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时间及习俗
【篇一: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知
道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
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
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
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的节日。这里介绍几个最常见的清明节
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
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
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
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
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
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
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
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
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插柳,杨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
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
成阴。
今天大家了解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我们建议,在清明的假日里,
同学们应该抽出时间陪家人一道去先人的墓前祭扫凭吊,去体验一
份思念和感恩的心情。 我们还建议大家在清明节这一天留心观察发
生在街道里、小区里的人的行为,交往,透过生活表象,了解人们
对清明节活动的精神寄托及生活品质,写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
受感想。也可去户外走一走,感受一下春天,放飞一下心情,去体
验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传统民族文化的活力和魅力,让“清明节”活
动成为我们生命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红领巾广
播站就陪大家到这里了,明天见!
【篇二: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
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
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
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
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
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
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
内郊野间人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
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
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
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
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
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
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
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
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
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
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
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
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
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
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
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
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
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
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
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
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
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
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
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
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
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
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
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
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
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
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
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
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
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
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
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篇三:清明节的节日习俗】
2007年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出台,清明、端午、中
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随着这一方案的出台,传统节日这一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引起更多人的关注。2009年的清明节是假
日调整后人们迎来的第二个法定节日,让我们先走进清明节,感受
清明的假日乐趣。
清明节的几种别称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
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
一、“清明”节气
“清明”本为节气名,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
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
“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
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
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
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
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
吃凉的食品。 二、寒食节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据说晋国公子重耳为
了躲避祸害,长期在外流亡,受尽屈辱。原来跟随一道出奔的大臣
陆续都走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
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
子推。后来当他想起时已是不到介子推,原来介子推为了躲避封
赏背着他的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
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
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
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
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
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
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三拜扫
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
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三、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
后改为三月三日。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
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
秽气,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
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
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
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
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
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
四、鬼节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
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
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
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
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
内郊野间人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
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
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
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五、踏青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
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
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
习俗。这时,家家户户置身于户外,伴着和煦的春风,尽情的嘻嘻。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当然,清明节还有“植树节”、“聪明节”、“冥节”、“死人节”的说法,
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
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使这个节日,
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
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
非常特别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
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
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
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
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
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
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
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
赏春。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
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
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
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
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
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
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
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
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
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
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
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
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除以上活动外,清明节的传统游戏还有踢球、斗鸡等。
清明节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
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
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流莺。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7:5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25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