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的特征及其认定

更新时间:2024-11-06 10:42:51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jyj组合)

犯罪预备的特征及其认定

嘉 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30060)

【摘要】犯罪的预备形态作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最初认识的形态,

对于犯罪的最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犯罪预备的特征;第二部分阐述

犯罪预备认定中常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结合抢劫罪的犯罪预备

形态来具体探讨犯罪预备。

犯罪的实行尚无任何影响作用,所以并无法益侵害的危险。

三、结合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形态来探讨犯罪预备

抢劫罪预备形态的认定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抢劫

罪预备形态的罪与非罪的区分是关涉本文主题的问题,根据该问

题,笔者认为应关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根据案情判断是否存在抢劫的预备行为

由于刑法通常没有规定预备行为的具体内容,而是在总则中

【关键词】特征;认定;抢劫罪的犯罪预备形态

犯罪预备的特征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

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特殊形态。据此,犯

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规定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使预备行为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将实

现犯罪的准备行为均以预备行为论处,必然会扩大预备犯罪的处

罚范围。对为抢劫预备制造条件的行为不能认定为预备行为,否

则会将预备行为的认定提前。同时,还要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是否为了实施抢劫。对有些预备行为,明显地表明行为人是为了

成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即为了实施

犯罪的实行行为。虽然刑法条文表述为“为了犯罪”,但应理解为

“为了实行犯罪”。因为预备行为是为实行行为创造条件的,实施

预备行为就是为了进一步实施实行行为。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实行抢劫:如几个人预谋抢劫出租车司机,准备了刀等工具并上

到了车上,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的行为;而有些

预备行为则难以明显地表明是为了抢劫,如某甲在银行周围转了

预备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创造便利条件,以利于发生结果的

行为,这种行为是整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如果不是因为某种原因

停顿下来,预备行为就会进一步发展为实行行为,从而造成结果。

预备行为有两类表现形式:其一是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

为;其二是为实施犯罪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三)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预备终结于预备阶段,即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如果

圈,从客观上看,难以认定某甲是为了抢劫银行而窥视犯罪地

点,这就需要用其他证据证明某甲的犯罪意图。判断该抢劫预备

行为是否达到了法律所推定的危险程度,根据刑法第13条但书的

规定综合全案情进行判断。

1.如果行为人是未成年人,准备小刀木棒等作案工具意图抢

劫,即使形式上符合刑法第22条关于预备犯的规定,也应对行为

进行实质的违法判断。

例如被告人李某、于某某系未成年人,两人预谋抢劫,2O02年7

月2日晚在某市一立交桥下遛达时遇巡逻民警,民警见两形迹可疑

已经着手实行了犯罪,就不可能是犯罪预备。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预备行为没有实施终了,由于某种原因未

能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因而不可能着手实行;二是预备行为已

经实施终了,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着手实行。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预备终结于预备阶段,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必须是行为人意

志以外的原因。即行为人本欲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进而着手实行

喊站住,两人撒腿就跑,后被抓获,审问中两人供述预谋抢劫,并在

李某的背包中搜出一把小刀,后某区法院在认定被告人系未成年

人,自首等情节,以抢劫罪(预备)判处二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

年。笔者认为上述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值得商榷。首先从行为

主体上讲,二被告人均系未成年人,从行为的手段上看只准备了一

犯罪,但由于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原因,使得行为人客观上不可能继续

实施预备行为,或者客观上不可能着手实行犯罪,或者使得行为人认

识到自己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施预备行为与着手实行犯罪。

二、犯罪预备的认定

在认定犯罪预备的时候,应当将其与犯意表示加以区分。犯

意表示是指行为人通过口头、文字或其他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思

表露于外并为他人所知悉的行为。

犯罪预备和犯意表示都发生在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之前,

两者都属于反映行为人犯罪意图的有意识的行为。两者的区别主

要在于:一是犯罪预备是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为实行犯罪创造条件,

表现为一种主观影响客观世界的积极行为;而犯意表示只是以语

言、文字等形式单纯流露其犯罪意图,表达行为人的心理状态的消

极行为。二是犯罪预备的作用旨在促成或实现犯罪,其对早日着手

实行犯罪和确保犯罪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而犯意表示不会对犯罪

的着手实行起促进作用,甚至对犯罪的预备也不会起促进作用。三

把小刀且还在背包中,行为人虽预谋抢劫,但其预备行为实现既遂

的危险或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是否达到了可罚性质呢?笔者认为

该预备行为并未达到现实危险程度,可按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

除罪。再次,从《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本案的处理是违背该解释的

精神的。解释中关于抢劫罪的认定规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

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

生活、学习用品或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

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16周

岁不满18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2.对于完全符合预备特征且达到了刑法所要求的社会危害性

的应予以处罚。

如果行为人意图抢劫银行、出租车等危险性很大的对象时,并准备

了刀等作案工具,计划也很周密,这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很大,

段也很恶劣,该预备行为实现现实的危险可能性大,应坚决打击。

是犯罪预备表明行为人已将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已开始实施有助于犯罪实现的准备活动。例如,基于犯意寻共同

犯罪人,教唆或诱骗他人犯罪等;而犯意表示尚停留在表示犯罪思

想的阶段,行为人尚未通过实施实际的犯罪行为,将犯罪意图付诸

实现。四是犯罪预备本身即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而犯意表示因对

总之,对预备犯的认定应采取谨慎态度,否则会扩大刑罚权。要把

打击的重点放在主观恶性大,欲侵害的对象严重,预谋使用残酷手段的

预备犯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既防卫社会又保障人权的刑法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正云冲国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2]沈志明粥罪预备可罚性的本质研究[J]吾林法学社会科学报,200B,(5)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1:0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2/1162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犯罪预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