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
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
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
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
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
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
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
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
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
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
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
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
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
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
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
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
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
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
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
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
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
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
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休假的时候,他更
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
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
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
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
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
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
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
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
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
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
务;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
方案;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
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
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
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
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
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
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
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
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
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
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
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
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
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
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
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
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
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
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
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
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
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
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
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
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
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
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
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
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
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
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
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
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
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
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
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
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
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
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
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
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
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
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
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
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
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
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
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
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
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
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
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
突然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
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众的投诉是
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
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
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
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
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
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
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
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
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每个周末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
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
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准是一头扎进该项目中。正如他家属所说,他真的把自己的一
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学习时代楷模 做人民好干部——邹碧华先进事迹报
告会摘要
4月16日,邹碧华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长宁,来到他生前工作的地方,与大
家分享邹碧华每一段感人故事、每一个难忘细节,与大家重温邹碧华生前带给所
有人的美好回忆。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追忆邹碧华,在人间四月的时节里,让
我们向这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道一声:走好,碧华!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吕红兵
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不幸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律师
界。那一晚,我的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那一晚,我和
许多律师同仁都彻夜难眠,大家追忆着,思考着……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体,各自有所封闭,
缺少足够的认同。2010年初,时任长宁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听取纪检监察工
作汇报时得知,一些法官在庭审中时常打断律师发言,甚至呵斥律师,一些判决
书对律师代理意见回应较少或回应时遗漏要点。这让邹碧华很是感慨。他认为,
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
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基于此,他亲自起草并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一个基层法院,
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
起了震动。这让我们做律师的心生敬佩和感动,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
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
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等内容,均列
入其中。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
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
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
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这句话,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
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
《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
第一次闪亮在我们眼前。如今,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都
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 张 枫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邹院长是在一次座谈会上。那是在2009年,邹院长针对
青年干警召开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会上,他就像洞察了我们的心里一样,
和我们讲起了“职业生涯的七年之痒”。虽然我的办案绩效一直不错,但就像个车
间操作工,凭着经验和感觉办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那天,我第
一个发言,如实讲了心里话。邹院长很赞赏我的直率,他说,年轻人都会碰到这
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坚守梦想。有时候,不是机会没有眷顾你,而
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话句句打在我心上。从那天起,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
同事,仿佛又有了再冲一下的渴望。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院长的印象。到长宁
法院后,他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
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激动的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
对抗。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
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场景,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检讨着自己
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在接待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2011年,我经过竞岗成为了民一庭副庭长,分管诉调对接中心。那段时间,
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院长就问我,
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
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他要求我们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
题。同时,邹院长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没多
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
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在邹院长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我到了工作的价值,也
到了自己的价值。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那一张张退休法官微笑的照片,每当我看
到一个个年轻干警自信满满地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邹院长
那挺拔的身影,耳边响起他的话语:“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
我和碧华是1984年认识的,我们同一届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
是同班同学。碧华体育很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也比较调皮好动,偷偷爬树摘
柿子的一男同学中,总有他的身影。有一次,邹碧华拿着两张电影票走过来跟
我说,同学那有两张票,但他们没时间去看,我想和你去。你敢去吗?被他这么
一激,我干脆地答应了。后来我们聊了很多:他小时候跟着外婆,在江西一个淳
朴的小山村长大;我生长在上海,习惯了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
历,让我们彼此好奇,也产生了好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碧华是个很有
活力的阳光大男孩,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我们的爱情日渐深厚,毕业前,碧
华特意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因为父母坚持让我留在上海,碧华很理解我父母的心情。
为了这份爱,他和我一起回上海发展。碧华来到上海,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
为工作,他一家家单位敲门,主动推销自己。在抛来“橄榄枝”的单位中,碧华
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92年初,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
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开始了我们的婚姻生活。他对父母很孝顺,
把江西老家的父母接到上海来住,将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儿子跟我们挤一间。作
为父亲的他,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他常以自己的经历
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在外面,无论碧华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
院长,我的眼里,他一直就是那个阳光大男孩。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
我,经常提醒我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我的手,提
醒我哪里有台阶,像是我的“拐杖”。
碧华先后担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上海高院副院长,担子越来越重,我第一
次发现“阳光大男孩”的白头发多了。他睡得晚,早晨起床就会晚一些,每天都是
我先起来。我收拾好了,就在沙发上坐一会儿,等他一起出门。而他总会在出门
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结果临到出门总被他占先,变成他站在门口
看着我匆忙换鞋。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喏,是我在等你啊……”
12月10日早上,他可能真的累了,我催了几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我早
早地穿好了鞋,站在门口等他。碧华还打趣地跟我说:“总算是你等我了!”只是
为什么,我等得到跟他一起出门,却等不到他回家……12月14日,无数人赶来
送碧华最后一程,他却安静地睡了……盖棺前,我最后一次帮他整理了一下衣服,
最后一次摸摸他的脸,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是他一生的
自豪!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 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话,
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有一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
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
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
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他不服,一年接着
一年上访。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
到现场,碧华弓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
神却变得越来越凝重。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
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
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
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
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
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2014年12月15日,当
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
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
会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
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
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
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要求我必须
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
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
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他就是以这样一
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法治“燃灯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记者 郝 洪
邹碧华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追忆怀念连绵不
绝。人们称赞他,“法官当如邹碧华”“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当我们走进邹碧华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经给周围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与光
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于人们心头的信心和希望,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一致为
他献上“燃灯者”冠冕。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烧的一生,回应了时代需求,回答
了社会迷惘。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邹碧华心灵灯火源自何处?采访邹碧华北大同学,
他们回忆当年一起求学岁月,那正是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年代。亲历这段流
金岁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笃志革新、砥砺奋进,法治理想和信仰渐渐
融入他们血液。邹碧华却发现,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
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后来,邹碧华和媒体回顾这段岁月时说,这些经历
让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燃灯者,用内心温度,温暖他人。邹碧华的心灵灯火是怎样照亮了他人?很
多人说,邹碧华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沟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
琳老师说,和儿子讲道理,我费劲说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两语。站在对方角度
考虑问题,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邹碧华的同理心。邹碧华将
同理心倾注到法院管理当中,唤醒法院干警内在的激情。走进长宁法院,我们看
见,他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给每个法官分隔出独立办公室,“创造条件,维
护法官的职业尊荣”;立案大厅分隔出一个个独立小隔间,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
也让当事人感受尊重。多人回忆,与邹碧华共事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位
年轻法官说,“他是我们活着的理想”。
燃灯者,是冲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艰难,邹碧华为何能义无反顾?在
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邹碧华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中国法治未来,而是要
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硬骨头”,
都要涉险滩。唐海琳老师告诉我,邹碧华曾不止一次感叹,赶上一个改革开放的
好时代,有一批爱才惜才的法律前辈引领,有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的机会。像他
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山乡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这个时代,
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个时代。
邹碧华是“燃灯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
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
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6:35: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12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