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平台间倒卖数据:1.5元买到一条借款人信息

更新时间:2024-11-06 07:49:52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英语图表作文)

现⾦贷平台间倒卖数据:1.5元买到⼀条借款⼈信息

涉及借钱⽤、速贷之家、新浪轻松借等数⼗家平台,分析称现⾦贷条款遗留争议

1029⽇,新京报记者下载安装分期乐APP,该APP弹出提⽰请求对⼿机定位。

新京报记者从数据中介⼿中购买了100条⽤户数据,⽤户涉及借钱⽤、速贷之家等多个平台。

新京报记者从数据中介⼿中购买了100条⽤户数据,⽤户涉及借钱⽤、速贷之家等多个平台。 软件截图

伴随着趣店的上市,主打⼩额短期凭信⽤借钱的⽹络现⾦贷款成为最近⼀段时间的社会焦点,⾼盈利的表象

下,资本纷纷介⼊抢⾷,公众则对其发出有关⾼利贷的质疑。

有关现⾦贷监管的呼声也不绝于⽿,继114⽇央⾏⾏长周⼩川发声,宣布守住不发⽣系统性⾦融风险的底线

后,117⽇,公安部出台意见,重点打击⾮法集资犯罪和涉及互联⽹⾦融、证券期货市场和⾦融机构的突出经济犯罪

活动。三⽇内两部门发声指向⾦融风险。

现⾦贷为何会引发诸多争议?⾼利率之下,借款⼈⼜会在现⾦贷平台⾯临哪些陷阱?从业者的⽣态究竟如何?

从今天起,新京报经济新闻推出《透视现⾦贷》栏⽬,从条款、漏洞、借贷风险等多⽅⾯全⾯剖析现⾦贷,⼒争还原真

实的现⾦贷现状及其所⾯临的灰⾊地带。

117⽇,公安部出台意见,重点打击⾮法集资犯罪和涉及互联⽹⾦融、证券期货市场和⾦融机构的突出经济犯罪活

动。这是三⽇内,第⼆家发声严管⾦融风险的部门。

随着1018⽇趣店正式上市,有关现⾦贷游离于监管之外,如何监管的话题已经被热议了近⼆⼗天。同时,现⾦贷的市

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在暴利的驱使下,资本巨头纷纷⼊局,令现⾦贷平台的混战进⼊⾁搏。在这场战⽃中,⽤户⽆疑是平台争夺的重点。

在新京报记者的调查中,各⼤⽹贷平台的贷款数据以每条0.1元⾄1.5元不等的价格直接出售给需要购买数据的⼈们。此

外,⼀些专门交易数据的⽹上平台也开始出现。

争议出现在现⾦贷APP获取通讯录权限,许多现⾦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条内容为授权第三⽅机构获取客户

信息的条款,有声⾳认为,这给⽹贷⽤户信息泄露乃⾄信息倒卖留下了⼝⼦。

【交易】

⽤户数据0.1元⾄1.5/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户资料在现⾦贷平台与中介、平台与平台之间倒卖已不是秘密。标价则根据数据的新旧程度

⽽定,价格在0.1元⾄1.5/条不等。

116⽇,新京报记者加⼊了⼀个以买卖数据为主要业务的QQ,⾥经常可以看到求购意向⾼贷款数据,或寻贷款

数据,有的来聊的消息。记者随机联系到其中⼀位求购贷款数据的⼈⼠,其表⽰曾经以⼀⽑钱⼀条的价格买到了⾃称

数据库中的信息,但这些数据很烂。⽽当记者询问其购买数据的⽬的时,该⼈⼠表⽰是为了进⾏推⼴

⽤户资料在现⾦贷平台与中介、甚⾄其他现⾦贷平台之间倒卖已经不是秘密了。曾从事过⽹贷公司信贷员职位的张博

(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了快速开展业务,信贷员会中介购买曾经在其他⽹贷平台借过款的客户名单,再联系

这些客户。⽽对于⼀些已经在⾃家平台注册了,却没能成功放款的客户,现⾦贷平台也可以选择将其转⼿卖给其他平

台。

张博告诉记者,根据⽬标⽤户的不同,数据的价值也不同,并没有⼀个通⽤的价格,通常是双⽅议价。对于时间⽐较

久的借款⽤户价格就便宜,⼀⽑⼀条的价格都算贵。⽽对于⼀些没有⽋账和不良记录,借款时间还⽐较近的⽤户,他们

很⼤概率没有被其他家贷款平台骚扰过,属于⼀⼿⽤户数据,推⼴起来更容易,价格也可以卖得更⾼。⽬前现⾦贷平

台为获得⼀名新⽤户所付出的引流成本可能⾼达数⼗元。

1029⽇,新京报记者以购买⽹贷数据为名联系了⼀名贷款中介,其表⽰,可以以1.5元⼀条的价格向记者提供来⾃各

⼤⽹贷平台当天的贷款数据,数据内容包括借款⼈的姓名、电话、⾝份证号、借款⾦额等。

随后,新京报记者经过议价,以1元⼀条的价格向该⼈⼠购买了100条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借钱⽤、速贷之家、新浪轻松

借等⼏⼗家平台,并附有借款⼈在该平台上借款的⼿机号码以及姓名;该中介提供的另⼀条数据中甚⾄还标注有借款⼈

的借款⽤途,如创业贷款学业贷款等。

但他拒绝透露这些数据的来源,只强调各⼤现⾦贷平台的数据都有。在张博看来,这些拥有内部⼀⼿资料的贷款中介

有可能来⾃现⾦贷平台或现⾦贷平台合作⽅。

除了中介个⼈倒卖之外,新京报记者也发现了专门交易数据的⽹上平台。

117⽇,⼀名资深数据贩⼦深红(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建议你从电脑⽹页⾛,到⼤数据平台去,会有⼈给你搞

到。

在深红的指导下,新京报记者到了某家⼤数据交易平台。深红称,这个平台主要是担保交易,所以可以杜绝骗⼦的

出现,⽽且客户⽐较⾼端。具体操作⽅式就是根据你⾃⼰的需求在平台上发布交易信息,此后会有供应商接单,这样

就可以寻求到想要的数据了。

117⽇上午,新京报记者登录了该平台,在该平台的最新需求⼀栏中,记者发现⼀条信息显⽰,有发布者希望购买

借款额度在500元⾄5000元的客户和借款被拒的客户数据,并给出了50001万元的价格。

【催收】

催收⽅挂钩借款⼈通讯录

据业内⼈⼠透露,当借款⼈打开⼀个⽹贷APP时,其个⼈信息和通讯录中的亲友信息就已成为透明状态,这使得不少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接到催收电话的骚扰。

在接连收到多家平台的催收信息后,刘先⽣有些⽆奈,都是同⼀个借款⼈,但⾃⼰与其并不相熟。

来⾃⽤钱宝的⼀则逾期信息显⽰,贷款⼈周倩(化名)借款1400元,已经逾期25天,并提⽰刘先⽣转告周倩,在下午

⼀点必须处理⽋款。

只是⼤学社团的学妹,算得上认识,但并不算熟。刘先⽣表⽰,除了⽤钱宝,发过催款信息的平台还有飞⿏贷、借钱

宝、拍拍贷等平台。

在我告诉他们,我本⼈也联系不上此⼈,⽽且不熟之后,会有⼀段时间没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过后换了催收⼈员,⼜

会重新打。在微博上点名⽤钱宝之后,刘先⽣说,⽤钱宝巧合停⽌了骚扰,但其他的平台还是继续骚扰,迫于⽆奈只

能换⼿机号码

刘先⽣表⽰,也理解对⾃⼰造成骚扰的各个平台,主要责任还是在借款⼈⾝上,但骚扰的频率实在太⾼,早上七⼋点

都有⼈打来。

说是别⼈填了我做紧急联系⼈,隔三差五打电话给我,很烦。在收到魔法现⾦的催债电话后,林华(化名)⽆法抑制

内⼼的反感:别⼈借钱填我号码都不通知我的?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消费⾦融领域的投诉中,莫名收到贷款平台的催收信息占了很⼤⼀部分。⼀位⼩贷公司业务⼈

员介绍,⽤户⼀旦逾期,给通讯录⾥的联系⼈打电话、发短信是基础的催收⼿段。

当你打开⼀个⽹贷APP,你的信息甚⾄你通讯录中亲友的信息就已经变成透明的了。这⼀切都是从⽤户下载APP时点

击同意授权开始的。⼀名现⾦贷平台信贷员说。

击同意授权开始的。⼀名现⾦贷平台信贷员说。

除了⽤户⾃发设置紧急联系⼈,⼀些现⾦贷平台安装成功后,也会主动获取机主通讯录、短信、定位等信息。

1026⽇,新京报记者下载中原消费⾦融APP后,APP中弹出提⽰,请求开启获取设备信息获取设备储存获取

定位信息等权限。⽤钱宝APP会请求读取⼿机短信,魔法现⾦、分期乐则尝试获取⽤户的⼿机定位。部分APP在新京

报记者选择不授权之后即终⽌了APP的安装和使⽤。

⼀位消费⾦融公司的业务⼈员表⽰,在收集了通讯录信息之后,平台往往不会去主动核实联系⼈与借款者的真实关系。

很多时候,联系⼈是没有核实的,为了前期不让客户反感,也是为了保护客户信息,算是⼀种信任,后期我们则会认

定这个⼈是和借款⼈有关系的。⼀位消费⾦融公司的业务⼈员坦⾔。

⾄于接到催收信息后的联系⼈,向平台澄清与借款⼈没关联的做法,在平台眼中获得认可的程度并不⾼,这种说法都

信的话,那就算是亲⽣的兄弟妹、⽗母,也会说不认识了。前述消费⾦融公司业务⼈员称。

他认为,杜绝这种催收现象的⽅法,要么通过贷前电话联系核实,要么在贷前通过其他途径约束贷后履⾏合约。

【条款】

现⾦贷条款遗留争议

争议隐藏在现⾦贷的服务协议条款中。许多现⾦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条内容为授权第三⽅机构获取客户信

的条款,有声⾳认为,这给⽹贷⽤户信息泄露乃⾄信息倒卖留下了⼝⼦。

按照常理,客户的信息资料不能提供给外界。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现⾦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条内容

授权第三⽅机构获取客户信息的条款,有声⾳认为,这给⽹贷⽤户信息泄露留下了⼝⼦。

如爱⼜⽶《现⾦分期服务合同》第2.4条规定,借款⼈同意在第三⽅平台借款过程中,委托并不可撤销地授权爱⼜⽶及/

或第三⽅平台,可以在第三⽅平台公开借款必须的个⼈信息,授权爱⼜⽶及/或第三⽅平台,在第三⽅机构查询保存和使

⽤借款者的个⼈征信信息。

但对于这个第三⽅平台到底是什么,爱⼜⽶在条款中没有明确表述。1029⽇,新京报记者咨询爱⼜⽶客服,得到的

答复是第三⽅平台主要为与平台合作的催收部门

⽹贷之家联合创始⼈⽯鹏峰认为,第三⽅通道有很多,但对于⽤户授权来说,应该明确指明是哪些第三⽅渠道,以及具

体获取哪些信息,如何使⽤,⽽不应该是⼀个泛泛的授权说明。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超强则认为,如果合同中笼统表述信息可以提供给第三⽅或合作⽅、关联⽅也是不合规

的。必须明⽰这个第三⽅到底是什么机构?第三⽅拿到相关个⼈信息有什么⽤途?同样,也必须有如第三⽅拿到信息

会有何风险的明⽰。

⽬前,只有少数平台对第三⽅拿到信息的风险作出了说明,如⽀付宝在隐私权政策中指出,会与第三⽅签订保密协

议,⼀经发现其违反协议约定将会采取有效措施乃⾄终⽌合作。

《合同法》第四⼗条则规定,提供格式条款⼀⽅免除其责任、加重对⽅责任、排除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效。

如果⽤户不知道第三⽅或合作⽅是谁,APP将任何⽤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或合作⽅的表述都是⽆效。⽅超强表⽰,

果这样的表述有效,那就变成了只要APP⽅⾯认为是合作⽅,就可以给任何⼈⽤,我认为这严重侵害了⽤户的权利,不

符合《合同法》规定。

在中国政法⼤学互联⽹⾦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看来,这⼀做法涉嫌违背了相关性最⼩化原则明⽰原则

李爱君称,在《⽹络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原则中都有关于相关性最⼩化原则:即借款⼈下载APP只是为

了借款,平台需要对所有收集的数据、信息与借款有何相关性进⾏说明,并不是平台可以最⼤化、⽆限制地收集借款⼈

个⼈信息。

不过,在业界眼中,这种⽅式属于相对合法渠道

116⽇,某反欺诈技术公司副总裁张元表⽰,能够主动以合同⽂本的⽅式出现,属于相对合法渠道。他们拿你的通讯

录或通话记录的⽬的是两个,⼀是⽤来做评估,⼆是⽤来做催收。特别⽆担保、⽆抵押的现⾦贷是根据通讯录和通话记

录来评估借款⼈的信⽤。但是现在⼤多数现⾦贷公司对通讯录的后⼀个⽬的被放在重点。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现⾦贷公

司的逻辑是,借款⼈你就是拿⾃⼰的隐私来换我的额度。

延伸

数据清洗后售价可达百元

现⾦贷获取的信息或许只是冰⼭⼀⾓,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个⼈信息数据倒卖已成为⾼度分⼯并且颇具技术含量的产

业,甚⾄还包括⼈⼯智能⼿段的应⽤。

⼈⼯智能技术应⽤数据买卖

有业内⼈⼠告诉新京报记者,现⾦贷领域只是个⼈信息数据倒卖的冰⼭⼀⾓,除此之外,倒卖已成为⼀个⾼度分⼯、技

术含量很⾼的产业。⾥⾯的链条已经⾮常丰富和完善。

116⽇,某反欺诈技术公司副总裁张元表⽰,现⾦贷领域获取的⼿机号、通讯录等信息只是⼀个链条的开始,这是⼀

个江湖,基本上是三个环节

⾸先,是个⼈信息的直接获取。如果你的数据不被泄露,他们是没有原材料的,也就不会进⼊交易流程,张元解释

道。

第⼆环节则进⼊了技术含量⽐较⾼的领域。国内某⼤数据公司战略合作与合规总监陈威表⽰,第⼀个环节获得的个⼈姓

名、⾝份证号、⼿机号、电商平台的账号、银⾏卡账号、家庭住址、邮编等等都算是裸数据,个数据包似的出售,值

不了多少钱。但是经历第⼆环节的洗库、撞库、脱库、清洗等(数据⾏业术语)后的数据,精准匹配度就相当⾼了。

有些在此阶段的数据,可以在⼀个项⽬(以⼈名或⾝份证号)内全部出现,完成对⼀个⼈基本信息和⽣活情况的认

定,价格就从⼏⽑⼏分每条,变成了以元为单位。但陈威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数据从业者最想要的数据结果。于是就

出现了第三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的环节。

AI等⼈⼯智能技术在第三个环节中出现。例如,北京西路1320号与北京西路1318号这种地址信息的识别,AI发现⼀个

项⽬中其他数据信息都⼀样,但只有这两个地址不同。AI就会在百度上⾃⼰查1320号与1318号的区别到底在哪?很

有可能这是同⼀栋楼,⽽机器所⾃主完成的就是对各种数据源进⾏印证、匹配。陈威说。

据了解,经过这三个环节完成之后的个⼈信息数据,⾝价倍涨,每条能够以百元甚⾄更⾼价钱出售。

谁的数据最多,谁就最容易泄露

在业内⼈⼠眼中,⽬前从个⼈数据信息的获取途径看,有相对合法获取与彻头彻尾⾮法获取两种。

⽬前,相对合法⾓度收集或获取个⼈信息的公司或机构包括:⼤型互联⽹电商公司、快递物流公司、电信运营商、商业

银⾏,以及公安、海关、教育、税务、社保等系统组成的国家队

某⼤数据公司战略合作与合规总监陈威、某反欺诈技术公司副总裁张元,以及某征信公司副总裁杨毅都认为,这些公司

或机构对个⼈数据信息泄露或倒卖,主观上都不存在动⼒,但在客观上,这些公司或机构,因为⼿中所拥有个⼈信息数

据量级最⼤,成为数据泄露最⼤的出⼝我们讨论个⼈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先就要看什么地⽅会有集中⽽⼤量的

数据。谁拥有的数据最多、也就是最容易泄露的⼀⽅。张元说。

在陈威看来,电商与快递物流渠道,⼤部分被泄露来源是从公司内⿁流出的数据,当然也不排除某些⾼管的个⼈⾏

,陈威接着说,物流、互联⽹电商公司会有各种管理法则或罚则,以及各种监控⼿段,偷盗公司的个⼈⽤户信息后

果很严重。但利润放在眼前,还是会有⼈愿意铤⽽⾛险。

杨毅认为,与公司相⽐,政府部门、银⾏等公共机构通常不会去买卖数据,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的设

杨毅认为,与公司相⽐,政府部门、银⾏等公共机构通常不会去买卖数据,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的设

备⼀般都不是⾃⼰供应、系统也不是⾃⼰开发的。因此会存在后门泄露的隐患。

但是另外⼀⽅⾯,市场是有需要的,像银⾏的CRM系统(数据),⼤家(征信、⼤数据等公司)都想要。好⼀点的做

法是先拿授权,这样就变成了银⾏或三⼤电信运营商合法的代理。陈威曾经有段时间的主要⼯作就是签署各种授权合

同。

此外,⼤额交易数据也成为⼀个通⼝。张元补充道,买房买车,这算是⼤额交易,可以直接推算,具有很强的⾦融属

性和营销价值。所以⼀些开发商或4S店会将这类数据⼊库暗中出卖,造成个⼈信息泄露。

还有⼀些本⾝⾮法获取个⼈信息并实现⾮法⼤量变现的途径,⽐较常见的是在⼿机中植⼊各种病毒、⽊马,通过不法⼿

段,收取个⼈⼿机⾥的ID、钓鱼⽹站等等,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法⾏为。杨毅说。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3:0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943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贷口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