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课程名称:韩国语言与民俗文化赏析
上课时间: 2015-2016 学 年 第2学 期
学生姓名: 学号:***********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 职称: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摘 要:韩国自近十多年大力推广民主化以来,种种社会问题都成为影的创
作源泉,政治的开放,造就了这类题材的繁荣,其犯罪题材电影近年来不
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对影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影视文化;韩国电影;犯罪题材
近年来,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令人深省。朴赞郁、奉俊昊、
李沧东、金基德等一大批韩国导演屡获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越来越走进国际视
野。在众多优秀的韩国电影当中,犯罪题材电影成了韩国电影在艺术与市场的双
重领域都形成鲜明风格特的题材类型。本文通过选取老师同学推荐过的几部韩
国犯罪题材电影试图归纳这一类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1 兼具“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电影规则”
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既有真实事件改编的《杀
人回忆》《熔炉》,也有通过剧作反映问题的《流感》《恐怖直播》等。韩国的
犯罪题材电影,不仅在戏剧张力上有所企图,更是聚焦社会问题本身。
例如,影片《熔炉》主要讲述了来自首尔的绘画老师姜仁浩(男主角)到雾
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后,发现学校老师及行政人员对学生的残忍暴行后,与
人权维护中心干事徐宥真(女主角)、受害学生共同奋斗,揭露真相,对抗权贵
的故事。这部电影就是以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
力事件为蓝本,导演在影片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抨击了聋哑学
校里道貌岸然的校方领导和司法过程的种种不公黑幕。影片上映后,引起韩国社
会的强烈热议,并最终使韩国国会对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做出修
订,“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一部电影最终推动一个国家的立法,这种
社会影响力是极为罕见的。
刚看完影片真的十分气愤,之后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始终认为一部
好的电影,不在于让观众获得什么,而在于让观众陷入怎样的思考。这是一部关
于人权的电影,揭露了社会不公的一面,同时夹杂着普通百姓及弱势体生活的
艰辛。“我们一路奋站,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
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散去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越狱》末尾刻在迈克尔墓碑上
甘地的名言“欲变世界,先变自身。”似乎是矛盾的两句话。面对纷繁的世界,
我们该选择坚守还是改变,对于现实,对于家庭,对于自我。
另一种呈现方式是作者不在影片当中给出明确观点,反倒抛出困惑与思
考。
《杀人回忆》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真实事件,采用
开放式的结局,凭借对调查过程的细腻描写,用线性布局结构和张弛有度的节奏
感,成就了一部经典的犯罪题材电影。有评论认为,奉俊昊的电影模式能给亚洲
导演如何把好莱坞商业类型本土改良化带来启示。[1]影片中,警对匪的层层侦
破的反面是匪对警的步步紧逼,杀手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却又无处不在。而导演
在影片中也在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忠于真实事件本身,另一方面也
在借助真实事件,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对错,而是对人性
的直面和对事件产生原因的深入剖析。
当然,除了有真实事件为蓝本,更多的电影应该打上“纯属虚构”的标签。
电影本身就具有“幻觉性”,是“造梦”,这一类的犯罪题材电影,把梦搭建在
一起犯罪事件之中,让“戏”更具“戏剧性”。
在以戏剧冲突取胜的影片结构之中,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忘加入类型片元
素。例如,《我是杀人犯》和《七号房的礼物》,在谋杀,反社会等一系列灰
情绪中,加入了喜剧元素的调和。《七号房的礼物》中,一个智障的温柔父亲,
一个可爱的萝莉女儿,一状况百出的可爱狱友,让观众能投入到喜剧情节当中。
桥段设计体现出的汽车追逐、法庭控辩、电视直播还有大场面的调度都使得影片
具有鲜明的商业影片类型化特征。
2 呈现极端人格和暴力美学
《老男孩》中的吴大修被不明力量囚禁十五年,《我是杀人犯》中的警匪同
样演绎了一段长达十五年的纠葛,《七号房的礼物》将主人公塑造为一个智愚的
父亲,《母亲》中奉俊昊将智愚的人格缺陷安排在了儿子身上,《不可饶恕》和
《恐怖直播》都是草根受到不公正待遇,精心蓄谋的惊天报复行动,还有《亲切
的金子》里含冤入狱13年的金子,《密阳》里带着儿子回到亡夫故乡的申爱。
几乎任何一部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都能到极端人格的端倪。这种设计有利于故
事情节的纵向展开,加强表达主题的力度。与此同时,这些极端人格的人物形象
游走在剧情中间,还展现了暴力美学,“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
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
[2]韩国导演的暴力美学有其独特的逻辑。以朴赞郁和金基德为例,暴力美学的
展现有鲜明的韩国特。其特征体现在从虐他到自虐的暴力的反向,人在自虐时
总满含怨恨,又总表现出决绝,这种决绝在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当中并不陌生,
这种自残自虐跟韩国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自虐情绪在韩国有深厚的传统,也是
韩国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狭隘的地理环境、贫瘠的资源、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认
同压力、国家分裂都使得韩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面临着夹缝生存的危机。[3] 这
种暴力美学的反向,使得韩国电影时常会透出一种无力的伤感情绪。
3 阴谋论笼罩下的思维局限
前面说到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经常出现的极端人格,人格上的极端设定有利于
故事情节的纵向展开,也有利于加强表达主题的力度。但在电影主题的表达上,
极端人格的呈现容易偏离核心主旨的精确传达,给人产生一种“跑偏”或者“不
真实”的感觉。例如《恐怖直播》,这部电影被誉为“一个人的独角戏”,一个
密闭空间(电台直播间),在98分钟内连接到了报复社会的草根听众,电视台
的金钱交易,十几年前的政府弊案,国家高层的幕后阴谋等等。如此庞杂的线索,
导演想说的有很多,然而当这所有的主旨仅仅只限于某个极端人格的草根个体的
报复行为,不免说服力不足。所以,影片的结局,导演安排深陷所有冲突中心的
电台主播带着无望和困惑眼神的死亡来终结一切。要具备宏大的主题思考,又要
顾及影片的冲突结构,还想在场面上,节奏上不失商业噱头,这实属不易。因此,
韩国的很多电影无法从“优秀”走向“卓越”,都是陷入了一种阴谋论笼罩下的
大片思维局限。《恐怖直播》《不可饶恕》都会给人一种“神剧”的感觉,一个
同时具备极端人格和超能力的草根,策划安排了惊天复仇行动,当然有了鞭挞现
实的力度,却也失去了更为真诚的主旨表达。相反,《熔炉》在处理上就更胜一
筹,他安排主人公渐渐走进黑幕中心,不断感受到各方压力,逐渐产生挫败,最
后以一种内心坚定却行动无力的无声控诉结尾,反倒有种“公道自在人心”,“此
处无声胜有声”的力道。
一个人拯救全世界是好莱坞宣扬的简单、直接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一个人报
复全世界则越来越成为韩国电影的现实趋向。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极端人格也
容易变成单一人格,造成人物形象的扁平化。极端人格解释不了深刻的主旨内涵,
不具有人性的共性特征。总之,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要想获得更为广泛的人类共鸣,
就要走出这样的大片思维局限,走出阴谋论为基础的剧作架构,讨论深刻同时也
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努力将主旨表达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反应之上。
犯罪题材电影只是韩国电影的一个缩影,也是韩国文化一定程度的彰显。面
对逐渐侵入国内的各种“韩流”,面对越来越火爆的电影市场,我们不能仅仅满
足于票房表面的成功,应该辩证的学习韩国影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
来的中国电影,我们期待能涌现更多启迪人性思考,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3:2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2/124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