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役权制度 立法价值和模式选择
摘要: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关系宿生争论,有以所谓相邻权取
代地役权的,有以地役权取代相邻权者,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在我国 目前 物
权立法紧迫之际必须做出回答。笔者在考察了二者的基本含义和功能的基础
上,指出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基本保障和更高追求上,而且地役权还具有排除或
者改变相部关系适用、满足人们获得对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和稳定化的要求,
具有独立而充分的立法空间和重要立法价值,理应在明确其名称和立法模式的
前提下,在我国未来物权法中加以规定。 关键字 : 地役权
相邻关系 立法空间 立法价值 立法模式 所谓地役权,是指
土地上的权利人(包括土地所有人、地上权人、农地使用权人、典权人乃至土地
的承租人),为了自己使用土地的方便或者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通过约定得以
利用他人土地的一种定限物权。地役权制度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所共采
的一种独立的用益物权制度,而为我国现行法所无。此次起草《物权法》对于
是否规定地役权制度,特别是在地役权与所谓相邻权之间的关系上,有学者曾
主张以相邻权取代地役权的物权立法模式,使得地役权制度的立法价值很有深
人讨论的必要。 为此,笔者将在明确地役权与相邻关系含义的基础
上,对地役权与相邻关系进行比较,由此探讨地役权在未来物权立法过程的生
存空间,并对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立法模式选择做出回答,以期使我国正在进行
的物权立法更加完善。 一、立法空间:地役权制度与相邻关系之比
较 传统民法称地役权,谓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权,故地
役权系在他人土地(供役地)上存有负担,以提高自己土地(需役地)价值之权利
〔1〕。地役权以为需役地的利用方便或提高需役地的利用价值,而利用供役地
为 内容 。所谓“以他人土地供便宜之用为内容”,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含义:(l)
地役权的内容是以需役地和供役地的关系存在为前提,地役权须为需役地自身
利益而设,并非为了带有不同需求的需役地所有权人的利益〔2〕。换言之,土
地上权利人的变更,不 影响 已经设定的地役权的存续,此点恰是传统民法中
地役权与人役权的区别所在。即人役权是为了特定人的利益而设定的,所以人
役权具有很强人身性,不得转让和继承,而地役权则是为特定地的需要而设定
的,所以具有随地而动这样一种很强的从属性;(2)地役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需
役地的利用方便或提高需役地的利用价值的利益。此种利益不仅指 经济 利
益,如通行地役权或取水地役权等,也包括精神丰或情感上的利益,如为需役
地上的视野宽广而设定的眺望地役权、安宁地役权等叫;(3)地役权的具体内容
相当繁多,均由双方当事人基于意思表示达成一致予以约定,而非基于 法律
的明定。只要其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范,不违背公序良俗,即可受到法
律的保护。但不得与其他用益物权制度的内容重复,否则地役权无独立设定的
必要;(4)地役权的内容,在需役地上往往体现为一定积极的行为,如通行或伐
薪地役权等,而在供役地上则体现为不作为的容忍义务,如容忍他人的通行或
不得建筑高楼等。地役权内容的实现一般非以占有为要件,所以地役权不同于
一般物权的排他性而具有相容性;(5)地役权的取得可无偿亦可有偿,完全由当
事人协商确定,由于是法定限度以外的要求,所以大多是有偿的。 相
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一方行使
所有权或使用权时,享有要求另一方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的权利[4]。对于相邻
权,学者亦有谓相邻关系者。如我国 台湾 学者王泽鉴先生称“相邻关系,在
规范内容方面,法律所采之手段 为扩张一方之所有权,限制他方之排
除请求权,课以作为或不作为之义务并设补偿制度,以资平衡。”[5]即使称相
邻权的学者也同时指出,“相邻权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从相邻的不
动产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关系来看,相邻权也可称为相邻关系。”困更有学
者明确指出.“不动产相邻关系,指相邻近的不动产所有人或利用人间,一方所
有人或利用人的支配力与他方所有人或利用人的排他力相互冲突时,为调和其
冲突以谋共同利益,而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着眼于民法为权利法
的本质,相邻关系又称为相邻权。但考虑到相邻关系制度之本旨在于谋求不动
产相邻各方利害关系的衡平调整,故舍弃相邻权称谓而径称相邻关
系。”[6] 据上述各家对相邻关系所下定义加以比较观察,有强调相邻
关系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旨在调和所有权或使用权冲突的权利义务关系,有认
为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扩张或限制,有指出是在一方行使权利时另方须提供必
要便利的权利。措辞虽不尽一致,实质内容却无差异,基本均认为相邻关系是
相邻近的不动产人在行使权利时,因相互之间应当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由法
律直接规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对所有权内容的一种扩张或限制。此外,
笔者更赞同采“相邻关系”一语而舍“相邻权”。 地役权与相邻关
系,作为彼此独立的法律制度,二者各具其内涵,但均以调和不动产利用过程
中权利人冲突为目的,在规范目的与制度构成上有着类同之处,涉及到的内
容,诸如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权利的扩张、限制和容忍,或有所重迭,
或有所交叉,在认识上极易令人滋生歧义和困惑。对二者进行区别 研究 ,不
仅有助于我们认清他们本质,也为地役权立法拓展的了必要的空间。二者的区
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法律性质上,相邻关系不属于一项独立的
民事权利,更非一项独立的物权类型,属于所有权的内容,是基于所有权内容
而产生的效力之扩张和限制;而地役权则是一项独立的权利,是一项独立的用益
物权,属于他物权的范畴。 2.从产生原因上,相邻关系是基于法律的
直接规定;而地役权则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合同产生。正如郑玉波先生所言,相
邻关系是“法律上当然而生的最小限度的利用之调节”川,而地役权则是当事
人双方逾越相邻关系限度而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更高限度的利用之调
节。 3.相邻关系强调不动产相邻,而地役权中需役地和供役地不以相
邻为限。 4.由于相邻关系是对当事人利益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调整,是基于其
所有权内容而生之效力的当然扩张,所以在其行使权利时只要不造成邻人的损
失,通常为无偿;而地役权可以有偿,也可无偿,且大都是有偿的。 5.
从受到损害后的救济请求权上,相邻关系受到侵害后,不能直接以相邻关系为
基础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而应该提起所有权的行使受到妨害之诉;而地役权受到
损害之后,受害人可以直接提起地役权受损害的请求之诉。 二者以上
诸种不同,表明了地役权和相邻关系作用于不同的领域,解决不同的 问题 ,
也表明地役权具有独立的生存空间。至于其地役权生存空间为何,要取决于我
们以下关于地役权制度独特立法价值的讨论。 二、立法理由:地役权制
度引入的独特价值 (一)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基本保障与更高追
求 承接上文所述二者的诸多区分,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区分点在于:一为
法定,一为意定。地役权(意定)是对相邻关系(法定)的一种“度”的突破。相
邻关系的创设旨在使相邻各方存在于不动产之上的权利行使得 以正常化,使物
尽其应有的惯常效用,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基本的 社会 生活,
藉此保证公益的实现。此种情形之下,一方提供便利是另一方所必需的。如袋
地的通行权、汲水权。而地役权设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土地的惯常效
用,而是要在现有惯常效用的基础上,增加自己土地的利益。但这种利益的获
得,即需役地在现有价值基础上增值,得通过在邻人土地上设定负担,要供役
地提供更大更多便利方可实现。这并不意味着供役地不提供这种便利,需役地
权利就不能得到行使,只是不能实现需役地的价值增值而已。例如袋地的 企业
为扩大生产规模而拓宽通行于邻地的车道,本来依照原来的例行通行方式,就
可满足需役地的正常生产要求,但需役地人为获取更大利益,加宽通行于供役
地的车道,供役地因之受累平添负担和损失。此种情况则应由地役权进行调
和。具体而言,当一方不动产权利的行使得依赖于相邻不动产另一方的协力,
否则根本无法利用其不动产,土地也就无从生成其价值,成为废地。为保障最
基本的生产生活,使物尽其应有的效用,减免当事人的交恶争执,创造平和的
社会秩序,由法律吸收平素之习惯规则,并进行合理必要的利益衡量,就相邻
不动产作权利义务关系径行作出直接规定。从而有了相邻关秀制度,该制度的
创设,一方面维持了土地基本的惯件效用,符合公益和整个社会 发展 的需要;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的直接规定,使社会生活中普遍性的类似问题的解决公式
化,节省不必要的代价,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经济的效率,更体现了法律定纷
止争的效用,有利于建设平和的秩序。可以说,相邻关系制度的创设更偏重于
维持一种静态的秩序。 然私法的终极关怀是自由和效率:自由,则应激
发人们的想象力,鼓励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个人在其财产上的利用
空间;效率,则应促进资源财富的最大增长,使物归于能最适于发挥其效用之
人,物尽其用!相邻关系制度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地役权应运而生,顺应并体现
私法自治要求,排除相邻关系对达成私人协议的障碍,开拓当事人自由形成权
利义务的广阔空间。通过设定地役权的约定,己方地产充分增值,邻人也乐得
以闲置的不动产资源从补偿金条款中收益,于人于己,双赢互利,各得其所,
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方之需,另方面充分发挥了地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较相邻关系言,地役权才具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得其需的功
效。 作为一个源自于罗马法的古老制度,地役权规范内容通常为通
行、汲水、眺望,然在当今欧陆若干国家,地役权重获生机,还可用来规范营
业竞争的限制[9],在交易中得到广泛运用,呈勃兴之势,有谓之为地役权的第
二春〔10〕。而此一功能远非相邻关系所能达成。 由此可见,地役权
除规范通行、汲水、眺望等通常内容外,还可用于规范环境保护及营业竞争
等,不能认为其属古老制度就舍而不用,地役权因其具有极大的私法自治度,
从而能极好地适应 现代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诚如苏永钦先生所言“地役权
之内容变化多端,具有多样性,应是土地权利人可大量运用、以增加其土地价
值之一项权利”〔11〕。当事人完全可以基于其自身的实际需要,通过自由的
约定来设定各种各样内容的地役权,来实现对当事人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调整。
而这一点是作为法定权利效力的相邻关系所无法容纳的。 形象地说,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之间,是吃得饱和吃得好的关系。相邻关系乃是基于所有权
价值实现而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最低限度的要求,否则无以维持其所有权
的本质,是吃得饱的问题。而当事人超出这些最低限度基本要求之外的更高要
求,就是这些法定的相邻关系所无法提供的了。要想吃得好,还要借助于地役
权,通过当事人的自由约定,充分满足当事人所希望的各种各样的要求。
① (二)地役权的设定可排除或改变相邻关系的适用 《德国民
法典》第1018条规定了地役权的含义,即“一块土地为了另一块土地的现时所
有权人的利益,可以此种方式设定负担,使该所有权人可以在个别关系中使用
该土地,或者使在该土地上不得实施某种行为,或者排除由供役地的所有权对
需役地所产生的权利”,由此可知,在德国,当事人可以设定的地役权排除相
邻关系的适用。 我国学者也认为,“民法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旨在规
范相邻土地所有人间利害冲突,虽涉及公益,多属间接,应容留当事人私法自
治空间,自行调节其权利义务关系,较诸将其权利义务关系强行化,更能充分
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用,以促进物尽其用的社会整体利益。”〔12〕因此,相邻
关系的权利义务应当允许通过设定地役权而排除或改变。例如,依相邻关系设
置屋檐使雨水注人邻地固然不可,但并不排除当事人通过意思表示一致,设定
排雨水于相邻不动产的地役权。梁慧星教授主编的《 中国 物权法草案建议
稿》第117条虽然规定,“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不得设置屋檐、工作物或
其他设备,使雨水或其他液体直注于相邻的不动产”,但本条规定旨在维持相
邻人之间的和平生活秩序,避免争执,减少当事人的交易成本,进而维护社会
的有序与资源效率。既然当事人愿以地役权的设定来解决可能产生的纠
纷,这既达到了维护平和秩序的立法目的,又最大地满足了当事人对物的利用
效用;那么,就没有禁止的理由与必要了。 (三)地役权的优越性:土地利
用方式的横向比较获得对土地的利用可有如下多种实现方式: 其一,取
得土地的使用权但土地出让金价格高昂,并非人人负担得起,同时还要受到法
律法规、城市规划等多种法律、 政治 因素的影响,风险大,成本高,且有时
候需要利用或排除他人利用的可能只是该土地的一部分,因此,取得土地的使
用权也许是一种过大的投资。 其二,设定债的关系为使相邻不动产为
己不动产提供便宜,可以通过设定债的关系达到目的。但债的关系具有相对
性,只能拘束当事人,一旦邻地产权易手或被强制执行,该约定无法对抗受让
方,风险仍不能排除。而地役权一经登记即具有长期的确定性,可以免受因需
役地上所有权关系变更而产生的影响〔”〕。 其三,设定地役权地役
权是以他人土地承受一定负担来提高自己土地利用价值的一种物权。只有设定
地役权,才可以在有限的成本下达到排除风险、提升效率的目的。首先,地役
权的设定有助于以“物权性”稳固相邻不动产的利用关系,排除风险。其次,
地役权人通常需支付一定的报酬给供役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从经济 分析 的角
度来看,双方既能就报酬达成协议,即表示这种利用或排除利用对需役土地创
造的价值,高于供役土地减少的价值(前者高于报酬而后者低于报酬才可能达成
交易),而且对整体社会而言也会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借助
登记制度创设内容不相冲突的多个地役权,使物发挥最大效用。 综
上,在调节不动产之间的关系上,地役权与相邻关系以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早已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因此在立法中不能以其中一个的存在来作为反对另一
个的引人的理由。相邻关系直接为相邻不动产之间的关系设定了法定标准,主
要体现在法律明确规定相邻关系的形式,如《民法通则》列举式立法。相邻关
系的立法不能全面调整实际生活中多种多样的不动产之间利用的形式,不利于
土地实际价值的最大发挥,且法律的硬性规定也抑制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
符合私法自治的趣旨。因此,需要允许当事人设立地役权的方式利用合同安排
其关于不动产的提供便利的问题,从而弥补相邻关系在调整不动产之间关系上
的不足。在学术界,2000年梁慧星教授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与
2001年王利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都将地役权制度纳
人到了立法体系中。因而,在我国物权法立法中,应引入地役权制度,更好地
调整不动产之间的利用问题,充分满足当事人的不同利益需求。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5:1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24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