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uJ,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我国分配制度的产权分析
刘石磊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一
、
按劳分配的产权依据
1、按劳分配的依据不能是劳动价值论
有人认为,马克思是根据劳动价值论提出按劳分配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于劳动者
创造了价值。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第一、马克思创造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创立
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分离的。而不管劳动力产权中各项权利是统一还是分离,劳
以及这些矛盾中隐含的各种经济关系,并进而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的。马克思只足以劳动价值
论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集团如何在竞争中瓜分
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未把是否参与价值创造作为参 己的实际存在或者最终实现。只握有劳动力所有权,或者只
与收入分配的依据。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
程不同领域的不同范畴,我们不能把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
相混同,把劳动者参与价值的创造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
第二、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足以消灭商品 徒有虚名,或者说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
货币和市场机制为前提的。 这样的条件下,个人劳动从一 (3)收益权是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不需要经过市场机制
和价值关系这种曲折的肜式来实现个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
转化。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不是价值分配。
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说【月1其按劳分配理论,把劳动价值
论或者把劳动者足否参与价值创造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是 所有制是生产要素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所有权是财产归谁
缺乏理论根据的。
2、按劳分配的产权依据足劳动力产权
(1)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产卡义的论述
l9世纪后期,马克思就对劳动力所有制和劳动力所有权
问题做了说明,在《资本论》第1卷,他指出:“劳动力只
有而且只足『大J为被他所有的劳动者及劳动力的人当作商品 索取权。
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所有者要
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
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 劳动力所有 脱离劳动者自身而独立存在的,无论从自然起点还是从生理
者“必须总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财产,从而当作自
己的商品,要做到这一点,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 所有者,理应是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最能体现劳动力产权
自己对它的所有权” ’存《资本论》第2卷,他认为:“劳
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臼行再生产),
而不足他的资本。” 在《资本论》第3卷和《剩余价值论》
中,他又说道:资本家“所以足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 力产权实现的标志和关键。
的剥削过程,也只足 为他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 (4)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
为劳动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的相对立。”“ 由工人让渡给资本
家的“只是劳动力的暂时使用权” 或“暂时支配权”嘟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他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承认任何阶级
差别,“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
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 者自身的利益出发,职工也有权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
权”…劳动力产权不是作为单一的权利而存在,而是一组权
利的复合体。与其他物权一样,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所有权, 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分配决策发表意见,施加影响,以保
还包括劳动力的占有权、1支配权、使用权或者索取权。从特
殊意义上来讲,由于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 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的职工争取其应得的权利。
・
28・
身体及活的人体中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
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不能脱离劳动者存在。
(2)收益权是劳动力产权的核心
由于劳动力产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复合
体,或者说,是由许多权利组成的权利体系,因而,在不同
条件下,产权中的各项权利,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相互
动力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不能分离。
这是因为,无论劳动力的所有权,还是劳动力的占有权、支
配权和使用权,都把收益权作为自己的目的和归宿,作为自
握有劳动力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而不掌握劳动力收益
权,不能以劳动力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获取收
益,那么,劳动力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就会
劳动力产权中收益权的边界界定为对企业剩余价值的
索取权。这是因为:第一,剩余价值索取权是产权的重要内
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权和所有制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
相互区别的范畴。所有制是经济范畴,所有权是法律范畴。
所有的法律制度。所有制体现的是人们在生产要素方面形成
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所有权则是所
有制的法律形态。对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实际和决定意义的是
由所有权和占有权引发的收益权。收益权是所有权和占有权
的标志和核心内容,但是,收益权在本质上是对剩余劳动的
第二,剩余价值索取权是劳动力所有者具有劳动力产权
的标志,同时,也是劳动力产权实现的标志。劳动力是不能
意义上说劳动力都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者理应是劳动力的
或劳动力所有权和占有权的,只能是劳动者对于自己剩余劳
动成果的收益权或索取权。以劳动力产权为依据,占有自己
的剩余劳动成果或参与剩余劳动成果的分享,是劳动者劳动
首先,按劳动力产权分配是按照生产总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权益大小进行分配。企业职工即使不是企业的生产资料
所有者,也是企业的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这种权益的
实现是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连的。因此,从维护劳动
监督。例如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像职代会、工会等有组织地对
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劳动力产权可以为所有企业(包括各种
其次,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转向
通过提高和增进物品和劳务中所包含的智力和信息,来减少
工业和个人物质消耗量,有人将其称之为新兴的“信息经
济”。伴随着这一转变,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大,劳动者
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劳动力产权
和物质财产权同是生产总过程中两种不可或缺的行为权,但
是,劳动力产权相对于物质财产权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劳动
者的相对权益也会随之增加。可以预见,按劳分配将是一种
越来越重要的分配形式。
再次,实行按劳分配并不排斥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资分
配等。如果某一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投资者,
那么他可以以双重身份获得双重收益。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
方式的结合并不是板块式的,而是渗透式的。按劳分配与其
他分配方式可以兼容。
(5)将劳动力产权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的意义
第一、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把劳动者当作单纯的生产要素,只使用、不维护、只生
产、不保障的原因,其根源就在于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被忽
视、被否认或者没有落实;因此,确定按劳动力权作为按劳
分配的依据,对于优化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和劳动环境,改善
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等有重要作用。
第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收
入差距过大
多年来,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
体系当中,尽管在理论上承认劳动是生产要素之一,并强调
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参与收入分配,但在实践上,无论
是公有制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企业利润分配中,
都忽视了劳动者劳动要素的权利。造成了企业经营者与劳动
者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劳动力产权的落实和实现,允许和
强调劳动者平等的参与分享企业利润,是一项有效地减解决
收入差距过大的举措。
第三、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
要实现劳动力在内涵上的扩大再生产,除了国家和社会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加大投资力度之外,还必须从收入分配上予
以配合。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不能只包括必要劳动收入,而且 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
还要包括剩余劳动收入。劳动力产权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
据,就保障了劳动者以劳动力产权分享剩余劳动成果的权利。 (1)财产权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核心
第四、理顺社会阶层关系,保持社会长治久安
在改革过程中,既要讲求效率,又要讲求公平,要统筹
兼顾,适当安排,理顺社会各阶层之问的关系,扭转一部分
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协调局面。鉴于我国当前社会阶
层分化的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法律,切实维护
和保障劳动者的主人地位,维护和保障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劳
动者的劳动权和收入分配权。确立以劳动力产权作为按劳分
配的依据,保障劳动者平等地分享自己剩余劳动成果。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产权依据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不能是要素价值论和“贡献”
要素价值论是l9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
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即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
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这就是经济学史上的“三位一体公
式”。这种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即生
产要素价值论。而英国经济学家又倡导了土地、劳动、资本
和管理的“四要素论”。不论“三位一体公式”还是“四要
素论”它们的最基本观点都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生产
要素共同创造的。
马克思认为,把劳动条件的社会性质歪曲为自然的物质
性质,也就把人和人的关系颠倒成为物和物的关系。这种颠
倒所产生的拜物教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按资分配
为主的剥削性质。“三位一体公式”就是根据这些被颠倒了
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现象关系制造出来的。这种要素价
值论认为谁创造价值,谁就应该分配该价值。资本所有者投
入资本就应分配利润、土地所有者投入土地就应分配地租、
劳动所有者让出了劳动就获得工资。这就把价值创造和价值
分配混淆了。在经济学中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根本不
同的范畴。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因为它们创造了新价值,
而是因为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
它们就不能创造使用价值,因而也不可能创造价值。按生产
要素分配,应该说是生产要素参与了分配,但不等于生产要
素本身创造了价值,也不能理解为商品价值由生产要素价值
构成,从而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要素的价值决定的。
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要素价值
论的翻版。这种理论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生产与使
用价值生产、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之间的界限,在逻辑
上是混乱的,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能是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只是决定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根据不同社
会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节约使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
最佳配置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
实际上是在社会再生产中调节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杠杆。一个是资源
配置的必要性,一个是资源配置的杠杆,这都是属于生产领
域而非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只能说明为什
么要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而不能说明依据生产要素
的“什么”参与收入分配。况且,生产要素作为一种客观的
物质性要素,它自己也不能参与分配,而必须到它的监护
人,它的所有者,通过它的监护人或所有者,与其它的监护
人或所有者,与其它的要素所有者彼此发生关系,参与收入
分配。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生产要素的代表,即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而存在。人们扮演的经济角不过是经济关系
的当事人,把生产要素当作自得所有物,以自己对生产要素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产权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权
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物的要素,
按这些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表面上是以各种要素都参
与了财富的创造为基础,本质上却是以要素的所有者对这些
要素持有所有权为基础的。如劳动这一特殊的要素,是以人
的劳动力的运用,它不是物,而是人的活动,活动本身不可
能进行交换,人们就不可能对劳动享用所有权。然而劳动是
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所以劳动是物的所有权的根据,但劳
动本身并不可能构成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只能是劳动力的所
有权,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过程及其矛盾的分析,
对劳动和劳动力进行了区分,进而到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
秘密,也为劳动者到了对抗资产阶级的物的所有权并争取
自身利益的依据。即劳动力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使劳动者
有了与物的所有权处于平等地位的权利,因而可以平等地参
与利益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劳动”的本质
是以劳动力的所有权为基础。而资本、地租、技术是物的范
畴,物本身不能充当分配的依据。资本、地租、技术是其生
产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财产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技术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取决于法律上的财产权。而管理,一种特殊的活动,作为生
・29・
产要素分配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如管理作为一种专 第三、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效益
用性资产入股,则是拥有管理这一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
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若管理作为一种复杂和高级劳动参与企业 上完善我国的产权制度,并通过产权制度把所有权、占有权、
经营管理活动而取得收入,而也就是劳动力所有权的收入。 支配权和收益权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当事人之间加以
由于所有权和收益权相互联接,不可分离,其中,所有
权是收益权的前提和基础,收益权是所有权的目的和在经济
上的实现形式,因而,在我国收入分配中,生产要素参与收
入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权,而又由于所有权和收
益权是产权关系实质性的核心内容,所有权和收益权只能作 步明晰,使与此相适应的权、责、利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
为产权的一个有机部分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因而,在我国
收入分配中,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依据的,从广义
上说,也只能是生产要素的财产权及产权。
(2)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一、按资本要素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 依据,使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既是所有权和收益权的落
水平逐步提高,居民除了消费还有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从而
导致按资本要素分配形式的产生。具体包括:居民将消费剩
余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居民将消费剩余资金买
卖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息、红利、股息以及有 用者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价证券买卖收入等;居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
以获取投资利润。
第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就是按劳
动力的价值分配,它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向企业
提供劳动,企业依据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向劳动者支付劳动
报酬。
第三、按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分配。在我国土地属国家
或集体所有,不能买卖。但它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却可以买卖。
因此集体或个人可因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取土地租金。
第四、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有的技术
投入生产做出贡献,就应获取相应的报酬。它具体包括:以
专利权的形式获取专利收益、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
红、以人力资本的形式获取额外收入。
第五、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
资源之一。拥有足够的信息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从
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第六、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足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家通过自己的管理为企业做出贡献就应
获得相应的管理报酬。
(3)将生产要素所有权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的意义
第一、是维护和巩【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
需要
我国现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依
据,把剩余产品价值转化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各所有者主体的
收入,这就在实质 实现和维护了所有者主体对生产要素的
所有权,不仅避免-r公有资产的流失,还使公有资产得到了
保值和增值,同时,也保障了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利益。
第二、是规范市场土体经济行为的需要
以产权为依据,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首先是对
企业拥有经营资产占有权的确认,保证企业不仅能做到对它
经营的资产实行自主的支配和使用,而且也能占有部分经营
收益,这样,就能激发Ⅲ基于自身相对资产的内在冲动,从
而大大调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积累的积极性。其次,也是对企
业占有、使用、处置权限的确认和这些权利在法律保障下的
落实。这样,就能增进企业抵制各种外来侵权行为的能力,
减少和防止层层截留土体权限、利益的现象,从而增强企业
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0・
以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能够在实际
划分和界定,建立起一种与特定经济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决策
机制,使经济决策具有科学性。同时,允许要素所有者以产
权为依据参加收入分配,还能把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生
产当事人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使上述产权关系得到进_
第四、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作为产权,无论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都与经济利益
相关联。所有权、使用权的落实,意味着收益权的落实。同
时,收益权的落实,也是所有权、使用权的实现。以产权为
实,也是所有权和收益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这样,就既能使
资产所有者权衡利弊得失,理智地调节资源收入,并把资源
投入到最需要,效益最好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也能使资源使
注释:
…1【2】【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190、191、190.
[3】『4]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
491、40.
I5]【6]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
1975:121、333.
【7】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66:90.
参考文献:
【1】饶静安.《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
反思》[J].经济师.2009(6).31.
I2魏萍予.2l《论所有权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
论依据》[J].消费导刊.2007(9).15.
【3】饶静安.《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
反思》【J].经济师.2009(6).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I41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5】张作云,陆燕春.《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
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
配》Ⅲ.学术月刊,1997(5).49
【7】张韶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J】.石家庄
学院学报.2005(2).5.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史经营]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2:3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20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