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更新时间:2024-11-03 03:41:24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8日发(作者:李世默ted演讲)

2002-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11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

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事实一)

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

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事实二)

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

等物,价值1万余元。(事实三)

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

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事实四)

陈某逃至外地。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

(事实五)

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

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事实六)

问题:

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

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

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对事实一应认定为信用卡罪。因为以虚明骗领信用卡触犯了妨害信用卡

管理罪,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罪,二者具有手

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从一重罪论处,应认定为信用卡罪。

2.对事实二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因为长时间勒住被害人的脖子,不仅表明其行为是杀

人行为,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3.对事实三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意见:其一,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

盗窃罪;其二,如认为死者不可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4.事实四成立罪(未遂)与罪(未遂)的竞合。因为陈某的行为同时符合

二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陈某对赵某实行威胁,意图索取财物未果,构成

罪(未遂);陈某隐瞒李某死亡的事实,意图骗取财物未果,构成罪(未遂)。由于只有

一个行为,故从一重罪论处。

5.事实五对故意杀人罪与罪或罪成立自首。因为走投无路而投案的,属于

自动投案,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6.事实六不构成立功。因为根据《刑法》规定,陈某提供的犯罪线索虽属实,但是其以

前查办犯罪活动中掌握的,故不构成立功。

2010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 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20095

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

出现金)。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1

同年6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赵某顿生杀意,

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

缚重扔入河中。

628日凌晨,赵某将恐吓信置于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让钱某之妻孙某(某

国有企业出纳)拿20万元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将杀死钱某。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

3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大桥处。赵某

蒙面接收20万元后,声称2小时后孙某即可见到丈夫。

28日下午,钱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鉴定,钱某系溺水死亡)。赵某觉得罪行迟早会败

露,29日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全部犯罪事实,并将的20万元交给公安

人员(公安人员将20万元退还孙某,孙某于83日将17万元还给公司)。公安人员李某

听了赵某的交待后随口说了一句你罪行不轻啊赵某担心被判死刑,逃跑至外地。在被通

缉的过程中,赵某身患重病无钱,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再次如实交待了自己的全部罪

行。

问题:1.赵某将钱某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账户的行为,是什么性质?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将钱某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账户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解析」盗窃罪是指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存款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赵某通过技术

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虽然没有取出现金,但已经使

得该笔钱款脱离了钱某的占有。因此赵某构成盗窃罪。

2.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

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前的故意。

对此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大致为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具体分为:第一

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

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

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

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

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

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我认为应当采取第四种观点,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

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解析」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符

合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其中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一

种犯罪行为,误以为已经发生了预期的结果,为达到另一目的,行为人又实施了另一行为,

而事实上行为人预期的结果是由后一行为所造成的。本题中,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

尸体缚重扔入河中,实际上钱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赵某属于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对于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处理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的第一个行为

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认为成立想象竞合,有人

认为成立数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对于死亡持间接故意,则整

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个行为之时,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

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第三种观点认为,将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

故意视为一个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将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

整体,视为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处理,只要满足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

2

遂。

通常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

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3.赵某向孙某索要20万元的行为是什么性质?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向孙某索要20万元的行为,构成罪与罪的想象竞合,

应择一重罪处罚。

「解析」罪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逼迫其处分财产的

行为。威胁和要挟的手段多种多样,其本质在于以恶害相通告,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进而

处分财产。罪与罪都具有非法他人财物的目的和行为,都采取了一定的要

挟方式迫使对方不得不交出财物,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际了他人。并未被害

人,谎称了被害人而向关心被害人的第三人财物的,成立罪。

本题中,赵某编造事实被害人家属财物,行为具有欺骗被害人家属使其陷入认

识错误的性质,也有胁迫被害人家属使其产生恐惧心理的性质,被害人交付财物也同时基于

两种心理,属于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因此成立罪和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

重罪处罚。

4.赵某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

「参考答案」赵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据《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

条第(一)项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注意这是针对后

来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虽然可以根据司法解释否认赵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

但不能否认后一次自动投案与如实交待成立自首。

5.孙某从公司拿出17万元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为什么?

「参考答案」孙某从公司拿出17万元的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因为其虽然将公款

挪归个人使用,但在三个月内就予以了归还。

「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

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

月未还的行为。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1.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包括犯罪活动),这种

情形原则上不要求挪用公款数额达到较大标准,也不要求挪用时间超过3个月未还;2.挪用

公款进行营利活动,这种挪用行为要求数额较大,但没有挪用时间的要求;典型的如挪用

公款用于注册公司、企业等;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种情形既有数额的要求,也有时间

的要求,即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这里的未还,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

是指案发前未还。

本题中,孙某为某国有企业出纳,其挪用的17万元款项属于公款,但孙某于628

日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83日将17万元还给公司,时间没有超过三个月,

不属于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或者营利活动的情形,因此孙某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2009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甲和乙均缺钱。乙得知甲的丙家是信用社代办点,配有保险柜,认为肯定有

钱,便提议去丙家借钱,并说:如果她不借,也许我们可以偷或者抢她的钱。甲说:

瞎整!乙未再吭声。某晚,甲、乙一起开车前往丙家。乙在车上等,甲进屋向丙借钱,丙

说:家里没钱。甲在丙家吃饭过夜。乙见甲长时间不出来,只好开车回家。甲一觉醒来,

见丙已睡着,便起身试图打开保险柜。丙惊醒大声斥责甲,说道:快住手,不然我报警了!

甲恼怒之下将丙打死,藏尸地窖。

3

甲不知密码打不开保险柜,翻箱倒柜只到了丙的一张储蓄卡及身份证。甲回家后想到

乙会开保险柜,即套问乙开柜方法,但未提及杀丙一事。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交乙保管,

声称系从丙处所借。两天后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开保险柜,发现柜内并无钱款。乙

未与甲商量,通过丙的身份证号码试出储蓄卡密码,到商场刷卡购买了一件价值两万元的皮

衣。

案发后,公安机关认为甲有犯罪嫌疑,即对其实施拘传。甲在派出所乘民警应对突发事

件无人看管之机逃跑。半年后,得知甲行踪的乙告知甲,公安机关正在对甲进行网上通缉,

甲于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问题:

请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种行为和相关事实、情节进行分析,

分别提出处理意见,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关于甲的行为定性

甲在着手盗窃丙的保险柜过程中,因罪行败露而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

得财物,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其杀人行为属于盗窃过程中为抗拒抓捕

而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应当成立抢劫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甲的行为属

于抢劫致人死亡,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应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甲的杀人、抢劫行为,都与乙无关,甲乙之间没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根据《刑法》

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不成立共犯;甲将丙的储蓄卡和身份证给乙,不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

甲两天后回到丙家,打开保险柜试图窃取丙的钱财的行为,属于抢劫罪中取财行为的一部分,

不单独构成盗窃罪。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

有在案发后没有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

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跑再归案的,即便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二、关于乙的行为定性

乙事先的提议甲并未接受,当时没有达成合意,二人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甲的抢劫行为

属于临时起意,系单独犯罪,不能认为乙的行为构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当然就不能

对乙的行为适用《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在甲实施抢劫行为之时,乙已经离开现场,与

甲之间没有共犯关系,乙没有帮助故意,也缺乏帮助行为,不成立帮助犯。

甲套问乙打开保险柜的方法,将丙的储蓄卡、身份证交乙保管时,均未告知乙实情,乙

缺乏传授犯罪方法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乙去商场购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罪。

【主要参考法律规定】《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第六十七条、第一百九十六

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六十九条,《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8年)

(二)

案情:徐某系某市国有黄河商贸公司的经理,顾某系该公司的副经理。2005年,黄河

商贸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公司改制为管理层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徐某、

顾某及其他15名干部职工分别占40%30%、30%股份。在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

门委托某资产评估所对黄河商贸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所指派周某具体参与评估。

在评估时,徐某与顾某明知在公司的应付款账户中有100万元系上一年度为少交利润而虚设

的,经徐某与顾某以及公司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决定予以隐瞒,转入改制后的公司,按

照股份分配给个人。当周某发现了该100万元应付款的问题时,公司领导班子决定以辛苦费

4

的名义,从公司的其他公款中取出1万元送给周某。周某收下该款后,出具了隐瞒该100

万元虚假的应付款的评估报告。随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研究批准了公司的改制方案。

尚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时,徐某等人因被举报而案发。

问题:

1.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还是私分国有资产罪?为什么?

2.徐某与顾某的犯罪数额如何计算?为什么?

3.徐某与顾某的犯罪属于既遂还是未遂?为什么?

4.给周某送的1万元是单位行贿还是个人行贿?为什么?

5.周某的行为是否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明文件罪实行数罪并罚?为

什么?

6.周某是否构成徐某与顾某的共犯?为什么?

答案及解析:

1.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

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题中,

徐某、顾某及其他15位领导所就职的黄河商贸公司系国有企业,因此他们属于国家工作人

员。他们所占的估分为40%30%30%也就是说他们决定将100万元按照股份分配给个

人,实际上就是分配给这17个公司领导,即17人自己决定将钱分给他们17个人,另外他

们的这一决定采用隐瞒的方式,并没有让公司的职工知晓,因而不符合私分国有资产的构成

要件,故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

2.徐某与顾某构成贪污罪的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二

人应对100万负责,而不应仅仅对二人各自所占的份额负责。此外,对周某行贿的1万元,

是从公司公款中取出的,是二人先行贪污,然后行贿的,因此这1万元也应算作徐、顾二人

贪污罪的犯罪数额中,所以徐某与顾某的犯罪数额应为101万元。

3.本问题中,徐某与顾某的犯罪属于既遂还是未遂要分别认定。贪污罪是否既遂,要看

是否已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本题中,因为公司改制尚未完成,所以100万元还没有被二人

非法占有。而用于行贿的1万元,已经从公司公款中支取,构成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因此,

100万元部分是贪污罪未遂,而1万元是贪污罪既遂。

4.单位行贿与个人行贿的区别在于,是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

益。本题中,贿赂周某的原因是让周某帮其隐瞒100万元的应付款问题,以便能够通过公司

改制,由徐某、顾某将该笔金额非法占有,属于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周某送的1

万元是个人行贿。

5.周某的行为不应以提供虚明文件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并罚。

《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

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

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题目的描述,

周某的情形构成提供虚明文件罪一罪,只不过是加重处罚,无需数罪并罚。

6.本题中,周某虽然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其明知徐某和顾某以非法占有国有资

产为目的,而为其提供便利,并且得到1万元的好处费,所以构成贪污罪的共犯。由于他

提供虚明文件的行为同时构成了贪污罪与提供虚明文件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择

一重罪处罚。

5

七、(本题25分)

提示:本题为选答题,请选择其中一问作答。答题时务必在答题纸对应位置上标明

1”问题2”。两问均作答的,仅对书写在前的答案评阅给分。

材料:

案例一:20059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

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S区检

察院以聚众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

案例二:200611月到20075月,ZL县的无业女子方某在网上从事有偿

对象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电脑上查获的聊天记录就有300

人,网上银行汇款记录1000余次,获利2.4万元。对于本案,ZL县检察院以传播淫秽

物品牟利罪起诉,L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方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

处罚金5000元。

关于上述两个网上案,在司法机关处理过程中,对于张某和方某的行为如何定罪

存在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传播淫秽物品罪(张某)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方某);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聚众罪;第三种意见认为不构成犯罪。

问题2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评述上述两个网上案的处理结果

答题要求:

1.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3.不少于500字,不必重复案情。

《刑法》参考条文: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 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

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

没收财产。

※第三百六十四条(第一款) 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

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零一条(第一款) 聚众进行活动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参加的,处五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三百六十七条 本法所称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情的诲淫

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

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包含有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参考范文:

同样,不同结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聊天成为很多市民消遣、交友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一个时髦

玩意侵害了社会善良风俗,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关于否有罪也成了人们讨论

的焦点。笔者认为,在第一个材料中,张某不应定罪;而第二个材料中的方某则应认定

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样的,不一样的结果,其差别的关键在于刑法中一个重要原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内涵丰

6

富,包括要求罪和刑都要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有罪类推,禁止处罚不当罚

的行为等含义。根据这一原则,司法机关定罪和量刑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而不仅仅

是看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材料一种张某的虽然有伤风化,但我国刑法并无规定裸

聊构成犯罪的法律条文,也不属于淫秽信息,不能类推适用,因此不应认定为犯罪。材料二

中的方某的则以牟利为目的,传播照片,完全符合刑法第362条、367条的规定,

应认定为方某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主义在刑法中的直接体现,是法治社会与专制社会中刑法的根本分

野所在。其反对罪刑擅断和刑事类推,不仅对保护社会安宁有重要作用,对保障人权具有更

重大的意义。对于类似的新生事物,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规范网络秩序等其他手段进行

管理,并进一步完善法制。不能一味追求严刑厉法,否则只能得不偿失。

2008·四川)

二、(本题20分)

案情:瓜农王某在自家田地里种了5亩西瓜。因在西瓜成熟季节经常被盗,王某便在全

村喊话:西瓜打了农药(其实没有打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负责,但此后西瓜仍然

被盗。于是,王某果真在西瓜上打了农药,并用注射器将农药注入瓜田中较大的5个西瓜内,

并在西瓜地里插上写有瓜内有毒,请勿食用的白旗。邻村李某路过瓜地,虽然看见了白旗,

但以为是吓唬人的,仍然摘了一大一小两个西瓜,其中大的西瓜是注入了农药的。回家后,

李某先把小的西瓜吃了,然后出门干活。当天,正好家里来了3位客人,李某的妻子赵某见

桌子上放着一个大西瓜,以为是李某买的,就用来招待客人,结果导致2个客人死亡,1

重伤。

问题:

1. 王某的行为构成犯罪还是属于正当防卫?为什么?

2. 李某的行为触犯了哪些罪名?

3. 李某触犯的数个罪名是否构成数罪?为什么?

4. 李某触犯的数个罪名应当如何处理?

5. 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参考答案:

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而不是正当防卫,因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李某的行为分别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李某触犯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不构成数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李某触犯的数个罪名应从一重罪处断,即按照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2007年)

(二)

案情:陈某见熟人赵某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便产生歹意,勾结高某,谎称赵某欠自已10

万元货款未还,请高某协助索要,并承诺要回款项后给高某1万元作为酬谢。高某同意。某

日,陈某和高某以谈生意为名把赵某诱骗到稻香楼宾馆某房间,共同将赵扣押,并由高某对

赵某进行看管。次日,陈某和高某对赵某拳打脚踢,强迫赵某拿钱。赵某迫于无奈给其公司

出纳李某打电话,以谈成一笔生意急需10万元现金为由,让李某将现金送到宾馆附近一公

园交给陈某。陈某指派高某到公园取钱。李某来到约定地点,见来人不认识,就不肯把钱交

给高某。高某威胁李某说:赵某已被我们扣押,不把钱给我,我们就把赵某给杀了。李某

不得已将10万元现金交给高某。高某回到宾馆房间,发现陈某不在,赵某倒在窗前已经断

气。见此情形,高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将陈某抓获归案。事后查明,赵某因

爬窗逃跑被陈某用木棒猛击脑部,致赵某身亡。

7

问题:

1.陈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

2.高某将赵某扣押向其索要10万元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

3.陈某与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4.高某在公园取得李某10万元的行为是否另行构成罪?为什么?

5.陈某对赵某的死亡,应当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6.高某对赵某的死亡后果是否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

7.高某的投案行为是否成立自首与立功?为什么?

答案:

1构成抢劫罪而非罪,因为陈某是直接向赵某索取财物,而非向第三者索取财物。

2、构成非法拘禁罪,因为高某并无的故意,而以为是索要债务。

3、构成共同犯罪。因为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陈某的抢劫罪与高某的非法拘禁罪之间

成立共同犯罪。

4、不另外构成罪,因为高某的行为属于拘禁他人之后,索取债务的行为,缺

乏非法占有的目的。

5、不另定故意杀人罪,因为陈某的故意杀人行为包含在抢劫罪当中。

6、不负刑事责任,因为陈某的杀人行为超出了高某的故意范围。

7、成立自首与重大立功,因为被检举人有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2006年)

案情:甲在20031015日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市。

行驶途中,行人乙拦车要求搭乘,甲同意。甲见乙提包内有巨额现金,遂起意图财。行驶到

某偏僻处时,甲谎称发生故障,请乙下车帮助推车。乙将手提包放在面包车座位上,然后下

车。甲乘机发动面包车欲逃。乙察觉出甲的意图后,紧抓住车门不放,被面包车拖行10

米。甲见乙仍不松手并跟着车跑,便加速疾驶,使乙摔倒在地,造成重伤。乙报警后,公安

机关根据汽车号牌将甲查获。

讯问过程中,虽有乙的指认并查获赃物,但甲拒不交待。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

对甲进行殴打,造成甲轻伤。在这种情况下,甲供述了以上犯罪事实,同时还交待了其在B

市所犯的以下罪行:20036月的一天,甲于某小学放学之际,在校门前拦截了一名一年

级男生,将其骗走,随即带该男生到某个体商店,向商店老板购买价值5000余元的高档烟

酒。在交款时,甲声称未带够钱,将男生留在商店,回去拿钱交款后再将男生带走。商店老

板以为男生是甲的儿子便同意了。甲携带烟酒逃之夭夭。公安机关查明,甲身边确有若干与

甲骗来的烟酒名称相同的烟酒,但未能查到商店老板和男生。

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甲称其认罪口供均系侦查人员丙、丁对他刑讯逼供所致,

推翻了以前所有的有罪供述。经检察人员调查核实,确认了侦查人员丙、丁对甲刑讯逼供的

事实。

问题:

请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上述案例中甲、丙、丁的各种行为及相关

事实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

答案及解析:

1.甲开走他人面包车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即使面包车没有锁,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

该车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而非遗忘物。

《刑法》第264条规定了盗窃罪,该条指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

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8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

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

情节严重的。据此,盗窃罪可以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领较大的公私财

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在本案中,甲见路边一辆面包车没有上锁,即将车开走,前往A

市的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

2.甲对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甲虽然开始打算实施抢夺,但在乙抓住车门不放时,甲加

速行驶的行为已经属于暴力行为,因而不是转化型抢劫,而应直接认定为抢劫罪,而且属于

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刑法》第263条规定了抢劫罪,该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

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

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甲暴力

获取财产的行为构成抢劫,同时暴力行为导致乙重伤,属于结果加重犯。

3.甲对男生的行为构成拐骗儿童罪而不构成拐卖儿童罪。表面上看甲以儿童换取了商

品,但这种行为并非属于出卖儿童,商店老板也没有收买儿童的意思。

《刑法》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据此,拐骗儿童罪,指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其脱离

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刑法第240条指出:拐卖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

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之一的。但甲在将男生留在商店时并无出卖的故意,也

不会造成出卖的后果,只是想骗取老板的信任从而得到高档烟酒,因而是拐骗行为。

4.甲对商店老板的行为构成罪。

《刑法》第266条规定,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捏造事实、隐瞒真相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5.丙、丁对甲的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

《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

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

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

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第3条第(三)项规定,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

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200672日公布

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也对此予以了规定)。在本案

中,丙、丁在讯问甲的过程中,因甲拒不交待。侦查人员丙、丁对此十分气愤,对甲进行殴

打,造成甲轻伤。丙、丁作为司法工作人员,为了逼取口供而对犯罪嫌疑人甲使用肉刑致其

轻伤,符合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刑讯逼供罪。

6.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虽然甲翻供,但对于甲盗窃面包车、抢劫乙的巨额财物的犯罪行为仍可认定,但拐骗儿童罪、

罪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不能成立。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

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

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

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高法刑诉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

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

9

作为定案的根据。《高检刑诉规则》第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

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

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上述规定,确立了我国的非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据此,丙、

丁二人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收集到的犯罪嫌疑人甲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7.因拐骗儿童罪、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

《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

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如上所述,因拐骗儿童罪、

罪不能认定,甲的特别自首也不成立。

2005年)

二、(本题15分)

案情:丁某系某市东郊电器厂(私营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厂长,2003年因厂里资

金紧缺,多次向银行贷款未果。为此,丁某仿照银行存单上的印章模式,伪造了甲银行的储

蓄章和行政章,以及银行工作人员的人名章,伪造了户名分别为黄某和唐某在甲银行存款额

均为50万元的存单两张。随后,丁某约请乙银行办事处(系国有金融机构)副主任朱某吃

饭,并将东郊电器厂欲在乙银行办事处申请存单抵押贷款的打算告诉了朱某,承诺事后必有

重谢。朱某见有利可图,就让丁某第二天到办事处信贷科科长张某办理,并答应向张某打

招呼。次日,丁某来到乙银行办事处。朱某将其介绍给张某,让其多加关照。

张某在审查丁某提交的贷款材料时,对甲银行的两张存单有所怀疑,遂发函给甲银行查

询。此时,丁某通过朱某催促张某,张某遂打电话询问查询事宜。甲银行储蓄科长答应抓紧

办理,但张某未等回函,就为丁某办理了抵押贷款手续,并报朱某审批。后甲银行未就查询

事宜回函。

朱某审批时发现材料有问题,就把丁某来询问。丁某见瞒不过朱某,就将假存单之事

全盘托出,并欺骗朱某说有一笔大生意保证挣钱,贷款将如期归还,并当场给朱某10万元

好处费。朱某见丁某信誓旦旦,便收受了好处费,同意批给丁某100万元贷款。丁某获得贷

款后,以感谢为名送给张某5万元,张某予以收受。丁某将贷款全部投入电器厂经营,结果

亏损殆尽,致使银行贷款不能归还。检察机关将本案起诉至法院。

问题:

简析丁某、朱某和张某涉嫌犯罪行为触犯的罪名,然后根据有关的刑法理论和法律规定

确定三人分别应如何定罪处罚。

答案:1.丁某:伪造企业印章罪,伪造金融凭证罪,金融凭证罪,贷款罪,行

贿罪。其中:1伪造企业印章罪和伪造金融凭证罪之间存在牵连关系,按照从一重罪处断

的原则,应定伪造金融凭证罪;2伪造金融凭证罪与金融凭证罪之间又存在牵连关系,

按照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应以金融凭证罪论处;3金融凭证罪与贷款罪之

间也存在法条竞合关系,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应以金融凭证罪论处。综上,丁某

构成金融凭证罪和行贿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2.朱某:金融凭证罪的共犯和受贿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3.张某: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职罪和受贿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考点:金融凭证相关犯罪

解析:

1.丁某:

1)丁某伪造甲银行的储蓄章和行政章,根据《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触犯

了伪造公司印章罪(司法部公布答案伪造企业印章罪不准确)。中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符合

《公司法》所确认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模式。

2)丁某伪造银行存单,触犯了刑法第177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构成伪造金

10

融票证罪(司法部公布答案中的伪造金融凭证罪有误)

3)丁某利用伪造的印章制作假的银行存单,伪造企业印章罪与伪造金融票证罪之间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牵连犯,应当从一重处理,以伪造金融票证罪一罪处理。

4)司法部答案认为,丁某利用假存单进行贷款担保的行为构成贷款罪和金融凭

证罪之间的法条竞合。首先,法条竞合的一般处理原则是特殊法优于一般法,只有在同

一法律中普通条款的法定刑明显重于特别条款的法定刑,并且法律没有禁止使用普通条款

时,才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在题目中,贷款罪与金融凭证罪之间应该是想象

竞合犯的关系。第二,贷款罪和金融凭证罪都是目的犯,必须有非法占有(不法所

有)的目的,即具有将贷款或者用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骗取的钱财占为己有或者使第三者

不法所有,而没有归还的意图。在题目所给的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朱某在审批贷款时发现

材料有问题,就把丁某来询问。丁某见瞒不过朱某,就将假存单之事全盘托出,并欺骗朱

某说有一笔大生意保证挣钱,贷款将如期归还。只是后来由于经营亏损,才导致无法还款。

丁某在贷款时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非法占有(不法所有)目的。认定为型犯罪显然说服

力不足。如果依据朱某见丁某信誓旦旦,便收受了好处费,同意批给丁某100万元贷款

这一情节,将朱某作为金融凭证罪的共犯的话,那么朱某见丁某信誓旦旦这句话中表

达的朱某对丁某还款诚意的信任就无法理解了。很显然朱某是希望丁某按期还款的。所以丁

某的金融凭证罪不应该成立。朱某也不应该是此罪的共犯。

5丁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朱某10万元好处费,给张某5万元好处费,根据《刑法》

389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

综上,对丁某应该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和行贿罪实行数罪并罚。

2、朱某:

1)收受丁某钱财为丁某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刑法》第358条规定的受贿罪。

2)明知丁某的贷款条件不符,而违法发放并造成重大损失的,符合《刑法》第186

条所规定的违法发放贷款罪。

综上,对朱某应该以受贿罪和违法发放贷款罪实行数罪并罚。

3、张某:

1)张某为了某牟取利益后,收受了自己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符合《刑法》385

条的受贿罪。

2)张某发现作为贷款抵押的存折有异,未等甲银行的调查回函就为丁某办理了抵押

贷款手续,并报朱某审批。张某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严重损失,符合《刑法》

168条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职罪。有观点认为对张某应定违法发放贷

款罪?但是目前将违法发放贷款罪看作是故意犯罪为宜,如果认为此罪是过失犯罪(尤其是

针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后果),那么就会面临故意实施本罪行为如何处理的问题。题目中张

某只是发现存折可疑,并且也打电话询问甲银行,但是甲银行未就查询事宜回函对于违

反规定发放贷款并没有故意,所以不应该按照违法发放贷款罪处理。

综上,对张某应以受贿罪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职罪实行并罚。

评论:如果答案不存在那么大的争议,作为案例题题目本身难度适中。

2004年)

六、(本题25分)

案情:甲男与乙男于20047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

7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

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

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

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

11

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

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

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

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

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

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

答案:

(一)关于甲和乙的行为

1. 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抢劫的共同故意和抢劫的共同行为。甲、乙的抢

劫属于入户抢劫,因为丙的房间属于其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由于乙与甲共谋入户,

甲事实上也实施了入户抢劫行为,所以乙虽没有入户,对乙也应适用入户抢劫的法定刑。

综合本案主客观方面的事实,可以认定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对于从犯乙应当从轻、减

轻或者免除处罚。

2. 甲、乙虽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态不同:

1)甲的抢劫属于犯罪中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甲完全能够达到抢劫既遂,但他

自动放弃了抢劫行为;由于抢劫中止行为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所以,对于甲的抢劫中止,应

当免除处罚。

2)乙的抢劫属于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为甲事实上取得了手表,就认定乙抢劫

既遂,因为该手表并非甲抢劫既遂所得的财物;另一方面,乙并没有自动放弃自己的抢劫行

为,甲的中止行为对于乙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乙,可以

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关于甲的行为

1. 甲逼迫丙脱光衣服并猥亵丙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

2. 甲乘机拿走丙手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拿走手表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

成要件。拿走手表已不属于抢劫罪中的强取财物的行为,因为甲最初虽然有抢劫手表的意思,

但是在丙的恳求下已经放弃这个意图,事实上甲后来取得手表是趁丙穿衣服不注意的情况下

取得,不属于因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压制或足以压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表的情形。

以,不能将取得手表的事实评价在抢劫罪中,而应另认定为盗窃罪。

(三)关于乙的行为

1. 乙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乙客观上为甲盗窃手表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风),但乙并不

明知甲会盗窃财物,所以,乙并不与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2. 基于同样的理由,乙的行为也不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共犯。

3. 乙将手表卖与他人的行为不成立销售赃物罪。销售赃物罪是指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

得的赃物,对于销售自己犯罪所得的赃物的行为并不成立销售赃物罪。乙虽在事实上销售了

甲盗窃所得的财物,但乙是误以为该手表为与甲共谋抢劫所得的财物,并不知道手表是甲单

独犯罪所得的财物,所以,乙没有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故意,不成立销售赃物罪。

2003年)

一、(本题9分)

案情:赵某拖欠张某和郭某6000多元的打工报酬一直不付。张某与郭某商定后,将赵

15岁的女儿甲骗到外地扣留,以迫使赵某支付报酬。在此期间(共21天),张、郭多次

打电话让赵某支付报酬,但赵某仍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张、郭遂决定将甲卖给他人。在张

某外出寻买主期间,郭某奸淫了甲。张某到了买主陈某后,张、郭二人以6000元将甲

卖给了陈某。陈某欲与甲结为夫妇,遭到甲的拒绝。陈某为防甲逃走,便将甲反锁在房间里

12

一月余。陈某后来觉得甲年纪小、太可怜,便放甲返回家乡。陈某到张某要求退回6000

元钱。张某拒绝退还,陈某便于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

问题:请根据上述案情,分析张某、郭某、陈某的刑事责任。

答案:1、张某构成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罪(1分)

2、郭某构成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罪(1分)

3、张某和郭某是非法拘禁罪、拐卖妇女罪的共同犯罪人(1分)。二人均应按非法拘禁

罪和拐卖妇女罪,数罪并罚(1分)

4、郭某和张某拐卖妇女罪应适用不同的法定刑(1分),其中张某按拐卖妇女罪的基础

法定刑量刑,郭某奸淫被拐卖的妇女,法定刑升格(1分)

5陈某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非法拘禁罪和盗窃罪1分)应当数罪并罚1分)

6、陈某所犯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由于他中途自愿将被害人放回家,属犯罪中止,

可以不追究该罪的刑事责任(1分)

解题思路:

1.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的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非法拘禁

罪定罪处罚。郭某和张某为索取打工报酬非法剥夺甲的人身自由的,不能认定为罪,

能认定为非法拘禁罪。

2.张、郭二人将妇女甲(15岁,如果甲的年龄不足14周岁,则构成拐卖儿童罪)出卖,

构成拐卖妇女罪的共犯。其中郭某在拐卖的过程中甲,属于刑法第2403项规定的加

重处罚情节: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按照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处罚,不单独成立罪。

而张某与郭某没有共同的故意,也没有共同的行为,因而不对郭某的行为承担

刑事责任。

3.张、郭的非法拘禁行为和拐卖妇女行为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行为,不存在牵连和吸收的

关系,因而应以非法拘禁罪和拐卖妇女罪实行数罪并罚。

4.陈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陈某为防甲逃走,便将甲反锁在

房间里一月余,构成非法拘禁罪。依据刑法第241条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

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依照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构成

非法拘禁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应对陈某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非法拘禁

罪实行数罪并罚。

5.陈某深夜将张某的一辆价值4000元的摩托车骑走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因为陈某对张

某的摩托车并没有所有权,而是以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对陈某的

盗窃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非法拘禁罪实行数罪并罚。

6.司法部答案陈某所犯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由于他中途自愿将被害人放回家,属

犯罪中止。这个答案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在陈某将甲购买成功时即已

告既遂,已经不存在中止的条件。如果认定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中止,则明显违背了犯

罪中止的时间性,即必须在犯罪行为开始实施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犯罪呈现结局

指的是犯罪已经形成预备形态、未遂形态或既遂形态。犯罪既遂之后的自动恢复原状不能成

立犯罪中止。对于陈某的自愿将甲放回家的行为依照刑法第241条第六款的规定,即收买

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

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而不能适用中止制度。

2002年)

一、(本题10分)

李某长期在甲市行人较多的马路边寻问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证,然后将需要身份证的人的

照片、住址等资料送交何某伪造。何某伪造后,李某再交给购买者。在此期间,李某使用伪

造的身份证办理手机入网手续并使用手机,造成电信资费损失3000余元。为了防止司法人

13

员的抓捕,李某一直将一把三角刮刀藏在内衣口袋中。2001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李某

在马路上寻问行人是否需要身份证时,发现钱某孤身一人行走,便窜至其背后将其背包(内

有价值2000元的财物)夺走后迅速逃跑。钱某大声呼喊抓强盗。适逢民警赵某经过此地,

赵某将李某拦住。此时李某掏出三角刮刀,朝赵某的腰部捅了一刀后逃离,致赵某重伤。甲

市公安机关抓获李某后,与李某居住地乙市公安机关联系,发现李某是因为在乙市使用信用

卡透支1万元后,为逃避银行催收而逃至甲市的。请结合上述案情,分析李某各行为的性质,

并请说明理由。

答案:1李某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2李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手机入网手续

并使用手机,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构成罪。3李某将钱某的背包抢走的行为

属于抢夺行为;后来为抗拒抓捕而将民警赵某捅成重伤的行为构成抢劫罪。4李某在乙市

使用信用卡透支1万元,而且逃避银行催收的行为构成信用卡罪。透支后逃避银行催收,

属于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罪。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伪造居民身份证罪、罪、抢劫罪和信用卡罪。1《刑法》

280条第3款规定了伪造居民身份证罪。本案中,李某提供相关资料,何某伪造身份匪,

再由李某出售;李某虽然没有直接伪造,其故意为直接伪造者何某提供帮助,帮助何某实施

犯罪,李某和何某构成共同犯罪,所以李某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2)本案中,李某以逃

避电话费追收为目的,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办理手机入网手续并使用手机,造成电信资费损失

3000元。李某的这一行为实质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的手段使电话公司同意李

某先使用后付费,最终达到占有应交纳的电话费的目的。根据《关于审理扰乱

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9条的规定,以虚假、冒用的身份

证件办理入网手续并使用移动电话,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

条的规定,以罪定罪处罚。3)本案中,李某虽然在抢夺过程中携带了一把三角刮刀,

但这并不是属于《刑法》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的情况。李某携带了三角刮

刀,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的抓捕,不是为了在抢夺过程中使被害人产生恐惧;李某是把三角

刮刀藏在内衣口袋中,在实施抢夺的过程中也没有展示;因此,李某一开始抢夺钱某背包的

行为的性质属于抢夺。后来,李某为抗拒抓捕而将民警赵某捅成重伤的行为,属于为抗拒抓

捕当场使用暴力,依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已经转化为抢劫罪。4《刑法》第196

条规定了构成该罪的四种法定情形,(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在本案中,李某在乙市使用信用卡透支1

元,而且逃避银行催收的行为,属于《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恶意透支行为,构成信

用卡罪。

二、(本题10分)

2001313日下午,陈某因曾揭发他人违法行为,被两名加害人报复砍伤。陈某逃

跑过程中,两加害人仍不罢休,追赶陈。途中,陈某多次拦车欲乘,均遭出租车司机拒

载。当两加害人即将追上时,适逢一中年妇女丁某骑摩托车(价值9000元)缓速行驶,陈

某当即哀求丁某将自己带走,但也遭拒绝。眼见两加害人已经逼近,情急之下,陈某一手抓

住摩托车,一手将丁某推下摩托车(丁某倒地,但未受伤害),骑车逃走。陈某骑车至安全

地方(离原地约2公里)停歇一会后,才想到摩托车怎么处理。陈某将摩托车尾部工具箱的

锁撬开,发现内有现金3000元和一张未到期的定期存单(面额2万元)陈某顿生贪欲,

2000元现金和存单据为已有,并将摩托车推至山下摔坏。几日后,陈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

在到期之前将存单中的2万元取出。此后逃往外地。试分析陈某上述各行为的性质,并说明

理由。

答案及解析:1陈某将丁某推下摩托车然后骑车逃走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陈某为了

使本人的人身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丁某造成损害,但该损害没有超过必要限

14

度给丁某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2陈某将丁某的3000元现金和存折据为已有,以及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冒领存单里存

款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也有种观点认为构成侵占罪。法律教育网采纳的是前种观点。理由是:

陈某见财起意,产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具备盗窃罪的主观要件;陈某撬开工具箱取材的行

为,具备秘密窃取数额较大财务的客观要件,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因此构成盗窃罪。陈某

夺取摩托车的行为虽然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但是这不排斥他窃取工具箱内财物具有

犯罪的性质。又摩托车虽然在陈某的控制下,但工具箱内的财物认为仍在车主丁某的控制之

下,陈某破封取财,仍具有盗窃的性质而非侵占行为。陈某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冒领存单里

存款的行为,具有的性质。但是鉴于这一行为是其盗窃行为的后续行为,具有牵连性质,

不必作为独立的犯罪定罪处罚。

3)陈某将摩托车故意推下山崖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

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严重情节的行为。题中陈某故意将丁的摩托车推下山崖

致其毁损的因而构成故意毁损财物罪。

15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7:1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25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