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公司法最新司法解释三

更新时间:2024-11-06 16:46:36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bigdaddy)

解读公司法最新司法解释三

解读公司法最新司法解释三

导读: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对规范公司设立、出资、股权确认等案

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该解释一一解读。

一、公司法司法解释()对公司设立阶段发起人订立的合同的责

任承担是怎样规定的?

发起人是设立中公司的机关,承担公司筹办事务。在公司设立阶

段发起人对外订立的合同,有的是为了设立公司即为了公司利益,有

的则可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一般来讲,前一类合同中的责任应当

由公司承担,后一类合同中的责任应当由发起人自己承担。但是实践

中,上述合同的相对人往往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该合同是为了实现谁的

利益,也不知道合同最终的利益归属,所以如果按照利益归属标准来

确定合同责任主体,将使合同相对人的利益面临较大风险。为了适当

降低合同相对人的查证义务、加强对相对人利益的保护,公司法司法

解释()总体上按照外观主义标准来确定上述合同责任的承担。

具体来讲:其一,发起人为设立公司以自己名义订立的合同,由

于对相对人而言合同中载明的主体是发起人,所以原则上应当由发起

人承担合同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成立后确认了该合同、或者公

司已实际成为合同主体(即享有合同权利或者履行合同义务),而且合同

相对人也要求公司承担责任,这表明公司愿意成为合同主体且合同相

对人也愿意接受公司作为合同主体,此时由公司承担合同责任符合合

同法的一般原理,故我们规定可以由公司承担合同责任;其二,发起人

在公司设立阶段以设立中公司名义订立合同,由于合同中载明的主体

是设立中的公司,所以原则上应当由成立后的公司承担合同责任。但

是,如果公司有证据证明发起人是为自己利益而签订该合同,且合同

相对人对此明知的,这表明发起人实质上不是以公司作为合同主体、

合同相对人也明知公司不是合同主体,故此时不应由成立后的公司承

担合同责任。所以我们规定公司有证据证明发起人存在上述情形且相

对人非善意时,公司不承担合同责任,此时合同责任仍由发起人承担。

二、非货币财产出资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公司法司法解释()

对其是如何规范的?

公司法许可股东用一定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没有明确规定非货

币财产出资的相关标准及程序。为保障公司资本的充实和维护公司债

权人的利益,公司法司法解释()对非货币财产出资进行了专门规范。

首先,未评估作价的非货币财产由于其实际价值是否与章程所定

价额相符并不明确,在当事人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时,我

们认为此时法院应委托合法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然后将评估所得的

价额与章程所定价额相比较,以确定出资人是否完全履行了出资义务。

这种由法院委托评估的方式既可以便捷地解决纠纷,也可以尽快落实

公司资本是否充实。

其次,设定了非货币财产出资到位与否的司法判断标准,尤其是

对于权属变更需经登记的非货币财产,我们坚持权属变更与财产实际

交付并重的标准。即:该财产已实际交付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

登记的,在诉讼中法院应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间内办理权属变

更手续。在该期间办理完前述手续后,法院才认定其已履行出资义务。

另一方面,出资人对非货币财产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实际交付

公司使用的,解释()规定法院可以判令其向公司实际交付该财产、在

交付前不享有股东权利。这些规定旨在敦促出资人尽快完全履行出资

义务,保证公司资本的确定。同时,对用土地使用权、股权这些较为

常见的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解释()也规定了出资义务履行的认定标准。

再次,我们认为出资人用自己并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进行出资时,

该出资行为的效力不宜一概予以否认。因为无权处分人处分自己不享

有所有权(处分权)的财产时,只要第三人符合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

的条件,其可以构成善意取得,该财产可以终局地为该第三人所有。

而出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处分行为,出资人用非自有财产出资,也属

于无权处分,那么在公司等第三人构成善意的情形下,其也应当适用

善意取得制度。这有利于维持公司资本,从而保障交易相对人的利益。

所以解释()规定以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出资的,出资行为的效力参照

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而对实践中出资人用贪污、挪用等

犯罪所获的货币用于出资的,尤其应防止将出资的财产直接从公司抽

出的做法,此时应当采取将出资财产所形成的股权折价补偿受害人损

失的方式,以保障公司资本之维持、维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所以解释

()明确规定此时法院应当采取拍卖或变卖的方式处置该股权。

三、督促股东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保障公司资本的充实是公司法

司法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解释()具体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达到这

一目的的?

出资义务是股东对公司最基本的义务,股东未尽出资义务既损害

公司利益,也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督促股东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是

本解释()的一个重要任务。前面谈到的我们设定非货币财产出资到位

的判断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促使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总

的说来,在促使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方式上,解释()表现出了以下几

方面的特征:

其一,拓宽了出资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第一,将公司法第九十

四条第一款对股份公司场合中其他发起人的连带出资义务也适用到有

限责任公司场合,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如果未按章程规定缴纳出资的,

发起人股东与该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第二,规定增资过程中股东未尽出

资义务的,违反勤勉义务的董事、高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

由于协助股东抽逃出资行为的非法性更甚于未尽勤勉义务催收资本的

行为,所以我们规定抽逃出资时协助股东抽逃的其他股东、董事、高

管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第四,规定在第三人代垫资金

协助出资人设立公司、双方约定验资成立后出资人抽回资金偿还该第

三人的情形下,在出资人不能补足出资时,该第三人应与出资人承担

连带责任;第五,未尽出资义务的股东转让股权时,知道该未尽出资义

务事由仍受让股权的受让人应当与该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其二,明确并拓宽了请求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主体范围。股东未

尽出资义务时,公司法没有明确谁可以请求股东履行义务,一般认为

公司当然可以请求。本解释()则明确并拓宽了原告的范围。第一,明

确了公司可以提出请求;第二,规定了其他股东可以行使诉权,可以要

求该股东或其他发起人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

或协助人员返还出资;第三,很多情形下也规定了债权人可以提出请求,

要求未尽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

部分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公司发起人与该股东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还可以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同样的责任。

其三,明确了股东未尽出资义务时的责任包括利息责任。即股东

未尽出资义务或抽逃出资时,该笔出资所产生的利息损失也属于股东

等责任人的赔偿范围。另一方面,解释()也明确规定了股东等责任人

对公司、对公司债权人的此种责任是一次性的责任,而不是重复责任,

股东等责任人向公司或债权人已经承担前述责任后,公司或公司其他

债权人不得再次请求其承担同样的责任。这一规定可以解决实践中对

此存在的分歧。

其四,限制了股东在出资民事责任中的抗辩。首先是诉讼时效抗

辩的限制,明确规定股东的出资义务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未尽

出资义务或抽逃出资的股东,不得以该义务已经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

抗辩;其次是身份抗辩的限制,即股东不得以自己仅为名义股东来抗辩

出资义务的履行,即使其为名义股东,我们认为其也应履行出资义务。

四、除了上面谈到的以诉讼的方式促使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外,解

()是否还规定了其他的方式?

股东未尽出资义务,利害关系人可以以诉讼的方式维护相应的利

益。但诉讼毕竟不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本解释()在制定过程中也

充分考虑了这一问题,并在实质上确认了公司的一些更直接的救济方

式。主要体现在:

其一,为保障股份公司资本尽快充实,实质上授予了发起人的另

行募集权。本解释()第六条规定股份公司认股人到期未缴纳出资,经

发起人催缴后逾期仍不缴纳,发起人向他人另行募集该股份的,人民

法院应当认定该募集行为有效。

其二,从司法上认可了公司对未尽出资义务或抽逃出资的股东所

设定的权利限制。我们借鉴了一些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权利限制

制度,明确规定公司通过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对前述股东的利润

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进行相应合理

限制的,人民法院不得否认该限制的效力。

其三,总体上确认了股东资格解除规则、并设定了相应的程序规

范。实践中有的公司虽采取前述手段但股东仍不履行出资义务,为了

保障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我们在股份公司的场合规定了发起人的

另行募集权,相应地,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场合,本解释()规定公司通

过股东会决议解除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资格的,人民

法院不得否定该解除行为的效力。这实际上认可了公司对该股东资格

的解除。由于这种解除股东资格的方式相较于其他救济方式更为严厉,

也更具有终局性,所以我们将其限定在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

全部出资的场合。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部分出资的股东不适

用该种规则。股东资格解除后,由于该股东所认缴的出资依旧处于空

洞状态,为向公司债权人传达更真实的资本信息、保证债权人利益,

此时法院应当向公司释明:要么将资本中该股东未出资部分的“空洞”

数额减下来、即减资,要么将该“空洞”补起来、即由其他股东或者

第三人缴纳,这些是公司后续的义务。

五、公司法司法解释()为什么要专门规制抽逃出资?

抽逃出资是严重侵蚀公司资本的行为,公司法明文禁止股东抽逃

出资。实践中,有的股东采取各种方式从公司取回财产,这些行为往

往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但由于公司法没有明确界定

抽逃出资的形态,也没有明确规定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这使得这些

行为中哪些构成抽逃出资常常难以判断,当然也就更难认定行为人的

民事责任。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法院对股东抽逃出资的认识分歧较

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股东抽逃出资主要采取直接将出资抽回、

虚构合同等债权债务关系将出资抽回、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等方

式,这些行为常常是故意、直接针对公司资本进行的侵害,但又囿于

举证的困难使得其在个案中很难被认定。我们在本解释()中对抽逃出

资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些资本侵蚀行为明确界定

为抽逃出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规定了抽逃出资情形下的民事责任。

由于抽逃出资导致的法律后果与未尽出资义务导致的法律后果基本相

同,所以我们对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作了与未尽出资义务的民事责任

基本相同的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观点认为法院不应推定出资人上述从公司获

得财产的行为必然都是故意、直接地针对“资本”进行侵害,有的可

能是侵害公司“资产”,而侵害公司资产的行为应当通过侵权行为制

度或关联交易制度来解决,与抽逃出资关系不大。这些行为有些不会

对公司资本造成损害,不属于抽逃出资。经反复研究,考虑到实践中

有的出资人在出资后采取各种方式获得公司资产,而目前公司法中并

未建立完善的关联交易制度,且这些行为通常都有损资本的维持,所

以我们目前仍然保留了对抽逃出资的界定和列举。

六、公司法司法解释()除了督促股东依法履行出资义务之外,

在股东权利的保障上是否有相应的规定?

一般认为,股东向公司依法缴纳出资后,就履行了其对公司的义

务。股东也当然应当从公司获得相应的权利,公司应当向股东签发出

资证明书、将股东的名称在相关文件上登记记载等。这些内容实际上

也是公司对股东的义务。实践中,很多公司并未依法履行这些义务,

这既侵害了股东的权益,也会给股权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故我们在解

()中规定,公司未尽上述义务时,股东有权提起诉讼要求公司履行

该义务。

七公司法司法解释()为什么要对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进行规

?对该双方间的利益平衡有怎样的考虑?

商事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公司相关文件中记名的人(名义股东)

真正投资人(实际出资人)相分离的情形并不鲜见,双方有时就股权投资

收益的归属发生争议。我们认为,如果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约定由

名义股东出面行使股权,但由实际出资人享受投资权益时,这属于双

方间的自由约定,根据缔约自由的精神,如无其他违法情形,该约定

应有效,实际出资人可依照合同约定向名义股东主张相关权益。故我

们在解释()作了此种规定。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

二款规定股东名册中的记名,是名义股东(即记名人)用来向公司主张权

利或向公司提出抗辩的身份依据,而不是名义股东对抗实际出资人的

依据,所以名义股东不能据其抗辩实际出资人。同样,公司法第三十

三条第三款虽然规定未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我

们认为在名义股东与实际出资人就股东资格发生争议时,名义股东并

不属于此处的“第三人”,所以名义股东不得以该登记否认实际出资

人的合同权利。

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间,实际出资人的投资权益应当依双方

合同确定并依法保护。但如果实际出资人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

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

记等,此时实际出资人的要求就已经突破了前述双方合同的范围,实

际出资人将从公司外部进入公司内部、成为公司的成员。此种情况下,

参照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我们规定此时应当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

同意。

八、在存在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的情形下,如何保障相关第三

人的利益?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股东姓名或名称未在公司登记机关

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所以第三人凭借对登记内容的信赖,一般

可以合理地相信登记的股东(即名义股东)就是真实的股权人,可以接受

该名义股东对股权的处分,实际出资人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但是

实践中,有的情况下名义股东虽然是登记记载的股东,但第三人明知

该股东不是真实的股权人,股权应归属于实际出资人,在名义股东向

第三人处分股权后如果仍认定该处分行为有效,实际上就助长了第三

人及名义股东的不诚信行为,这是应当避免的。所以我们规定实际出

资人主张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应按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善

意取得制度处理,即登记的内容构成第三人的一般信赖,第三人可以

以登记的内容来主张其不知道股权归属于实际出资人、并进而终局地

取得该股权;但实际出资人可以举证证明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股权

归属于实际出资人。一旦证明,该第三人就不构成善意取得,处分股

权行为的效力就应当被否定,其也就不能终局地取得该股权。

当然,在第三人取得该股权后,实际出资人基于股权形成的利益

就不复存在,其可以要求作出处分行为的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九、股权转让后,未及时办理股权变更登记而形成的名实分离的

情形下,公司法司法解释()是如何保障第三人利益和受让人利益的?

上面谈了因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明确约定而形成的名实分离情

形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问题。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原

股东转让股权后,由于种种原因股权所对应的股东名称未及时在公司

登记机关进行变更,此时原股东又将该股权再次转让。这种情况下,

按照我前面所谈到的,第三人凭借对既有登记内容的信赖,一般可以

合理地相信登记的股东(即原股东)就是真实的股权人,可以接受该股东

对股权的处分,未登记记名的受让股东不能主张处分行为无效。但是,

当确有证据证明第三人在受让股权时明知原股东已不是真实的股权人,

股权权属已归于受让股东,在原股东向该第三人处分股权后如果仍认

定该处分行为有效,同样也会助长第三人及原股东的不诚信行为,这

也是应当避免的。所以我们规定受让股东主张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

应按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第三人知道上述情形,那么第三人可以取得该

股权,受让股东的股权利益也不存在了,其可以要求原股东承担赔偿

责任。而且,受让股东受让股权后之所以未及时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

变更登记,常常是由于公司的管理层(如董事、高管人员)或实际控制人

等未及时代表公司向登记机关申请且提供相应材料而造成,此时,我

们认为该类人员对受让股东的损失也有过错,应当对受让股东承担相

应的赔偿责任。受让股东有过失的,可以减轻上述人员的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3:2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82/106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