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指点江山(O.10)
谁来解开“公务员殴父”的道德困局
上周,湖南郴州籍深圳“殴父”公务员廖天野跪在了父母面前,
指责他是不孝之子的舆论终于欣慰。同一天,由伦理学研究工作者组
成的学术性团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委员会,也意外地将自己推上
舆论的风口浪尖:当日在北京盛大启动的、旨在倡导道德倡导感恩的
“孝子工程”,没有赢得一片叫好声,“”、“借道德之名敛财”
的指责充斥网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廖天野事件”以及
此前的“小悦悦事件”等,让人们似乎走进了一个巨大的道德困局。
这个困局谁来解,怎么解?这是个很复杂的命题,但值得探讨。
“公务员殴父”背后有难言之隐?
10月24日,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公务员廖天野,因积存
的婆媳矛盾等,暴打父亲、辱骂母亲,后被媒体曝光,廖天野不知所
踪。在这个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里,廖天野的成长轨迹是很多
乡镇青年的轨迹。
在廖天野的家乡湖南郴州农村,孩子们从小被教导:专心读书考
上大学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从社会底层上升到中层的唯一途
径。记者走访过不少郴州市的乡镇,那儿的老百姓朴实而又现实,他
们埋头赚钱只为两件事情:供小孩读大学和盖新房子。每年高考之后,
无论是乡镇还是县城,有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总是以放鞭炮、摆酒宴
来庆祝。
廖天野原本被家人取名“廖爱学”。这个名字从某种程度上寄托
着父母对他的期望。1999年,廖爱学第一次高考失利,复读时自己
改名为“廖天野”,意为自己的世界像天空和原野一样广阔。为了实
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廖天野的亲人们举全家之力来支持帮助他。2000
年廖天野考上天津财经大学,后又被保送读研。有媒体报道说,“廖
天野的大学学费,也是他廖爱丽出去打工赚的。”随后,廖天野
毕业,考取律师资格证,进入知名企业工作,通过考试成为深圳公务
员。历经寒窗苦读和社会打拼十几年,终于实现了农家孩子“鲤鱼跳
农门”的愿望,在现代大都市安下家、立下足。
父母和家乡人都相当肯定,这个孩子,曾经是他们的骄傲。
但是,面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面对各种现实的压力,廖天野内
心深处的焦虑在聚集: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高,在高消费的城市里,
结婚、买房、养孩子都必须依靠自己。在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带孩子,
还面对着患有产后抑郁症的妻子的情况下,廖天野将积聚多日的压力
以暴力的形式宣泄出来。而对象居然是从郴州老家来帮忙带孩子的父
母。
舆论哗然。这糟糕的宣泄立刻成了一个社会事件。当人们还沉浸
在对“小悦悦事件”的痛苦反思中时,“廖天野事件”又再次拷问着
这个社会的道德神经。在调查中,70%以上的人认为公务员廖天野“殴
父”让人感到“社会道德滑坡”。
但来自廖天野家乡的网友“不吃鱼的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
说,他是以非常复杂的情绪看待廖天野事件的。“这个顶着‘公务员’
和‘高知分子’光环的青年人,这个从湖南农村一步一步走到大都市
的‘凤凰男’,内心深处的巨大酸楚和痛苦却不能为人所道。那些躺
在蜜罐里长大,一切都顺理成章拥有的富二代、官二代或许体会不到
这种情绪。”
11月4日,湖南师大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其实,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廖天野一个人。“当一个社会不能给人提供
一个从容的生活环境,当整个社会过多地重视经济建设成就而忽略伦
理规范时,身处社会转型期间的每个人都该深深地反思:我们到底该
怎么做?”这位哲学系老师说。
孝子也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吗?
“在我们时代的这种价值偏向性选择中,经济中心与人文边缘几
乎是同时发生并与时俱进的。而在当今的人文边缘化过程中,伦理学
及其所关注的道德生活世界大概是最受挤压、最受轻视的了。”这是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先生在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感
叹。
几乎与“廖天野下跪向父母道歉”的同时,万先生所在的中国伦
理学会也成为舆论焦点。这个“成立于1980年,由伦理学专业工作
者以及有志于道德建设事业的社会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社
会组织”,此前并未料想会以此种方式为天下人所知。
11月1日前后,新华网、新浪、《新京报》等北京主流媒体,都
刊发了一条篇幅并不太长的消息: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委员会10
月30日在北京启动了一项旨在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工程,该工程
将在五年内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更多孩子树立榜样。在这条新闻
里,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透露了活动的初衷:当前青少年教育
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该工程将倡导家庭参与,通
过礼仪、行为培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养成孝行。记者通
过主办方的发现,该活动的启动仪式非常隆重,不仅请来了央视
名嘴主持,还有许多重量级嘉宾到场支持。
这项旨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活动却引起了巨大争议,网民们
尖锐的批评将孝子工程推向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五年培养百万孝
子,孝子也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吗?笑话!”“原来孩子也可以流水线作
业培养啊!”网络上对这项“工程”,几乎是一边倒式的激烈批评,甚
至网民质疑,有人在借道德的名义敛财。
11月2日,湖南师大从事家庭伦理研究的李桂梅老师对记者说:
“孝确实是道德的最基本底线,而且目前在这一方面确实存在教育缺
失。该学会出发点是好,但道德能否像培养智力那样培养值得探讨!”
11月4日,记者拨通了活动主办方的办公室电话。虽然工作人
员否定该“孝子工程”目前遭受了很大压力,但对记者的来电,他们
已经持相当谨慎的态度。截止到本报截稿时间,记者向该会邮箱发送
的采访问题并未得到回应。而记者以家长身份拨通该工程的全国统一
获悉,目前该活动暂时只肯接受网络报名,并且“暂时不收
费”。
在“廖天野事件”风波未平的情况下,在家庭伦理牵动着每个人
的情况下,为什么对于“孝子工程”,网民丝毫不买账?北师大研究
生伍颖俊的说法可能具有代表性:“之前各种名目出现的‘工程’伤
害了民众,现在大家一听说又是工程,就像个刺猬一样,全身的刺就
都竖起来了。我们害怕这又是一个数百人集体给父母洗脚、老师给学
生布置孝心之类的孝顺秀!”
平凡的善举撑起道德蓝天
唾弃冷漠,也拒绝拿道德作秀,这是目前众多网友对待当前几个
和道德有关的新闻事件的鲜明态度。当18名路人深深的内疚无法让
小悦悦的生命之花重开;当廖天野情绪复杂的下跪无法让我们心底的
悲伤完全愈合;当活婴当死婴的新闻再次击中我们脆弱的神经,人们
不禁要问,道德困局究竟谁来解?
在媒体做编辑的小易最近也被一种明显的新闻情绪主宰:“看见
那些有关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受到挑战,心里就特别愤怒。而看见那些
好人好事的新闻,就特别容易感动。”市民谭小11月4日路过长沙
五一大道天桥,“见到一位穿着时尚的姑娘往匍匐在地上的老乞丐碗
里放钞票,突然就觉得这个举动很具有美学意义。”
这种情绪在全国各大媒体的版面上弥漫。比如,长沙读者发现,
一位七旬老人摔倒被小伙子胡峰扶起并垫付医药费的新闻,连续几天
以“谁说老人摔倒没人扶”为主题登上了市委机关报《长沙晚报》的
重要版面。而全国的主流都市报,也纷纷以“平凡的善心”为主题开
设栏目。人们通过微博、博客积极与这些媒体互动:“我们绝对不会
相信,我们的心底已经干涸没有爱。”网友“默默”说。“冲破道德迷
雾,不仅看别人,看社会,更看我们自己。”“小鱼儿”说。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学院
来为你撑腰!”走红的“校长撑腰体”之后被种种版本演绎,比如,
“你是长沙人,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 他要是讹你,长沙律师免费来
服务,律师援助团为救人被诬者撑腰”。最给力的是被演绎成“中国
撑腰体”: “你是中国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要去扶。他(她)要是
讹你,中国法律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中国道德良知公益
基金会替你赔偿!”
宋庆龄雕像背后的利益博弈
一组“宋庆龄石材雕像”的图片在网上热传。该座宋庆龄雕像高达
24.15米,有8层楼那么高,仅头部整体雕像就有9米,基座占地800
多平方米,将设计成一个会议厅,建造完工后可容纳600多人参加会
议。该雕像是在今年7月份的广东完工后拆解,随后运往郑州组装,
预计本月底全部完工。(南方日报)
宋庆龄雕像引发网友关注。网友九十六小时率先发微博道:昨天是宋
庆龄今天成黄河女儿了?也有网友认为浪费金钱、浪费资源。宋庆龄
雕像落地郑州,首先与郑州的人文环境格格不入,衬托不出这座城市
的含义。其次是这座雕塑的工程,投入与消耗的对比。
郑州GDP排不上全国前十位,城市的庞大雕塑而言,全国屈指可数。
宋庆龄雕塑高度二十多米,它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雕像高达106米,
超过美国自由女神高度。离郑州几百里外的老子雕像更是紫铜贴金打
造,高28米,重60吨。
黄帝故里历史悠久,政府扩建自有它的道理,一方面促进旅游业,带
动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为炎黄子孙增添荣誉感。宋庆龄虽是位伟大的
女性,国人心中有较高的威望,但宋庆龄雕像作为“外来户”落户郑
州,擅自建成二十多米高度,若寻郑州史上的足迹,如此不沾边的
雕塑,到底能代表郑州市什么?不过,说法很快得到河南宋基会的反
驳,说雕像不是宋庆龄,是“黄河女儿”。
确实,黄河比喻母亲河。宋庆龄一生献身革命,鞠躬尽瘁,有国母之
称的她比喻“黄河女儿”咱能理解,也理解主办方的用心良苦。但是,
象征意义的物体能不能缩减它的成本?特别郑州这样的城市利用外
来移植,比拟重要影响人物与本地某种历史人文牵连,这种做法完全
不顾全体市民的话语权。愚以为,倒不如也把孙中山雕像建立起来,
比作“黄河的女婿”显得更完美得体。
这年头缺少真正的人文景观,即便有的人文景观也被夸大其实。为了
制造人文精神,历史名人睡过的床,蹲过得茅厕也都加以利用起来,
大动土木,耗费公共财政,只为博得世人认可。
建造宋庆龄雕像背后,一连串的思考:建造雕像的土地占用了多少
亩?它为什么不属违章建筑?是否经过了政府批复?主办方与承包
商达成的关系。工程款项属于善款还是财政款?花费多少等等。
现在的城市不缺人文环境,缺的是人文精神。郑州建造与本土无关的
宋庆龄雕塑,博用象征手段和拟人手段,然后被活着的人代表。不难
发现,二十多米高的雕塑,它会不会是机会主义者的伪善?还是盖着
人文善举下的利益博弈?
小议“起跑线上”
在中国基础教育链条上,有一句口号异常响亮:“不要让孩子输在起
跑线上。”于是,许多孩子及其家长,都在起跑线上憋足劲拼速度、
抢先机。由之带来一串教育怪象:择校热,争上重点名校,哪怕上幼
儿园,也得上名牌,不惜一掷万金;幼教小学化,给呀呀学语的娃娃
识字数数,学ABC,灌输知识,以求高人一头;辅导班、训练班和各
竞赛多如牛毛,以便让孩子赢得升学加分,等等。结果怎样?孩子
课业沉重,苦不堪言,家长经济负担骤升,压力和焦虑增大。那条无
形的起跑线上的竞争,叫中国的孩子及其家长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
累!
诚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明的,起跑线说,其实是个似是而非的、忽悠
人的伪命题。人生的成长、成功之途,十分漫长。如果将之比作田径
运动,那么它就不是百米短跑或110跨栏,而是一场马拉松。所以,
起跑线上的或快或慢,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输赢。关键在途中跑和最后
冲刺的能力。这样看来,起跑线上的输赢没有多大意义。中国的孩子
及其家长在起跑线上费心思、花气力,反变作瞎子点灯式的“杯具”。
起跑线上的大投入、大比拼,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教育,赢足了脸
面。举凡世界性的中小学生知识竞赛,我们都屡屡披金挂银,成绩显
赫。然而,恰如古语所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据中新网披露,教
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的一项调查报告称,“在全球21个受
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
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近期媒体揭载的一则消息说,中国的科研论
文数量列世界第一,但以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排序,则中国排在百名之
外。这表明,中国的教育、科技实力,相当落后。赢在起跑线上的中
国孩子,待到成年,当了硕士、博士或教授、研究员,却成绩寥寥,
在终点线上输了。个中缘由,当然不止起跑线一端;但套用一位美国
人对朝鲜战争的评述,来形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
育颇为贴切。这便是: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
象进行了一场错误的竞争。
这样批评起跑线,并不是否定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起跑”作用。
而中国的教育,在起跑线上确实有问题,让我们的孩子起跑时就逊人
一筹。输在起跑线上的地方,或有两处——
起跑线的不平等。广州市招办在今年的中小学招生考试意见中规定,
海归人员子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国内高层次人才子女,可加十
分投档录取。这不等于是在“拼爹拼妈”么?不是对公民子女平等享
受教育权利的侵害么?对多数公民子女而言,保送、加分政策的存在,
不就使之输在了起跑线上么?
起跑线上又有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现代快报》记者对南京市小
学的调查报道说,一所小学的某班共36个孩子,当上班长、班委、
小组长、课代表等“官”的,有近30位。另一所小学的一个班,仅
28人,各“官位”几近每人摊顶“官帽”。管讲台、电灯,收拾课
桌、擦教室门、收抹布,都设置了“台长”、“电长”、“桌长”、“门长”、
“抹布长”之类“官位”。该小学跨入了“全民皆官”时代!有位叫
朵朵的小女生宣称,“我就是想当班长,官位高,可以管全班的人”。
她还用送毛绒玩具、家庭聚会等手段“拉选票”。一位学生家长坦言,
他家的孩子一心要做“大官”、在班里当“老大”,“他觉得如果有这
种特权会非常开心”。瞧一瞧,中国的孩子差不多个个是“官”,都在
追求做有特权的“大官”。发生在起跑线上的“官位”竞争,对孩子
的成长、成人,毒害何其深!这固然是成人世界权力至上、唯官为尊
的熏染,但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长大后真做了官又会怎样?起
跑线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贻害无穷。这才是真真切切的让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心灵、人格与现代公民的素质相悖,确为中国
教育的最大失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国人许久。可是,倘把基础教
育、学前教育比作起跑线,则我们的孩子倒真“输在起跑线上”了。
教育价值观的谬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让
中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输得不轻!而转输为赢的契机,就在中国教育,
特别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的真变革,以与国际通行的现代教育理念、
体制、机制的接轨上。
上海中学女生集体是谁的悲哀?
在校园里,她们是稚气未脱的女中学生;走进连锁酒店,她们却变了
一副面孔,成为卖。近日,闸北区检察院对闸北警方破获的这起
未成年女性参与和介绍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该案涉案人员
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
当一个社会不良风气开始蔓延后,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包括置身于象
牙塔中学习的孩子们。而这些不良风气一旦渗透到孩子们身上,也证
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上海中学女生集体,在
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不能不
引起我们的深思!
究其原因,首先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在应试教育下,我们重视
的是分数轻视的是德育。进而,忽略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忽略孩子们
的内心感受和需求。这些中学女生由最初的好奇到最终的沦落,其中
没有人关心过,也没有人阻止过。假如有学校或家庭的干预,她们就
不可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更不会不懂得什么叫尊严和珍惜。
然而在应试教育下,这一切都被掩盖了。考试分数,成为了压倒一切
的力量所在。当考试分数压倒一切,德育只能靠后。既然应试教育是
以考试论英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应该有的“歧视”。在上海中学
女生案中,据说大部分是“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的学
生。相比普通中学的学生,这三类学校的学生,似乎就是“矮人一等”
的,似乎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也意味着她们是所谓的“差生”了。
社会的歧视,人们对这类学生的漠不关心,对她们直接造成了人为的
伤害。这种伤害,无法从她们心灵深处抹去。这种伤害的程度,要远
远高过其他的伤害。被人歧视的感觉,对于当事人而言不仅是侮辱和
冷漠,更是让其从此丧失信心贬低了自己。也就使得她们更加无所顾
忌,一错再错的走上沦落之路。因为缺少关心,因为备受歧视,这
孩子的沦落就成了可能。
特别是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和淡漠情感时,她们也就难以避免
沦落的悲剧命运。歧视让她们看轻自己,物质的诱惑又让她们从内心
深处想改变自己,而她们想改变自己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获得别人的
认可和重视。当她们在学习成绩上无法取胜后,她们就另途径。而
在人们追随物质的脚步下,她们自然会想以获取金钱来维护自己可怜
的自尊。哪怕她们毕业了,她们也会在歧视和诱惑的双层作用下,做
出自甘堕落的事情。
正如一棵树木的成长,没有阳光、雨水,没有外界力量的呵呼,它就
有可能长歪了,甚至憔悴的死去。每一棵树木都会成为有用之材,每
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其堕落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孩子本
身,恰恰是给予其培养的土壤和环境。如果没有人为的歧视,如果我
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果我们的社会风气不过于功利,也就
不可能发生上海中学女生的事件。
哭也要哭出经典
看了一期鲁豫有约,屏幕上,一名女星在和主持人相互促膝,
侃侃而谈。不经意间,话题由演技谈到哭场,女星讲了这样一个细节:
在片场,我一通痛哭流涕、地动山摇之后,那种投入与震撼,几乎令
片场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了。而琼瑶阿姨则像审视陌生人一样,面无
表情地盯着我,大约10秒钟后,仅仅无关痛痒的问了我一句,你还
能哭的再难看一些吗?也许,像那个女星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根本无
法知道琼瑶此话的褒贬。
接下来的访谈,才慢慢知道。原来,在那部古装戏的现场,身
为制片人的琼瑶是说该女星哭的表情不够经典和精致。单单是那一出
哭戏,整整补拍了10次。哭也要哭出经典和精致?看着鲁豫不解的
表情,我也深有同感。相信,看到那期节目的人,彼时,都有着同样
的困惑。
作为备受全世界华人瞩目的知名女作家,琼瑶著有六十多部脍
炙人口的小说,每一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且无不荡
气回肠,精彩绝伦,可以说,赚尽了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她的每一
部小说都是极其严谨,无论是时代背景和历史人物,无不从大量的史
料文档中一一查实,力求真实的还原历史。即使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和
每一个字词的斟酌,琼瑶也无不亲力亲为。以至于台湾某学者在编撰
历史教科书的时候,也大量参考了琼瑶剧作中的情节。
每一部影片的拍摄,琼瑶无不亲临现场,亲自挑选剧中的男女演
员,圈画出片中人物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并且要求所有演员对台词
都都做到熟记于心。哪怕说得再拗口、再肉麻,都要严格按照琼瑶的
剧本一字不落地说出来,甚至包括“哼”、“啊”之类的感叹词,更不
允许有丝毫的临场自我发挥。为了选择一个完美的场景,剧组往往要
驱车几个小时。即便是片中最不起眼的众演员,仅仅是那一两秒的
镜头,琼瑶也要严格筛选。用琼瑶的话说,众演员不是行尸走肉,
任何一个影视作品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一两秒钟拼凑而成的。也正因
为此,在琼瑶的剧作中,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做到唯美且令人赏心
悦目,给人以最美的享受并且令人无可挑剔。
刘威葳在回顾首次同琼瑶、同港台导演合作的感受时,曾这样
感慨:“琼瑶对剧本要求严格,基本上一个字都不能乱改!琼瑶有时
不像艺术家,倒像一位工程师!”
当下,很多古装戏常常出现一些滑稽穿帮的镜头:不是可口可乐无端
地穿越到清朝,就是在明朝的房顶出现太阳能,或者在某极古老房间
的挂壁,上赫然出现一台极具现代化特的空调,令观众啼笑皆非。
而在琼瑶的影视剧中,你绝对不会看到这样的镜头。
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即使哭也要哭出经典和精致。相信,这是琼瑶的
每一部作品都能催人泪下,堪称经典,并且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用永远
烙印的主要原因。
九十二年的诚信赔偿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而结束。
一年后,英、法、美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签订《凡
尔赛和约》,和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便是对战争的发起者——德国
提出战争赔偿要求。
为此,会议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德国的赔偿,并确定了德国
向各协约国赔款的比例。在没有确定赔偿数额时,德国同意每月向战
胜国供应200万吨煤作为赔偿实物。为了明确赔偿的具体数额,1921
年4月,战胜国重开赔偿会议,确定德国应付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
金马克(相当于4.7万吨黄金),在66年之内还清,从1921年5月
1日起,德国每年必须支付20亿金马克。德国接受了这个赔偿数额,
但巨额的赔偿却导致了国内经济和财政的严重危机,这使赔偿的继续
履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一些国家认为,德国会赖帐不还。但接
下来的事实是,尽管国家的经济境况困窘不堪,德国人还是选择了勒
紧腰带还债,从1919年到1932年间,这个国家支付了大约360亿金
马克的赔偿。
这种赔付,只在二战的特殊时期被纳粹中断,而二战刚一结束,重新
组建起来的德国政府,继续承担起从前未竟的责任。刚刚经历二战的
德国,已是疮痍满目,还债能力已经很弱了,但是在1953年的伦敦
协议上,联邦德国庄严承诺:“除了为二战赔款,还要为一战犯下的
错误承担责任,继续赔偿二战前没赔完的债务。”德国这种信守承诺
的态度,使其在国际上再次成为可以被信赖的国家。1989年柏林墙
倒塌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德国更加积极地偿还剩余赔款。直到
2010年10月3日,德国政府向法国政府交付了6870万欧元(相当于
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至此,德国完成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全部赔款,其总价值约为10万吨黄金。德国人说:“从财政上
来说,一战终于在德国落下了帷幕。”
自1919年以来,德国耗费几代人的心血,历时92年的时间,终于还
清了全部赔款,这也让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与尊敬。回过头来看,
正是因为守承诺、重信用,才让当年已濒于破产的德国能得到其他国
家的大量贷款,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奇迹复苏,国运否极泰来,并最
终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0:2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23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