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

更新时间:2025-01-11 17:47:24 阅读: 评论:0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except)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

⼀、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

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政、刑事责任⽆法确定和追究的⾏为。如果

⾏为⼈对肇事情况不明知,⽽驾车继续⾏驶,这种情况下,⾏为⼈所谓的逃逸在⾏为⼈的主、客观上⽆⾮是正常⾏

驶⾏为的继续化,是交通肇事罪中的重要情形。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

(1)⾏为⼈的交通肇事⾏为必须达到致⼈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

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

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的⾏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这是⾏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为⼈没有意

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

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为⼈应当知道⾃⼰的⾏为造成交通事故⽽装作不

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个重要因素。

实践中,肇事⼈逃跑的⽬的⼤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是因为其他⽬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亲友

及其他围观众的殴打⽽逃跑,这些⼈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

然,这些⼈的主观恶性要⼩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

为⼈出于正当⽬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为⼈⼀逃便杳⽆⾳信,仍应

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4)⾏为⼈的逃逸⾏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为⼈的主观⽬的与社会危

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及互联⽹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通道】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6:3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lv/fa/78/106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