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

更新时间:2024-11-06 00:36:30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5日发(作者:英语写作网)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

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的审判中,当法官经过开庭审理查明全案的事

实情况,依据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确定了侵权行为人的

侵权责任以后,如何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请求,如何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赔偿数额,

需要有一定的准则有所遵循和规范。这些准则就是指知识产权损害的赔偿原则。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原则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事实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范围

的认定,以及对最终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赔偿原则?在知识产权理论界和知识

产权司法界意见并不统一。应当说在有些问题上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理论上的混

淆。笔者认为,根据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应当确立以

下四个原则:一、全部赔偿原则;二、法定标准赔偿原则;三、法官斟酌裁量赔

偿原则。四、对精神损害赔偿适当限制原则。

一、全部赔偿原则。全部赔偿原则也称为全面赔偿原则,是现代民法的最基

本的赔偿原则,是各国侵权行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通例.

古代的侵权行为法并不承认全部赔偿原则,古代的赔偿是和刑事制裁紧密在

一起的,中外都是如此.全部赔偿原则的产生地也不是中国,而是德国。德国学

者首先将全面赔偿作为原则提出,并成为德国民法典损害赔偿规定的基础.

当今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即TRIPS

议)第45条规定的“赔偿由于侵犯知识产权而给权利所有者造成的损害”,侵

权者向权利所有人支付费用“可以包括适当律师费”等规定,仍旧是全部赔偿原

则的体现。

应当指出,该协议的这些规定,均属于各国民法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纯粹”

的知识产权法范围。记得一次德国知识产权专家迪兹来我国某机关回答著作权学

者咨询的问题时,他顺便提到,中国版权学者提出的问题清单中,前十个问题竞

都属于民法侵权行为法的问题,而不是“纯”知识产权法的问题。这不能不从一

个侧面表明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也表明我们从事知识产权保护的同志又很

需要学习和掌握民商法与诉讼法的法律和法学理论。

全部赔偿原则的含义,是指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以加害人侵

权行为所造成损害的财产损失范围为标准,承担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侵权行为所

造成的损失应当全部赔偿,赔偿应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为限.

对损害赔偿的性质历来有补偿主义与惩罚主义不同观点之争。当前对知识产

权损害赔偿囿于盗版和假冒的猖獗,主张惩罚主义观点的理由似乎更强一些。

但是,笔者认为,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仍然首先是对受害人财产

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一种补偿。同时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也是对其不法行为的一种

法律制裁。补偿应当是赔偿损失的基本功能,制裁则是其辅助功能;补偿与制裁

又相辅相成,共同起着规范和调整民事主体行为和知识产权关系的作用。这是由

于受害人只有获得赔偿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权利才能得到保护,除去获得赔偿

的途径就几乎没有其他同样功能的途径使受害人获得同样的救济。

而对侵权的制裁功能,则还有停止侵害等民事责任的其它形式,以及、

收缴等民事制裁的具体形式,以致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因此赔偿损失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一种利益的“弥补”和“填平”;

以就要求以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或损害为标准、为范围来赔偿。特别是对知识产权

的损害,可得利益的损失对于权利人更具有重大意义。确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

偿的全部赔偿原则,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确立了全部赔偿的原则,也就确定了全部赔偿范围的客观标准,即以受害人

的全部损失为准。少于或大于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是受害人

的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或是使受害人获得不当收入,都是不公正的。当然,

在实践中受害人的全部损失常常不易计算,特别是对未来的可得利益的估算更是

如此。

英国法官布瑞特就认为,“不应根据全面赔偿原则对金钱损害而给当事人以

满额的赔偿,他们所要考虑的是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公平赔偿。”具了解,

今的德国法官也时常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数额计算而困惑,他们在法庭上最常

用的赔偿计算方法是按照权利人享有权利的使用费为标准,责令侵权人赔偿。

不去反复审核和计算造成受害人的实际损失。

但是全部赔偿原则就像一座大厦的基础,给予了我们确定赔偿范围、计算方

法等关键环节的可靠和客观的依托。在全部赔偿原则的理论基础上解决侵权损害

赔偿的其他问题,就像在牢固地基上建筑大厦一样。

二、法定标准赔偿原则。鉴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其损害事实、后

果的不易确定性,不少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定

赔偿制度。即规定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应当赔偿的数额多少。这在著作权立法中

尤为突出。

如美国版权法第504条规定,侵权人对其所侵犯的每一部作品,可负担

250-10000美元的赔偿;情节严重的可提高到每部作品5万美元。我国台湾也规

定如被害人不易证明其实际损害额得请求法院以侵害情节,在新台币一万元以上

五十万元以下酌定赔偿额。《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45条中也有法定赔

偿金(预先确定的损害赔偿费)的规定。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并没有法定赔偿额的规定。但在理论界和实际司法部门对

知识产权的法定赔偿问题呼声很高。

知识产权审判庭起草的审判著作权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稿和

一些高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经验总结中,都有关于对在受害人经济损失及侵权人非

法获利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规定的赔偿额赔偿的规定。如在前述解答

稿中规定:“如无法查清实际损失或营利数额的,人民法院按以下规定的范围确

定赔偿数额:①侵犯他人图书、美术作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赔偿额为5千元

20万元;②侵犯他人音像制品著作权的,赔偿额为1万元至20万元;③侵犯

他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赔偿额为1万元至30万元。”“对权利人仅按照上

述赔偿范围最低数额要求赔偿,人民法院经审理确认被告又构成侵权的,可直接

按照该数额判令被告承担赔偿责任。”

当然,这些尚不能作为法定赔偿的依据,但这毕竞反映了司法实践对知识产

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问题立法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应

当确立法定标准赔偿原则,并尽快以立法形式或司法解释予以确定,是毫无疑义

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所谓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指由知识产权法律明文规定不法侵害知识产权造

成损害,应赔偿损失的具体数额(或数额幅度)。在人民法院无法查清受害人实

际损失和侵权人营利数额,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赔偿额进行赔偿的,

人民法院按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确定赔偿数额。在知识产权立法就此规定以前,

应当由发布司法解释,以弥补立法的不足。

法定标准赔偿原则是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全部赔偿原则的发

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对像具有无形的特点,侵权容易且证据难取,权利人所受损

失不好计算。

例如在计算机软件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经过公证购买侵权人销售的

盗版软件2件作为证据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法院在调查核实证据时,再也无法

取到其他盗版软件的销售证据。而这两件软件侵权人是以权利人正版软件十分之

一的销售价格售出的,利润极低。权利人该软件的销售额又无明显降低趋势。

案如果仅按照这 2件软件被告获利赔偿,或者按照2件正版软件的零售价进行

赔偿,以及甚至以无损失为由不予赔偿,对权利人都是不公正的,不符合知识产

权立法和司法的宗旨,对打击和制止盗版侵权也极为不利。其实质是由于如此赔

偿不符合全部赔偿原则,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由于对其他盗版事实的不掌握而未获

得全部补偿。

为了追求对权利人损失能够得到全部赔偿,为了遏制侵权行为,体现损害赔

偿的补偿和制裁功能,必须到一个赔偿数额的“度”,并给以法律的具体规定。

前述软件赔偿案件,据估算,如果软件的零售价为中等以上价格,在北京地

区,100套作为赔偿的标准,则有可能为有效的“法定标准赔偿额”。无论从

对受害人的补偿还是从对侵权人和有侵权意图的人的惩罚或威摄角度看,都是有

一定效果的。法定标准赔偿原则的确立,必然会大幅度提高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

效率,从而在量和质上使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更加充分和有力。

有的同志提出对知识产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即在侵权人故意侵权情况下,

以正常使用费、赔偿金的数倍予以赔偿。

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也称示范性的赔偿(exemplarydamages

或报复性的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

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一般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应当适用于侵权案件,但在美国法中,这一

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合同纠纷,在许多州甚至主要适用于合同纠纷.惩罚性赔偿

的功能不仅在于弥补受害人的损害,还在于惩罚和制裁严重过错行为;赔偿的数

额主要不以实际的损害为标准,且不以实际损害为限.但是惩罚性赔偿的特点并

不能割断其与补偿性赔偿的。惩罚性赔偿一般以补偿性赔偿的存在为依据,只有

符合补偿性赔偿的构成要件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

然而,在国际上就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而言,并不都像美国实施的制度一样,

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采取足以弥补受害人损失的赔偿原则

[11].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各国、地区间本来就充满利益冲突,各自都要把

自己的利益争取得到条约协定的确认;同时一个条约要被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

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各成员为着各自与共同的利益就需要要采取一

定的妥协。这可能就是TRIPS未按照美国的法律确定惩罚性赔偿原则的原因之一

吧。应当说 TRIPS采取了“足以弥补”的赔偿原则,不是偶然的;它成为了世

贸组织TRIPS协议在赔偿原则问题上的最低保护水平。对此,笔者认为:

首先,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条款的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代表。该项规定使消费者面对比他们强大得多的商家的

假冒等违法行为有了斗争的法律武器,这无疑是必要的。消费者购买的每件商品

也有明确的销售价,计算倍数也明确、方便。但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于此却有

所不同,不但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侵权行为的行态、损失的计算等也

都不同,不易制定一个“倍数”去强调“惩罚”。

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是通过设制一种排他性专有权,保护了创作者的

创造性智力劳动。但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但涉及盗版者,更涉及全社会公众

的利益,即社会公众对各类创造性知识财富的运用和在此基础之上的再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文化知识等的传播发展和享用等的社会公

众利益,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立法上应当考虑到平衡。有关国际知识产权公

约从来也不是要求各国知识产权立法都要一致。因此,美国知识产权立法存在惩

罚赔偿,其他国家只要符合所承诺参加的国际公约的最低要求,形式上不必强求

一律“接轨”。

再次,损害赔偿的功能主要是“填平损失”,如果过分强调其惩罚功能,

违背了作为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属性,容易使赔偿失去客观的标准。

第四,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全可以被法定标准赔偿原则和本文下面提出的法官

斟酌裁量赔偿原则所吸收。因为所谓惩罚性赔偿也是要求法律明确规定一个惩罚

的“倍数”,此点上与法定赔偿金表现形式是相同的。

第五,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国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与民事制裁,在有些有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国家则没有,如美国。而我国的此种惩罚力度又是明显强大有

力的。因此不必在此点上强求一致。

第六,本来在民事赔偿中,一般不作故意与过失的区分(当然有某些情况下

的这种区分对责任适用有意义),故意与过失都属于过错,都应当负赔偿责任;

在众多的民事侵权案件中,故意与过失有时也不易查清。如果将故意与过失规定

为惩罚性赔偿的要件,客观上又增加了当事人举证和法官判断认定之累。所以,

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可以不将惩罚性赔偿作为一个独立的赔偿原则。

三、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原则。无论关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条款规

定得多么严密、具体(这实际不可能作到),无论是适用全部赔偿原则还是适用

法定赔偿原则,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据开庭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对法律的具体适

用,以及在法律规定的赔偿数额幅度之内根据个案情况的裁量。

智力创作成果损害结果的不易确定性以及案情的复杂多样,使得对知识产权

的损害赔偿不可能简单化一,如同套用数表。在审判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官

们常常感到确定原告损失、被告获利以及赔偿金数额的困难。感到法律规定不完

善,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所遵循。而法官们审判的一些好案例和通过判案而确定

的某些先进、科学的法律原则,对同类案件又没有法律赋予的拘束力,不能援引。

在此方面英美法系国家使用案例法的经验到相对比我们零活和进步。司法实践弥

补了许多法律规定的空白,适应了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是案例法国家,不少专家不认为人民法院的判例是法律渊源之一。

是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上,应当给予法官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一定的裁量

权则是不少专家的共识。

因此,在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并且必须赋予法官一定的

“斟酌裁量权”,以满足对形形案件进行审判的需要。所谓斟酌裁量是要求

法官确定赔偿数额必须依据客观事实,依照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依靠法官本身的法律意识和审判经验,仔细地分析和判断案情,反复斟酌处理和

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案,以求公正、公平、合理,并精细、快捷地对案件作出裁

判,以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法官在斟酌确定损

失赔偿额时,根据总结的审判经验,一般应当考虑以下要素:

1、受害人所受损害后果(包括财产和非财产)是否严重;

2、侵害行为所致某种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价值降低程度;

3、侵害出于营利或其他不当目的;

4、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如是过失,是重大过失还是一般过失)

5、侵害行为情节恶劣程度;

6、侵权人获利情况;

7、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

8、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

四、精神损害赔偿限制原则。精神损害赔偿限制原则,是指对公民、法人等

民事主体享有的知识产权中精神权益损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用精神损

害赔偿。

对侵害知识产权能否造成精神损害,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民法通则和知识产权法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的

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

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

要求赔偿损失。该规定中的“赔偿损失”,一般解释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

依据。同时,除这四种权利以外的人身权,如隐私权、自由权、贞操权以及生命

健康权等不被认为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但重要的是,民法通则确立了精神损

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并且法人的名称权等与公民一样得到保护。

民法通则实施以后颁布的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财产

权。著作人身权是指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在著作权法第

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侵权行为的具体法律责任中,规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形式。也就是说,侵害著作人身权依法可以适用

非财产的民事责任形式,如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等;也可以适用财产的民事

责任形式,如赔偿损失。侵犯著作人身权可能造成著作权人的财产损失,但主要

是造成著作权人精神利益的损害。如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不一定必然引起作品

报酬的减少,也可能会增加。但此种行为却严重侵害了作者的精神利益。对此种

精神利益的赔偿,应当属于精神损害赔偿。

所以,笔者认为,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赔偿损失,并不

排除对著作权人著作人身权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又如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

的美术作品的行为,有的学者主张此种行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有的学者主张

是侵犯了作者的姓名权,无论如何是侵犯了属于作者人身范畴的精神权益。依照

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赔偿,除侵犯作者精神权益引起的经济损失外,主要

是精神损害赔偿。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具有权利双重性的特点,即人身权与财产

权并存,这也就是知识产权中的某些权利能够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客观基础。

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作者可以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法人和其他组

织的著作人身权应当同公民一样受到同样的保护。

此外,在著作权的司法实践中,对作者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已经适用了精神损

害赔偿。如对某起为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美术作品而引起的侵权纠纷案中,最高人

民法院在答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函中表示:“……赔偿损失的范围和数

额,应根据原告因侵权行为受到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的全部实际损失,以及本

案的综合情况予以确定。”

实践证明,只有在充分保护著作人身权,在作者精神权益受到侵害能够得到

精神赔偿的情况下,著作权的保护才能称为完整的保护。其他知识产权如商标、

专利等虽同著作权有所不同,但侵权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产权主体的商誉、信誉等

关于法人名称权、名誉权的精神利益的损害。某些侵犯法人的名誉权纠纷本身就

是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受侵害的权益当属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因此,知识

产权(主要为著作权等)侵权损害赔偿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应当说是没有问题

的。

然而,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受到受侵害权

利类型、权利受侵害程度、行为人主观状态、其他民事责任形式适用情况等条件

的限制。如果不问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任意扩大精神损害

赔偿的范围,同样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实际上,其他一些国家对精神损害赔

偿也是有法律规定的条件限制的。因此,对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也

应当有所限制。这些限制表现为:

1、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依照法律或者有关司法解释,只能

适用于对侵害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精神利益的保护,不应任意扩大适用范围;

2、对侵权情节一般的,首先应当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

的民事责任形式,而不适用赔偿;

3、侵害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益情节虽然一般,但造成财产损失的,可以对

造成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同时适用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和公开赔礼道歉的民事

责任形式;

4、对精神损害情节较重,适用其他民事责任形式不足以使受害人的权益受

到保护的,应当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注释:

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第561页。

同上第562页。

《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侵权行为·责任之结果·赔偿》第27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第561页。

参见《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侵权行为·责任之结果·赔偿》第27页。

关于惩罚性赔偿,有学者对其概念、历史、特点、功能和适用范围等作了

专门论述,参见王利明著《惩罚性赔偿研究》

ote “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517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 1763

见王利明著《惩罚性赔偿研究》第112页。

参见同上。

美国法院一般都认为,原告要请求惩罚性赔偿,首先要请求补偿性赔偿;

只有在补偿性赔偿请求成立的情况下,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参见王利明著《惩

罚性赔偿研究》第114页。

[11] 当然此种情况是多种多样的,绝非“一刀切”那样的简单。

蒋志培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07:3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2/110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