:35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什么是同位语)

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

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

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

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本条是关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

所谓可撤销合同,就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行使撤

销权,使已经生效的意思表示归于无效的合同。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规

定: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

开始时起无效。

可撤销合同具有以下特点:

1.可撤销的合同在未被撤销前,是有效的合同。

2.可撤销的合同一般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

美法系,大多规定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撤销权人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3.可撤销合同的撤销要由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实现。

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有相同之处,如合同都会因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

后而使合同自始不具有效力,但是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撤销合同主要是

涉及意思不真实的合同,而无效合同主要是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

利益的合同;可撤销合同在没有被撤销之前仍然是有效的,而无效合同是自始都

不具有效力;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是有时间限制的,本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

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合同成立时起1年内具有撤销权;可撤销合同中的撤

销权人有选择的权利,他可以申请撤销合同,也可以让合同继续有效,他可以

1 / 7

申请变更合同,也可以申请撤销合同,而无效合同是当然的无效,当事人无权

进行选择。

对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可撤销合同中,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

人一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主要是误解方或者受害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一方以

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中,则只有受损害方当事人才有权

请求撤销合同。

2.撤销权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者撤销。

3.在可撤销合同中,具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并非一定要求撤销合同,他也

可以要求对合同进行变更。

本条规定了三种可撤销的合同:

1.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误解者作出意思表示时,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

事项存在着认识上的显著缺陷,其后果是使误解者的利益受到较大的损失,或

者达不到误解者订立合同的目的。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

担的义务。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同行为人原来的真实意思不相符合,但这

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由于行为人受到对方的欺诈、胁迫或者对方乘人之危而

被迫订立的合同,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是由于行为人自己的大意,缺乏经

验或者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种合同,不能与无效民事行为一样处

理,而应由一方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者撤销。

因重大误解而可撤销的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要件:(1)误解一般是因受害

方当事人自己的过失产生的。这类合同发生误解的原因多是当事人缺乏必要的

知识、技能、信息或者经验而造成的。(2)必须是要对合同的内容构成重大的误

解。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的误解而订立合同一般不构成此类合同,这种误解必

须是重大的。所谓重大的确定,要分别误解者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考虑当事人

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误解

是否重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对什么产生误解,如对标的物本质

2 / 7

或性质的误解可以构成重大误解,对合同无关紧要的细节就不构成重大误解。

其二,误解是否造成了对当事人的重大不利后果。如果当事人对合同的某种要

素产生误解,并不因此而产生对当事人不利的履行后果,那么这种误解也不构

成重大误解的合同。(3)这类合同要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

的义务,合同一旦履行就会使误解方的利益受到损害。(4)重大误解与合同的订

立或者合同条件存在因果关系。误解导致了合同的订立,没有这种误解,当事

人将不订立合同或者虽订立合同但合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与合同订立和合

同条件无因果关系的误解,不属于重大误解的合同。

根据我国已有的司法实践,重大误解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对合同的

性质发生误解。在此种情况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发生重大变化。如当事人

误以为出租为出卖,这与当事人在订约时所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2)对对方当

事人发生的误解。如把甲当事人误以为乙当事人与之签订合同。特别是在信

托、委托等以信用为基础的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就完全属于重大误解

的合同。(3)对标的物种类的误解。如把大豆误以为黄豆加以购买,这实际上是

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即标的本身发生了误解。(4)对标的物的质量的误

解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的目的或者重大利益的。如误将仿冒品当成真品。除

此之外,对标的物的数量、履行地点或者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发生误解,足以

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也可认定为重大误解的合同。

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所谓显失公平的合同,就是一方当事人在紧迫或者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订立

的使当事人之间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严重不对等的合同。标的物的价值和

价款过于悬殊、承担责任、风险承担显然不合理的合同,都可称为显失公平的

合同。

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很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严重

失衡,违反了公平合理的原则,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应予撤销,不仅是公

平原则的体现,而且切实保障了公平原则的实现;再是从法律上确认显失公平的

合同可撤销,对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一方当事人利用

优势或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而损害对方的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3 / 7

我国的司法实践一般认为,显失公平制度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客观要

件,即在客观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不平衡。根据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当事人

权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或者在经济利益上遭受重大损失,而另一

方则以较少的代价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这种不平衡违反了民法通则中的等价公

平原则,也违反了当事人的自主自愿。(2)主观要件,即一方当事人故意利用其

优势或者另一方当事人的草率、无经验等订立了合同。因此,在考察是否构成

显失公平制度时,就必须把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结合起来考虑。

掌握显失公平制度还要搞清其与正常的商业风险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要求各种交易中给付和对价给付都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做生意都

是有赔有赚,从事交易必然要承担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都是当事人自愿承担

的,这种风险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是法律允许的限度范围之内,这种风险就是商

业风险。显失公平制度并不是为免除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正常商业风险,而是禁

止限制一方当事人获得超过法律允许的利益;同时显失公平制度下,一方当事人

一般是利用了另一方当事人的草率或者无经验等而订立的合同,而在正常的商

业风险下,不存在这种情况。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对方真实意思的情

况下订立的合同。本法第五十二条已规定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的问

题,这和本条对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

损害国家利益的,涉及社会公共秩序,大陆法系一般规定为无效。如果未损害

国家利益,受欺诈、胁迫的一方可以自主决定该合同有效或者撤销。适用可撤

销合同制度,已经能够充分保护受损害方的利益,也能适应订立合同时各种复

杂的情况。

而可撤销的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要件:(1)误解一般是因受害方当事人自

己的过失产生的。

这类合同发生误解的原因多是当事人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信息或者经

验而造成的。(2)必须是要对合同的内容构成重大的误解。也就是说,对于一般

的误解而订立合同一般不构成此类合同,这种误解必须是重大的。所谓重大的

确定,要分别误解者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

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误解是否重大,主要从两个方

4 / 7

面来考察:其一,对什么产生误解,如对标的物本质或性质的误解可以构成重

大误解,对合同无关紧要的细节就不构成重大误解。其二,误解是否造成了对

当事人的重大不利后果。如果当事人对合同的某种要素产生误解,并不因此而

产生对当事人不利的履行后果,那么这种误解也不构成重大误解的合同。(3)

类合同要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合同一旦履行就

会使误解方的利益受到损害。(4)重大误解与合同的订立或者合同条件存在因果

关系。误解导致了合同的订立,没有这种误解,当事人将不订立合同或者虽订

立合同但合同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与合同订立和合同条件无因果关系的误

解,不属于重大误解的合同。

根据我国已有的司法实践,重大误解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对合同的

性质发生误解。在此种情况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发生重大变化。如当事人

误以为出租为出卖,这与当事人在订约时所追求的目的完全相反。(2)对对方当

事人发生的误解。如把甲当事人误以为乙当事人与之签订合同。特别是在信

托、委托等以信用为基础的的合同中对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就完全属于重大误解

的合同。(3)对标的物种类的误解。如把大豆误以为黄豆加以购买,这实际上是

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即标的本身发生了误解。(4)对标的物的质量的误

解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的目的或者重大利益的。如误将仿冒品当成真品。除

此之外,对标的物的数量、履行地点或者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发生误解,足以

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也可认定为重大误解的合同。

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所谓显失公平的合同,就是一方当事人在紧迫或者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订立

的使当事人之间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严重不对等的合同。标的物的价值和

价款过于悬殊、承担责任、风险承担显然不合理的合同,都可称为显失公平的

合同。

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很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严重

失衡,违反了公平合理的原则,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应予撤销,不仅是公

平原则的体现,而且切实保障了公平原则的实现;再是从法律上确认显失公平的

合同可撤销,对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防止一方当事人利用

优势或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而损害对方的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5 / 7

我国的司法实践一般认为,显失公平制度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客观要

件,即在客观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不平衡。根据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当事人

权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或者在经济利益上遭受重大损失,而另一

方则以较少的代价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这种不平衡违反了民法通则中的等价公

平原则,也违反了当事人的自主自愿。(2)主观要件,即一方当事人故意利用其

优势或者另一方当事人的草率、无经验等订立了合同。因此,在考察是否构成

显失公平制度时,就必须把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结合起来考虑。

掌握显失公平制度还要搞清其与正常的商业风险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要求各种交易中给付和对价给付都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做生意都

是有赔有赚,从事交易必然要承担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都是当事人自愿承担

的,这种风险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是法律允许的限度范围之内,这种风险就是商

业风险。显失公平制度并不是为免除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正常商业风险,而是禁

止限制一方当事人获得超过法律允许的利益;同时显失公平制度下,一方当事人

一般是利用了另一方当事人的草率或者无经验等而订立的合同,而在正常的商

业风险下,不存在这种情况。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对方真实意思的情

况下订立的合同。

本法第五十二条已规定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的问题,这和本条对

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利益

的,涉及社会公共秩序,大陆法系一般规定为无效。如果未损害国家利益,受

欺诈、胁迫的一方可以自主决定该合同有效或者撤销。适用可撤销合同制度,

已经能够充分保护受损害方的利益,也能适应订立合同时各种复杂的情况。

须把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结合起来考虑。

掌握显失公平制度还要搞清其与正常的商业风险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要求各种交易中给付和对价给付都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做生意都

是有赔有赚,从事交易必然要承担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都是当事人自愿承担

的,这种风险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是法律允许的限度范围之内,这种风险就是商

业风险。显失公平制度并不是为免除当事人所应承担的正常商业风险,而是禁

止限制一方当事人获得超过法律允许的利益;同时显失公平制度下,一方当事人

6 / 7

一般是利用了另一方当事人的草率或者无经验等而订立的合同,而在正常的商

业风险下,不存在这种情况。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对方真实意思的情

况下订立的合同。

本法第五十二条已规定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的问题,这和本条对

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最大的区别是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利益

的,涉及社会公共秩序,大陆法系一般规定为无效。如果未损害国家利益,受

欺诈、胁迫的一方可以自主决定该合同有效或者撤销。适用可撤销合同制度,

已经能够充分保护受损害方的利益,也能适应订立合同时各种复杂的情况。

7 / 7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8:4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6/117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