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秋节放假时间安排通知范文

更新时间:2024-11-06 14:37: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八上英语电子课本)

2022中秋节放假时间安排通知范文

【导语】中秋是一幅画,中秋是一首歌,中秋是外婆口中的故事,中

秋是孩提时候的梦想,中秋是游子眼里的乡愁,中秋是情人杯里的相思,

中秋入诗入画,中秋月我祝愿朋友们福多,钱多,快乐多。搜集的《2022

中秋节放假时间安排通知》,仅供大家借鉴!

【篇一:中秋节放假时间】

中秋节假期是913日至915日,共3天。其中,913日中

秋节是法定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意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

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

赋予了思念亲人的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

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

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

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

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

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

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

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

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

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

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

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

有饭吃也;

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

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

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

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

“和颜悦”,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

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

睦、阶层和合、社区、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

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

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

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

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

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

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

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

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

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

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篇三:传统活动】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

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

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

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

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

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品德入

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

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

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

“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

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

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

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

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

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

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

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

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

粱录》也有观潮记载。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的风俗。如今湖广

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

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

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纸绘各种颜。中秋夜灯内燃烛用

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

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

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

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

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

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

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

《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

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

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

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

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

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

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会上,就

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

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

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

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

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

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

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

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

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

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

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

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

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

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

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

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

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

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

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

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

塔这一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22:4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6/108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