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与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更新时间:2025-01-11 08:06:29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5日发(作者:牛奶美容护肤小窍门)

籍贯与出⽣地:你是哪⾥⼈?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葛剑雄著 岳麓书社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

寻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作⼀个像⼈体⼀样精密庞⼤的协作系统,那么⼟地就是它的⾻架,⼈就是它的⾎⾁,⽽朝堂、政

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不息,成就了我们今

⽇的中国。

秦始皇统⼀以后在全国实⾏户籍登记制度,所以每⼀个百姓都必须在住地登记户籍,在户籍册上⾯登记。我们现在看到

的西汉的实物,⽐如在居延出⼟的汉朝的⽊简上,有的就很明⽩地写着某某⼈、某郡、某县、某⾥、⼏岁、⾝⾼⼏尺⼏

⼨、相貌特征等,这就是当时户籍上的内容。

户籍还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份要登记在不同的户籍上,⽐如当官的⼈有官籍、商⼈有商籍(市籍)。秦朝规定商

⼈本⼈登记商籍,连他的⼉⼦和孙⼦也都要登记在商籍,这个⾝份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如果离开住地没有办⼿续,就称为脱籍。如果你到了外地合法登记,可以把户籍寄在那⾥,称为寄籍。流亡、逃亡或

者在天灾⼈祸中迁移了,等到秩序恢复以后必须重新落籍,这样才能成为合法的居民。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记,或者在新

居住的地⽅登记。但不是⼈⼈都可以登记的,要符合⼀定的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古代绝⼤多数⼈的户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因为在农业社会,⼀般情况下⼈⼝迁移是很少的。再加

上安⼟重迁的观念、宗族观念,所以即使因为天灾⼈祸不得已外迁,只要有可能,⼈们还是会返回故乡。今天我们讲的

籍贯,也就是当时⼤多数⼈的居住地。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如说流动⼈⼝,当官的到⾸都或者其他地⽅当官,经商

的、⾏医的,少数⼈会离开⾃⼰的户籍登记地,但是他们的户籍基本上还是保留在原地的,不是随便到哪⾥就可以在当

地登记户⼝的。

有些特殊地区,⽐如汉朝的⾸都长安,是不允许迁⼊户⼝的。即使在长安当了⾼官,要是没有长安户籍的话,退休以

后,或者被免官以后就得回到原籍,官员在长安出⽣的⼦⼥也必须跟着他们到原籍去登记户籍。尽管他们⼦⼥的出⽣地

是长安,⼦⼥甚⾄根本没有到过家乡,但是还不能在长安落户。

边疆地区也是严格控制的,到那⾥服役的或者派驻去的将⼠,⼀般服役期满也要返回家乡。所以在居延汉简上见到的

那些到边疆服役的⼈登记的内容都是家乡的郡、县、⾥。

到了曹魏时实⾏九品中正制,由朝廷派出专门⼈员——不同等级的中正,由他们来选拔评荐⼈物,评成九品。根据什

么标准呢?两个部分,第⼀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世、家庭出⾝;第⼆部分是⾏状,就是表现。所以⾸先要把不同的

家庭、家族,按照它们的地位、声望、影响分成不同的品,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个⼈的表现,综合起来给⼀个评价,评

定⼀个等级。⽽后由官⽅根据等级来任命或者提拔。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所以中正评品的结果逐渐区别出⼀

些⾼门以及寒门,⽽后选拔⼈才、提升官员主要就在⾼门中间,寒门往往没有机会。门第⾼的就出⾼官,有的⼈⽣下来

就有地位。⽽寒门出⾝的⼈即使表现优秀,很突出,却始终进不了⾼层。

门第当然与姓⽒有关,姓王的、姓张的。但是这样的姓⽒很普遍,为了分清楚是哪⾥的家族、哪⾥的门第,必定要与籍

贯联系在⼀起。所以⾼门不是仅仅姓张姓王,或者是某某⼈,⽽要与籍贯合在⼀起,指某地的某姓。如太原王⽒、琅琊

王⽒这些都是⾼门,⼜如陈郡谢⽒、荥阳郑⽒、清河崔⽒,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门。这些⾼门长盛不衰,⽽寒门要想

变成⾼门⼏乎没有可能。

在⾼门中间还有差别,有些门第简直是⾼不可攀。因为这样讲究门第,就形成了⼀种郡望(某⼀个姓⽒最⾼贵的门第

出在哪个地⽅)。⽐如唐朝皇帝的祖籍是陇西,称陇西李⽒,陇西就成为李⽒的郡望。宋朝皇帝赵匡胤祖籍是天⽔,称

天⽔赵⽒,天⽔成为赵⽒的郡望。由于⾼门、寒门注定了⼀个⼈的命运,这很难轻易被改变。所以有些不是⾼门的⼈就

千⽅百计想通过伪造家谱或改变籍贯,达到攀上⾼门、伪装⾼门的⽬的。因为家谱不容易被篡改,要在⾼门的家谱中把

你的名字写上或改成你的名字是不⼤可能的。但改变籍贯就⽐较容易。⽐如王⽒,本来就是个⼤姓,各地都有。如果能

将籍贯改成太原或琅琊,虽然进不了太原王⽒或琅琊王⽒的家谱,以后就有了机会,近⽀攀不上也可以攀远⽀。如果与

⾼门⼤族的籍贯不同,绝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做法⾃然瞒不过官⽅,所以在南朝,朝廷经常专门组织⼈去查有关的户籍记录,称为揭发巧伪,就是揭发这种弄

虚作假的⼿段。

从魏晋到隋唐相当长的⼀段时间内,籍贯与门第是紧密结合的。

因为籍贯就是户籍登记的地⽅,⼜与⼀个家庭、个⼈可以获得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结合在⼀起。⽐如说征收赋役,

有劳役制度的时候服劳役,官员家庭享受免役特权,都是根据户籍登记。

科举制度也与户籍和籍贯有密切关系。科举是有名额的,秀才、举⼈这⼀级是把名额分到各个地⽅,到了进⼠这⼀级才

是择优录取。由于各地的经济⽂化发展⽔平差异很⼤,⽽科举的名额,特别是基层的名额,还要讲究平衡,所以实际上

各个省之间的差异就⾮常的⼤。⽐如江苏,到明清时经济⽂化发达、⼈⼝密集,分摊给江苏的名额不可能太多,所以每

百万⼈的举⼈名额只有云南平均指标的⼗分之⼀,贵州的四分之⼀。

⼜如海峡两岸,福建的漳州、泉州这⼀带录取的名额就⽐较少,但是建府不久的台湾相对来说名额就⽐较多。所以福建

漳州、泉州有⼀些⼈把户籍迁往台湾,⽬的就是⾼考移民,同样的成绩在漳州、泉州考不上,到台湾就有可能考上,并

且完全合法。

也有⼈⾛捷径、打擦边球,就是冒籍,冒⽤对⾃⼰有利的地⽅的户籍。⽐如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是今江苏常州⼈,

常州这个地⽅⼈才多、要求⾼,竞争激烈,名额紧。他正好有叔⽗在北京、天津⼀带经商,虽然没有正式籍贯,可以报

商籍。就像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给有些商⼈、企业家在本地报⼀个户籍。他就投奔叔⽗,因为叔⽗的商籍挂在天津、北

京,他就去那⾥考试,并且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考取了举⼈,接着⼜考上了进⼠,并且在殿试中被皇帝圈定为探花——

全国⾼考第⼆名。如果他在常州,未必考得上举⼈,没有举⼈资格就不能考进⼠。

有些⼈就完全是冒充⼀个籍贯,要是被发现,不但要撤销已考取的功名,⽽且要治罪。所以冒籍考试成功以后,籍贯就

不敢再改回来了。

明朝朱元璋实⾏卫所制度,在卫所⾥登记户籍的军⼈及其家属,都属于军籍,世世代代不能改变。对军籍有种种限制,

有些⼈为了考科举,为了做其他事,就想办法把户⼝挂在民籍,就得冒籍,这当然是违法的,查出来可以治罪。为了核

对有的⼈到底是不是军籍,朝廷还专门派⼈到南京后湖,那⾥储存着明朝每⼗年编⼀次的户籍,称为黄册,去查原始档

案,作为根据。

籍贯看来只是个⼈户籍所在地的记录,但由于不同时期户籍有不同的含⾦量,连接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们往往会选

择不按照实际情况登记籍贯,籍贯也包含了太多的特殊因素和历史故事,这是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必须注意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00:1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2/108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